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市邗江区2021-2022 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历史期中试卷(后附参考答案与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2022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调研测试卷
高二历史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第1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涂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下图为仰韶文化大地湾遗址出土的人形葫芦瓶。

《诗经·大雅·绵》中“绵绵瓜瓞,民之出生”中的“瓜瓞”即为葫芦。

彝族古歌《梅葛》记载:葫芦中诞生了汉、彝、苗、藏等九族,类似传说在土家族、侗族等皆有流传。

这体现了()
A.先民文化基因的相似
B.跨地域农产品的交流
C.早期国家意识的产生
D.多元一体格局的确立
2.自战国至于秦朝,多有向西北方向移民的历史记载。

汉武帝时期,以西北为主要方向的大规模移民运动进入高潮。

但自西汉末年起移民方向发生了由西北而东南的反方向转化的倾向。

导致上述变化的客观原因是
A.政治中心发生转移
B.气候条件变化
C.西北少数民族崛起
D.南方经济发达
3.汉宣帝(前74年-前48年在位)在回答太子刘爽“陛下持刑太深,宜用儒生”的建言时说:“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且俗儒不达时宜,好是非古今,使人眩于名实,不
知所守,何足委任?”据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统治集团内部统治政策存在分歧
B.儒学思想尚未成为政治主流思想
C.汉代新儒学具有装容并包的特点
D.施政思想由统治者主观意志决定
4.从唐中后期开始到宋代,城市中工商业者人数增长,同时城市中其他行业,包括广义“邸店”业和演艺业之类,正在吸纳更多人户走向城市或新兴市镇。

此外,兵士、生徒、举子和“方外”之人在城市中也占有相当比例。

这说明当时
A.经济政治发展推动了社会结构变化
B.人口流动加速了社会经济转型
C.坊市制度变革促进了工商市镇崛起
D.抑商政策松动引发了城乡分化
5.在古代社会,疫病因其发病急骤、传染性强、病情凶险,对人类生存构成重大威胁。

据史料统计,在中国两宋时期发生的90多次疫病中,两宋的都城汴京和临安(今开封和杭州)及其附近地区就发生了20多次。

两宋都城地区疫病频发
A.由民众吟诗作词而放任疫情所造成
B.说明宋金战争破坏社会环境所致
C.源于商贸繁荣,人口过分聚居于城市
D.主要与宋代特殊的驻军制度有关
6.元世祖时期,先后挖通了北京到通县的通惠河、山东临清到东平的会通河、东平到济宁的济州河元朝把运河改成直线后,比隋代京杭运河缩短了900多千米,还创造性地开辟了长途海运航线。

这主要是由于当时
A.南北经济差距继续扩大
B.政治中心开始东移
C.运河沿岸工商业的发展
D.造船航海技术进步
7.下面是某位同学所画中国古代儒家思想发展的示意图。

其中,符合阶段④历史特征叙述的是
A.新儒学具有民主启蒙的意味,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转型
B.继承先秦儒家民本思想,根本上冲击了封建专制统治
C.以王夫之为代表的经世致用思想,开向西方学习先河
D.批判理学和抨击君主专制的新儒学未能成为社会主流
8.1842—1852年期间,广州对外贸易进出口总值均处领先地位,但总体上呈下降趋势。

与此同时,上海进出口贸易额及其在全国的对外贸易比重则呈迅猛上升之势,并最终于1853年超越广州,成为中国对外贸易的最大口岸。

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在于
A.中国经济重心的转移
B.列强侵略的影响
C.区域经济差异的扩大
D.民族工业的兴起
9.1919年夏开始,上海知识分子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例如李汉俊借用墨子的“兼爱”思想来解释社会主义的理想,胡汉民主张井田制是中国早期的土地公有制形态。

这表明当时
A.中国共产党成立促进马克思主义传播
B.马克思主义成为广泛传播的主流思想
C.用马克思主义的理念来理解中国传统
D.马克思主义传播受到旧思想框架束缚
10.新中国成立初期开展了群众性的大规模卫生运动,其中,主要包括1949﹣1952年以环境卫生清洁大扫除为中心的卫生运动、1952﹣1954年以反美细菌战为中心的爱国卫生运动、1955年以后以“除四害”为中心的爱国卫生运动等。

这表明
A.近代“卫生”概念获得国家认同
B.人类的健康水平得到很大提高
C.新中国医疗保障体系已建立起来
D.中西医结合防疫新风尚已形成
11.“中世纪的西方文化,比起同时代的阿拉伯、印度和中国都要落后,古代希腊、罗马的文化遗产在那里澌灭殆尽,赖有阿拉伯文版本将其保存,并在中世纪的后期又翻译成拉丁语等西方语言重新回到欧洲。

阿拉伯文化的西传……促进了文艺复兴运动的早日到来。

”这表明阿拉伯文化
A.在沟通东西方文化上发挥重要作用
B.直接推动了欧洲近代社会的转型
C.在保存和传播西方文化上影响深远
D.促成了西方思想解放运动的起源
12.有学者指出:“如果公元前1世纪的罗马人,于1000年、1500年或1800年在欧洲复活,他将会为居住在这一古老帝国许多地区的诸日耳曼民族,为崭新奇特的生活方式而大吃一惊。

”这说明
A.日耳曼民族复兴了古罗马时期的文化
B.民族大迁徙对古典文化造成严重破坏
C.西欧封建社会的建立得益于罗马文明
D.罗马人惊叹于西欧中世纪繁荣的文明
13.古希腊先哲柏拉图认为艺术的源泉来自神赐的灵感,主张抛弃艺术以培育理性;亚里士多德则认为艺术源自心之理性,借助艺术可以培养人的理性。

二者的共同点是
A.促进了古代雅典艺术的发展与繁荣
B.指出教育能够使人认识自己的美德
C.提倡理性,认为艺术影响人的理性
D.通过复兴文化,开始冲破教会束缚
14.14世纪,病菌大肆横行欧洲,因其无情扼杀了众多生命,毁坏了社会秩序,被视作恶魔。

而在欧洲征服美洲时,病菌因灭杀当地土著人,为欧洲带来丰厚的战利品,被视为忠诚的士兵。

这两种看法
A.从欧洲自身的立场看待病菌
B.关注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大课题
C.全面看待病菌肆虐的社会影响
D.说明时代变迁影响人们的认知
15.在美国,曾有宗教保守派视铁路为“将不朽灵魂引入地狱的撒旦装备”,但很快“贫困的牧师们匆忙改信了蒸汽机,不久就在机车油门上看见了上帝之手”。

大都市气势恢宏的火车站成了与大教堂一样的地标性建筑。

这表明铁路建设
A.引发了价值观念更新
B.推动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C.增强了殖民扩张动力
D.动摇了民众对上帝的信仰
16.1946年,英国工党政府通过《国民医疗保健法》对医院实行国有化,使人人都享有充分的医疗保障;1945到1951年间,又建了15.7万所简易住宅和80多万所正式住宅。

这些政策出台说明英国
A.积极应对“滞胀”问题
B.将部分国民收入再分配
C.政党之间斗争日益激烈
D.社会贫富差距日益缩小
第II卷(非选择题共52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传统文化精神要义,主要分为三个方面,首先是刚健有为、天人协调的精神,这是民族精神的内核,是教人们在面对苦难时要保有自强不息的精神品质。

其次,在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中,人是中心,强调的是先做人后做事,这种思想在当前素质教育之中也是有所体现的。

最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强调的是牺牲与奉献,家是人们避风的港湾,父母之爱与民族之爱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受这种价值观的影响使得民族的向心力与凝聚力十分强大,也正是这种文化才会使得中国人心中始终怀有落叶归根、血浓于水、尊老爱幼、厚德载物的认知。

——摘编自张应杭《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材料二五四运动是影响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精神发展的重要事件。

作为传播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识的伟大思想启蒙运动,五四运动通过继承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坚守转化的价值根基,开启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的对话为转化确定前进方向,以民主科学冲破封建主义思想桎梏赋予转化时代特征,推动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为转化提供领导力量,开辟中国社会发展新阶段为转化提供现实支撑,充分体现了五四时期传统文化转化的创造性。

进一步深入理解和思考五四运动对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应紧紧围绕革命性这个核心问题来深化。

——摘编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五四运动推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创造性转化的表现,并分析其背景。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检疫观念在1346年就已经存在,这起源于《圣经》中驱逐麻风病人的论述。

检疫规定首先在拉古萨(1465年),然后在威尼斯(1485年)成为制度;此后在16世纪的地中海地区被广泛效仿。

尽管人类(进港40天内)被禁止上岸,老鼠和跳蚤的上岸却禁止不了。

城市政府对恶性疾病的反应相当迅速,比如在鼠疫爆发时保证食物供应、建立检疫所、招募医生,甚至组织丧葬,并为公众制定相关行为规范等。

城市当局体现了他们的活力,而正是这种活力使1350~1550年成为欧洲城邦的黄金时代,尤其是德国和意大利诸城邦。

材料二科学家成功地发明了廉价而有效的方法,以控制各类传染病。

不仅如此,能够有效推广医学最新研究成果的机构,也在各地迅速出现。

国家级和地方性的卫生委员会和医疗服务组织遍布全球,军队的医疗团队也在与社会机构同步(甚至提前)发展,以至于到20世纪下半期,专家们倡议要把威胁人类的传染病从地球上清除出去,并认为这是一个可行的目标。

但人类更多地向更大的城市中心的迁移也进一步加强了与以往常见传染病的接触。

结果便形成了某种竞赛,一方是医学技术在欧洲的发展和公共管理体系的完善,另一方是生活条件的变化所引起的传染病及其(并发)慢性病的强化。

材料三毋庸置疑,从中世纪到文艺复兴的价值观变迁,绝不可能仅仅取决于瘟疫;然而,瘟疫流行以及城市当局应对瘟疫的成功方式,肯定对欧洲意识形态的划时代转变发挥过重大作用。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美】威廉·麦克尼尔《瘟疫与人》(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4至16世纪欧洲城市积极防控传染病的原因及意义。

(2)根据材料二,归纳二战后传染病防治事业的发展趋势。

(3)综合以上材料,运用唯物史观对材料三的观点加以解读。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比较图1和图2,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要求: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排外主义在美国存在了将近一个世纪后,在19世纪末由民间运动发展为一股要求限制移民的政治势力,渗入到美国移民政策中,成为了国家政策。

1882年通过了《排华法案》,1897年到1917年,国会又迫于“限制移民联盟”的压力,要求对移民强制进行读写测试,后来这一条也成为了法律。

1921年,美国又出台了《1921年移民法》,这部新的移民法规定,除了对移民强制进行读写测试,还对各国每年的移民数额进行限制,即每年各国移民美国的人数是1910年人口普查时该种族在美国人口的3%,这就意味着,之前已受到移民法限制而在美国人口中所占比例较小的非西欧民族受到了更严格的限制。

——瞿茜、李其荣《论二战前美国移民政策中的排外主义》材料二二战期间尤其是美国参战后,为了满足国内对劳动力的迫切需求,1942年,美国先后同墨西哥等国签订了引进劳动合同的协议。

同时,鉴于中美同盟、抗击日本,1943年,废除了所有的排华法案,每年给予中国105名移民限额。

二战结束后,美国决定把移民制度同共产党的实际策略对立起来。

1952年颁布的《外来移民与国籍法》中加强了对移民的政治甄别和管理,禁止共产党人入境。

20世纪60年代,随着黑人民权运动的高涨,美国颁布《外来移民与国籍法修正案》,禁止任何政府官员以国籍、种族和宗教为由歧视移民。

该法案生效后,引发了包括中国人在内的移民美国的热潮。

1990年颁布了新的移民法,进一步放宽移民的限制。

——摘编自梁茂信《美国移民政策研究》(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期美国排外主义的特点及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简要分析导致美国移民政策变化的原因。

2021-2022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调研测试卷
高二历史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第1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涂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下图为仰韶文化大地湾遗址出土的人形葫芦瓶。

《诗经·大雅·绵》中“绵绵瓜瓞,民之出生”中的“瓜瓞”即为葫芦。

彝族古歌《梅葛》记载:葫芦中诞生了汉、彝、苗、藏等九族,类似传说在土家族、侗族等皆有流传。

这体现了()
A.先民文化基因的相似
B.跨地域农产品的交流
C.早期国家意识的产生
D.多元一体格局的确立
【1题答案】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人形葫芦瓶”“《诗经·大雅·绵》中‘瓜瓞’即为葫芦”“葫芦中诞生了汉、彝、苗、藏等九族”等信息可知,各民族的起源有着共同的特征,体现先民文化基因具有相似性,A项正确;材料信息不是跨地域农产品的交流,排除B项;早期国家意识是指存在地域关系、阶级关系、政治关系,排除C项;此时尚未形成多元一体格局,排除D项。

故选A项。

2.自战国至于秦朝,多有向西北方向移民的历史记载。

汉武帝时期,以西北为主要方向的大规模移民运动进入高潮。

但自西汉末年起移民方向发生了由西北而东南的反方向转化的倾向。

导致上述变化的客观原因是
A.政治中心发生转移
B.气候条件变化
C.西北少数民族崛起
D.南方经济发达
【2题答案】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依据材料“自西汉末年起移民方向发生了由西北而东南的反方向转化的倾向”并结合所学少数民族的史实可知,西汉末期西北少数民族政权崛起,影响了向西北方向的移民,C项正确;汉代政治中心发生还是在北方,排除A项;结合所学可知气候条件变化不足以影响移民方向的变化,排除B项;汉代南方经济发达表述不符合史实,南宋才完成经济重心的南移,排除D项。

故选C项。

【点睛】
3.汉宣帝(前74年-前48年在位)在回答太子刘爽“陛下持刑太深,宜用儒生”的建言时说:“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且俗儒不达时宜,好是非古今,使人眩于名实,不知所守,何足委任?”据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统治集团内部统治政策存在分歧
B.儒学思想尚未成为政治主流思想
C.汉代新儒学具有装容并包的特点
D.施政思想由统治者主观意志决定
【3题答案】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材料“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说明的是当时统治者并未全面推行儒家思想治国,仍然有法家因素在里面,强调的是儒学思想尚未成为政治主流思想,B项正确;材料与统治集团内部分歧无关,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新儒学的包容性特征,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统治者意志对施政思想的影响,排除D项。

故选B项。

【点睛】
4.从唐中后期开始到宋代,城市中工商业者人数增长,同时城市中其他行业,包括广义“邸店”业和演艺业之类,正在吸纳更多人户走向城市或新兴市镇。

此外,兵士、生徒、举子和“方外”之人在城市中也占有相当比例。

这说明当时
A.经济政治发展推动了社会结构变化
B.人口流动加速了社会经济转型
C.坊市制度变革促进了工商市镇崛起
D.抑商政策松动引发了城乡分化
【4题答案】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根据材料“城市中工商业者人数增长”“正在吸纳更多人户走向城市或新兴市镇”“兵士、生徒、举子和‘方外’之人在城市中也占有相当比例”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经济政治发展推动了社会结构的变化,A项正确;材料没有相关社会经济转型的信息,B项错误;“坊市制度变革”材料无从体现,C 项错误;D项材料信息无法说明,排除。

【点睛】
5.在古代社会,疫病因其发病急骤、传染性强、病情凶险,对人类生存构成重大威胁。

据史料统计,在中国两宋时期发生的90多次疫病中,两宋的都城汴京和临安(今开封和杭州)及其附近地区就发生了20多次。

两宋都城地区疫病频发
A.由民众吟诗作词而放任疫情所造成
B.说明宋金战争破坏社会环境所致
C.源于商贸繁荣,人口过分聚居于城市
D.主要与宋代特殊的驻军制度有关
【5题答案】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两宋时期商品经济非常繁荣,尤其是都城,商品贸易繁荣,城市人口聚集,这就为疫病的流行提供了条件,故两宋都城地区疫病频发源于商贸繁荣,人口过分聚居于城市,C项正确;两宋都城地区疫病频发源于商贸繁荣,人口过分聚居于城市,不可能是由民众吟诗作词而放任疫情所造成,排除A项;宋金战争主要是南宋时期,排除B项;两宋都城地区疫病频发源于商贸繁荣,人口过分聚居于城市,不是宋代特殊的驻军制度,排除D项。

故选C项。

6.元世祖时期,先后挖通了北京到通县的通惠河、山东临清到东平的会通河、东平到济宁的济州河元朝把运河改成直线后,比隋代京杭运河缩短了900多千米,还创造性地开辟了长途海运航线。

这主要是由于当时
A.南北经济差距继续扩大
B.政治中心开始东移
C.运河沿岸工商业的发展
D.造船航海技术进步
【6题答案】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前期,把京杭运河改成直线,缩短运河航程,开辟长途海运航线,满足了国家大量北远财赋和粮食的需要,反映了当时南北经济差距继续扩大,A项正确;政治中心的东移在元代以前已经开始了,B项错误;运河沿岸工商业的发展是其影响,并非原因,C项错误;造船航海技术进步只是客观条件,并非主要原因,D项错误。

7.下面是某位同学所画中国古代儒家思想发展的示意图。

其中,符合阶段④历史特征叙述的是
A.新儒学具有民主启蒙的意味,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转型
B.继承先秦儒家民本思想,根本上冲击了封建专制统治
C.以王夫之为代表的经世致用思想,开向西方学习先河
D.批判理学和抨击君主专制的新儒学未能成为社会主流
【7题答案】
【答案】D
【解析】
【详解】④是明清时期,根据所学内容可知此时批判理学和抨击君主专制的新儒学未能成为社会主流,当时仍然是理学占据主导地位,故选D项;“推动中国社会转型”的说法不符合史实,A错误;“根本上冲击了”的说法有误,排除B;王夫之并没有开向西方学习的先河,排除C。

故选D。

8.1842—1852年期间,广州对外贸易进出口总值均处领先地位,但总体上呈下降趋势。

与此同时,上海进出口贸易额及其在全国的对外贸易比重则呈迅猛上升之势,并最终于1853年超越广州,成为中国对外贸易的最大口岸。

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在于
A.中国经济重心的转移
B.列强侵略的影响
C.区域经济差异的扩大
D.民族工业的兴起
【8题答案】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五口通商,这逐渐打破了广州在对外贸易方面的垄断地位,也为上海的崛起创造了条件,故B项正确;A、C两项表述与史实不符,排除;当时民族工业尚未出现,排除D项。

9.1919年夏开始,上海知识分子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例如李汉俊借用墨子的“兼爱”思想来解释社会主义的理想,胡汉民主张井田制是中国早期的土地公有制形态。

这表明当时
A.中国共产党成立促进马克思主义传播
B.马克思主义成为广泛传播的主流思想
C.用马克思主义的理念来理解中国传统
D.马克思主义传播受到旧思想框架束缚
【9题答案】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1919年,知识分子在宣传马克思主义时借助传统思想,说明马克思主义在传播过程中仍然受到旧思想影响,D项正确;中国共产党成立于1921年,排除A项;马克思主义在1919年五四运动后得到了传播,且成为主流思想,但这与材料的主旨不符,排除B项;材料中李汉俊和胡汉民的目的是用传统思想解释马克思主义,而非用马克思主义解释传统思想,排除C项。

故选D项。

10.新中国成立初期开展了群众性的大规模卫生运动,其中,主要包括1949﹣1952年以环境卫生清洁大扫除为中心的卫生运动、1952﹣1954年以反美细菌战为中心的爱国卫生运动、1955年以后以“除四害”为中心的爱国卫生运动等。

这表明
A.近代“卫生”概念获得国家认同
B.人类的健康水平得到很大提高
C.新中国医疗保障体系已建立起来
D.中西医结合防疫新风尚已形成
【10题答案】
【答案】A
【解析】
【详解】分析可知材料主要内容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开展了群众性的大规模卫生运动,这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后近代“卫生”概念获得国家认同,A项正确;材料主要体现的是近代“卫生”概念获得国家认同,无法得出人类的健康水平得到很大提高,排除B项;新中国医疗保障体系已建立起来,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材料主要体现的是近代“卫生”概念获得国家认同,没有体现中西医结合防疫新风尚已形成,排除D项。

故选A 项。

11.“中世纪的西方文化,比起同时代的阿拉伯、印度和中国都要落后,古代希腊、罗马的文化遗产在那里
澌灭殆尽,赖有阿拉伯文版本将其保存,并在中世纪的后期又翻译成拉丁语等西方语言重新回到欧洲。

阿拉伯文化的西传……促进了文艺复兴运动的早日到来。

”这表明阿拉伯文化
A.在沟通东西方文化上发挥重要作用
B.直接推动了欧洲近代社会的转型
C.在保存和传播西方文化上影响深远
D.促成了西方思想解放运动的起源
【11题答案】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古代希腊、罗马的文化遗产在那里澌灭殆尽,赖有阿拉伯文版本将其保存,并在中世纪的后期又翻译成拉丁语等西方语言重新回到欧洲。

阿拉伯文化的西传……促进了文艺复兴运动的早日到来。

”可得出阿拉伯文化保留了大量西方的文化内容,因此保存和传播西方文化上影响深远,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不是沟通,而是保留,排除A项;B项太绝对,排除B项;阿拉伯文化并不是西方思想解放运动的起源,排除D项。

故选C项。

12.有学者指出:“如果公元前1世纪的罗马人,于1000年、1500年或1800年在欧洲复活,他将会为居住在这一古老帝国许多地区的诸日耳曼民族,为崭新奇特的生活方式而大吃一惊。

”这说明
A.日耳曼民族复兴了古罗马时期的文化
B.民族大迁徙对古典文化造成严重破坏
C.西欧封建社会的建立得益于罗马文明
D.罗马人惊叹于西欧中世纪繁荣的文明
【12题答案】
【答案】B
【解析】
【详解】由罗马人“为崭新奇特的生活方式而大吃一惊”可知﹐材料强调的是日耳曼文化与罗马文化的巨大差异性﹐故可知民族大迁徙对古典文化造成严重破坏,使罗马帝国时期的罗马人已经无法认知﹐故选B项;根据材料“为崭新奇特的生活方式而大吃一惊”可知﹐日耳曼民族摧毁了罗马文明﹐排除A项;西欧封建社会是在西罗马帝国的废墟上建立的﹐而不是得益于其文明﹐故排除C项;公元1800年显然不属于西欧中世纪时期﹐故排除D项。

13.古希腊先哲柏拉图认为艺术的源泉来自神赐的灵感,主张抛弃艺术以培育理性;亚里士多德则认为艺术源自心之理性,借助艺术可以培养人的理性。

二者的共同点是
A.促进了古代雅典艺术的发展与繁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