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八年级物理上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 苏科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6-2017学年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八年级(上)期末物理试卷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
1.下列数值最接近实际情况的是()
A.人体感觉最舒适的温度是37℃
B.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
C.课桌的高度约为80cm.
D.初中生跑100m约需7s
2.如图所示的四种现象中,属于光的直线传播的是()
A.汽车上的“后视镜”
B.沙漠中的“海市蜃楼”
C.树在水中的“倒影”
D.树荫下的圆形光斑
3.如图所示,小明将悬挂的轻质小球紧靠音叉,用小锤轻敲和重敲音叉时,小球弹开的角度不同.比较角度的大小是为了探究()
A.声音产生的原因B.响度和振幅的关系
C.音调和频率的关系 D.声音的传播是否需要时间
4.绝大多数鱼类的体温与周围水温相同,然而,生活在海水中的月鱼,其体温比周围水温
高,为证实这一点,可对水中月鱼进行拍照,应选用的器材是()
A.可见光照相机 B.紫外光成像仪 C.红外照相机D.超声波成像仪
5.将凸透镜正对太阳光,其下方的纸上呈现一个并非最小的光斑,这时光斑到凸透镜的距离为l.若凸透镜远离纸的过程中光斑一直变大,则该凸透镜的焦距()
A.一定小于l B.一定等于l
C.一定大于l D.可能小于l,也可能大于l
6.关于光的反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当入射光线与反射面的夹角为20°时,反射角也是20°
B.入射光线靠近法线时,反射光线也靠近法线
C.入射角增大5°时,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也增大5°
D.镜面反射遵守光的反射定律,漫反射不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7.用激光笔沿图中所示的PO方向照射,一定能照射到尚未移动的小鱼或小鸟的是()A.B.
C.D.
8.把蜡烛放在距离凸透镜50cm处,在透镜另一侧的光屏上观察到倒立、缩小的清晰像.那么凸透镜的焦距不可能是()
A.5cm B.10cm C.20cm D.30cm
9.下列四图分别表示测量物理课本一张纸厚度、硬币直径、铜丝直径、海底深度的方法,其中测量原理相同的是()
A.甲、乙、丙B.甲、乙C.甲、丙D.乙、丙
10.用手机摄像头扫描二维码(如图)可快速登录网页.当手机扫描二维码时()
A.二维码是光源
B.二维码位于摄像头的一倍焦距以内
C.摄像头相当于凸透镜
D.二维码中黑色部分反射光,白色部分吸收光
11.小明利用最小分度值为1mm的刻度尺测量一个物体的长度,三次测量的数据分布为2.35cm、2.36cm、2.36cm,则测量结果应记为()
A.2.36cm B.2.357cm C.2.35cm D.2.4cm
12.甲、乙两车在公路上,分别从P、Q两点同时同向运动,它们s﹣t图象的(路程﹣时间图象)如图所示,经过4s甲、乙相遇.甲、乙的速度分别为v甲、v乙,P、Q间的距离为s,则()
A.v甲>v乙,s=16m B.v甲>v乙,s=8m
C.v甲<v乙,s=16m D.v甲<v乙,s=8m
二、填空题(本题每空1分,共29分)
13.(1)如图1中被测物体的长度是cm,该刻度尺的分度值是cm.
(2)图2中秒表的读数为s.
14.如图所示,温度计的示数是℃.我国第一个南极科学考察基地﹣中国南极长城站的平均气温为﹣25℃,最低气温可达﹣88.3℃,依据表提供的数据,在南极长城站测气温时应选用温度计.
熔点沸点
酒精﹣107℃78℃
水银﹣39℃357℃
15.给下列的数据补上合适的单位:一张纸的厚度约为65 ;人正常步行的速度约5 .16.公园里正在进行庆“六一”节目汇演,小朋友的欢呼声传遍整个公园,这反映了声音(选填“响度”或“音调”)的特性.美妙的声音是孩子们的声带产生的.家中正在备考的小明羡慕地望着窗外,无奈地关上窗户,这是在减弱噪声.
17.利用如图所示的小纸锅,可以将水加热至沸腾,但纸锅没有燃烧.其原因是:在加热过程中,水不断吸热,当水沸腾后,水继续吸热,温度,也说明水的沸点(选填“高于”或“低于”)纸的着火点.
18.如图所示,是光在空气和玻璃之间发生折射的光路图,从图中可以看出,空气在界面的侧(选填“左”或“右”),此过程中还有部分光发生了反射,反射角的大小是.
19.小红站在学校大厅衣冠镜前2m的地方,像到小红的距离为m;小红发现衣领处有一点污渍,便走近镜子,镜中的像将(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由于大厅内光线较暗,为了帮助小红看清衣领上的污渍,小明应将光源照向(选填“衣领”或“平面镜”).
20.我们常用“频闪照片”来研究物体的运动.如图所示,记录了甲、乙两个运动小球每隔秒的不同位置.根据底片可以判断,球运动时间长,球作变速直线运动(全部选填“甲”或“乙”).
21.2013年6月20日,我国宇航员王亚平在“天宫一号”完成了太空授课,图甲是她做水球实验时的情景,水球相当于镜,通过水球可以看到她的像(选填“实”或“虚”),这种成像规律在生活中的应用是(选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李佳同学将一只透镜放在眼前10cm处玩赏时,被别的同学拍下了照片(如图乙),据此推断该透镜的焦距f满足的条件是f 10cm(选填“>”“<”或“=”).
22.插入水中的筷子.在水中的部分斜看起来向(上/下)弯折,是由于光从斜射向时发生了折射的缘故.
23.小明坐在一列行驶的动车上,看到窗外的树向后退,他是以为参照物的.小明想测动车的速度,在路上动车通过一座大桥,已知大桥长1000m,小明从上桥到离开桥,小明通过大桥的时间是20s,则动车速度是km/h,已知车长150m,则动车全部通过大桥所需要的时间是s.
三、解答题(本题共11小题,共47分.第24题8分,第25题5分,第26题7分,第27,30题6分,第28题8分,第29题4分,第31题3分)解答第29题(1)(2)时要有解题过程.
24.如图所示,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作出物体AB在平面镜MN中的像A'B'.
25.当光线从水中射向空气时,它的反射光线如图所示,请画出入射光线和折射光线.
26.请根据图所示的入射光线画出相应的折射光线.
27.请根据图所示的折射光线画出相应的入射光线.
28.如图1是“探究物质熔化规律”的实验装置.实验时先将固体物质和温度计分别放入试管内,再将试管放入大烧杯的水中,用酒精灯加热,观察固体的熔化过程.
(1)将固体物质和温度计分别放入试管内,再将试管放入大烧杯的水中进行加热固体的好处是.
(2)如图2所示为读取温度计示数的方法,正确的是(选填“A”、“B”或“C”).(3)该固体熔化的图象如图3,由图象可知该物质是(选填“晶体”或“非晶体”),该物质的熔化过程用了min,BC段该物质处于态.
29.小勇利用如图1所示的装置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的实验:
(1)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利用玻璃板透明的特点,便于;对玻璃板放置的要求是:.
(2)在玻璃板前面放置一支点燃的蜡烛A,再拿一支没有点燃的相同的蜡烛B,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蜡烛B跟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说明像与物的大小;若用光屏代替蜡烛B,在玻璃板后面观察光屏,将(能/不能)观察到蜡烛A的像,说明.
(3)若将玻璃板和蜡烛下面的白纸换成方格纸进行实验,这种做法的优点是.
(4)图2是小军本人,他在进行实验时,从镜中也观察到了自己的像,那么他在镜中看到自己的像应是图3中的(填序号).
30.在“探究光的反射规律”的实验中,如图所示,平面镜M放在水平桌面上,E、F是两块粘接起来的硬纸板,垂直于镜面且可绕ON转动.
(1)如图(a),当E、F在同一平面上时,让入射光线AO沿纸板E射向镜面,在F上可看到反射光线OB,测出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大小,便立即得出实验结论: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你认为这样得出结论(选填“合理”或“不合理”),原因是.
(2)若将一束光贴着纸板F沿BO射到O点,光将沿图中的方向射出,因为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是的.
(3)如图(b),以法线ON为轴线,把纸板F向后缓慢旋转,在F上(选填“能”或“不能”)看到反射光线OB,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
31.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
(1)实验前,应调整烛焰、凸透镜和光屏二者的中心在.
(2)如图甲,平行光正对凸透镜照射,光屏上出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则凸透镜的焦距
f= cm.
(3)如图乙,光屏上呈现清晰的像,此像的性质是倒立的实像;若保持蜡烛和光屏位置不变,移动透镜至cm刻度线处,光屏上能再次呈现清晰的像.蜡烛燃烧一段时间后,烛焰的像将位于光屏中心的方.
(4)如图丙,保持蜡烛位置不变,移动透镜至16cm刻度线处,则人眼在图中处能观察到烛焰的像.
(5)如图丁,在烛焰和凸透镜之间放一副眼镜,发现光屏上的像由清晰变模糊了,将光屏向透镜移动适当距离后光屏上再次呈现清晰的像.则该眼镜是(选填“近视”或“远视”)眼镜,该眼镜片对光线有作用.
32.2016年9月24日苏州轨道交通2号线延伸线正式开通试运营,整条线路全长约37.5km.途径相城、姑苏、吴中、园区4区,共设站35座.其中线路中最大站距2010m,最小站距650m.求:(1)轨道交通2号线每日6:00首班车全程运行时间大约45min,求这趟车的平均速度为多少?
(2)若列车以80km/h的平均速度驶过线路中的最大站距,则大约需要多少时间?(结果保留一位有效小数)
33.取两张等大的圆形纸,分别剪去两个大小不等的扇形(图甲所示),再将它们做成图乙所示的两个锥角不等的纸锥.
(1)为了比较纸锥下落的快慢,可将纸锥按如图乙(选填“A”或“B”)所示的位置
释放.若纸锥从同一高度同时由静止释放,可通过比较下落至地面的来比较纸锥下落的快慢;还可以比较同一时刻纸锥下落的来比较下落的快慢.其中第种比较方法与物理学中速度的定义方法相接近.
(2)如果要测量两个纸锥的下落速度,需要的测量工具有刻度尺和.
(3)在测量过程中,发现(选填“下落的时间”或“下落的路程”)较难测出,于是我们可采用增加下落高度或换用锥角较(选填“大”或“小”)的纸锥进行实验.34.盛夏来临,人们又为“怎样才能晒不黑”而犯愁,资料表明:将皮肤晒黑的罪魁祸首是太阳光中的长波紫外线.“好奇实验室”为此检测了若干衣服的防晒效果.
检测方法:先用光纤探头和计算机测算出阳光中长波紫外线的强度;再把衣服挡在光纤探头上,测算出透射导光纤探头上的长波紫外线强度.利用前后两次测得的长波紫外线的强度计算出长波紫外线的透过率.实验数据如表所示:
实验序号衣服材质衣服布料层数长波紫外线透过率
1 天蚕丝 1 12%
2 2 5%
3 化纤 1 28%
4 2 14%
5 全棉T恤(白色) 1 7%
6 全棉T恤(黑色) 1 4%
分析表中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1)该实验是通过比较来分析衣服的防晒效果.
(2)比较实验1、2或3、4得到的结论是.
(3)根据测量结果,请向你的家人提出一条夏季户外活动时着装的建议.
2016-2017学年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八年级(上)期末物理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
1.下列数值最接近实际情况的是()
A.人体感觉最舒适的温度是37℃
B.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
C.课桌的高度约为80cm.
D.初中生跑100m约需7s
【考点】温度;时间的估测;长度的估测;声速.
【分析】首先对题目中涉及的物理量有个初步的了解,对于选项中的单位,可根据需要进行相应的换算或转换,排除与生活实际相差较远的选项,找出符合生活实际的答案.
【解答】解:
A、人体正常体温在37℃左右,感觉舒适的温度在23℃左右.故A不符合实际;
B、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所以在真空中不能传播.故B不符合实际;
C、中学生的身高在160cm左右,课桌的高度大约是中学生身高的一半,在80cm左右.故C 符合实际;
D、男子百米世界纪录略小于10s,中学生百米成绩不可能小于10s,一般在15s左右.故D 不符合实际.
故选C.
2.如图所示的四种现象中,属于光的直线传播的是()
A.汽车上的“后视镜”
B.沙漠中的“海市蜃楼”
C.树在水中的“倒影”
D.树荫下的圆形光斑
【考点】光在均匀介质中直线传播.
【分析】(1)光在同一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光沿直线传播的实例有:小孔成像、激光准直、影子、日食和月食等;
(2)光射到介质界面上会发生反射,光反射形成的现象:平面镜成像、水中的倒影、凹面镜成像;
(3)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光的传播方向就会发生偏转,光的折射形成的现象:放在有水的碗中的筷子看起来好像变折了、放大镜、池水看起来变浅等.
【解答】解:A、汽车上的“后视镜”,利用了凸面镜成像,属于光的反射现象,不符合题意;
B、沙漠中的“海市蜃楼”,是光的折射现象,不符合题意;
C、树在水中的“倒影”,水面成像,是光的反射现象,不符合题意;
D、树荫下的圆形光斑,是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符合题意.
故选D.
3.如图所示,小明将悬挂的轻质小球紧靠音叉,用小锤轻敲和重敲音叉时,小球弹开的角度不同.比较角度的大小是为了探究()
A.声音产生的原因B.响度和振幅的关系
C.音调和频率的关系 D.声音的传播是否需要时间
【考点】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分析】声音由物体的振动产生,当发声体的振幅越大时,发出声音的响度也越大.
【解答】解:由题意可知,用小锤轻敲和重敲音叉时,小球弹开的角度不同.这是因为用力不同时,音叉的振动幅度不同,振幅越大,响度越大,因此比较角度的大小是为了探究响度和振幅的关系.
故选B.
4.绝大多数鱼类的体温与周围水温相同,然而,生活在海水中的月鱼,其体温比周围水温高,为证实这一点,可对水中月鱼进行拍照,应选用的器材是()
A.可见光照相机 B.紫外光成像仪 C.红外照相机D.超声波成像仪
【考点】红外线.
【分析】红外线具有热效应,一切物体都会向外辐射红外线,温度越高的物体辐射的红外线越明显.
【解答】解:由红外线的特点可知,红外线具有热效应,一切物体都会向外辐射红外线,温度越高的物体辐射的红外线越明显.生活在海水中的月鱼,其体温比周围水温高,则其辐射的红外线会越强,为了证实这一点,可利用红外照相机对其进行拍照,以达到对比的效果.故选C.
5.将凸透镜正对太阳光,其下方的纸上呈现一个并非最小的光斑,这时光斑到凸透镜的距离为l.若凸透镜远离纸的过程中光斑一直变大,则该凸透镜的焦距()
A.一定小于l B.一定等于l
C.一定大于l D.可能小于l,也可能大于l
【考点】主光轴、光心、焦点和焦距.
【分析】根据纸上呈现一个并非最小的光斑,这个光斑可能是焦点之后的,也可能是焦点之前的光斑,根据凸透镜远离纸的过程中光斑一直变大可推断焦点在光斑之前,从而判断焦距.【解答】解:由于光斑到凸透镜的距离为l时,即像距为l时,纸上呈现一个并非最小的光斑,这个光斑可能是焦点之后的,也可能是焦点之前的光斑,所以凸透镜的焦距f≠l;若
凸透镜远离纸的过程中光斑一直变大,说明凸透镜的焦点不在光斑之后,故焦点应在光斑之前,因此f一定小于l.故BCD错误,故A正确.
故选:A.
6.关于光的反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当入射光线与反射面的夹角为20°时,反射角也是20°
B.入射光线靠近法线时,反射光线也靠近法线
C.入射角增大5°时,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也增大5°
D.镜面反射遵守光的反射定律,漫反射不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考点】光的反射;光的反射定律;镜面反射;漫反射.
【分析】要解决此题,需要掌握光的反射定律的内容: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可归纳为:“三线共面,两线分居,两角相等”.
同时要掌握入射角和反射角的概念:知道入射角是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反射角是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了解镜面反射和漫发射,特别是发生漫反射时,虽然反射光线不平行,但仍要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解答】解:当入射光线与反射面的夹角为20°时,则入射角为90°﹣20°=70°,所以反射角也为70°,所以A说法错误.
入射光线靠近法线时,入射角减小,所以反射角也减小,反射光线靠近法线,所以B说法正确.
入射角增大5°时,反射角也增大5°,所以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也增大10°.所以C说法错误.
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每条光线都要遵循光的反射定律,所以D说法错误.
故选B.
7.用激光笔沿图中所示的PO方向照射,一定能照射到尚未移动的小鱼或小鸟的是()A.B.
C.D.
【考点】光的折射规律;光的反射定律.
【分析】(1)光从空气中斜射入水中时发生折射,折射光线向靠近法线方向偏折,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
(2)光照到平面镜上发生反射,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解答】解:A、折射光线向靠近法线方向偏折,而鱼在远离法线的位置,所以照不到,故A错误;
B、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两侧,而鱼和入射光线在法线同侧,所以照不到,故B 错误;
C、反射角等于入射角,鸟正好在反射光线经过的位置,所以能照到,故C正确;
D、反射角等于入射角,鸟不在反射光线经过的位置,所以照不到,故D错误.
故选:C.
8.把蜡烛放在距离凸透镜50cm处,在透镜另一侧的光屏上观察到倒立、缩小的清晰像.那么凸透镜的焦距不可能是()
A.5cm B.10cm C.20cm D.30cm
【考点】凸透镜成像的应用.
【分析】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中的当u>2f时,光屏上呈现倒立、缩小的实像,解不等式即可得出结论.
【解答】解:把蜡烛放在距离凸透镜50cm的某一位置时,在透镜另一侧得到一个清晰的,倒立的、缩小的像,
则u>2f,即50cm>2f,解得f<25cm,则选项ABC都符合,只有D选项是不可能的.
故选:D.
9.下列四图分别表示测量物理课本一张纸厚度、硬币直径、铜丝直径、海底深度的方法,其中测量原理相同的是()
A.甲、乙、丙B.甲、乙C.甲、丙D.乙、丙
【考点】长度的测量;回声测距离的应用.
【分析】在物理学测量中,有多种方法,如控制变量法、积累法、等效替代法、建模法等,故据上面所提到的方法对题目中的各种说法逐个分析即可.
【解答】解:
甲、物理课本一张纸厚度小于刻度尺的分度值,先测1物理课本的厚度,再除以物理课本纸的张数,采用的方法叫累积法;
乙、由于乒乓球直径的长度端点位置不易确定,因此不能用刻度尺直接测量,需要借助于三角板或桌面将待测物体卡住,把不可直接测量的长度转移到刻度尺上,采用的方法是卡测法;丙:铜丝直径很小,无法直接测量,把铜丝紧密的绕在铅笔上,用刻度尺测量出铜线圈的总长度,数一下铜丝一共的匝数,然后计算铜丝的直径,采用的方法叫累积法;
丁、海底深度无法直接测量,利用声音在水中的传播速度和传播时间,利用公式s=vt计算即可,采用的方法叫转换法;
故甲、丙所用的方法相同.
故选C.
10.用手机摄像头扫描二维码(如图)可快速登录网页.当手机扫描二维码时()
A.二维码是光源
B.二维码位于摄像头的一倍焦距以内
C.摄像头相当于凸透镜
D.二维码中黑色部分反射光,白色部分吸收光
【考点】光源;物体的颜色;凸透镜成像的应用.
【分析】凸透镜成像时,物距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应用是照相机.
能发光的物体称为光源.
如果物体能吸收所有的光,物体是黑色,如果物体反射所有的光,物体是白色.
【解答】解:A、二维码本身不发光,不是光源,故A错误;
BC、摄像头相当于凸透镜,成倒立缩小实像,物体到摄像头的距离大于二倍焦距,故B错误,C正确;
D、当扫描黑白相间的条纹时,黑色条纹吸收所有光线,故黑色条纹不反射色光,而白色条纹能够反射所有色光,故D错误.
故选C.
11.小明利用最小分度值为1mm的刻度尺测量一个物体的长度,三次测量的数据分布为2.35cm、2.36cm、2.36cm,则测量结果应记为()
A.2.36cm B.2.357cm C.2.35cm D.2.4cm
【考点】长度的测量.
【分析】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题目中测量了物体的长度三次,计算出平均值作为物体的长度.
【解答】解:
物体的长度为L==≈2.36cm.
故选A.
12.甲、乙两车在公路上,分别从P、Q两点同时同向运动,它们s﹣t图象的(路程﹣时间图象)如图所示,经过4s甲、乙相遇.甲、乙的速度分别为v甲、v乙,P、Q间的距离为s,则()
A.v甲>v乙,s=16m B.v甲>v乙,s=8m
C.v甲<v乙,s=16m D.v甲<v乙,s=8m
【考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分析】(1)由s﹣﹣t图象找出4s内两车的路程,然后求出两车通过的总路程,即P、Q 间的距离.
(2)由s﹣﹣t图象找出甲、乙两车的路程与所对应的时间,然后由速度公式求出两车的速度;
【解答】解:由图象知:甲车4s内通过的距离为4m,乙车4s内通过的距离是12m,
则P、Q间的距离为s=s乙﹣s甲=12m﹣4m=8m;
甲车的速度v甲===1m/s;
乙车的速度v乙===3m/s,
所以,v甲<v乙.
故选D.
二、填空题(本题每空1分,共29分)
13.(1)如图1中被测物体的长度是 2.50 cm,该刻度尺的分度值是0.1 cm.
(2)图2中秒表的读数为228.7 s.
【考点】长度的测量;时间的测量.
【分析】①刻度尺的分度值是刻度尺相邻两刻度线表示的长度.使用刻度尺时要明确其分度值,起始端从0开始,读出末端刻度值,就是物体的长度;起始端没有从0刻度线开始的,要以某一刻度线为起点,读出末端刻度值,减去起始端所对刻度即为物体长度,注意刻度尺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②秒表的中间的表盘代表分钟,周围的大表盘代表秒,秒表读数是两个表盘的示数之和.【解答】解:
由图知:
①刻度尺上1cm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的长度是0.1cm,即此刻度尺的分度值为0.1cm;物体左侧与4.00cm对齐,右侧与6.50cm对齐,所以物体的长度为L=6.50cm
﹣4.00cm=2.50cm;
②在秒表的中间表盘上,1min中间有两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0.5min,指针在“3”和“4”之间,偏向“4”一侧,所以分针指示的时间为3.5min=210s;在秒表的大表盘上,1s 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0.1s,指针在18.8s处,所以秒针指示的时间为18.8s,即秒表的读数为210s+18.8s=228.8s.
故答案为:2.50;0.1;228.8.
14.如图所示,温度计的示数是﹣3 ℃.我国第一个南极科学考察基地﹣中国南极长城站的平均气温为﹣25℃,最低气温可达﹣88.3℃,依据表提供的数据,在南极长城站测气温时应选用酒精温度计.
熔点沸点
酒精﹣107℃78℃
水银﹣39℃357℃
【考点】温度计的使用及其读数;熔点和凝固点.
【分析】(1)使用温度计测量液体温度时,先要弄清楚温度计的量程和分度值,读数时视线与液柱最高处所对刻度相垂直,并注意区分温度是零上还是零下;
(2)体温计是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物质的凝固点越低,越不容易凝固,在南极由于平均气温比较低,所以需要用凝固点较低的液体温度计.
【解答】解:
(1)由图知:温度计上10℃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的温度是1℃,即此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液柱最高处在0℃以下,所以显示的温度低于0℃,为﹣3℃;
(2)体温计是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的规律制成的;于酒精的凝固点比较低,所以当南极的气温达到﹣88.3℃时,酒精仍不会凝固,所以可以用酒精温度计测南极的温度.
故答案为:﹣3;酒精.
15.给下列的数据补上合适的单位:一张纸的厚度约为65 μm;人正常步行的速度约5 km/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