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变法主要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安石变法主要内容(2)
王安石变法主要内容
本课教材内容主要从四个方面向学生介绍了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起用王安石、富国之法、强兵之法、取士之法,实际上可以看成是变法的前提(开始)和具体措施。
本节可以看成是变法的整个过程,“起用王安石”,可以看作是前提或开始,而后边三目就是变法的主要措施。
在引导学生学习完第一目“起用王安石”后,可直接提问问题过渡到下一部分变法的主要措施。
学生可分三组分别整理富国之法、强兵之法、取士之法三项内容,每组简单回答后教师适当做出总结,并就一些问题展开提问、讨论、补充资料、拓展延伸。
二、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利用教材的引言导入:
师:“河北民,生近二边长辛苦。
家家养子学耕织,输与官家事夷狄。
今年大旱千里赤,州县仍催给河役。
老小相携来就南,南人丰年自无食。
悲愁白日天地昏,路旁过者无颜色。
……”
这是王安石的一首小诗,你从王安石的这首诗中得到哪些启发?
生1:农民命运悲惨。
生2:宋朝“积弱”局面给人民带来的苦难。
师:对,面对社会危机,王安石在宋神宗的支持下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变法运动。
由此进入新课的学习。
★讲授新课
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
(一)起用王安石:
1、宋神宗起用王安石的原因:
三个要点:
(1)统治集团危机四伏:庆历新政失败后,宋朝严重的阶级矛盾和
民族矛盾并未缓和,积贫积弱的局面仍在向前发展,统治集团感到危机四伏,因而要求改革的呼声在一度沉寂之后,很快又高涨起来。
(2)宋仁宗拒纳《言事书》:面对统治集团的危机,富有革新精神的王安石给宋仁宗呈送了长达万言的《言事书》,提出了变法主张,但没被采纳。
(3)宋神宗即位决定起用王安石:1068年,宋神宗即位。
宋神宗希望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消除弊病,克服统治危机,决定起用王安石。
过渡:宋仁宗对王安石的《言事书》不感冒,那么是什么力量打动宋神宗起用王安石进行变法呢?
2、王安石的变法设想:《言事书》的变法主张及设想
《言事书》(《万言书》)的主要内容包括:
(1)朝廷面临内忧外患,财力穷困、风气日坏、法度不合先前三代之政,说明变法是事势要求;
(2)庆历年间范仲淹主持的改革所以失败,在于人才不足,而真正合乎皇帝信赖的几乎没有;
(3)当务之急在于培养有用的人才,这就要选择对象,而且要有一整套的教养之道,养廉之法,纪律约束,法律制裁,考察、赏罚的办法;
(4)当今不能泛泛而学,需要根据国家的要求来培养文武兼能、德才兼备的专业人才;
(5)善于治理财政的,从未以开支不足为问题,主要应通其变,治财要有正确方法;
(6)当前朝政的严重问题是从中枢到地方都是奸吏充斥、狼狈为奸、官官相护、贤者受法律束缚而不肖者逍遥法外的情形必须改变,关键在于得到优秀人才放手使用。
3、宋神宗起用王安石变法的标志: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开始了更为全面的改革。
(二)王安石变法的措施:1、富国之法:
(1)目的:改变积贫的局面,调整封建国家、地主和农民关系,发展生产。
(2)内容:
①青苗法:宋仁宗时,陕西百姓缺少粮、钱,转运使李参让他们自己估计当年谷、麦产量,先向官府借钱,谷熟后还,官称“青苗钱”。
王安石、吕惠卿等据此经验,制定青苗法。
它规定把以往为备荒而设的常平仓、广惠仓的钱谷作为本钱。
每年分两期,即在需要播种和夏秋未熟的正月和五月,按自愿原则,由农民向政府借贷钱物,收成后加息,随夏秋两税纳官。
实行青苗法的目的,在于使农民在青黄不接时免受兼并势力的高利息贷盘剥,并使官府获得一大笔“青苗息钱”的收入。
②农田水利法:熙宁二年十一月颁布农田水利法,奖励各地开垦荒田兴修水利,建立堤坊,修筑圩埠,由受益人户按户等高下出资兴修。
如果工程浩大,受利农户财力不足,可向官府借贷“青苗钱”,按借青苗钱的办法分两次或三次纳官,同时对修水利有成绩的官吏,按功绩大小给予升官奖励。
凡能提出有益于水利建设的人,不论社会地位高低,均按功利大小酬奖。
此法是王安石主张“治水土”以发展农业,增加社会财富的重要措施。
③募役法(免役法):规定,废除原来按户等轮流充当衙前等州、县差役的办法,改由州县官府出钱雇人应役,各州县预计每年雇役所需经费,由民户按户等高下分摊。
上三等户分八等交纳役钱,随夏秋两税交纳,称免役钱。
原不负担差役的官户、女户、寺观,要按同等户的半数交纳钱,称助役钱。
此法的用意是要使原来轮充职役的农村居民回乡务农,原来享有免役特权的人户不得不交纳役钱,官府也因此增加了一宗收入。
④市易法:在东京设置市易务,出钱收购滞销货物,市场短缺时再卖出。
这就限制了大商人对市场的控制,有利于稳定物价和商品交流,也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⑤方田均税法:熙宁五年八月司农寺制定《方田均税条约》颁行。
此法分“方田”与“均税”两个部分。
“方田”就是每年九月由县令负责丈量土地,按肥瘠定为五等,登记在帐籍中。
“均税”就是以“方田”的结果为依据均定税数。
凡有诡名挟田,隐漏田税者,都要
改正。
这个法令是针对豪强隐漏田税、为增加政府的田赋收入而发布的。
⑥均输法:主要内容有:要求发运使必须清楚东南六路的生产情况和北宋宫廷的需求情况,依照“徙贵就贱,用近易远”的原则,必须在路程较近的生产地采购,节省货款和转运费。
另外,还赋予发运使一定的权力,使他们能够斟酌某时某地的具体情况适当地采取一些权宜措施。
这就减轻了纳税户的额外负担,限制了富商大贾对市场的操纵和对民众的盘剥,便利了市民生活。
建议:教师在讲述这些措施时不必补充新材料,教材已作了详细、明确的介绍。
可按教材介绍的六项具体内容讲解,也可绘制表格,帮助学生整理知识。
同时,也要引导学生分析哪些措施触犯了贵族大地主的利益,为后面分析王安石变法失败原因作好铺垫。
列表归纳:
措施内容作用
青苗法政府在青黄不接时向农民提供低息贷借(钱或粮食) 使农民免受高利息贷盘剥,缓和了阶级矛盾,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但强制借贷,利息较高,对农民仍是沉重的负担。
农田水利法鼓励垦荒和兴修水利水利工程修建保证了灌溉;耕地面积增加,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政府税收增加。
免役法
(募役法) 政府征收免役钱,雇人服役(官僚、地主也要出钱) 出钱代役保证农民生产时间,有利于发展农业生产,并增力政府收入。
市易法设市易务,收滞销货,短缺时卖出,以稳定市场。
打破了大商人对市场的垄断;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方田均税法核实土地,按多少、好坏收税。
一定程度抑制兼并, 增加了政府收入;部分减轻农民赋税负担。
均输法政府采购物资,实行就近采购等原则。
限制了富商大贾对市场的操纵和对民众的盘剥,便利了市民的生活,减轻了纳税人的负担,政府的`财政收入也有所增加。
2、强兵之法:
(1)目的:改变积弱的局面,巩固封建统治秩序和整顿、加强军队。
(2)内容:
①保甲法:熙宁三年司农寺制定《畿县保甲条例颁行》。
其主要内容是乡村住户,不论主客户,每十家(后改为五家)组成一保,五保为一大保,十大保为一都保。
凡家有两丁以上的出一人为保丁,以住户中最有财力和才能的人担任保长、大保长和都保长,同保人户互相监察。
农闲时集中训练武艺,夜间轮差巡查维持治安。
王安石推行保甲法的目的主要是为了防范和镇压农民的反抗,以及节省军费。
②保马法:规定百姓可自愿申请养马,每户一匹,富户两匹,由政府拨给官马或给钱自购。
养马户可减免部分赋税,马病死则要赔偿。
③将兵法:作为强兵的措施,王安石一方面精简军队、裁汰老弱,合并军营。
另一方面实行将兵法。
自熙宁七年始,在北方各路陆续分设100多将,每将置正副将各1人,选派有武艺又有战斗经验的军官担任,专门负责本单位军队的训练,凡实行将兵法的地方,州县不得干预军政。
将兵法的实行,使兵知其将,将练其兵,提高了军队的战斗素质。
④设军器监:政府下令设置军器监,监督制造兵器,严格管理,提高武器质量。
从此,武器生产量增加,质量也有所改善。
建议:保马法、军器监都是教材中新增加的内容,理解起来难度较大,建议教师适当补充资料讲解。
列表归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