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行道树、第一次真好(学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行道树》《第一次真好》
【学习目标】
1、通过小组合作,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精心品味语言。

2、培养合作学习及探究生成问题的能力。

3、学习以小见大、象征以及详略得当的写法。

4思考人生哲理,深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1、自查工具书,认记字词,牢记文学常识。

2、要充分预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独立完成导学案。

3、掌握散文的特征“形散而神不散”
4、查阅相关资料,收集一些关于象征手法的知识。

【内容导航】
同学们,汉语是世界上最优美的语言,它最丰富、最准确、最鲜明、最生动。

在汉语的宝典里,有许多“言在此而意彼”的妙词佳句,譬
如,“牛,吃的是青草,挤出来的是牛奶”“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
直”等。

这些话表面好像在写动植物,其实是有其象征意义的。

今天,我们来学习张晓风的短文《行道树》,看看马路两旁的行道树有什么象征意义。

【知识链接】
1. 题目解读
2. 《行道树》一文中,行道数的形象就是无私奉献者的形象。

作者
借行道树的自白,书写奉献者的胸襟,赞美奉献者的崇高精神。

同时也表达了这样一个道理;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
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

《第一次真好》一文中,作者以第一次看见柚子树而引发对第一
次看见十姊妹的回忆,并总结自己的感受,得出“第一次的感
觉”是生命中难得的宝贵经验,不是每一个第一次都愉快,而是
第一次不仅带给我们新鲜、刺激,更带给我们生活的新领域和人
生的阅历。

2.走近作者
张晓风,江苏铜山人,1941年出生于浙江金华,是台湾著名
女作家。

1977年,她被台湾推为“中国当代十大散文家”之
一,评论赞辞说她“笔如太阳之热,霜雪之贞。

篇篇有寒梅之
香,字字若缨络敲冰”。

周素珊,散文作家,原籍广东中山。

代表作有《故园梦重归》
《秋夜宴》《风雨故人来》等,她的文章清新雅丽、在平淡中蕴
涵哲理。

3.相关资料
张晓风散文创作:一是,她对大自然,大地上山川草木只有宗教
性的虔城才可以相比拟的感恩情感;二是,她对故国明月镂心刻
骨般的相思情愫;三是,这位女作家那涵天负地般的广阔胸襟,
以寥廓思维空间为背景的对生命价值的沉思。

这三个方面的情感
思想内涵,也可以说是一种类型构成,贯穿她整个创作生涯中每
一个向前迈进的段落。

评论赞辞说她“笔如太阳之热,霜雪之
贞。

篇篇有寒梅之香,字字若缨络敲冰”,可以说是对她诗意散
文的第一次感性素描。

——摘自《张晓风散文论》,《文学评
论》1994?7
【自主学习】
1、请给下列加点的生字词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堕落()烟cōng()点zhuì()繁弦急管()
苦熬()牙yín()冉冉()贪lán()污浊()
柚子树()硕大()shà时间()zǐ妹()
玲珑剔透()()()fū小鸟()雏形()
2、自由朗读《行道树》后思考:
(1)课文是用第几人称写成的?
(2)课文通篇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来表现内容与主题的?
(3)《行道树》中哪个句子更能概括文章的中心意思。

3、默读《第一次真好》,思考:
⑴、全文一共记叙了哪些“第一次”?
⑵、作者对“第一次”有怎样的感受?
【合作探究】
请同学们按学习小组合作探究下列问题,把握课文精神实质。

《行道树》
4、为什么行道树认定自己的事业是神圣的?
5、从事“神圣的事业”的行道树承受了哪些痛苦?既然痛苦,为什么“自己选择”这种命运?
6、怎样理解“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为什么说是“深沉”?
7、本文首尾两段前后照应,但在语序和用词上又稍有不同,为什么?
8、所谓“文眼”往往是文中最精彩、最耐人寻味的地方,是反映主题思想、创作意图的关键词句。

请找出本文的文眼。

9、“这景色不见得很美,却是一幅秋日风情画”为什么不说“风俗
画”或“风景画”?
10、为什么说“第一次的经验不一定都愉快”?
11、作者说“第一次真好,第一次的感觉真奇妙”好在哪里?奇妙在哪里?请用课文的例子说明。

12、文章一共写了几件事?详写的是哪两件?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当堂训练】
一、下列词语中加粗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贪婪(lán)堕落(duò)点缀(zuì)冉冉(rán)
B.雏形(zhì)丰硕(shuò)累累(lèi)沉甸甸(diān)
C.玲珑剔透(tī)具体而微(wēi)丰硕(shuò)孵(fū)
二、下面是选段空白处原有的句子,句序已打乱,请调整句序。

几年前,家中第一次养了一笼十姊妹。

当母鸟第一次生下了几颗玲珑剔透,比小指头还小的鸟蛋以后,我和孩子们便眼巴巴地等候小鸟孵出来。

有一天,我们正在吃午饭,孩子忽然大叫:“小鸟孵出来了。

”我惊喜地走到鸟笼边一看,在鸟巢里面的所谓小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一次看到刚孵出来的雏鸟,但觉它们的样子很难看,竟因此而吃不下饭。

可是,等到它们渐渐长大,羽毛渐丰,一切都具体而微以后,我喜欢它们又甚于那些老鸟。

A.身上只有稀疏的几根毛
B.仅仅具有鸟的雏形
C.只是两团小小的粉红色的肉球
D.两只黑黑的眼睛却奇大
正确的句序是____________:
三、请仿照下面句子的形式和修辞手法,再选择两个作为"生命"的喻体展开叙写,构成一组排比:
假如生命是一株小草,我愿为春天献上一抹嫩绿。

,。

,。

【拓展延伸】
课外阅读,完成题目。

(一)红花草
也许因为我在江南农村长期生活过的缘故,我特别难忘那朴实无华的红花草。

红花草,也叫紫云英,是一种生命力很强的草本植物。

南方的水稻种植区里,遍野都有她的足迹。

还在早春时节,歇冬的农田仍无生机,倔强的红花草就从隔年的稻茬周围,争先恐后地萌发出来。

她那葱绿的羽叶,浅倚着冻土,嫩茎上开着一朵带霜缀露的小红花,恰如举着一支小
火把,把大地喂得像红玛瑙,真美。

然而,我对红花草的喜爱,还不单因为那如火如荼的生命力,更在于那朴实、崇高的情怀。

数九隆冬,万物萧疏,红花草却冲风冒雪地生长着,她的生命何等蓬勃!春暖花开,百花争艳,红花草又无意争春,默默无闻地扎根成长,她的品格何等谦逊!暮春将临,落英缤纷,红花草更到了全盛时期;这时,她的花蕊深蕴着醇香,香气弥漫,空气好像渗进了糖丝,使无数蜜蜂为之癫狂,终日绕着她采蜜。

驰誉中外的“紫云英蜜”,就从这时开始萌出那琥珀色的柔光。

一到插秧季节,红花草又慷慨地被翻进土里,泡入水中,变成了好的绿肥,为迎接更大的丰收牺牲自己。

红花草,活着,敢斗残冬,无意争春,一心为美好的生活酿蜜;死时,默默无怨,死得其所,给永恒的土地再添厚肥。

是的,红花草不名贵,不浓艳,也难入观赏之林。

但,她那火苗似的不熄的生命,所需极少贡献殊多的无私精神,不正是一种崇高人格的象征吗?
1、本文最主要的写作手法是____________。

2、红花草的生命力和高尚的品质分别是按什么顺序描写的?()A.由远及近时间顺序
B.由外到里空间顺序
C.由近及远时间顺序
D.由里到外逻辑顺序
3、红花草的一些品德与人类的哪些崇高品格相似?完成下列表格,字数不要超过方格范围。

红花草人类的崇高品格
①敢斗残冬
②无意争春一心酿蜜
③死得其所给土增肥
4、在文中找出最能表达中心的句子
(二)
马路旁的行人道比马路要整整高出一个台阶,而他简直还没满一周岁。

他长着两条细弱的小腿,此刻这两条小腿却怎么也不听使唤,老是哆哆嗦嗦……但两条腿的小主人——小男孩儿想从马路登上人行道的愿望却十分强烈,而且信心十足。

瞧,那只穿着好看袜子的小脚已经抬起来,踩在了人行道的边沿上,但
孩子还没有下定决心登上第二只脚,有那么一会儿他就那么站着:一只脚在人行道上,而另一只脚还在原处没动。

然而小孩儿又收回了跨出去的那一步,他在积蓄力量,小男孩儿就这么站着,既不前进也不后退,只是固执地注视着自己的前方。

“还小呢,刚刚能走路,就能跨台阶?”路旁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奶奶啧了啧嘴说,“做大人的要帮他一把。


而小孩儿的妈妈并没有伸出手去,只是微笑着鼓励说:“自己上,小乖乖自己上。


小脚又一次的踏上了人行道,另一只脚也费力地提到了空中,这回可真憋足了劲。

“加油!加油!”旁边的小姑娘喊道。

终于两只脚都站到人行道上去了,这也许是孩子一生中拿下的第一个高地,小胖脸同时绽开了笑容——了不起的胜利!
“好一个登山者!”胡子老爷爷幽默地说,他摸摸孩子的头,“一开头总是困难的,但现在总算对付过去了。

乖孩子,祝你向新的高度进军!” 人生有多少个第一次啊!
5.文中的主人公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小男孩儿想从马路上登上人行道的愿望却十分强烈”?试着从文中找出根据(写两处即可,用文中原话)。

7.“这也许是孩子一生中拿下的第一个高地”一句中“第一个高地”具体指什么?
8.“人生会有多少第一次啊”这“第一次”指的是什么?
9.给这篇短文选择一个题目()
A.爬人行道 B.小男孩 C.第一次 D.攀登
【参考答案】
2、(1)第一人称(2)拟人(3)文章的中心句出现在第三段:“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


3、(1)文中一共提到的第一次有6次。

重点写了其中的两次。

(2)第一次的经验不一定都愉快,但使人回味无穷;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滋多彩。

4、行道树认识到社会需要、人们需要的事业就是神圣的事业。

居民需要新鲜空气,行人需要绿荫,城市需要迎接太阳,行道树甘愿立在城市的飞尘里,从事神圣的事业。

5、抓住对描写痛苦的关键语词如“抖不落的烟尘”“夜晚苦熬”“忧愁”“堕落”等的理解。

跟原始森林的同伴相比,它们抛弃了优越自在的生活条件,总是一身烟尘。

跟城市欢度夜生活的人们相比,它们寂寞、孤独、苦熬。

它们还时时为城市的污浊而忧愁。

总之,它们是痛苦的。

然而,它们认识到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它们甘愿自我牺牲,为自己的奉献而自豪快乐。

这就是无私奉献者的美的襟怀,美的精神。

6、一切神圣的事业总需要付出很大的代价,承受牺牲,但是只有这样的代价才能为人类做出较大的贡献。

如行道树承受痛苦,为城市和行人带来“清新”“浓阴”,这种牺牲体现的是奉献精神,这种为人民的幸福而牺牲个人的幸福是更深沉的幸福。

7、两段文字所表达的重点不同,第1段主要是突出行道树所处环境的恶劣,最后一段主要是突出行道树虽处劣境但乐于奉献的自我意识。

8、文眼: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

9、“风情”这里指风土人情,柚子树生长南国,作者所见柚子树,旁边又有人家,这景色很见南国风土乃至人情。

“风俗画”则是指社会上长期形成的风尚、礼节习惯等场面。

“风景画”则是以风景做题材的画面,二者都不够确切。

10、就作者举的例子来看,也可以知道第一次的经验不一定都愉快,例如见那两团小小的粉红色肉球,“但觉它的样子很难看,竟因此而吃不下饭”,这一次并不愉快。

又如路营,有时会遇到困难,睡得也不能舒服;第一次动手做饭,也是不一定舒服的。

11、好在奇妙,好在新鲜而刺激,好在回味无穷。

如第一次见柚子树,心头充满喜悦与新奇,第一次见到孵出的小鸟,更有一阵惊喜。

12、8件事;详写的是:看柚子树和看孵小鸟;详写是为了更好地突出中心;略写部分是对详写部分的补充,旨在以小见大地表现“第一次真好”的普遍意义,同时,使文章内容更加充实。

课外阅读答案:
1、以物喻人、托物言志
2、A
3、①勇敢②默默奉献③舍己为人
4、但,她那火苗似的不熄的生命,所需极少贡献殊多的无私精神,不正是一种崇高人格的象征吗?)
5.小男孩儿
6.他长着两条细弱的小腿,此刻这两条小腿却怎么也不听使唤,老是哆哆嗦嗦……瞧,那只穿着好看袜子的小脚已经抬起来,踩在了人行道的边沿上或他在积蓄力量,小男孩儿就这么站着,既不前进也不后退,只是固执地注视着自己的前方。

7.马路旁的人行道
8.独自面对各种各样的困难,并成功地战胜它们。

9.C。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