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族所说汉语方言溪口话的声调特点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土家族所说汉语方言溪口话的声调特点
明茂修;程文文
【摘要】湖南省慈利县溪口镇的土家族所说的汉语方言溪口话包含24个声母、36个韵母和5个声调。

在声母和韵母方面,溪口话与当地强势汉语方言西南官话(包括慈利县城方言)是非常接近的,但是在声调方面尤其是调值上显示出了较大的差异。

溪口话声调的差异是否在当地具有较大范围的普遍性,以及是否受到了土家语声调的影响等情况都是值得深入研究的。

【期刊名称】《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7(035)006
【总页数】4页(P100-103)
【关键词】溪口话;语音系统;声调特点;西南官话;土家语
【作者】明茂修;程文文
【作者单位】[1]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人文学院,贵州毕节554300;;[2]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重庆40133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172.3
慈利县位于湖南省西北部,东北与石门县毗连,东南与桃源县接壤,西北与桑植县相邻,西南与永定区连接。

全县总面积3480平方公里,辖31个乡镇(包括7个土家族乡),680个行政村(居委会),总人口69.8万人,其中以土家族为主的
少数民族人口占61%。

溪口镇位于慈利县西南部,因九都溪、杜家溪交汇入澧水而得名。

它东毗南山坪乡,西连金岩乡,南邻洞溪乡,北面与甘堰、阳和、许家坊三个土家族乡共饮澧水。

版土面积达111平方公里,辖区有19个行政村、2个居委会,总人口1.82万,其
中城镇居民3200人。

渡坦村,又称渡坦坪村,为溪口镇下辖19个行政村之一,
位于溪口镇的西部,面积1670亩,共1451人。

根据《西南官话的分区(稿)》,慈利县方言属于西南官话。

[1]溪口镇距离张家
界较近,而离慈利县城较远,本地人都能轻易地判断出何为慈利话和何为溪口话,这说明两地方言确实存在较大的差异。

本文所记为溪口镇渡坦村话,两地方言没有显著差异。

发音合作人为易法姣,女,1956年生,土家族,溪口镇渡坦村人,初中文化程度,会说不是很标准的普通话。

一、溪口话音系
1.声母
溪口话声母24个,零声母在内:
2.韵母
溪口话韵母36个:
说明:
(1)韵母[u]与[k、k‘、f、v]相拼时的实际音值是[ʋ];
(2)韵母[uo]的韵头[u]较轻,近于[o]。

3.声调
溪口话声调5个:
二、溪口话的调类和调值
溪口话有5个调类,分别是阴平31、阳平51、上声44、去声22和入声24。


口话入声与其他声调一样都是舒声调。

从古今声调的演变来看,溪口话声调的特点有:今阴平调主要来自古清声母平声;今阳平调一部分来自古浊声母平声,一部分来自古清声母去声;今上声来自古清声母上声和次浊声母上声;今去声一部分来自古浊声母去声,一部分来自古全浊声母上声,还有一部分来自古全浊声母入声;今入声来自古清声母和次浊声母入声,还有古全浊声母入声的一部分。

传统上,对方言声调调值的辨别往往仅靠人耳的听辨,而这在很多情况下并不能分辨声调上的一些细微差别,尤其是声调的拱形相同,仅仅调值的高低略有差异的情形。

而基于语音分析软件prrat的声调实验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区别于耳辨的很好的方法。

我们对溪口话声调的辨别和确定是在耳辨的基础上结合声调实验来进行的。

图1 溪口话声调宽带语图(左)和调形格局(右)
首先,我们对溪口话的声调进行仔细听辨之后,初步确定了调类和各个声调的调值。

为了方便而准确地在语图上观察溪口话的声调,然后为每个调类精选出具有相同声母[t]和韵母[ɛ]的代表性例字:呆阴平、带阳平、逮上声、代去声、得入声。

再请
发音人用相同的发音状态在同一时间连续读完这5个字,然后在praat中进行观
察和分析,得到5个声调的宽带语图(如图1左图所示)。

在图1中,我们可以看到溪口话各个声调平、升、降、曲的趋势,声调的拱形就
很容易确定了:阴平和阳平是降型,上声和去声是平型,而入声是升型。

确定了拱形以后,我们还要运用实验方法来通过调形格局来确定各个声调的调值,即提取各例字录音10个采样点的基频值,作出溪口话的调形格局图(图1右图所示)。

通过图1确定溪口话的调值为阴平31、阳平51、上声44、去声22、入声24。

对于溪口话声调的调值,有两个在听感和实验之间存在细微差异。

第一个是去声调。

在听感上,去声调是一个平中微升的升调,调值可记为23;但是在宽带语图和调形格局图中,去声只是一个低平调22,甚至后部还有些下抑。

我们考虑,去声调在听感上微升的调尾,可以认为是声调由较低的2度回复到最自然的发音初始态造成的,并非去声调的基本声调特征。

综合听感和实验两个方面的结果,同时又考虑到低升调23与入声的调值24也很接近,所以最终确定去声调的调值为22。

第二个是阳平调。

听感上是一个全降调,调值可以记为51;但在宽带语图中,阳平的调值是一个高降调52,最低点并没有降到1度,而在调形格局图中调尾虽然比阴平调尾高,但同处1度,调值又可记为51。

听感和实验上的两个调值与其他调值都存在很大差别,并不会混淆,似乎记成哪一个都可以。

但是朱晓农说过:“一种方言的声调系统中,如果有一个降调,那这个降调最有可能是一个全降调,如果有两个降调,那就有一个是全降调,另一个是低降调。

”[2]这是在对从多方言的声调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具有极大的可信性。

权衡之下服从听感,将阳平调的调值定为全降调51。

三、溪口话与西南官话的声调比较
按照最新的方言分区,溪口镇处于西南官话范围之内,应该属于西南官话。

下面我们将其声调与周边西南官话的声调作一番简单的比较(见表1),分析它们的异同之处。

表1中慈利、张家界和常德的调值引自鲍厚星《常德十县市方言声调的特点——兼论常德地区方言的系属》[3],武汉的调值引自朱建颂《武汉方言词典》[4]、贵阳的调值引自汪平《贵阳方言的语音系统》[5]。

表1 溪口话与周边西南官话声调的比较注:*古全浊入声少部分字今归去声。

古平上去入地调清浊清浊浊清清浊点次浊全浊次浊全浊次浊全浊次浊全浊溪口阴平31 阳平51 上声44 去声22 归阳平入声24*慈利阴平35 阳平13 上声41 去声33 归阳平归阴平归去声张家界阴平55 阳平214 上声51 去声35常德阴平55 阳平24 上声21 去声35武汉阴平55 阳平
213 上声42 去声35 归阳平贵阳阴平55 阳平21 上声42 去声24 归阳平
通过表1各方言点声调之间的比较,可知溪口话与西南官话的声调同有异。

在调
类的分合上,相同的地方表现在平声都分阴阳,清上与次浊上今读上声,入声(或部分入声)归入今去声;不同的地方表现在溪口话中保留了入声,其它方言都没有入声,溪口话清去今归阳平,其它汉语方言(慈利除外)仍读去声。

就是在其它汉语方言之间也存在差异,如慈利清入和次浊入今归阴平,全浊入声今归去声,而张家界和常德入声今归去声,而武汉和贵阳入声今归阳平。

在调值上,溪口话与其它西南官话都有较大的差异。

溪口话独有入声24调,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是这些方言共有的,但调值各异,溪口阴平为中降 31,慈利为
中升 35,其它为高平 55;溪口话阳平为高降51,慈利为低升13,张家界和武汉为低降升214/213,贵阳为低降21;溪口话上声为半高平44,其它都为降调,
或高降(慈利41、张家界51、武汉和贵阳42),或低降(常德21);溪口去声为低平22,这与慈利的中平33还是较为接近的,但是与张家界、常德、武汉中
升35以及贵阳为低升24则存在较大的差别。

根据黄雪贞对西南官话的定义:“古入声今读阳平的是西南官话,古入声今读入声或阴平、去声的方言,阴平、阳平、上声、去声调值与西南官话的常见调值相近的,即调值与成都、昆明、贵阳等六处的调值相近的,也算是西南官话。

”又说:“成渝、滇西、黔北、昆贵、灌赤、桂柳、武天、常鹤等八片的四声调值都接近西南官话的常见调值。

”[6]但是对于溪口话来说,它属于常鹤片,古入声今读入声,其
它四声的调值却与西南官话的常见调值并不“接近”,相反,差别还非常大。

不过,既然先贤们已经把它画在了西南官话范围之内,我们还是暂时认为它属于西南官话。

四、结语
从以上的分析可知,溪口话的声调与西南官话的其它方言声调在古今调类的分合上有共同的地方,但是也有一定的差异。

在调值方面则存在很大的差异,这些调值大
部分与其它方言不同,甚至与其所属的慈利县和张家界市都有所不同。

虽然我们最终还是认为它属于西南官话,而它与其它西南官话之间的差异是不能被忽视的。

值得思考的问题是:为什么土家族所说的溪口话的声调与周边代表性西南官话会有如此大的差异呢?我们认为,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不外乎方言自身的演变或语言接触的影响等因素,而从溪口话所处的语言(或方言)环境及其使用人口的民族构成来看,其受土家语声调的影响而发生变化的可能性较大(如果从方言自身演变的角度来考虑,那么溪口话的声调应该与西南官话,至少与慈利县城方言相同或相近),而且也可以推测,与溪口话声调具有相同特点的方言在当地应该也具有较大范围的普遍性。

当然,以上认识都是拟测性的(但有合理的依据,并非臆测),要证明这些观点是否正确还需要进行大量的实地调查和比较研究。

【相关文献】
[1]李蓝.西南官话的分区(稿)[J].方言,2009,(1):72-78.
[2]朱晓农.语音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278.
[3]鲍厚星.常德十县市方言声调的特点—兼论常德地区方言的系属[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1988,(5):121-123.
[4]朱建颂.武汉方言词典[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5.
[5]汪平.贵阳方言的语音系统[J].方言,1981(2):122-130.
[6]中国社会科学院,澳大利亚人文科学院.中国语言地图集[M].香港:朗文出版(远东)有限公司,1988:B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