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星球大战”计划30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国“星球大战”计划30年
【美】约翰·科雷尔 文 李有观 编译
编者按:今年是美国提出“星球大战”计划30年,美国《空军杂志》发表约翰·科雷尔的文章,回顾了美国“星球大战”计划的出台和实施等情况。
1983年3月23日,美国总统罗纳德·里根发表了一篇令朋友和敌人都感到吃惊的演讲。
里根问道:“如果人们自由平安的生活,不是依赖美国用直接的报复威胁来防止苏联的攻击,而是因为我们能够在苏联的战略弹道导弹到达我们或我们盟友的领土之前对其进行拦截、摧毁,情况会怎样呢?”
里根呼吁美国科学家提出能 使核武器无效和过时的方法,并宣布了一项长期研究与发展计划。
这项计划的“终极目标是消除战略核导弹带来的威胁”。
第二天,参议员爱德华·肯尼迪称其为“误导的红色恐吓战术和不计后果的星球大战
计划”。
从此,这项战略防御计划
就被贴上了“星球大战”的标签。
有一种大众说法是,里根的战
略防御计划想法来源于美国电影
《冲破铁幕》,也可能来源于他在
1979年视察的科罗拉多州北美防
空司令部,他在那里首次知道美国
无法防御弹道导弹。
事实上,自20世纪60年代以
来,里根一直对防御弹道导弹感兴
趣。
在他担任加利福尼亚州州长 1983年3月23日,美国总统里根在白宫办公室向全国发表“星球大战”演讲
. All Rights Reserved.
2013.08 / 军事文摘/ 59
60 / 军事文摘 / 2013.08
时,应物理学家爱德华·泰勒(“氢弹之父”,反弹道导弹计划的积极支持者)之邀,在劳伦斯·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对反弹道导弹有了初步了解。
据说里根回来以后,经常说起“防御系统是如何抑制并最终阻止进一步发展更多的核武器”。
在1976年总统选举期间,里根抨击“确保相互摧毁”战略;在共和党全国代表大会发表演讲时,再次进行抨击。
战略防御计划与老式导弹防御系统不同。
之前的导弹防御系统依靠地面上发射的导弹击毁来袭弹头。
20世纪80年代,反弹道导弹计划的支持者们提出了多种空间方案。
最奇特的建议当属爱德华·泰勒提出的在太空中引爆核装置进而产生X射线激光的方法。
退役陆军中将丹尼尔·格雷厄姆(前国防情报局局长)提出一种领先的新方案,他呼吁在空中建立作战基地,发射动能武
器以碰撞来摧毁目标。
1981年,格雷厄姆和实业家卡尔·本德森建立了一个名为“高边疆”的组织,他们的设想是通过432颗卫星或轨道“太空车”,各安装50个微型制导装置,以拦截处于推进阶段的弹道导弹。
该组织随后受美国传统基金会的保护,爱德华·泰勒也加入了该组织。
美国国防部的分析家们并没有过多关注“高边疆”组织的方案。
然而,“高边疆”组织通过它的一些高级政治成员得到了与白宫接触的机会。
受总统顾问埃德温·米斯和白宫科学顾问、爱德华·泰勒的门徒乔治·基沃斯的邀请,“高边疆”组织为里根总统做了两次演讲。
1982年3月,格雷厄姆提出“高边疆:新的国家战略”的设想,并由传统基金会发表。
不久,里根接受了“高边疆”组织的观念。
基沃斯在白宫科学委员会中成立了一个特别小组来评估这些观念的可能性。
“高边疆”组织的建议比较温和,里根将之与其他建议放在一起。
直到里根发表“星球大战”演讲,政府官员们才了解这一新战略。
里根的演讲由国家安全副顾问罗伯特·麦克法兰起草,科学顾问基沃斯过目,最后由里根亲自进行修改。
这一计划先被称为“防御弹道导弹”,在1984年1月的总统令中被正式命名为“战略防御计划”。
在美国政府内阁中,国防部长温伯格是战略防御计划最积极的支持者,国务卿舒尔茨则是最频繁的批评者。
舒尔茨说,温伯格“继续敦促总统采取战略防御计划还远远达不到的措施”,“温伯格的热情已经远远超出了我们目前的部署能力,使得整个战略防御计划没有必要地激起了潜在的破坏性阻力”。
1984年4月,美国国防部成立战略防御计划局,标志战略防御计划进入一个新阶段。
美国空军中将詹姆斯•亚伯拉罕森被任命担任战略防御
计划局局长,向国防部副部长报告。
从那以后,战略防御计划的主要发言人是亚伯拉罕森,而不是里根。
起初,定向能武器——激光器或粒子束装置看起来比动能武器更有前途,但随着研究的进展,情况有所改变。
利用碰撞进行杀伤的动能弹成为首选武器。
此类方案中首先崭露头角的是“智能岩石”,这是一种安装在轨道卫星的“车库”中、可以探测导弹发射并计算碰撞轨迹的小火箭。
后来它被弹体更小、更智能的“智能卵石”取代。
“智能卵石”的智能化程度极高,一旦启动,马上就能启动热寻探测眼,探测到数千千米外的来袭卫星,随后启动飞行火箭,将目标摧毁于助推飞行阶段。
为此,苏联人感到很不安。
美国国防部长温伯格说,“苏联人对我们天基防御系统的反应特别强烈。
他们至少暗示,如果我们同意禁止部署所有太空武器,他们将允许我们部署陆基防御系统”。
苏联领导人十分关注美国的战略防御计划,并深感担忧。
尤里·安德罗波夫把它称为“解除苏联武装的阴谋”;多年以后解密的《苏共中央政治局会议纪要》透露,戈尔巴乔夫也对战略防御计划非常痴迷。
由于里根总统“重新武装美国”的计划以及战略防御计划的放大效应,1986年10月在冰岛首都雷克雅未克举行美苏两国首脑峰会时,里根占据着讨价还价的有利地位。
令人吃惊的是,里根和戈尔巴乔夫在到1996年消除所有战略弹道导弹一事上几乎达成协议。
但是这一协议最终因为里根拒绝答应戈尔巴乔夫将战略防御计划限制在实验室的要求而告吹。
对于戈尔巴乔夫来说,战略防御计划是王牌中的王牌。
他带着劣势离开了雷克雅未克。
显然,里根占了上风。
随后,美国公众对战略防御计划的认可率猛升到73%。
里根问道:“如果这个计划真的像有些人所声称的那样,是时间和金钱的巨大浪费,那为什么苏联人自己也要长期进行这项战略防御,为什么他们如此急于让我们停下来?”
在里根总统的第二届任期内,战略防御计划遇到严重的不利因素。
根据《格拉姆-拉德曼-霍林斯削减赤字法案》,美国政府需要大力裁减预算,战略防御计划经费被严重削减。
反弹道导弹计
划的支持者担
“智能卵石”系统
. All Rights Reserved.
2013.08 / 军事文摘 /
61
心,一旦里根离任,官僚主义将导致战略防御计划进展缓慢,并可能最终扼杀该计划。
在国会两院有关人员的帮助下,支持者呼吁,只要该计划的任何方案技术成熟,就要及早部署。
参议院军事委员会要求国防部寻找短期内可实现的独立元素,包括对战术弹道导弹的军队保
护和海外盟国的支持。
里根不希望战略防御计划被分成几部分。
“我知道有些人越来越有点坐立不安,”他说,“但现在部署效果有限的系统将延迟我们的主要研究。
”
另一个问题主要集中在“智能卵石”系统上。
毫无疑问,这是一种太空武器,因此它将受到《反弹道导弹条约》的限制,如果要继续研发这种系统,就要重新解释或者废止《反弹道导弹条约》。
美国政府认为这项条约是模棱两可的,留下了“基于其他物理原则的反弹道导弹系统”的可能性。
美国国防部长温伯格和其他官员希望进行“宽泛”而非“狭隘”的解释,声称该条约不适用于战略防御计划的动能武器。
但国会认为战略防御计划的测试违反《反弹道导弹条约》的传统解释,因此阻挠了一切相关经费。
幸运的是,战略防御计划终于
获得了崭露头角的好机会。
在一次演示中,一枚“德尔塔”火箭的上面级在近地轨道冲向并撞上另一枚“德尔塔”火箭的上面级。
美国空军首席科学家终于承认战略防御计划在推动太空传感器、太空通信和其他领域对军队的重要性。
然而,因为冷战的结束,最初
设想的战略防御计划已经无法全
面实施了。
1991年,老布什总统在他的国情咨文中,将战略防御计划重新定义为包括并强调战区导弹防御。
他的计划被称为“星球大战精简版”。
1993年,克林顿政府将战略防御计划降级并重新命名为“弹道导弹防御”,由国防部一个层次较低的机构负责。
“智能卵石”系统被取消,政府承诺将遵守《反弹道导弹20世纪90年代末期,弹道导弹防御卷土重来,朝鲜发射了一枚射程为1000英里的“大浦洞”导弹,横跨日本,到达太平洋,克林顿政府对“流氓国家”拥有导弹武器十分关注。
1999年,美国《国家导弹防御系统法案》要求保卫美国领土免受有限的弹道导弹的攻击。
2002年,美国退出《反弹道导弹条约》。
如今,美国的弹道导弹防御主要由阿拉斯加州与加利福尼亚州的陆基拦截导弹和海军的舰载“宙斯
盾”导弹组成。
2009年奥巴马政府取消了在东欧建立弹道导弹防御点的计划,2012年将空军的机载激光反导防御系统归为储备技术,该系统在一次演示中将一枚弹道导弹在推进阶段击落。
美国花在战略防御计划上的经费高达300亿美元。
1993年,亚伯拉罕森和亨利·库珀(战略防御计划最后一位负责人)公布了这一数据,其中24.3%用于动能项目,26.1%用于传感器项目,22.7%用于定向能项目,16.4%用于系统的分析和整合,9.5%用于其他工作。
他们指出,由于冷战的结束,1990年1月五年防御计划的开支已经减少1670亿美元。
战略防御计划促成了冷战的结束,从这方面来说,美
国的投资得到了很好的回报。
编译自美国《空军杂志》2013年第2期
美国电磁轨道炮试验,其技术基础源自“星球大战”的遗产
里根(右二)在1987年的参谋长联席会议上举牌表示其对战略防御计划的支持
条约》的狭义解释。
在一次新闻发布会上,国防部长莱斯·阿斯平兴高采烈地宣布:“今天我们在这里将亲眼目睹历史的新篇章,这就是‘星球大战’时代的结束。
”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