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三台县高三上学期语文10月月考试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川省三台县高三上学期语文10月月考试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情景默写 (共1题;共3分)
1. (3分) (2017高三下·枣庄月考) 默写。

(1)
忽魂悸以魄动,________。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2)
________,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周邦彦《苏幕遮》)
(3)
吾师道也,________。

(韩愈《师说》)
(4)
________,善假于物也。

(荀子《劝学》)
(5)
曾子曰:“________,民德归厚矣。

”(《论语•学而》)
(6)
春水碧于天,________。

(韦庄《菩萨蛮》)
(7)
________,厚积而薄发。

(苏轼《稼说送张琥》)
(8)
天行健,________。

(《周易》)
二、语音表达 (共1题;共4分)
2. (4分) (2019高三上·崇明模拟) 按要求选择。

(1)下列选项中,名句使用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小李因工作业绩不好,情绪失落,朋友鼓励说:“君子荡荡,小人长戚戚。


B . 班级球队冲击冠军,同学们拉出横幅“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为队员们加油。

C . 老刘退休后想再就业,家人以“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劝其不要再工作。

D . 高考前夕,班主任在班级贴出“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的标语激励大家。

(2)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在大体上说来,人类的生命可说是由许多不同种族的生命之流所造成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每个人的生命不过是那棵树的一部分或一个分枝,生在树身上,以其生命来帮助全树的生长和赓续。

①却是家族的生命之流
②依照中国人和西方人的比喻
③可是一个人直接感受到的、直接看见的
④我们用“家系”或“家族的树”一词
A . ④③②①
B . ③②①④
C . ④②①③
D . ③①②④
三、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35分)
3. (15分)(2017·长安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诗经》是中华文明最早成书的经典之一,里面有大量劳动场面的描写,浓缩了广大民众辛勤工作的身影。

《国风》中最长的诗是农事诗《七月》,起首“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段描述,说的是周历九月时,妇女们就在为严冬准备粗布衣服,而农夫正月里就在修理农具,二月下地春耕,妻子小孩把饭菜送到田边地头,一片繁忙的景象。

以下七段又用平铺直叙的手法,顺着农事活动的季节性,叙述豳地农民一年四季的劳动过程和生活状况。

农活一桩接一桩,根本没有歇息之时。

虽然辛苦,但农夫懂得“人勤地生宝”的道理,对劳动从没有丝毫的抱怨。

偶尔也能
“朋酒斯飨,曰杀羔羊。

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享用汗水换来的佳肴。

辛勤工作在他们看来不仅是谋生手段,也是他们的存在方式。

《芣苢》是一群妇女采集车前子时随口唱的短歌:“采采芣苢,薄言采之。

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劳动中一唱三叹,苦中有乐,后人平心静气地咏诵这些诗句,仍能感受到她们劳动中辛勤而欢悦的情感。

当然,民众出于勤劳的本性,对不劳而获的贵族老爷总是看不惯的,《伐檀》中就有这样的质问:“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
《尚书》是上古官府重要文献的汇编,反映底层民众生产生活状况的记载不多。

提到辛勤工作之事,不少是指君王和官员勤于政务,如《皋陶谟》中称赞帝尧德行时说“无教逸欲有邦,兢兢业业,一日二日万几”。

不过,统治者对于民众的勤劳是高度认同的,甚至认为官员们做事要像农民种地那样勤劳才是正道。

如《盘庚》中希望部属“若网在纲,有条而不紊。

若农服田力穑,乃亦有秋”,反之,“惰农自安,不昏作劳,不服田亩,越其罔有黍稷”;《大诰》中则感慨“天惟丧殷,若穑夫,予曷敢不终朕亩”。

农民努力耕种才有好收成,勤政的道理与之相通。

《仪礼》《礼记》是礼乐文明方面的经典,依然有反映民众勤奋劳作的记载。

《礼记》中的《月令》就是逐月观察天文物候,敬授民时,以农事为中心排列十二个月事务的政令。

其中对天子及百官的职事规定得非常具体,既不能春行冬令,也不能冬行春令,否则会遭受天灾人祸。

到《易传》问世,勤劳的价值更为哲学家所升华。

在世人的眼中,大概没有比天体“运转混没,未曾
休息”那样不舍昼夜、不知劳累的了,《周易·乾》因之借天象以发论,表达“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思想,希望人们像上天不知劳累那样,始终保持自强不息的状态。

自强不息是中国最重要的文化精神之一,而勤劳是基本点,没有勤劳,其他所有美德和人类理想无从谈起。

勤劳由此成为中国人性格的底色,它对于社会的重要性,犹如空气、阳光之于生命一样不可或缺,似乎再也无须多加提及和论证了。

(摘自2017年4月22日《光明日报》,有删节)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诗经》里面有大量劳动场面的描写,浓缩了广大民众辛勤工作的身影。

其中《国风》中的《七月》是最早的一首农事诗。

B . 《七月》中叙述了豳地农民一年四季的劳动过程和生活状况,农活一桩接一桩,根本没有歇息之时,农夫虽然辛苦,但对劳动没有丝毫的抱怨。

C . 我们能从“朋酒斯飨,曰杀羔羊。

跻彼公堂,称彼兕觥”“采采芣苢,薄言采之。

采采芣苢,薄言有之”等诗句中感受到农民在劳动中辛勤而欢悦的情感。

D . 《伐檀》中的“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反映了民众看不惯不劳而获的贵族老爷,这是出于他们勤劳的本性。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 《七月》中的“七月流火,九月授衣”说的是周历九月时,妇女们就在为严冬准备粗布衣服、修理农具、下地春耕的繁忙景象。

B . 《尚书》中提到辛勤工作之事,不少是指君王和官员勤于政务,因为它是官府的文献汇编。

C . 《尚书》中虽然反映底层民众生产生活状况的记载不多,但我们从中可以看出统治者对于民众的勤劳还是高度认同的。

D . 统治者认为官员们做事要像农民种地那样勤劳才是正道,因为他们懂得农民努力耕种才有好收成,勤政的道理与之相通。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礼记》虽是礼乐文明方面的经典,依然有反映民众勤奋劳作的记载,如其中对天子及百官的职事规定得非常具体。

B . 《月令》是以农事为中心排列十二个月事务的政令,认为春行冬令或冬行春令,会遭受天灾人祸。

C . 在世人的眼中,天体“运转混没,未曾休息”那样不舍昼夜、不知劳累,是哲学家对勤劳的价值的升华。

D . 勤劳是中国人性格的底色,它对于社会非常重要,所以勤劳是基本点,没有勤劳,其他所有美德和人类理想无从谈起。

4. (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生如水稻
陈甲元
和一季水稻的收割一样,父亲走了再不回来。

父亲躺在他亲手打造的木门上,木门上垫着稻草,柔软、温暖。

这是老家的习俗,像喜欢睡暖和芳香的稻草床一样。

这令我慰藉,也令我不止一次开始审视水稻,这样一种伴随我
们终生的植物,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存在。

农村的伢子,有几个没亲手侍弄过水稻呢?懵懵懂懂,清明下种,三起三落,浸种催芽。

本县种子公司制种的威优46是父亲最信任的品种。

用父亲的话说,稳产,饭好吃;老朋友稳当,靠得住。

春夜魅人,经常要更换的25瓦的葫芦形白炽灯泡被一根花线连着,吊在青黑瓦屋厨房的横梁上,灯泡泛着黄光,照亮厨房门前泥浆色的大木桶。

父亲晾晒两天的稻种拆了包,用强氯精消了毒,加温水泡着,长着厚茧的老手不时捞起轻浮的秕谷,手掌摊开着对看热闹的我们说,看,这就是秕谷,没用的家伙!
我一直怀疑父亲和水稻处久了,身上也秉承了稻子身上的一些东西。

比如每年的稼穑,春种秋收,晴耕雨读,他都安排得像稻粒一样饱满;穗期,他扛一把锄头,为稻子的抽穗扬花保驾护航,我远望着墨绿的稻浪托举着他头顶的草帽,能想起课堂上老师吹来的唐宋的微风;冬天,天气寒冷,间或会有小雪,打湿院落的矮墙和柴火,通红的炭火旁,父亲使劲搓着稻草绳,身后的墙壁挂着他前些年亲手搓成的草鞋、草绳、草帽。

只是稻草的手工成品经过岁月的淘洗,已有了沉郁欲言的褐色……父亲躺在稻草上多年后,我不经意间想起,对父亲,对父亲亲手摩挲了一辈子的植株,就怀有难以名状的心绪。

于是,我习惯了回去。

想父亲,想从前的时候,我就一次次往回走。

回老家看山岭,看老屋,看稻田,看稻子。

老家本身是稻区。

不是山岭房屋环绕着青黄相间的稻田,就是或青绿或金黄的稻田环抱着山岭房屋。

很多时候,田畴无言,却又千言万语、欲说还休,一种亘古千年、内蕴深沉的姿态,是天底下最朴实和厚重的无华。

站在旷野的田畴深处,我总能感觉自己的卑微和轻小。

那么多的农人,祖先的祖先赤脚走在田埂上的远远近近的身影,没有隔膜般素朴和亲切。

田垄里,依稀听见犁铧清脆的声响和牧童的短笛飞扬。

而躬耕田垄一辈子的父亲,对稻田更有着非同一般的情感。

他不但靠着田垄四季常新的稻子,养活了一家人;而且,仙风道骨的祖母说过,我家六姊妹,有两个的出生就和田垄和水稻紧密相连。

一个是二哥。

正是苍翠欲滴的插秧季节,正是插秧竣工那天的黄昏时刻,家门口的田垄里刚刚插下青绿秧苗,母亲兴致勃勃挺着大肚子在青黑瓦屋的灶房间忙碌,突然间下身一热,连忙呼唤炉膛前烧火的小脚祖母。

添丁之喜,大好兆头。

脚上还沾着新泥的父亲,紧张局促地抱着哇哇叫的二哥,只知道咧着大嘴对着帮忙插秧的亲友们傻笑。

还有小妹。

小妹来到这个世界时是中午时分,稻子收割的季节,田野到处金碧辉煌。

人力打谷机在父亲脚下嗡嗡地响,也没请其他劳力,父亲和大哥两人轮流给稻谷脱粒。

二姐一路小跑来到田埂对父亲说:妈妈让我告诉你,她生了,父亲手里捂着要脱粒的稻穗,大声说知道了,告诉你妈妈,我们打满这一担谷就回家吃中饭……前面有了五个崽女,父亲对又一个新生命的来临已然淡定,四十不惑,小妹来临的时候,父亲的思想是不是已渐趋成熟?他看生命是不是也像看他手中的稻子一样,一茬一茬,心里有了新的内容?
应该是有了一茬一茬新内容的。

父亲耕作了一辈子水稻,睡了一辈子稻草床,在稻草的拥绕下离去以后,我也
开始从事一项和水稻相关的职业,更近距离地走近和了解水稻,也更深刻地了解父亲。

天生万物,相辅相成,水稻和人类,从一万余年前我们的祖先在湖南道县的玉蟾岩发现和种植后,人类的文明已达到相当的高度。

千百年来,人们不停地观察、改良、提炼,期望这喂养我们躯体和灵魂的作物在灌满海水的盐碱地也能赐予我们食粮。

催芽,播种,育秧,除草,施肥,收割;萌芽,分蘖,抽穗,扬花,结实。

一次生育,一段旅程。

临了,稻桩化成基肥,哺育又一季新的生命。

这样的轮回,和父亲这样的农人个体的生命又有多少差别?每年水稻成熟季,那如黄缎子一样铺陈在华夏四野、铺天盖地的水稻厚毯,又何尝不是为生命打底的最好成色?
又一年冬天,又一年稻子收割后的空旷来临。

记得当年稻草垛,转眼又是白头翁。

我身在城市的高楼以当年在田野依偎草垛的姿势躺倒,想:原来和父亲一样,像水稻一样活着,到最后,都活成了大地不悔的精魂。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文章把父亲和水稻紧密联系在一起,一方面父亲依靠稻谷养活一大家子,传承生命;另一方面,父亲秉承稻粒身上的精神,活成了大地的精魂。

B . 文章第二段采用环境描写。

“25瓦的葫芦形白炽灯泡”、“青黑瓦屋”、“泥浆色的大木桶”等写出了农村家庭的简陋素朴,黄色的灯光则昭示着希望。

C . 文中画线句子写作者面对亘古千年、内蕴深沉的田畴,不由得感慨生命卑微轻小,伤感、抑郁之情油然而生。

D . 文章最后一段卒章显志,照应标题,增加了文章的深刻性、感染力和结构美,有“画龙点睛”的艺术效果。

(2)文章写二哥和小妹出生时有何不同?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表达效果?
(3)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父亲与水稻有何相似之处。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2分)
5. (2分)阅读下面乐府诗,完成下列问题。

陌上桑
《乐府诗集》
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

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罗敷喜蚕桑,采桑城南隅。

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

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

湘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

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

耕者
忘其犁,锄者忘其锄。

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

使君遣吏往,问是谁家姝?“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罗敷年几何?”“二十尚不足,十五颇有余。

”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不?”罗敷前置辞:“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

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

何用识夫婿?白马从骊驹;青丝系马尾,黄金络马头;腰中鹿卢剑,可值千万余。

十五府小史,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专城居。

为人洁白晰,鬑鬑颇有须。

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

坐中数千人,皆言夫婿殊。


(1)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 . 日出东南隅隅:角落。

B . 脱帽著帩头著:穿。

C . 但坐观罗敷坐:坐着。

D . 使君谢罗敷谢:感谢。

(2)
诗歌中对行者、少年、耕者、锄者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3)
下面对诗歌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 本诗通过对一个美丽的蚕桑女拒绝太守挑诱的故事的叙述,赞扬了罗敷的坚贞品质和反抗精神,揭露了封建官僚的无耻。

B . 第一段着重从侧面描写罗敷的美丽,第二段主要通过写罗敷拒绝使君的挑诱,并予以有力回击,正面刻画出罗敷完美的品格。

C . 本诗作者创造性地用罗敷夸耀“夫婿”来压倒使君,这是艺术的虚构,用以突出罗敷的勇敢和智慧,衬托使君的卑劣和愚蠢。

D . 在艺术技巧上,本诗综合运用了夸张、铺陈、衬托等手法,完美地塑造了人物形象,有力地表现了主题。

五、文言文阅读 (共2题;共35分)
6. (23分) (2016高三下·新津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王昕,字元景,北海剧人。

六世祖猛,秦苻坚丞相,家于华山之鄜城。

父云,仕魏朝有名望。

昕少笃学读书,太尉汝南王悦辟骑兵参军。

旧事,王出射,武服持刀陪从,昕未尝依行列。

悦好逸游或骋骑信宿昕辄弃还悦乃令骑马在前手为驱策昕舍辔高拱任马所之左右言其诞慢。

悦曰:“府望惟在此贤,不可责也。

”悦数散钱于地,令诸佐争拾之,昕独不拾。

悦又散银钱以目昕,昕乃取其一。

悦与府僚饮酒,起自移床,人争进手,昕独执版却立。

悦于是作色曰:“我帝孙帝子帝弟帝叔,今为宴适,亲起舆床。

卿是何人,独为偃蹇!”对曰:“元景位望微劣,不足使殿下式瞻仪形,安敢以亲王僚寀,从厮养之役。

”悦谢焉。

坐上皆引满酣畅,昕先起,卧闲室,频召不至。

悦乃自诣呼之曰:“怀其才而忽府主,可谓仁乎?”昕曰:“商辛沉湎,其亡也忽诸,府主自忽,微僚敢任其咎。

”悦大笑而去。

武帝或时袒露,与近臣戏狎,每见昕,即正冠而敛容焉。

昕体素甚肥,遭丧后,遂终身羸瘠。

杨愔重其德业,以为人之师表。

迁秘书监。

昕少与邢卲俱为元罗宾友,及守东莱,卲举室就之。

郡人以卲是邢杲从弟,会兵将执之,昕以身蔽伏其上,呼曰:“欲执邢子才,当先杀我。

”卲乃免焉。

昕雅好清言,词无浅俗。

在东莱,获杀其同行侣者,诘之未服,昕谓之曰:“彼物故不归,卿无恙而反,何以自明?”显祖以昕疏诞,非济世所须,骂之曰:“好门户,恶人身。

”又有谗之者曰:“王元景每嗟水运不应遂绝。

”帝愈怒,乃下诏徙幽州。

后征还,除银青光禄大夫,判祠部尚书事。

帝怒临漳令嵇晔及舍人李文师,以晔赐薛丰洛,文师赐崔士顺为奴。

郑子默私谓昕曰:“自古无朝士作奴。

”昕曰:“箕子为之奴,何言无也?”子默遂以昕言启显祖,乃曰:“王元景比陛下于殷纣。

”杨愔微为解之。

帝谓愔曰:“王元景是尔博士,尔语皆元景所教。

”帝后与朝臣酣饮,昕称病不至。

帝遣骑执之,见方摇膝吟咏,遂斩于御前,投尸漳水,天保十年也。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 悦好逸游/或骋骑信宿/昕辄弃还/悦乃令骑马/在前手为驱策/昕舍辔高拱/任马所之左右/言其诞慢。

B . 悦好逸游或骋骑/信宿/昕辄弃还/悦乃令骑马在前/手为驱策/昕舍辔高拱/任马所之/左右言其诞慢。

C . 悦好逸游/或骋骑信宿/昕辄弃还/悦乃令骑马在前/手为驱策/昕舍辔高拱/任马所之/左右言其诞慢。

D . 悦好逸游或骋骑/信宿/昕辄弃还/悦乃令骑马/在前手为驱策/昕舍辔高拱/任马所之左右/言其诞慢。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诏”是古代一种由天子下达臣属的文体,分为即位诏、遗诏、表诏、伏诏、密诏、手诏、口诏等。

始于秦始皇,终于清朝,是一种命令文体。

B . “士”是中国古代具有一定身份地位的社会阶层,不同时期,“士”的定义不一,有高门、寒门之分。

高门士族对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有重大影响。

C . “清言”,又称清谈、玄言,是魏晋时期兴起的一种积极入世、崇尚理性的社会风气。

“兰亭集会”饮酒赋诗、读玄说理,即是这一种社会风气的体现。

D . “博士”最早是一种官名。

秦朝时,博士官掌管全国古今史事以及书籍典章。

到了唐朝,把专门精通某一种职业的人称之为“博士”。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顶是()
A . 王昕任诞简傲,不事权贵,汝南王悦曾多次将钱抛撒在地上,命令僚佐们争抢,唯有王昕不为所动。

悦散银钱,用眼神示意昕,昕才拾起一枚。

B . 王昕性情方正,落拓不羁。

汝南王悦曾举办宴会,赴宴的人们都毫无顾忌地大吃猛喝,王昕却最早离席,躺进闲室,悦多次召请,他也不去。

C . 王昕待友挚深义重。

他做东莱太守时,郡人认为刑邵是刑杲的从弟,聚集兵士想把他抓起来,昕用身体遮挡住刑邵,使其免除了一场祸害。

D . 王昕被杀害的主要原因是,一次显祖同朝廷大臣们畅饮,昕却称病不去参加,显祖派骑士去抓他,发现他竟然正摇头晃脑地吟咏着诗歌。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旧事,王出射,武服持刀陪从,昕未尝依行列。

②昕体素甚肥,遭丧后,遂终身羸瘠。

杨愔重其德业,以为人之师表。

7. (12分) (2020高二上·天长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人。

幼敏悟过人,读书辄成诵。

及冠,嶷然有声。

修游随,得唐韩愈遗稿于废书簏中,读而心慕焉。

苦志探赜,至忘寝食,必欲并辔绝驰而追与之并。

举进士,试南宫第一,擢甲科,调西京推官。

始从尹洙游,为古文,议论当世事,迭相师友,与梅尧臣游,为歌诗相倡和,遂以文章名冠天下。

入朝,为馆阁校勘。

仁宗更用大臣,杜衍、富弼,韩琦,范仲淹皆在位,增谏官员,用天下名士,修首在选中。

每进见帝延问执政咨所宜行既多所张弛小人翕翕不便修虑善人必不胜数为帝分别言之修论事切直,人视之如仇,帝独奖其敢言,面赐五品服。

顾侍臣曰:“如欧阳修者,何处得来?”同修起居注,遂知制诰。

故事,必试而后命,帝知修,诏特除之。

奉使河东。

自西方用兵,议者欲废麟州以省馈饷。

修日:“麟州天险,不可废;废之,则河内郡县,民皆不安居矣。

不若分其兵,驻并河内诸堡,缓急得以应援,而平时可省转输,于策为便,”由是州得存。

又言;“忻、代、岢岚多禁地废田,愿令民得耕之,不然,将为敌有,”朝廷下其议,久乃行,岁得粟数百万斛。

凡河东赋敛过重民所不堪者,奏罢十数事。

修平生与人尽言无所隐。

及执政,士大夫有所干请,辄面谕可否,虽台谏官论事,亦必以是非诘之,以是怨诽益众。

修以风节自持,既数被污蔑,年六十,即连乞谢事,帝辄优诏弗许。

及守青州,又以请止散青苗钱[注] ,为安石所诋,故求归愈切。

熙宁四年,以太子少师致仕。

五年,卒,赠太子太师,谥日文忠。

(选自《宋史·欧阳修传》,有删改)
[注]青苗钱,青苗法贷出的钱。

青苗法,王安石推行的新法之一。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 每进见/帝延问执政/咨所宜行/既多所张弛/小人翕翕不便/修虑善人必不胜数/为帝分别言之/
B . 每进见/帝延问执政/咨所宜行/既多所张弛/小人翕翕不便/修虑善人必不胜/数为帝分别言之/
C . 每进见/帝延问执政/咨所宜/行既多所张弛/小人翕翕不便/修虑善人必不胜/数为帝分别言之/
D . 每进见/帝延问执政/咨所宜/行既多所张弛/小人翕翕不便/修虑善人必不胜数/为帝分别言之/
(2)下列对文中加下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及冠,古代男子年满二十岁称为“及冠”;而古代女子年达十五岁称为“及笄”。

B . 倡和,同“唱和”,文中指一个人作了诗或词,别的人相应作答,大多按照原韵。

C . 品服,官服。

所有官吏都有官服,按等级不同,其官服的颜色,形制等也不同。

D . 致仕,交还官职,有时是官员受到权臣的诋毁,不得不请求退职的委婉说法。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欧阳修发奋学习,才华出众。

他读书过目不忘,读韩愈的遗稿废寝忘食;他与尹洙交往,两人互为师友;他以文章名扬天下,人朝任职。

B . 欧阳修深受赏识,获得重用。

朝廷增加谏官,任用天下名士,欧阳修被选中;皇帝称赞欧阳修是难得的人才,进任欧阳修为知制造。

C . 欧阳修敢于直言,体恤民众。

他反对放弃麟州,认为放弃麟州会增加军饷;他提议把荒芜的田地给民众耕种;他上奏提议减轻百姓的负担。

D . 欧阳修遭到污蔑,求退心切。

他多次遭到污蔑,六十岁时,接连上书请求退休,被皇帝挽留;他在青州任职时,得罪了王安石,求退的心更急迫。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故事,必试而后命,帝知修,诏特除之。

②虽台谏官论事,亦必以是非诘之,以是怨诽益众。

六、材料作文 (共1题;共5分)
8. (5分)(2017·广州模拟)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目前,智能手机行业竞争日趋激烈,国内手机企业纷纷创新以求突破。

甲企业致力于硬件的研发,制造性能更好的芯片、更薄的机身、更高像素的摄影头;乙企业着眼于软件的开发,设计更便捷的界面、更人性化的系统;丙企业专注于商业模式的更新,策划更新颖的营销方式、更有效的竞争策略。

企业为求发展而积极创新的这些做法,引起了人们更广泛、更深入的讨论和思考。

要求:结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