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游 》第四课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对世间万物的“有所待”的论述进入到对社会中人的具体论述, 阐明逍遥游的境界,即庄子理想中的最高境界,点明全文的主题。
• 能够效、比、合、征的四种人
真正的逍遥 • 至人
衬 托
• 宋荣子
• 列子
非逍遥
• 神人
• 圣人
真逍遥
“无功”就是去掉功名利禄之心,不汲汲追逐外物。 “无名”就是忘掉荣辱毁誉得失,褒贬任人。

三 手法美 衬托无痕 :有待衬托无待;
有待的意向中又互相衬托 衔接有度:以小知不及大知总上, 小年不及大年启下
四 、情感美 1 嘲讽 、悲悯 2 赞赏中有否定
3 歌颂
我们在哪些人的身上看到过这样的人格?
老 子: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
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苏 轼: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
以游无穷 乘 天 地 之 正
逍 遥 游
御 六 气 之 辩
社会
宋荣子 徙将运海
列子

野马尘埃

蜩与学鸠

五、写作特色
清人林云铭评论《逍遥游》说:“篇中忽而叙事,忽而引证,
“无已”就是忘掉自我,不受外物束缚,达到恬淡自适的境界。
这样消除了物我对立,使精神与道融和为一,超越一切现实的矛盾,步
入超越现实的绝对自由。
真正的逍遥游 是要“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辨,以游于无穷”, 也就是要达到至人、神人、圣人那样的忘我、无为、无用、无所待
的绝对自由的精神境界。是追求一种“无所待”的精神自由的逍遥
忽而譬喻,忽而议论,以为断而未断,以为续而非续,以为复而非 复,只见云气空,往反纸上,顷刻之间,顿成异观。” 借用寓言说理:文章借用大量的寓言把“无所待”的思想寄托 于生动的形象中,如文中的鲲、鹏、蜩蝉、学鸠、斥鴳等。 想象丰富,意境开阔:如关于鲲的神奇变化、鹏的遨游太空, 丰富的想象让文章汪洋恣肆,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
境界,即顺应万物的本性,悠然自在,适心任性,达到物我一体的 精神上的绝对自由。
读后回答:这篇文章用什么方法来说明哲理,这个哲理是什么? 我们应如何看待庄子的思想? 明确:庄子散文有时像风行水上,自然成文;有时像万搬源泉,随 地涌出,汪洋恣肆,先破后立,善用比喻,想象奇特。但是《逍遥 游》中所表达的思想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的幻想,是不满现实的自 我超脱的空虚。他企图以此达到逃避现实、保存自己的目的。实际 上这种境界是不存在的,只能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的幻想。我们青 年人应该抛弃一切私心杂念,勇于面对生活,敢于挑战生活,要去 拼搏,去创造更好的明天。
所谓想象,从心理学的角度说,是指在知觉材料的基础上,经 过新的配组而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从文学的角度说,则是对 于不在眼前的事物想出它的具体模样,创造出它的形象来。——在 这里,二者具有共同的闪光点,那就是创造!
《逍遥游》充满着想象,极富创造性。请同学们思考一番,第
一,作者通过想象,怎样描写了鲲鹏之大?第二,为了阐明“世间
万物都需要依托外力才能有活性”的哲理,作者运用了哪些比喻?
第三,如何把庄子的丰富想象力,汪洋恣肆的文学才华移植到自己 身上?
一 形象美
1 浩大之美
①背景之大;
②本身之大; ③前身之大; ④动作之大
2 纤小之美(丑) ①能力小
②胸襟小
3 飘逸之美: 列子御风
二 结构美
• 递进式 意向群安排:动物-----植物-----凡人----得道者
——苦闷心灵的追求之歌
研读第三段
1、学生齐读第三自然段
2、学生自主学习第三自然段
3、老师引导完成第三自然段的翻译
世人有所待
这些有才有智有修养 的人都没有达到真正 的“逍遥游”,更何 况那些普通人呢?
能够“效、比、合、征”的四种人,有才
智修养,当都被世俗所累;
宋荣子置世人的赞誉与诽谤于度外,但他 的修养“犹有未树”; 列子御风而行,逍遥自在,但“犹有所待 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