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3年高考2年模拟》一轮江苏语文第五部分 加考内容专题十六 文言材料断句与简答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点突破 栏目索引
[典型例题] 例1 用“/”给文段断句。 先是郡将欲楼居材既具侯命取以为阁辟其门而重之凡学 之 所 宜 有 无 一 不 备。
考点突破 栏目索引
答案 先是/郡将欲楼居/材既具/侯命取以为阁/辟其门而重之/凡学之 所宜有/无一不备。 解析 解答本题,可借助于名词和代词进行断句。“郡”“材”“侯” 都是可以作主语的词,其前应断开;“阁”为名词,很明显在“以为”之 后,作宾语,其后需断开;第一个“之”(代词)在动词“重”之后,作宾语, 其后应断开;“先是”是一种常见说法,其后通常要断开,另外“凡”往 往在句首。综合起来判断即可。
考点突破 栏目索引
面对断句材料,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通读这则材料。通过通读,力求对 整则材料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再像剥蚕茧那样,遵循由总到分、先 易后难的原则,从整体和大处入手,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 范围,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最终完成断句。
考点突破 栏目索引
(一)断句题的六大关键点 1.据名词(或代词)定句读 文言文中的名词和代词常用来作主语和宾语,断句时可先找出名词,如 人名、地名、官名、国名、朝代名、器物名、动物名等;也可先找出代 词,如吾、予、余、尔、汝(女)、公、卿、君、若、其、彼、此、之 等。这些名词和代词如果作主语,那么它的前面就可能断句;如果作宾 语,那么它的后面就可能断句。
B级(理解)。 2.简答题的命题点非常灵活,涉 重要的、常见的文学和文化现象为重
及文学、文体、文化等多方面 点。
知识的考查,但以常见的浅显的 3.概括要点或主旨重在考查对文本内
材料为主,并结合了所学教材的 容某方面的提取与整合、概括与评价
知识,不会偏、怪、艰、深。 ,还有对高中所学相近内容的辨析延
伸,对文本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的评
感知高考 栏目索引
首诗,经过删除之后保留的有两千多首,评论者不少于几十家,最后嘱托 龚巩祚写总结评论,龚巩祚也只写一个字罢了:完。凭什么说“完”呢? 海秋的情感全在他的诗里,想要说的在诗里,不想说最终不能不说的在 诗里,不想说最终也没有说的,本不该说到底还说的也在诗里。总之不 愿摘取他人的言语作为自己的言语,随意选取一首,无论是熟识他的还 是不熟识他的人,都说:这是汤益阳的诗。
考点突破 栏目索引
答案 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取之百金/使 工以药淬之。 解析 该句涉及的动词、形容词有:求、利、得、取、使、淬。这些词 语可能作谓语(“利”很明显不作谓语,作“匕首”的定语),然后根据这 些谓语来往前和往后判断语句的停顿点。“求”若作谓语,则其前名词 “太子”作主语,“于是”“预”作状语,其后“匕首”(天下之利匕首) 作宾语,故“匕首”后应断开;“得”作谓语,其前省略主语“太子”,其 后“匕首”(徐夫人之匕首)作宾语,故“匕首”后应断开;“取”作谓 语,其前省略主语“太子”,其后“百金”作宾语,故“百金”后应断开。
感知高考 栏目索引
[参考译文] 宋政和年间官局编书,诸位大臣的文章,唯独《临川集》能够放入其 列。靖康变乱后,官书散失,私集中竟然没有完善的集本,不像欧集、曾 集、老苏大苏集盛行于一时。王公是超出同类的英才,拥有才学与气 度。同时代的文人,虽然有的意见向来与之不同,尚且推崇王公的文章, 口中赞许心中佩服,可以说是到了极点。而后来一些品质恶劣之人,不 满王公的宰相功业,于是一并废止他的文章,这是王公生平所说的社会 上流行的风俗习惯。为什么在王荆公去世后情况还是这样?
考点突破 栏目索引
2.据动词和形容词定句读 承担一个句子谓语成分的是动词、形容词(或活用为动词、形容词的 其他词性),断句时,可以先找到语句中的动词、形容词,确定作为谓语的 动词、形容词;然后根据谓语前的状语、主语和谓语后的宾语等来断定 语句的停顿点。
考点突破 栏目索引
[典型例题] 例2 请用“/”给文言语句断句。 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取之百 金 使 工 以 药 淬 之。 (《荆轲刺秦王》)
感知高考 栏目索引
二、(2017江苏,21—23)阅读材料,完成问题。(10分) 宋政和间官局编书,诸臣之文,独《临川集》得预其列。靖康之祸,官书 散失。私集竟无完善之本,弗如欧集、曾集、老苏大苏集之盛行于时 也。公绝类之英,间气所生。同时文人,虽或意见素异,尚且推崇公文,口 许心服,每极其至。而 后 来 卑 陋 之 士 不 满 其 相 业 因 并 废 其 文 此 公 生 平 所 谓 流 俗 胡 于 公 死 后 而 犹 然 也? (节选自吴澄《<临川王文公集>序》)
感知高考 栏目索引
三、(2016江苏,21—23)阅读材料,完成问题。(10分) 昔江淹有言:“修史之难,无出于志。”诚以志者,宪章之所系,非老于典 故者不能为也。陈寿号善叙述,李延寿亦称究悉旧事,然所著二史,俱有 纪、传,而独不克作志,重其事也。况上下数千年,贯串二十五代,而 欲 以 末 学 陋 识 操 觚 窜 定 其 间 虽 复 穷 老 尽 气 刿 目 钅术 心 亦 何 所 发 明?聊辑见闻,以备遗忘耳。 (节选自马端临《<文献通考>序》)
感知高考 栏目索引
2.答案 司马迁 班固 范晔 解析 “前四史”是“二十四史”中的前四部史书,包括西汉史学家司 马迁所著的《史记》、东汉班固所著的《汉书》、南朝范晔所著的 《后汉书》以及西晋陈寿所著的《三国志》。
感知高考 栏目索引
3.答案 一部系统地记载历代(上下数千年、贯串二十五代)典章制度 的书。 解析 根据“宪章之所系”“上下数千年,贯串二十五代”等句,可推 知该书所记述的大致内容。《文献通考》,简称《通考》,是一部中国 古代政书,由宋末元初马端临编撰,记载了从上古到宋朝宁宗时期的典 章制度,是继《通典》《通志》之后规模最大的一部记述历代典章制度 的著作,和《通典》《通志》合称“三通”。
感知高考 栏目索引
2.答案 苏洵 苏轼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与王安石、欧阳修、曾 巩齐名的苏门三父子:苏洵、苏轼、苏辙。
感知高考 栏目索引
3.答案 政和间,列于官书;靖康后,不再盛行。 解析 本题考查筛选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从文中摘录相关信息,如 “宋政和间官局编书,诸臣之文,独《临川集》得预其列”“靖康之祸, 官书散失。私集竟无完善之本”“同时文人,虽或意见素异,尚且推崇 公文,口许心服,每极其至”“而后来卑陋之士,不满其相业,因并废其 文”,按照时间顺序排列、概括。
感知高考 栏目索引
面目也完。益阳汤鹏,海秋其字,有诗三千余篇,芟而存之二千余篇,评者 无虑数十家,最后属龚巩祚作一言,巩祚亦一言而已,曰:完。何以谓之完 也?海 秋 心 迹 尽 在 是 所 欲 言 者 在 是 所 不 欲 言 而 卒 不 能 不 言 在 是 所 不 欲 言 而 竟 不 言 于 所 不 言 求 其 言 亦 在 是。要不肯挦 撦[注]他人之言以为己言,任举一篇,无论识与不识,曰:此汤益阳之诗。 [注] 挦撦:摘取。
考点突破 栏目索引
答案 足下又以江南士大夫为无能文者/而李泰伯曾子固豪士/某与纳 焉/江南士大夫良多/度足下不遍识。 解析 画线的句子中提到的名词和代词有足下、李泰伯、江南士大 夫、某等。其中“某”与第二处出现的“江南士大夫”充当主语,前面 应断开;“李泰伯”虽然充当主语,但前面有虚词“而”表转折关系,所 以断在“而”的前面;后一个“足下”充当“度”的宾语,所以断在 “度”的前面。
感知高考 栏目索引
考纲下载 考点阐释
考情观察
给文言材料 1.“断句+简答”的题型作为文 1.注重考查考生在文学与历史等交叉
断句,并回答 言知识和能力考查的重要补充, 点上的思维能力,选材仍将以论述类
相关问题。 形式稳定,选材精短,注重思想性 文本为主。
能力层级为 和可读性的结合。
2.古代文学、文化常识的考查仍将以
感知高考
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4处)(4分)
2.文中的老苏、大苏是指

。(2分)
3.根据材料,概括王安石《临川集》在不同时期的命运。(4分)
栏目索引
感知高考 栏目索引
二、 1.答案 而后来卑陋之士/不满其相业/因并废其文/此公生平所谓流俗/ 胡于公死后而犹然也? 解析 “而后来卑陋之士不满其相业”是一个主谓句,主语是否断开要 看情况,有空间就断,没有空间就连在一起。“因并废其文”是动宾结 构,省略的主语即“后来卑陋之士”,前后应断开。“此公生平所谓流 俗胡于公死后而犹然也?”“生平”是在世之年的意思,与后面的“死 后”对举;又因为“胡”为“为什么”之意,为疑问副词,应放句首,所以 “此公生平所谓流俗”之后断开。
感知高考 栏目索引
3.答案 言为心声,诗如其人;不沿袭他人之言。 解析 本题要求“用自己的话概括汤鹏诗作的特点”,整合文段中评论 性的文字和相关语句,即可概括出答案。 [参考译文] 诗人因诗出名,诗更因为诗人而出名。唐代的大诗人像李白、杜甫、韩 愈和李贺、李商隐;以及宋代、元代的苏轼、黄庭坚、元好问,当代的 诗人吴娄东,都是诗作与人融为一体的。人之外没有诗作,诗作之外没 有人,诗人与其诗就完整地融为一体了。益阳人汤鹏,字海秋,有三千多
考点突破 栏目索引
对点演练 1.用斜线“/”给下面语段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4处) 书称欧阳永叔、尹师鲁、蔡君谟诸君以见比。此数公今之所谓贤者,不 可以某比。足 下 又 以 江 南 士 大 夫 为 无 能 文 者 而 李 泰 伯 曾子固豪士某与纳焉江南士大夫良多度足下不遍 识。安知无有道与艺,闭匿不自见于世者乎?特以二君概之,亦不可也。况 如某者,岂足道哉?恐伤足下之信,而又重某之无状,不敢当而有也。孔子 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圣人之言如此,唯足下思之而已。闻 将东游,它语须面尽之。 (选自王安石《答王景山书》,有删改)
感知高考 栏目索引
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4处)(4分)
2.除陈寿外,“前四史”的另外三位作者是


。(3分)
3.根据材料,概括马端临的《文献通考》是一部什么样的书。(3分)
感知高考 栏目索引
三、 1.答案 而欲以末学陋识/操觚窜定其间/虽复穷老尽气/刿目钅术心/亦 何所发明? 解析 据意断句:“以末学陋识”为介词结构做状语,前置,后面应断开; “操觚窜定其间”语意完整,前后应断开;“穷老尽气”与“刿目钅术 心”结构相同,为并列关系,应断开。抓标志词辅助断句:“虽”和 “亦”为句首词,词前应断开。
感知高考 栏目索引
[参考译文] 过去江淹说过:“(说到)编纂史书的困难之处,没有比写志更难的了。” (这)确实因为志是国家典章制度的寄托,不是谙熟典故的人不能做。陈 寿号称擅长叙述,李延寿也号称能穷究、洞悉旧事。然而(他们)所著的 两部史书,(尽管)都有纪和传两部分,(但他们却)唯独不能写志,(是因为) 这件事太难了。更何况上下几千年,贯穿二十五个朝代,想用微不足道 的学识持笔在史书中删正改定,即使再穷尽气力、呕心沥血(用心极苦), 又有什么新的创见呢?我姑且辑录见闻,以防备遗忘罢了。
通过通读力求对整则材料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再像剥蚕茧那样遵循由总到分先易后难的原则从整体和大处入手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最终完成断句
栏目索引
专题十六 文言材料断句与简答
感知高考
感知高考 栏目索引
一、(2018江苏,21—23)阅读材料,完成问题。(10分) 书《汤海秋诗集》后 龚自珍 人以诗名,诗尤以人名。唐大家若李、杜、韩及昌谷、玉溪;及宋、元, 眉山、涪陵、遗山,当代吴娄东,皆诗与人为一。人外无诗,诗外无人,其
述以及对作者观点态度的理解。
考点突破 栏目索引
考点突破
突破点一:给文言材料断句 给文言材料断句,传统上称之为“句读”。古时没有标点符号,旧版古 籍都是无标点的,所以,读古书需要自己断句,叫作“明句读”。 《考试说明》中所说的“给文言材料断句”跟古人的断句稍有不同,它 指的是用一定的标记(一般用“/”)划出句子的停顿,而并不要求对语段 加标点。
感知高考
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4处)(4分)
2.文中昌谷、玉溪的本名分别是

。(2分)
3.根据材料,用自己的话概括汤鹏诗作的特点。引
一、 1.答案 海秋心迹尽在是/所欲言者在是/所不欲言而卒不能不言在是/ 所不欲言而竟不言/于所不言求其言亦在是。 解析 根据句式对称特点,抓住“所欲言”“所不欲言”“在是”等词 语,即可断句。 2.答案 李贺 李商隐 解析 唐李贺曾居昌谷,故以此为别名。李商隐,号玉溪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