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复习题及解析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复习题及解析1
一、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
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甲)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诸葛亮《诫子书》)
(乙)
世家子弟最易犯“奢”字、“傲”字。
不必锦衣玉食而后谓之奢也,但使皮袍呢褂俯拾即是,车马仆从习惯为常,此即日①趋于奢矣。
见乡人则嗤其朴陋②,见雇工则颐指气使③,此即日习于傲矣。
京师子弟之坏,未有不由于“奢”“傲”二字者。
初五夜,又接弟信,余固恐弟之焦躁也。
余前年所以废弛,亦以焦躁故尔。
一经焦躁,则心绪少佳,办事不能妥善。
弟总宜平心静气。
尔与诸弟戒之,至嘱至嘱!
(节选自《曾国藩家书》)[注释]①日:一天天地。
②朴陋:粗俗鄙障。
④颐指气使:不说话而用面部表情或口鼻出气发声来示意,形容有权势的人随意支使人的傲慢神气。
(1)请解释下列画线的词语。
①非宁静无以致远 ________ ②非学无以广才 ________
③悲守穷庐 ________ ④此即日习于傲矣 ________
(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
②京师子弟之坏,未有不由于“奢”“傲”二字者。
(3)(甲)文中诸葛亮认为“学须静也,才须学也”,以“________”四字比喻了过度懈怠、不静心于学的人精力衰竭、失去活力的状态;(乙)文中曾国藩以自己为例劝诫弟弟,提出做事宜“________”,否则会导致“心绪少佳,办事不能妥善”的结果;(甲)(乙)两文的作者都认为________会阻碍“静”的养成,从而影响学习与做事。
(4)(甲)文中诸葛亮提出“俭以养德”的观点,请你结合(乙)文内容,谈谈在生活中该如何培养“俭”的习惯。
2.阅读诸葛亮《诫子书》,完成问题
诫子书
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
①诫子书________
②非学无以广才 ________
③年与时驰________
④非志无以成学 ________
(2)下列划线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之:①夫君子之行②求闻之若此
B.以:①静以修身②投以骨
C.意:①意与日去②意暇甚
D.去:①意与日去②一狼径去
(3)翻译句子
①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②淫慢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4)诸葛亮认为成才成学的条件是什么?
3.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狼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1)本文选自《________》,作者蒲松龄,世称________,清代文学家。
(2)与“屠乃奔倚其下”中的“其”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恐前后受其敌
B.场主积薪其中
C.一狼洞其中
D.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3)请用自己的话解释“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的意思。
(4)请从描写方法的角度分析下面句子的表达效果。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5)这个故事给了你哪些启示?请至少说出三点。
4.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1)本文的作者是三国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________
(2)文中包含“志当存高远”这一意义的句子是:________ 。
(3)解释下列句中的划线字词。
①非宁静无以致远:________
②险躁则不能治性:________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5)作者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你有什么启发?
5.课外阅读
朱文公受骗
朱文公①有足疾,曾有道人为施针熨之术②,旋觉轻安③。
公大喜,厚谢之,且赠以诗云:“几载相扶藉瘦筇④,一针还觉有奇功。
出门放杖儿童笑,不是以前勃窣⑤翁。
”道人得诗径去⑥。
未数日,足疾大作,甚于未针时。
亟⑦令人寻逐道人,已莫知其所往矣。
公叹息曰:“某非欲罪之,但欲追索其诗,恐其持此诗误他人尔。
”
(注释)
①朱文公:朱熹,宋代哲学家、教育家。
谥“文”,世称朱文公。
②熨:中医外治法之一,用药热敷。
③旋:一会儿。
④筇:一种竹子,可用来做手杖。
⑤勃窣:跛行,一瘸一拐地走。
⑥径:就,即。
⑦亟:急忙,赶紧。
(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
①厚谢之之________
②但欲追索其诗但________
(2)将划线句翻译成现代文。
(注意加点字的意思)
未数日,足疾大作,甚于未针时。
(3)朱文公的神态经历了由“________”到“________”的变化,从他想要追回诗作的做法来看,他是一个________的人
6.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恭从会稽还
王恭①从会稽②还,王大③看之。
见其坐六尺簟④,因语恭:“卿东⑤来,故应有此物,可以一领⑥及我?”恭无言。
大去后,即举所坐者送之。
既无余席,便坐荐⑦上。
后大闻之,甚惊,曰:“吾本谓卿多,故求耳。
”对曰:“丈人⑧不悉恭,恭作人无长物⑨。
”
(选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 [注释]①王恭:东晋重臣。
②会稽:古地名,今浙江绍兴市。
③王大:王恭的族叔。
④簟(diàn):竹席子。
⑤东:会稽在东晋国都建康(今南京市)的东面。
⑥领:量词,相当于“条”。
⑦荐:草垫。
⑧丈人:古代对长辈或老人的敬称。
⑨长物:多余的东西。
(1)解释文中划线词。
①因语恭________
②故求耳________
(2)“可以一领及我”有以下翻译,哪一项是正确的?()
A.可以把一条跟我的相比吗?
B.可以把一条送给我吗?
C.可以让我拿一条吗?
D.可以让我欣赏一下吗?
(3)从王恭对王大的回答中,我们可以看出他是一个________的人。
7.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楚庄王欲伐陈
楚庄王欲伐陈,使人视之。
使者日:“陈不可伐也。
”庄王曰:“何故?”对曰:“城郭高,沟洫深,蓄积多也。
”宁国曰:“陈可伐也。
夫陈小国也而蓄积多赋敛重也,则民上矣。
城郭高,沟洫深,则民力疲矣。
兴兵伐之,陈可取也。
”庄王听之,遂取陈焉。
(节选自《吕氏春秋》)(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庄王听之/择其善者而从之
B.兴兵伐之/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C.民怨上矣/子在川上曰
D.遂取陈焉/杀鸡取卵
(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夫陈小国也而蓄积多赋敛重也
(3)使者和国对陈国作出的判断是截然不同的,你从中得到怎样的启示?
8.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诫子书(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①戒子书 ________
②非宁静无以致远________
③险躁则不能治性________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②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诫子书》的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
B.在书信的前半部,他则以慈父的口吻淳淳教导儿子: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
C.文章主要运用了对比手法,作者围绕一个“静”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鲜明地突出了做人治学的经验。
D.“悲穷守庐,将复何及”一句是以父亲身份告诫儿子要珍惜光阴,努力成才,为社会所用。
9.以下是一位同学的文言文专题复习活页本,根据课本,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
10.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
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
多诵古人篇章,使学为诗。
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lǘ)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
抄录未必,而已能诵其书。
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
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乙)
司马温公幼时,患记问不若人。
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①绝编②,迨③能倍④诵乃止。
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
温公尝言:“书不可不成诵。
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
(注释)①下帷:原指汉代董仲舒下帷讲学,三年不看窗外事。
②绝编: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读《周易》,“韦编三绝”(意思是,翻阅的次数多了,编牛筒的牛皮绳子被多次折断)。
③迨:等到。
④倍:通“背”。
(1)下列对甲文中欧阳修处境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幼年丧父
B.经济困难
C.身体不适
D.勤奋好学
(2)请用“/”给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限断两处)
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
(3)参考字典解释,谈谈“惟”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惟”的义项:①思,考虑。
②只,只有。
③句首语气词。
(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独下帷绝编,迨能倍诵为止。
(5)欧阳修和司马光的故事,在学习方面给了你哪些启示?请结合两文简要分析。
1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论语》十二章
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
而》)
③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
④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
⑤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
⑥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雍也》)
⑦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
⑧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
⑨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
⑩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罕》)
⑪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罕》)
⑫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张》)
(1)解释下列划线字的意思。
①人不知而不愠________
②温故而知新________
③博学而笃志________
(2)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前一句是讲为人态度,后一句是讲学习的乐趣。
B.“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阐述了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认为二者不可偏废。
C.第⑥章反复赞叹“贤哉,回也!”,高度赞扬了颜回安贫乐道的高贵品质。
D.“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是对时光流逝的慨叹,有劝人珍惜时光的意思。
12.文言文阅读
任末①年十四时,负笈②从师,不惧险阻。
每言:“人若不学,则何以成?”或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③,削荆④为笔,刻树汁为墨。
夜则映星月而读,暗则缕麻蒿⑤以自照。
观书有会意者题其衣裳以记其事。
门徒⑥悦其勤学,常以净衣易之。
非圣人之言不视。
临终诫曰:“夫人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
(选自王嘉《拾遗记》)
【注释】①任末:东汉蜀郡人。
②芨(jí):书箱。
③庵:茅草小屋。
④荆:灌木名。
⑤麻蒿:植物名称,点燃后可照明。
⑥门徒:指一同求学的人。
(1)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人若不学未若柳絮因风起
B.负笈从师必有我师焉
C.暗则缕麻蒿以自照可以为师矣
D.不惧险阻尊君在不
(2)请你用“/” 给画线的句子断句。
(限断两处)
观书有会意者题其衣裳以记其事
(3)请结合文章内容和你的感受,写出你对任末的评价。
13.阅读甲乙两篇文言文,回答各题。
[甲]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世说新语》
[乙]
王子猷①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
因起彷徨②。
咏左思③《招隐》诗,忽忆戴安道④。
时戴在剡⑤,即便夜乘小舟就⑥之。
经宿(xiǔ)方至,造门⑦不前而返。
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王子猷尝暂寄人空宅住,便令种竹。
或问:“暂住何烦尔?”王啸咏良久,直指竹曰:“何可一日无此君!
——《世说新语》[注释]:①王子猷(yóu):王徽之,王羲之第五子,字子猷。
②彷徨:徘徊的样子,这里指逍遥流连。
③左思:西晋文学家。
所作《招隐诗》旨在歌咏隐士清高的生活。
④戴安道:即戴逵,西晋人,博学多能,擅长音乐、书画和佛像雕刻,性高洁,终生隐居不仕。
⑤剡(shàn):今绍兴嵊州市。
⑥就:去拜访。
⑦造门:到了门口。
造:到。
(1)下列各项划线字意思全不相同的一项是()
A.差可拟参差不齐差强人意
B.俄而雪骤狂风骤起暴风骤雨
C.因风起因起彷徨前因后果
D.未若柳絮若即若离若有所思
(2)将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②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
(3)甲文从①“________”②“________”(原文)既可以看出谢安与子侄辈亲密无间的感情和讲论诗文的雅兴,也展现出了古人③________的生活氛围。
乙文中“何可一日无此君”中“此君”指④________,王子猷认为不可“一日无此君”的原因是“此君”象征着⑤________的精神品质。
14.课内阅读
狼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暝,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身以半入,止露尻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1)画线字词解释
①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________ ②乃悟前狼假寐 ________
③屠暴起________ ④止增笑耳________
(2)下列各组句子中画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俭以养德以刀劈狼首
B.屠乃奔倚其下屠自后断其股
C.友人惭,下车引之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D.后狼止而前狼又至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4)读了《狼》这个故事,你得到什么启示?
15.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论语》十二章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罕》)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张》)
(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学而时习之。
时:时间
B.人不知而不愠。
愠:生气、恼怒
C.吾日三省吾身。
省:反省
D.思而不学则殆。
殆:疑惑
(2)下列划线词与“可以为师矣”一句中“以”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先帝不以臣卑鄙
B.可以一战
C.可以调素琴
D.皆以美于徐公
(3)下列说法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认为,只要温习了学过的知识,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当老师。
B.“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句话谈论的是学习方法。
C.《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D.“四书”指的是《尚书》《论语》《大学》《中庸》。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5)两千多年来,孔子闪烁着哲理光彩的语录,教育和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
请从文中选择一则,谈谈你的感悟。
16.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习惯说
(清)刘蓉
蓉少时,读书养晦堂①之西偏一室。
俯而读仰而思思有弗得辄起绕室以旋。
室有洼,径尺,浸淫②日广。
每履之,足苦踬③焉。
既久而遂安之。
一日,先君子来室中坐,语之,顾而笑曰:“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命童子取土平之。
后蓉复履其地,蹶然以惊,如土忽隆起者;俯视,地坦然,则既平矣。
已而复然,又久而后安之。
噫!习之中人④甚矣哉!足之履平地,而不与洼适也;及其久,则洼者若平;至使久而即乎其故,则反窒焉而不宁。
故君子之学,贵乎慎始。
【注】①养晦堂:刘蓉居室名。
②浸淫:渐渐扩展。
③踬:跌绊。
④习之中人:习惯在人身上一旦形成。
(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一日/吾日三省吾身
B.贵乎慎始/不义而富且贵
C.顾而笑曰/顾野有麦场
D.至使久而即乎其故/温故而知新
(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俯而读仰而思思而弗得辄起绕室以旋。
(3)《习惯说》通过一件小事说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请用原文回答,并谈谈自己的理解。
17.文言文阅读
(甲)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
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
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
其人曰:“奈地坏何?”
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虛,亡处亡块。
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列子·天瑞》
(乙)
列子学射中矣,请于关尹子。
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者乎?”对曰:“弗知也。
”关尹子曰:“未可。
”退而习之。
三年,又以报关尹子。
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乎?”列子曰:“知之矣。
”关尹子曰:“可矣;守而勿失也。
非独射也为国与身亦皆如之。
”
《列子·说符》(1)下面句子朗读节奏正确的一项是()
A.非独射也为国/与身亦皆如之
B.非独射也/为国与身/亦皆如之
C.非独射也/为国与身亦皆/如之
(2)下面句子加下划线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①若屈伸呼吸②求问若此,不若无问也
B.①终日在地上行止②身以半入,止露尻尾
C.①因往晓之②未若柳絮因风起
D.①退而习之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3)下面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杞人担心天会崩塌地会陷落,自己无处安身,所以寝食难安。
B.经过“忧人者”劝解后,杞人忧虑全消,很开心;那个“忧人者”也很开心。
C.列子学射箭,已经能射中(靶心)了,于是去请关尹子出来。
他一共去了两次。
D.关尹子两次都问列子:“你知道你射中(靶心)的原因吗?”
(4)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答题。
(链接材料)
《列子》一书基本上以寓言形式来表达精微的哲理。
寓言是用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的文学作品,带有讽刺或劝诫的性质。
寓意就是寓言中寄寓的道理。
寓言的寓意往往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
有些寓言往往在故事末尾通过作者或借助故事中某个人物的议论来点明寓意。
①阅读下面片段,补全对话。
老师:寓言的寓意往往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甲文)写的是“忧天者”和“忧人者”的对话。
同学们可以选择其中的一个人,从不同的角度理解“杞人忧天”的寓意。
小王:我从“忧天者”的角度理解,“杞人忧天”这个故事讽刺了那些因对事物认识不足、害怕不可能发生的灾祸、徒然自扰的庸人。
小李:我有自己的看法。
这个故事中的“忧天者”还是有积极意义的,________。
小赵:我从“忧人者”的角度理解,对天地星月的解释,是不科学的,只是代表了当时的认识水平,最后两人都“舍然”大喜,从现在的眼光去看,也是盲目的。
小孙:我认为,从“忧人者”对人的态度看,还是值得肯定的,________。
②请为(乙文)选择一个合适的结尾。
()
A.故曰:至言去言,至为无为;齐智之所知,则浅矣。
B.故圣人不察存亡,而察其所以然。
18.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杞人忧天
《列子》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
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邪?”
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
其人曰:“奈地坏何?”
晚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
若赚步跳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其人会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1)用“/”给下面句子断句(限断二处)。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3)在括号里补充说话者的神态、语气,并说说自己补充的理由。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①()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
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其人②():“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邪?”
(4)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说读完这则寓言后明白的道理。
19.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杞人忧天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
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其人曰:“奈地坏何?”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
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1)解释下列划线字的含义。
①身亡所寄________
②因往晓之________
③若屈伸呼吸________
④其人舍然大喜________
(2)翻译句子。
①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②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3)杞人为什么忧天?这则寓言嘲讽了什么样的人?
20.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回答问题。
【甲】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而两浪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乙】
有富室偶得二小狼,与家犬杂畜,亦与犬相安。
稍长,亦颇驯,竟忘其为狼。
一日,主人昼寝厅室,闻群犬呜呜作怒声,惊起周视,无一人。
再就枕将寐,犬又如前。
乃伪睡以俟。
则二狼伺其未觉,将啮其喉,犬阻之不使前也。
乃杀而取其革。
此事从侄虞惇言。
狼子野心,信不诬哉!然野心不过遁逸耳。
阳为亲昵,而阴怀不测,更不止于野心矣。
兽不足道,此人何取而自贻患耶?
(1)甲文选自蒲松龄的小说集《聊斋志异》,聊斋,是作者的书房名字,志异是________。
(2)解释下列划线字在文中的意思。
①缀行甚远________
②方欲行________
③就枕将寐________
④伪睡以俟________
(3)下列选项中断句不正确的项是()
A.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B.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C.目似/瞑,意暇/甚
D.屠/暴起,以刀/劈狼首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①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②狼子野心,信不诬哉!
(5)“阳为亲昵,而阴怀不测”,请写出一个与此句意思相似的成语。
(6)阅读【甲】、【乙】两文你体会到狼的本性是什么?请概括回答。
(7)阅读【甲】文,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21.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