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文地质学第7章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床(古河道):沉积物透水性强,降水、地表水补给,径流排泄,溶滤作 用为主,水质好。
远离河床:沉积物透水性减弱,潜水局部具承压性,降水、地表水补给,蒸 发、径流排泄,出现浓缩作用,水质变差。
河间洼地:沉积物透水性较差,降水、地表水补给,蒸发排泄,以浓缩作用 为主,水质较差(多为CL型水,矿化度>10g/L)。
4、水的流动性---水循环交替快,溶蚀作用强烈。岩溶水流形式 脉流
网流
Ⅰ Ⅶ:溶解度和岩溶化程度 逐渐降低
二、影响岩溶发育的主要因素 1、可溶岩的成分与结构:
成分
纯灰岩(方解石含量多,泥质、硅质少)易溶蚀 质地不纯灰岩(白云石含量多,泥质、硅质多)不易溶蚀
结构
鲕状结构的生物礁岩及碳酸岩盐 (生物碎屑组成,孔隙大且多)易溶蚀
第七章 各类地下水的特征
§7-1 孔隙水
概念:赋存于松散岩类孔隙中的水称为孔隙水。 一、洪积物中的孔隙水
1、洪积物的沉积特征:洪积物多分布于山前平原和山间 盆地,是暂时性水流(洪流)流出山口形成的,地貌特征为 洪积扇。 扇顶(粗粒相):沉积透镜状砂砾卵石、漂砾,在角砾的表 面及空隙中由砂和粘土混杂充填。沉积物分选差,磨圆不好; 扇中部:夹砂、砾石透镜体的亚砂土层,有时可见到层理, 砾石呈迭瓦状构造及交错层理,砾石磨圆较扇顶相好; 扇缘(滞水相):以粘土、亚粘土、亚砂土为主,偶夹砂及 细砾的透镜体,犬牙交错。
(3)具有阻水作用
夹于塑性岩层中的脆性岩层裂隙发育受厚度的控制
§7-3 岩溶水
概念: 赋存于可溶岩层溶隙中的地下水称为溶隙水。
一、岩溶发育的基本条件
1、岩石的可溶性---岩溶发育的物质基础
可 碳酸盐岩类 溶 硫酸盐岩类 岩 石 氯化盐岩类
石灰岩、白云岩、大理岩 石膏、硬石膏、芒硝 岩盐、钾岩
难溶 中溶 易溶
山前冰川谷口---形成冰水扇及冰水砂砾平原,为含粘土的 砂砾堆积,有一 定的磨圆和分选。 2、冰水、冰碛物中的水文地质特征: 冰碛物的透水性极弱,几乎不含水,一般起隔水作用。当其中夹 有砂砾透镜体时可形成局部含水层。只有冰川两侧的疏松堆积物中可 形成富水地段。 冰水沉积为流水或静水沉积,当冰融水汇成洪水、河流和湖泊时, 沉积物表现为洪积物、冲积物和湖积物的特征,其水文地质特征与洪 积物、冲积物和湖积物的水文地质特征类似。
分布广 分布有限
岩石可溶性的大小取决于可溶成分的溶解度和溶解速度,溶解速 度的差异对岩溶发育有极大的影响,方解石>白云石。
2、岩石的透水性---岩溶发育的必要条件
岩层透水性决定于裂隙和孔洞的多少和连通情况,裂隙、孔洞多,
透水性好,岩溶发育。
3、水的侵蚀性---水中侵蚀性CO2含量高溶蚀能力强。
隙流 管流
六、冻土中的地下水
1、 冻土的特征:
概念:气候寒冷雪线以上地带,包气带和部分饱水带的岩石处于负温度状
态。
季节冻土---夏季消融、冬季冻结的冻土。 多年2、冻冻土土---的常水年文冻地结质的特冻征土:。
(1)液相与固相共存特殊的含水结构;
(2)地下水的赋存和运动不仅受地质结构的控制,还受多年冻土的影响。
二、风化裂隙水
风化裂隙:暴露于地表的岩石,在温度变化和水、空气、生物等风化营 力作用下形成风化裂隙。
1、风化裂隙的特征:分布于地表,均匀密集,无明显的方向性,为连通 性好的网格状(如图示)。
2、风化裂隙水的特征:多为潜水,水量不很大,分布较均匀且无方向性, 具有统一的地下水位,水位埋深浅,补给源为大气降水,水 动态季节变化明显,水质较好, 为低矿化的重碳酸型水。
发育于塑性岩层
断裂带为糜棱岩、断层泥 两侧增强带有张开性差的扭节理
扭性断层
二、构造裂隙水的特征
断层带有糜棱岩、构造角砾岩 两侧羽毛状裂隙密集或低序次断裂
构造裂隙水的主要特征是空间分布不均匀,具有明显的方向性,应力集 中部位赋水条件好,导水、透水能力随深度增加而减弱。
1、裂隙的富水特征:纵裂隙(尤其是褶皱的核部)富水性强,导水能力最 大的方向是裂隙的延伸方向。横裂隙富水性强,延伸不远。在野外斜裂 隙发育的一组富水性较好,不发育的一组几乎不含水。层面裂隙控制了 其它裂隙的发育程度,在有层面裂隙存在时,增强了其富水程度。
(3)隔水层(冻土层)在温度、矿化度等因素影响下,随时间和空间变
化。
分布于地形低洼处或广阔平缓的分水岭的季节冻土中
冻结层上水
冻结层上部全融为液态---潜水,上部部分冻结---承压水 埋深小,含水层厚度小,蒸发较弱,降水补给,水质好
冻土 中地 下水 分类
冻结层间水
以层状、透镜状、脉状、管状等存于多年冻结层内 冻结层上水补给:水温较低,动态变化较大 冻结层下水补给:水温较高,动态变化较小 该水季节影响较小,水量较稳定
下图为内蒙某地第三纪玄武岩,柱状节理发育,含有丰富的裂隙水(单 泉 流量0.5--6-7L/S)水质为重碳酸钙镁型水。侵入岩体边缘的裂隙,多为闭 合裂隙,一般不含水或微含水。 (3)冷凝收缩产生的成岩裂隙水:冷凝收缩在岩脉和侵入接触带,张裂隙 发育,常形成近乎直立的带状含水系统。该成岩裂隙水水量较丰富,是较好 的供水水源。
结晶镶嵌结构的泥晶碳酸盐岩、 亮晶碳酸岩(泥质含量多,孔隙度小)难溶蚀
单层厚度
巨厚的纯灰岩,构造裂隙稀疏、宽而长, 岩溶发育不均匀,形成大型溶洞
中薄层至中厚层,构造裂隙短小、均匀、密集, 形成溶蚀比较均匀的岩溶水
3、气候:
气候决定一个地区的土壤与植被的发育程度,植被、土壤 是地下水CO2 的主要来源。湿热的南方,植被茂密,雨量充 沛,利于细菌繁殖和植物光化作用,CO2含量高,岩溶发育。 降水量大,气温高,岩溶发育,溶蚀量大(如下表示)。
4、径流条件:
地下水径流条件是控制岩溶最活跃最关键的因素。地下水 径流条件越强烈,补充CO2的机会多,地下水的侵蚀能力越 强,输入的化学能及溶解携带走的CaCO3越多,在可溶岩中 留下的溶隙体积便越大。 5、地质构造:
张性断裂带和侵入岩接触带附近、背斜、向斜的轴部,岩 石破碎,裂隙发育,岩石透水条件好,形成岩溶强烈发育地 段(如图示)。塑性岩层或压性断裂裂隙呈封闭状,透水性 弱,岩溶不发育。
好,水动态季节变化明显。向湖心径流逐渐消失,沉积 物透水性逐渐变差,富水程度逐渐变差,排泄以蒸发作用 为主,水化学类型由碳酸型过渡为硫酸型,到湖心为氯化 物型。湖积物中的孔隙水与外界联系较差,补给困难,水 资源一般不丰富。
四、黄土中的地下水
1、黄土的沉积特征:
黄土遍布我国西北地区,沉积厚度大,粉土含量>60%, 上部结构疏松,虫孔、根孔和垂直节理发育。下部黄土结构 较致密,富含Ca质结核,含数层古土壤。地貌为塬、峁、梁。
古土壤

五、冰水、冰碛物中的地下水
1、冰水、冰碛物的特征: 冰碛物:冰川本身所携带的物质直接堆积形成。 特 点:粒度成分复杂,无磨圆和分选性,直径数米的大漂石与大小
不等的碎石、角砾、砂、粘土等混杂在堆积。 冰水沉积:冰川融水所携带的物质堆积而成。 特 点:冰川两侧-----大量疏松砂粒呈带状堆积。
埋藏于冻结层之下的液态水,正温,具承压性
冻结层下水 补给径流条件较差,水质较好,动态稳定
当有较充足的补给源,可作冻土区大中型供水水源
§7-2 裂隙水
概念:赋存于坚硬基岩裂隙中的地下水称裂隙水。 裂隙水特点:富水性具有明显的方向性,分布发育很不均匀。 一、成岩裂隙水 1、成岩裂隙的特征:岩石在形成过程中由于冷凝、压实脱水 等原因引起岩石体积的收缩而产生的裂隙叫成岩裂隙。
三、构造裂隙水:
1、构造裂隙的特征: 岩石在构造应力作用下破裂错位而产生的劈理、裂隙 和断层叫构造裂隙。构造裂隙的空间分布具有不均匀性 和明显的方向性。
纵裂隙 横裂隙
裂隙
斜裂隙
层面裂隙
走向与层面一致,褶皱核部张开度大延伸远。 褶皱翼部为压剪性
两端尖灭透镜状,延伸不远张开度大,裂面粗糙
一组发育(裂面粗糙), 一组不发育(裂面平直),张开度小
Ⅲ带---盐分堆积带(蒸发带):沉积物透水性较差,出现承压含水层,
潜水埋深较Ⅱ带增大,径流缓慢;以蒸发排泄为主,水的矿化度较高,
土壤易发生盐渍化。
单一的潜水变为潜水承压水互层
潜水位埋深由深变浅再变深
特征综述
径流强度由强变弱
透水性由好变差
Ⅰ带 Ⅱ带 Ⅲ带
补给条件由好变差 径流排泄转为蒸发排泄
溶滤作用转为浓缩作用
2、断裂带的富水特征:
张 性
发育于脆性岩层
断裂带本身富水,导水能力强 断裂带两侧增强带富水,导水能力强
断 裂
断裂带本身富水性变差 发育于塑性岩层 断裂带两侧增强带导水不良,富水性差
断 裂
压 性
断裂带本身透水性差 发育于脆性岩层 断裂带两侧增强带导水、富水性较好

断 裂
断裂带不透水 发育于塑性岩层 断裂带两侧增强带通常隔水
涝河冲洪积扇平面示意图
2、洪积物的水文地质特征:
Ⅰ带---盐分溶滤带(径流带):沉积物透水性好,利于吸收降水和地 表水的补给。潜水埋藏深,水力坡度大,径流途径短而强烈;蒸发微 弱,以径流排泄为主;溶滤强烈,常形成低矿化水;地下水位动态变 化大。
Ⅱ带---盐分过路带(溢出带):沉积物透水性变差,径流受阻,潜水 位接近地表形成泉或沼泽;水力坡度变小,径流途径加长;蒸发加强, 水的矿化度增高;地下水位动态变化小。
水位变幅由大变小

Ⅱ Ⅲ
二、冲积物中的孔隙水:
1、冲积物的沉积特征:冲积物分布于平原、山间盆地和山间谷地中,是 经常性水流(河流)所形成的沉积。地貌为:河床、漫滩、阶地。从上 游到下游,沉积物由砂砾卵石层---细粉砂、砂砾石层---粉砂、亚砂土、 亚粘土,沉积规模由小到大,粒度由粗变细;从河床(现代河道与古河 道)到两侧漫滩、阶地以及河间洼地,沉积物砂砾卵石---粉细砂---亚砂 土、亚粘土,粒度由粗变细。垂向上粗、细粒沉积物多呈透镜状犬牙交 错互相穿插。冲积物中的砂及砾石磨圆好、分选好、层理发育。
黄河下游岸边水文地质剖面图
三、湖积物中的孔隙水
1、湖积物的沉积特征: 湖积物属于静水沉积(由动水到静水的沉积)。
岸边浅水处沉积砂砾石层,向湖心逐渐过渡为粘土(化学 沉积)。颗粒分选良好,层理细密。为环状沉积---湖盆。 2、湖积物的水文地质特征: 岸边浅水处沉积物透水性好,有径流,水量丰富,水质 较
扭性断裂
导水性介于张性断裂与压性断裂之间
同一断层,由于两盘岩性和力学性质的变化,导水能力发生变化。 例如:一条断层切穿脆、塑性岩层,导水能力由大变小甚至隔水; 原来导水的断层,后期因胶结作用降低导水能力,也可因后期溶滤 作用增强导水性。
3、断裂带的水文地质意义:
(1)具有储水空间、集水廊道的作用
(2)具有导水通道的作用
2、黄土的水文地质特征:
塬:地形平坦,切割微弱,利于降水入渗补给,水量较丰 富,且由塬中心向四周散流,以泉泄于沟底。水位埋深塬中 心20--40m,塬边60--100m,水的矿化度由塬中心向四周增大。
梁、峁:切割强烈,不利于降水入渗补给,水量较小,水 位埋深10--30m,水质较差。
总之,在黄土高原区,由于岩性、地貌、气候的综合影 响,水量不丰富,水位埋深大,水质较差。
2、冲积物的水文地质特征
上游:为单一的潜水,沉积物透水性强,降水补给,径流排泄,含水层分布 窄,厚度小,水质好(HCO3---Ca型水),储量小。
中游:出现承压水,沉积物透水性强,降水、地表水补给,以径流排泄为主 伴有蒸发,含水层厚度大,埋深较浅,水量丰富,多为淡水。
下游:宽广的冲积平原,承压水和潜水互层,沉积物透水性变差,降水、地 表水补给,以蒸发排泄为主,含水层单层厚度变薄,薄层的粉细砂、亚 砂土、亚粘土组成含水岩组。潜水埋藏较浅(2--3m),水质变差。
薄层沉积岩,裂隙密集均匀。 厚层或块状岩层,裂隙稀疏不均匀
断裂带有疏松多孔的构造角砾岩
张 性
发育于脆性岩层
两侧增强带裂隙发育,张开度大

断裂带的构造角砾岩含有大量泥质
层 发育于塑性岩层 两侧增强带裂隙不发育,张开度小
断裂带有细碎紧密的构造岩
断 层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压 性
发育于脆性岩层
两侧发育张开性较好的扭张裂隙
断 层
侵入岩体边缘发育有横裂隙(与流线垂直)、纵裂隙 (与流线平行)、层裂隙(与流面平行);陆地喷发的玄武 岩浆冷凝收缩形成六角形直立网格状裂隙;熔岩流冷凝时, 产生孔道和孔洞。 2、成岩裂隙水特征:
(1)沉积岩和深成岩浆岩中的裂隙水:由于其裂隙通常是 闭合的,其赋水条件较差,形不成一定规模的含水层。
(2)陆地喷发的玄武岩和熔岩流裂隙发育地带,水的连通性 好,水量丰富,常形成强大的潜水流,径流较强,水质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