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南方多没人》原文及翻译译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轼《南方多没人》原文及翻译译文
1、苏轼《南方多没人》原文及翻译译文
苏轼《南方多没人》原文及翻译苏轼
原文
南方多没人,日与水居也,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

夫没者岂苟然哉?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

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

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也。

故凡不学而务求其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译文
南方有很多会潜水的人,是因为他们每天与水为伴,七岁就能趟水过河,十岁就能浮于水面,十五岁就能潜水了。

他们潜水的技术,怎么是随随便便就能掌握的呢?他们必定是掌握了游水的道理。

每天在水边居住,于是到了十五岁就能了解潜水的方法。

有些人生来就不识水性,即使长得强壮,看见来船依然害怕。

所以北方的勇士,向会潜水的人请教,追求他们之所以能够潜水的本领,根据会潜水的人的话,到河里去试,没有不被淹死的。

所以说凡是不通过学习而追求大道的人,都和那些学习潜水的北方人一样。

解释
没(mò):没入水中,指潜水。

涉:趟水过河,徒手过河。

夫:发语词。

得:掌握。

道:道理,规律,技巧。

虽:即使。

求:寻找。

所以:……的原因。

没人:能潜水的人。

居:动词,生活。

苟然:随随便便的样子。

在文中指随便、轻易地就能掌握的。

苟:随便,轻松。

畏:害怕。

以:用。

2、苏轼《游兰溪》原文及翻译译文
苏轼《游兰溪》原文及翻译苏轼
原文:
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蛳店。

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得疾。

闻麻桥人庞安常善医而聋。

遂往求疗。

安时虽聋,而颖悟绝人。

以纸画字,书不数字,辄深了人意。

余戏之曰:“余以手为口,君以眼为耳,皆一时异人也。


疾愈,与之同游清泉寺。

寺在蕲水郭门外二里许,有王逸少洗
笔泉,水极甘,下临兰溪,溪水西流。

余作歌云:“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

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君看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是日,剧饮而归。

译文:
黄州东南三十里有个乡镇沙湖,又称螺蛳店。

我去那里买几亩田,因为去那里查看田地,得了病。

听说有个麻桥人庞安常医术高明但耳朵聋,就去他那里请他看病。

庞安常虽然耳朵聋,可是聪慧过人,用纸给他写字,写不了几个,就能够懂得别人的意思。

我和他开玩笑说:“我把手当作嘴巴,你把眼当做耳朵,我们两个都是当代的怪人。


病好之后,和他一同游览清泉寺。

清泉寺在蕲水县城外两里多路,那里有个王羲之的洗笔池,水很甘美,池下方有条兰溪,溪水往西流。

我作了一首词:“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君看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当天,我和庞安常喝得非常痛快才回去。

苏轼《游兰溪》
3、苏轼《韩非论》原文及翻译译文
苏轼《韩非论》原文及翻译苏轼
原文:
圣人之所为恶夫异端尽力而排之者,非异端之能乱天下,而天下之乱所由出也。

昔周之衰,有老聃、庄周、列御寇之徒,更为虚无淡泊之言,而治其猖狂浮游之说,纷纭颠倒,而卒归于无有。

由其道者,荡然莫
得其当,是以忘乎富贵之乐,而齐乎死生之分,此不得志于天下,高世远举之人,所以放心而无忧。

虽非圣人之道,而其用意,固亦无恶于天下。

自老聃之死百余年,有商鞅、韩非著书,言治天下无若刑名之贤,及秦用之,终于胜、广之乱,教化不足,而法有余,秦以不祀,而天下被其毒。

后世之学者,知申、韩之罪,而不知老聃、庄周之使然,何者?仁义之道,起于夫妇、父子、兄弟相爱之间;而礼法刑政之原,出于君臣上下相忌之际。

相爱则有所不忍,相忌则有所不敢。

夫不敢与不忍之心合,而后圣人之道得存乎其中。

今老聃、庄周论君臣、父子之间,泛泛乎若萍浮于江湖而适相值也。

夫是以父不足爱,而君不足忌。

不忌其君,不爱其父,则仁不足以怀,义不足以劝,礼乐不足以化。

此四者皆不足用,而欲置天下于无有。

夫无有,岂诚足以治天下哉!商鞅、韩非求为其说而不得,得其所以轻天下而齐万物之术,是以敢为残忍而无疑。

昔者夫子未尝一日敢易其言。

虽天下之小物,亦莫不有所畏。

今其视天下眇然若不足为者,此其所以轻杀人欤!
太史迁曰:“申子卑卑①施于名实韩子引绳墨切事情明是非其极惨礉②少恩皆原于道德之意。

”尝读而思之,事固有不相谋而相感者,庄、老之后,其祸为申、韩。

由三代之衰至于今,凡所以乱圣人之道者,其弊固已多矣,而未知其所终,奈何其不为之所也。

(选自《苏轼文集》,有删节)
(注)①卑:奋勉貌。

②礉(hé):严苛。

译文:
圣人之所以厌恶异端尽力而排的人,不是异端的能使天下混乱,而天下的祸乱由此出现了。

从前周朝衰落,有老聃、庄周、列御寇的人,更为虚无淡泊的话,而对付那些猖狂浮游的说法,纷纷纭纭颠倒是非,而最终归于无有。

从这个原则的,摇摆不恰当,因此忘掉富贵的乐趣,而齐了生死之分,这不得志于天下,高世远举的人,为了放心而无忧。

虽然不是圣人之道,而他们的用意,本来也没有得罪天下。

从老子的死后一百多年,有商鞅、韩非著作,说起治理天下没有比刑名之贤,等到秦国用它,最后在陈胜、吴广的混乱,教化不足,而法有多,秦国用不到,而天下深受其害。

后世的学者,知道申、韩的罪,却不知道老聃、庄周的造成。

什么样的人?仁义之道,起源于
夫妇、父子、兄弟相爱的机会;而礼法刑政的原,出于君臣上下互相
猜忌的时候。

相爱就有些不忍心,相互猜忌就有不敢。

那些不敢与不忍心相结合,然后圣人之道能够保存在其中。

现在老子、庄子论君臣父子之间的关系,就像水上的浮萍浮游在江湖却恰巧碰上了。

那是因为父亲不值得爱,而你不必忌讳。

不嫉妒他的君王,不爱他的父亲,那么仁慈不足以怀,道义不足以鼓励,礼乐不足以化。

这四个方面都不值得用,而想把天下安置在没有有。

如果没有有,这的确足以治理天下呢?!商鞅、韩非请求为他的理论而得不到,正确地轻视天下而齐万物的方法,因此不敢为残忍而毫无疑问。

从前,孔夫子未曾有一天改变他的话。

虽然天下的小东西,也不能不有所畏惧。

现在他们看待天下渺小得好像不值得做的,这就是他轻易杀人吗!
太史令司马迁说:“申不害奋勉貌,在名与实施。

韩非绳墨,一切事情的真相,第二是非,他非常残酷严苛少恩德,都源于道德的意。

”曾经读过而想到的,事情本来就有不相谋而相互感应的,庄子、老子的后面,其灾祸为申、韩。

从三代的衰落到现在,凡是用来扰乱圣人之道的人,这些弊端已经够多的了,而不知道他的下落,为什么他不为他所的。

苏轼《韩非论》
4、苏轼《霍光论》原文及翻译译文
苏轼《霍光论》原文及翻译苏轼
原文:
古之人,惟汉武帝号知人,盖其平生所用文武将帅、郡国边鄙之臣,左右侍从、阴阳律历博学之士,以至钱谷小吏、治刑狱、使绝域者,莫不获尽其才,而各当其处.然此犹有所试,其功效著见,天下之所共知而信者。

至于霍光,先无尺寸之劝,而才气术数,又非有以大过于群臣。

而武帝擢之于稠人之中,付以天下后世之事。

而霍光又能忘身一心以辅幼主。

处于废立之际,其举措甚闲而不乱.此其故何也?
夫欲有所立于天下,击搏进取以求非常之功者,则必有卓然可见之才,而后可以有望于其成.至于捍社稷、托幼子,此其难者不在
乎才,而在乎节,不在乎节,而在乎气.天下固有能办其事者矣,然才高而位重,则有侥幸之心,以一时之功,而易万世之患,故曰“不在乎才,而在乎节”,古之人有失之者,司马仲达是也。

天下亦有忠义之士,可托以死生之间,而不忍负者矣,然狷介廉洁,不为不义,则轻死而无谋,能杀其身,而不能全其国,故曰“不在乎节,而在乎气”,古之人有失之者,晋荀息是也。

夫霍光者,才不足而节气有余,此武帝之所为取也。

《书》曰:“如有一介臣,断断兮,无他技.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人之有技,若已有之.人之彦圣,其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口出,是能容之.以保我子孙黎民.”嗟夫,此霍光之谓欤!使霍光而有他技,则其心安能休休焉容天下之才,而乐天下之彦圣,不忌不克,若自己出哉!
才者争之端也夫惟圣人在上驱天下之人各走其职而争用其所长。

苟以人臣之势,而居于廊庙之上,以捍卫幼冲之君,而以其区区之才,与天下争能,则奸臣小人有以乘其隙而夺其权矣。

霍光以匹夫之微而操生杀之柄,威盖人主,而贵震于天下.其所以历事三主而终其身天下莫与争者,以其无他技,而武帝亦以此取之欤?
原文:
古代的人,只有汉武帝号称知人善任。

他平生所任用的文臣武将、郡国边城的臣子,身边的侍从、阴阳律历博学的士人,以及管理钱谷的小吏,治理刑狱、出使外国的人,没有谁不是竭尽施展自己的才能,并各自适合他们的职事。

然而这仍然有所试用,他们的功劳业
绩显著,是天下共同了解并相信的。

至于霍光,起先并无一点点功劳,而他的才气心机也并非有什么远远超过当时朝中的群臣的。

但是汉武帝把他从众人当中提拔上来,把天下后世的事托付给他。

而霍光也能舍身忘己,一心一意来辅佐幼主。

处在废昌邑王立汉宣帝的关头,他的举措非常从容而不慌乱。

这是什么缘故呢?
想要在天下有成就,搏击进取来求得不寻常的功绩的人,就一定有超群脱俗显而易见的才能,然后有希望获得成功。

至于保卫社稷,辅佐幼主,它的难处不在于有才能,而在于有节操,不在于有节操,而在于有涵养。

天下本来就有能够办事的人,但是由于才能超群、地位显贵,就会有侥幸取得功名的想法,凭着一时的功劳,而看轻危害万世的祸患,所以说“不在于有才能,而在于有节操”。

古代的人有丧失这一点的,司马仲达就是这样。

天下也有忠义之士,可以在生死之际把后事托付给他,而他不会忍心辜负你。

但这种人洁身自好、清正廉洁,不义的事坚决不做,因此可以轻易去死而缺少权谋,能够为正义杀身,却不能保全国家,所以说“不在于有节操,而在于有涵养”。

古代的人有丧失这一点的,春秋晋国的荀息就是这样。

霍光,才能不足而节操涵养有余,这是汉武帝重用他的原因。

《尚书》说:“如果有这样一位忠臣,忠实诚恳,没有别的本领。

但他的心地宽厚,能够容人容物。

人家有的本领,就像他自己的本领一样。

别人品德高尚,他从内心喜欢,不仅仅在口头上称道,而且能够容纳他。

这种宽洪大度的人是可以保住我的子孙和百姓幸福的。

”这说的就是霍光吧。

假使霍光有其它的本事,那么他的心胸怎
么能宽阔地容纳天下的有才人,怎么能喜欢天下品德高尚的人,不妒忌不凌犯,像自己有才能有道德一样?
才能,是竞争的苗头。

只有圣人在上,驱赶天下人各自为自己的职事奔走,争着发挥自己的长处。

如果凭着臣子的势力,处在朝廷之上,来保卫幼小的君主,靠自己微不足道的才华,来和天下竞争能力,那么奸臣小人就会趁机来争夺那个权力了。

霍光凭着平常人的卑微身份而掌握朝廷的生杀大权,威望盖过君主,而尊贵震动天下。

他能够历事三个皇帝却终生没有谁和他争权的原因,是因为他没有别的本事,汉武帝也因此重用他吗?
5、苏轼《养生》原文及翻译译文
苏轼《养生》原文及翻译苏轼
原文:
东坡居士自今日以往,不过一爵一肉。

有尊客,盛馔则三之,可损不可增。

有召我者,预以此先之,主人不从而过是者,乃止。

一曰安分以养福,二曰宽胃以养气,三曰省费以养财。

吾闻战国中有一方,吾服之有效,故以奉传。

其药四味而已:一曰无事以当贵,二曰早寝以当富,三曰安步以当车,四曰晚食以当肉。

夫已饥而食,蔬食有过于八珍,而既饱之余,虽刍豢满前,惟恐其不持去也。

若此可谓善处穷者矣,然而于道则未也。

安步自佚,晚食为美,安以当车与肉为哉?车与肉犹存于胸中,是以有此言也。

(节选自《东坡志林》,中华书局2021年版)
译文:
东坡居士(我)从今以后,(每顿)不超过一爵酒,一种肉食。

(家里)有尊贵的客人,丰盛的饮食就增至三倍,可以减少一些,但不能
增加。

有请我赴宴的朋友,提前把这个标准告诉他,主人如果不按照这个标准超过了,(我)就劝止(他)。

一是安守本分来怡养福运,二是
让胃宽松来蓄养道气,三是节省开支来聚养家财。

我听说战国时代有一处方,我用的有效果,所以恭敬地呈给(您)。

这个药方只有四味:一是平安无事当作显贵,二是早早休息当作富裕,三是缓步徐行当作车马,四是推迟用餐当作美味。

已经饿了再吃,蔬菜(的美味)超过珍馐,吃饱之后,即使再美味的肉食摆满眼前,也希望早一点撤去。

像这样可以称得上是善于处置贫困了,但对于养生之道就不仅如此了。

缓步徐行让自己安逸舒服,推迟用餐享受饭菜的美味,难道还要(把安步与晚食)当作车马和美味吗?车马和美味如在胸中,因此才会有这样的看法。

苏轼《养生》
6、苏轼《范增论》原文及翻译译文
苏轼《范增论》原文及翻译苏轼
原文:
汉用陈平计,间疏楚君臣,项羽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其权。

增大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归卒伍。

”未至彭城,疽发背死。

苏子曰:“增之去,善矣。

不去,羽必杀增。

独恨其不早尔。

”然则当以何事去?增劝羽杀沛公,羽不听,终以此失天下,当以是去
耶?曰:“否。

增之欲杀沛公,人臣之分也;羽之不杀,犹有君人之度也。

增曷为以此去哉?《易》曰:‘知几其神乎!’《诗》曰:‘如彼雨雪,先集为霰。

’增之去,当于羽杀卿子冠军时也。


陈涉之得民也,以项燕。

项氏之兴也,以立楚怀王孙心;而诸侯之叛之也,以弑义帝。

且义帝之立,增为谋主矣。

义帝之存亡,岂独为楚之盛衰,亦增之所与同祸福也;未有义帝亡而增独能久存者也。

羽之杀卿子冠军也,是弑义帝之兆也。

其弑义帝,则疑增之本也,岂必待陈平哉?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后谗入之。

陈平虽智,安能间无疑之主哉?
吾尝论义帝,天下之贤主也。

独遣沛公入关,而不遣项羽;识卿子冠军于稠人之中,而擢为上将,不贤而能如是乎?羽既矫杀卿子冠军,义帝必不能堪,非羽弑帝,则帝杀羽,不待智者而后知也。

增始劝项梁立义帝,诸侯以此服从。

中道而弑之,非增之意也。

夫岂独非其意,将必力争而不听也。

不用其言,而杀其所立,羽之疑增必自此始矣。

方羽杀卿子冠军,增与羽比肩而事义帝,君臣之分未定也。

为增计者,力能诛羽则诛之,不能则去之,岂不毅然大丈夫也哉?增年七十,合则留,不合即去,不以此明去就之分,而欲依羽以成功,陋矣!虽然,增,高帝之所畏也;增不去,项羽不亡。

亦人杰也哉!
译文:
刘邦采用了陈平的计策,离间楚国君臣,使之疏远。

项羽怀疑范增和汉国私下勾结,渐渐剥夺他的权力。

范增大怒,说:“天下大
事已经大致确定了,君王自己处理吧。

希望能让我告老还乡。

”回乡时,还没到彭城,就因背上痈疽发作而死。

苏子说,范增离去是好事,若不离去,项羽一定会杀他。

只遗憾他没有早早离开而已。

既如此,那么范增应当在什么时候离开呢?当初范增劝项羽杀沛公,项羽不听,终因此而失去天下。

(那么范增)应当在此时离开项羽吗?回答说,不。

范增想要杀死沛公,是做臣子的职责。

项羽不杀刘邦,还显得有君王的度量。

范增怎能在此时离去呢?《易经》说:“知道选择恰当时机,那不是很神明吗?”《诗经》说:“观察那气象,若要下雪,水气必定先聚集成霰。

”范增离去,应当在项羽杀卿子冠军的时候。

陈涉能够得民心,因为打出了楚将项燕和公子扶苏的旗帜。

项氏的兴盛,因为拥立了楚怀王孙心;而诸侯背叛他,也是因为他谋杀了义帝。

况且拥立义帝,范增实为主谋。

义帝的存亡,岂止决定楚国的盛衰;范增也与此祸福相关。

绝没有义帝被杀,而单单范增能够长久得生的道理。

项羽杀卿子冠军;就是谋杀义帝的先兆;他杀义帝,就是怀疑范增的根本。

难道还要等到陈平出反间之计吗?物品必定先腐烂了,然后才能生蛆虫;人必定先有了怀疑之心,然后谗言才得以听入。

陈平虽说智慧过人,又怎么能够离间没有猜疑的君主呢?
我曾经评论义帝;称他是天下的贤君。

仅仅是派遣沛公入关而不派遣项羽,在稠人广众之中识别卿子冠军,并且提拔他做上将军这两件事,若不是贤明之君能做到这些吗?项羽既然假托君王之命杀死了卿子冠军,义帝必然不能容忍。

因此,不是项羽谋杀义帝,就是义
帝杀了项羽,这用不着智者指点就可知道了。

范增当初劝项梁拥立义帝,诸侯因此而服从;中途谋杀义帝,必不是范增的主意;其实岂但不是他的主意;他必然力争而却没有被接受。

不采用他的忠告而杀死他所拥立之人,项羽怀疑范增,一定是从这时就开始了。

在项羽杀卿子冠军之时,项羽和范增并肩侍奉义帝,还没有确定君臣的名分,如果替范增考虑,有能力诛杀项羽就杀了他,不能杀他就离开他,岂不是毅然决然的大丈夫吗?范增年龄已经七十岁,意见相合就留下来,意见不合就离开他,不在这个时候弄清去、留的分寸,却想依靠项羽而成就功名,浅陋啊!即使这样,范增还是被汉高祖所畏忌。

范增不离去,项羽就不会灭亡。

唉,范增也是人中的豪杰呀!
苏轼《范增论》
7、苏轼《晁错论》原文及翻译译文
苏轼《晁错论》原文及翻译苏轼
原文:
天下之患,最不可为者,名为治平无事,而其实有不测之忧。

坐观其变,而不为之所,则恐至于不可救;起而强为之,则天下狃[1]于治平之安,而不吾信。

惟仁人君子豪杰之士,为能出身为天下犯大难,以求成大功;此固非勉强期月之间,而苟以求名之所能也。

天下治平,无故而发大难之端;吾发之,吾能收之,然后有辞于天下。

事至而循循焉欲去之,使他人任其责,则天下之祸必集于我。

昔者晁错尽忠为汉,谋弱山东之诸侯,山东诸侯并起,以诛错为名;而天子不之察,以错为之说。

天下悲错之以忠而受祸,不知错
有以取之也。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昔禹之治水,凿龙门,决大河而放之海。

方其功之未成也,盖亦有溃冒冲突可畏之患;惟能前知其当然,事至不惧,而徐为之图,是以得至于成功。

夫以七国之强,而骤削之,其为变岂足怪哉?错不于此时捐其身,为天下当大难之冲,而制吴楚之命,乃为自全之计,欲使天子自将而己居守。

且夫发七国之难者,谁乎?己欲求其名,安所逃其患?以自将之至危,与居守之至安;己为难首,择其至安,而遣天子以其至危,此忠臣义士所以愤怨而不平者也。

当此之时,虽无袁盎,错亦未免于祸。

何者?己欲居守,而使人主自将。

以情而言,天子固已难之矣,而重违其议。

是以袁盎之说,得行于其间。

使吴、楚反,错已身任其危,日夜淬砺,东向而待之,使不至于累其君,则天子将恃之以为无恐,虽有百盎,可得而间哉?
嗟夫!世之君子,欲求非常之功,则无务为自全之计。

使错自将而讨吴、楚,未必无功。

惟其欲自固其身,而天子不悦,奸臣得以乘其隙。

错之所以自全者,乃其所以自祸欤!
(注:狃,音同“纽”,习以为常。

)
译文:
天下的祸患,最不好办的,是表面上太平无事,但实际上却有无法预料的隐患。

坐在那里看着事情在变化,却不想办法解决,那么恐怕事情就会发展到不可挽救的地步;如果一开始就用强硬的手腕去处理,那么天下的人由于习惯太平安逸,就不会相信我们。

只有那些
仁人君子杰出人物,才能挺身而出为天下的人去承担大难,以求建立伟大的功业。

这当然不是在短时期内由那些只图求名的人所能做到的。

天下太平,无故挑起大难的开头,我能挑起它,我也要能收拾它,然后才有言辞向天下的人交代。

如果事到临头,却想避开它,让别人来承担责任,那么天下的祸患必然集中在自己身上。

从前晁错竭尽忠心为汉朝出力,谋划削弱山东诸侯的势力。

山东诸侯联合起兵,借诛杀晁错的名义反叛朝廷。

但是皇帝不能明察,就杀了晁错来向诸侯解释。

天下的人都悲叹晁错因为尽忠朝廷而遭杀身之祸,却不知晁错也有自取其祸的原因。

古时候能够建立大功业的人,不只具有超出一般的才能,还必须有坚忍不拔的意志。

昔日大禹治水,凿开龙门堤口,疏通大河,让水流进大海。

当他的功业尚未完成的时候,也有堤坝溃决和洪水横冲直闯的可怕灾难。

只因为他事先估计到这种必然性,事情来了并不惊慌,而是从容不迫地规划解决,所以最后获得了成功。

七国诸侯那样强盛,却要一下子削弱它们,他们起来叛乱有什么奇怪的呢?晁错不
在这个时候献出自己的全部身心,替天下人做抵挡大难的先锋,控制吴、楚等国的命运,却为保全自己着想,想使皇帝亲自带兵出征,而自己却在在后方留守。

那么试问,挑动七国叛乱的是谁呢?自己想求
得名誉,又怎能逃避祸患呢?因为亲自带兵出征极为危险,留守后方
十分安全,你自己是挑起大难的罪魁祸首,却选择十分安全的事情来做,把极为危险的事情留给皇上去担当,这是忠臣义士愤恨不平的原因哪。

在这个时候,就算没有袁盎进言,晁错也未必能免除杀身之祸,
为什么呢?自己想留在后方防守,却让皇帝亲自出征。

按照常理上说,皇帝已经很难于忍受了,又加上很多人不同意他的建议,所以袁盎的话就能在这中间发生作用。

假使吴、楚反叛,晁错挺身而出承担危险,日夜操劳,率兵向东去阻击他们,不至于使自己的君王受牵累,那么皇上将依靠他而无所畏惧,即使有一百个袁盎,可以离间得了吗?
哎!世上的君子,想要建立不平凡的功业,就不要专门去考虑保全自己的计策。

假使晁错自己带兵去讨伐吴、楚,不一定没有成效。

只因为他想保全自己,就使得皇上不高兴,奸臣能够乘机进言。

晁错用来保全自己的计策,不就是用来自己害自己的么?
苏轼《晁错论》
8、苏轼《秋阳赋》原文及翻译译文
苏轼《秋阳赋》原文及翻译苏轼
原文:
越王之孙,有贤公子,宅于不土之里,而咏无言①之诗。

以告东坡居士曰:“吾心皎然,如秋阳之明;吾气肃然,如秋阳之清;吾好善而欲成之,如秋阳之坚百谷;吾恶恶而欲刑之,如秋阳之陨群木。

夫是以乐而赋之,子以为何如?”
居士笑曰:“公子何自知秋阳哉?生于华屋之下,而长游于朝廷之上,出拥大盖,入侍帏幄,暑至于温,寒至于凉而已矣。

何自知秋阳哉!若予者,乃真知之。

方夏潦之淫也,云烝雨泄,雷电发越,江湖为一,后土冒没,舟行城郭,鱼龙入室。

菌衣生于用器,蛙蚓行于几席。

夜违湿而五迁,昼燎衣而三易,是犹未足病也。

耕于三吴,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