18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教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8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游记的特点,理清文章的脉络。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感受各拉丹冬雪山的壮美,感悟长江源头的神异不凡。

3.抓住关键句,品味文章的语言魅力,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

4.领会文章蕴含着的深刻意义——自然的伟力,民族精神的源头。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观看视频第二集了解各拉丹冬知识。

说一说各拉丹冬为什么会成为长江的源头呢。

今天我们学习马丽华的游记散文《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揭开各拉丹冬神秘的面纱,感受雪域高原的壮美景色,体会作者表达的细腻而丰富的情感。

二、教学新课
1.各拉丹冬:各拉丹冬雪山位于中国青海格尔木市与西藏安多县交汇处,为唐古拉山脉主峰,海拔6621米。

南北长50千米,东西宽30千米,除主峰各拉丹冬峰外,周围海拔6000米以上的山峰还有40余座,冰川覆盖面积790.4平方千米,冰川130条。

2.作者简介
马丽华,生于山东济南。

毕业于山东临沂师院中文系和北京大学中文系。

1976年进藏后历任《西藏文学》编辑,西藏作协副主席,西藏文联副主席。

2003年调至北京,任中国藏学出版社总编辑,编审。

著有长篇纪实文学《藏北游历》、《西行阿里》、《灵魂像风》、,报告文学《青藏苍茫》,散文集《终极风景》、《苦难旅程》,诗集《我的太阳》,长篇小说《如意高地》等涉藏题材文学作品17部。

目标导学一:自主学习检查
【自主学习】
1.给下列字词注音
裸露()黧黑( ) 冻疮( ) 霹雳( ) 砾石( ) 虔诚( ) 蠕动( ) 眩晕( ) 蜷卧( ) 腈纶( ) 皱褶( ) 挪动( )
气喘吁吁( ) 接踵而至( ) 熠熠烁烁( )
2.解释下列词语
爱莫能助:
接踵而至:
风云变幻:
漫不经心:
大煞风景:
川流不息:
历历在目:
目标导学二:整理内容,理清文章脉络
一、游记知识补充讲解
学游记要学什么
(1)游记三要素:所至,所见,所感。

(2)理清游踪
游踪:游记文章里面作者记叙游览的行踪表达游踪的词语:时间、地名、方位名词。

(3)作者在文中的情感
(4)游记常见写法“移步换景”。

移步换景——是游记常用的一种写作手法。

是指不固定视点(即立足点和观察点),按照地点的转移和一定的视角,把所看到的不同事物叙述下来。

采用移步换景法描写景物时,首先要把观察点的变换交代清楚,读者才能清楚地知道游览或参观的路线。

其次,要把移步中或移步后所见到的景物具体地展现出来。

二、合作探究
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

根据作者的游踪,理清文章的脉络及所见景物特征,并完成表格内容。

然后再复述作者在各拉丹冬的所见所感及思想情感。

提示:从文中找出关于时间推移、地点转换的词语。

(也是以“我”的游踪
为线索组织材料的)叙述了“我”游览各拉丹冬雪山的所见所感。

三、课堂检测
本文是一篇语言生动的________ (体裁),全文以_______ 为线索,采用_______ 顺序和旅行的进程描写了各拉丹冬的_______
和冰塔林的,表达了作者对各拉丹东的_______ 之情,也表达了对_______ 之情。

作业:
请同学们品读第5—6自然段。

从文中找出描写各拉丹冬雪山景物的语句。

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描绘的?从中感受到雪山怎样的特点?
明确:远处全景:晶莹连绵的冰峰;平坦辽阔的冰河;远方白色金字塔的各拉丹冬统领着冰雪劲旅。

近景(沿冰河接近冰山):冰山像屏风,精雕细刻着各种图案;冰塔林就由许多冰的庄园冰的院落组成。

作者是按由远至近的顺序来描绘的。

感受:天地间浩浩苍苍;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

第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跟着作者一起感受了各拉丹冬雪山的神异壮美,我们也感受到了造物主的伟力,今天我们来探讨一下这篇文章语言的魅力,以及作者面对如此的美景,内心所生发出的怎样的情感震撼。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多角度赏析句子,感受语言魅力
赏析句子的妙处,感受语言的魅力(联系上下文品味)
(1)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造物主在这里尽情卖弄着它的无所不能的创造力。

答:“眩晕”的意思是“感到本身或周围的东西旋转”,这里是贬义褒用,作者被眼前的各拉丹冬雪山奇伟的景象所折服。

赞美造物主的伟大神奇的创造力。

(2)风声一刻不停地呼啸,辨不清风何来何往,仿佛自地球形成以来它就在这里川流不息,把冰河上的雪粒纷纷扬扬地扫荡着,又纷纷扬扬地洒落在河滩上、冰缝里。

答:呼啸从听觉描绘出风声之大,风力之猛。

扫荡,洒落从视觉写出冰河上大风扫荡、雪粒飞扬的环境特点,饱含着作者对壮美的各拉丹冬雪山、冰川的赞叹、敬畏之情。

(3)是琼瑶仙境,静穆的晶莹和洁白。

永恒的阳光和风的刻刀,千万年来漫不经心地切割着,雕凿着,缓慢而从不懈怠。

答:琼瑶仙境用比喻,生动地写出了雪地的唯美纯洁,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漫不经心地切割着,雕凿着用拟人,形象地表现了自然的永恒存在、漫长的变化和洪荒伟
(4)端详着冰山上纵横的裂纹,环绕冰山的波状皱褶,想象着在漫长的时光里,冰川的前进和后退,冰山的高低消长,这波纹是否就是年轮。

答:运用联想,由冰山的波纹联想到树的年轮,赋予各拉丹冬
雪山以生命和历史的厚重感,赞颂雪山的神奇,历史久远,如同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一般。

三、课堂小结
多角度赏析语言魅力
词性色彩
修辞角度
表现手法
富有表现力的词语
感官角度
作业:
1.赏析下列句子,感受语言魅力
阳光使这位身披白色披风的巨人变化多端:融雪处裸露出大山黧黑的骨骼,有如刀削一般,棱角与层次毕现,富有雕塑感。

明确: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将白雪覆盖下的各拉丹冬雪山比作“身披白色披风的巨人”,赋予雪山以生命,“变化多端”一词,又写出了这里自然环境严酷,天气恶劣。

2.请你试着运用移步换景的写法,写一处风景。

(150字左右)
【写法指导】
(1)交代清楚观察点的变化。

(2)把移步中或移步后看到的景物具体生动地展现出来。

(3)精心选择所描写的景物,要写出感受。

板书设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