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一轮复习生物全能讲练 专题17 生物技术实践(含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17 生物技术实践
考情分析
随着时代在不断进步,人们对于生活品质的追求就越来越高,本章节生物技术实践就与生活密切相关,高考对于这一章节的考查也越来越重视,并且这一章节也偏向于实验操作,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本章节对于知识点的考查会考微生物的分离和培养以及酶的应用,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同时掌握果酒和果醋的制作、腐乳的制作,了解这些发制作过程所选的菌种类型和代谢类型,识记实验的原理、过程和注意事项,进而利用所学知识结合题干要求分析答题,也是学生要意识到的。

必备知识
一、微生物的选择培养基与计数
1. 选择培养基:在微生物学中,_允许特定种类_的微生物生长,同时_抑制或阻止其他种类_微生物生长的培养基。

2. 微生物的选择培养:
(1)方法:_稀释涂布平板法__;
(2)方法概述:由于土壤细菌的数量庞大,要想得到特定微生物的纯培养物,必须要对土壤进行_充分稀释_,然后再将菌液_涂布_到制备好的_选择培养基_上;两个基本操作:_梯度稀释_和_涂布平板_。

(3)操作流程
土壤取样―
→取样接种
―→菌种鉴定
3.微生物的数量测定
间接计数法(稀释涂布平板法) 直接计数法(显微计数法)
原理当样品的稀释度足够高时,培养基表面生长的一个菌落,来于样品
稀释液中的一个活菌,通过统计平板上的菌落数,就能推测出样品
中大约含有多少活菌
利用特定细菌计数板或血细胞计数
板,在显微镜下计算一定容积的样
品中微生物的数量
公式每克样品中的菌落数=
C
V
×M;C:某稀释度下平板上生长的平均菌落
数;V:涂布平板时所用的稀释液的体积(mL);M:稀释倍数
每毫升原液所含细菌数:每小格内
平均细菌数×400×104×稀释倍数
缺点当两个或多个菌体连在一起时,平板上观察到的只是一个菌落不能区分细胞死活
结果比实际值偏小比实际值偏大
解题技巧:
两种纯培养方法对比
比较项目平板划线法稀释涂布平板法
关键操作接种环在固体培养基表面连续划线①一系列的梯度稀释②涂布平板操作
注意事项每次划线前后均需灼烧接种环稀释度要足够高,为确保实验成功可以增加稀释度的范围
菌体获取在具有显著的菌落特征的区域挑取菌体从适宜稀释度的平板上的菌落中挑取菌体
适用范围 适用于好氧菌
适用于厌氧菌 和兼性厌氧菌
优点 可以根据菌落的特点获得某种微生物的单细胞菌落
既可以获得单细胞菌落,又能对微生物计数
缺点
不能对微生物计数
操作复杂,需要涂布多个平板
二、果酒和果醋的制作
1.果酒、果醋的制作原理及发酵条件比较 果酒制作 果醋制作 菌种
酵母菌
醋酸菌
菌种来 附着在葡萄皮上的野生型酵母菌
变酸酒表面的菌膜
发酵过程
有氧条件下,酵母菌通过有氧呼吸大量繁殖:
C 6H 12O 6+6O 2――→酶
6CO 2+6H 2O ;无氧条件下,酵母菌通过无氧呼吸产生酒精:C 6H 12O 6――→酶2C 2H 5OH +2CO 2
氧气、糖充足时:C 6H 12O 6+2O 2――→酶
2CH 3COOH +2CO 2+2H 2O ;缺少糖、氧气充足时:C 2H 5OH +O 2――→酶CH 3COOH +H 2O
温度 一般酒精发酵为18~25 ℃,最适繁殖为20 ℃左右
最适为30~35 ℃ 气体 前期:需氧,后期:不需氧 需要充足的氧气 时间
10~12 d
7~8 d
2.实验流程
(1)实验用具消毒⎩⎪⎨⎪
⎧ ①榨汁机要清洗干净,并晾干②发酵瓶要用温水冲洗,再用体积
分数为70%的酒精消毒

(2)挑选、冲洗葡萄⎩⎪⎨⎪

①先冲洗,后除去枝梗②不能反复冲洗,防止洗去野生
酵母菌

(3)榨汁→用榨汁机榨取葡萄汁,装入发酵瓶中 ↓
(4)果酒发酵⎩
⎪⎨
⎪⎧
①放在18~25 ℃的温度下发酵
②发酵过程要注意适时排气

(5)取样检测⎩⎪⎨⎪

①10~12 d 取样检测酒精含量:在酸性条 件下,重铬酸钾与酒精反应呈现灰绿色
②酵母菌数量镜检

(6)果醋发酵⎩
⎪⎨
⎪⎧
①加入醋酸菌后温度控制在30~35 ℃
②适时通入氧气(无菌空气)
3.葡萄酒呈现深红色的原因是红葡萄皮的色素进入发酵液。

4.现在工厂生产果酒,为提高果酒的品质,更好地抑制其他微生物的生长,采取的措施是直接在果汁中加入人工培养的酵母菌。

三、腐乳和泡菜的制作 1.腐乳的制作原理
毛霉等微生物产生蛋白酶、脂肪酶,分解有机物。

(1)蛋白质――→蛋白酶
氨基酸+小分子的肽。

(2)脂肪――→脂肪酶
甘油+脂肪酸。

2.制作流程
让豆腐上长出毛霉→加盐腌制→加卤汤装瓶→密封腌制。

3.影响腐乳品质的条件 (1)卤汤成分:酒及各种香辛料。

①作用:抑制微生物的生长,又能使腐乳具有独特的香味。

②香辛料的作用:调制腐乳风味,防腐杀菌。

(2)盐的用量:浓度不能过低或过高。

(3)酒的含量:一般控制在12%左右。

4.泡菜的制作原理
(1)菌种来:附着在蔬菜上的乳酸菌。

(2)制作原理:在无氧条件下,乳酸菌将葡萄糖分解成乳酸。

反应式:C 6H 12O 6――→酶
2C 3H 6O 3。

(3)制作流程
5.测定亚硝酸盐的含量
(1)亚硝酸盐的产生:由假丝酵母产生。

(2)亚硝酸盐的危害:可转变成致癌物亚硝胺。

(3)检测原理
①NO -
2+对氨基苯磺酸→反应物;
反应物+N -1-萘基乙二胺盐酸盐→玫瑰红色染料。

②亚硝酸盐溶液的浓度高,颜色深些;浓度低,颜色浅些。

(4)检测步骤:配制溶液→制备标准显色液→制备样品处理液→比色。

四、 酶的应用
1.酶在果汁生产、洗涤等方面的应用
(1)果胶酶在果汁生产中的作用 ①果胶
a.果胶的成分与存在:果胶是植物细胞壁以及胞间层的主要组成成分之一,它是由半乳糖醛酸聚合而成的一种高分子化合物,不溶于水。

b.果胶与果汁加工:果胶影响出汁率,使果汁浑浊。

②果胶酶
a.成分:果胶酶并不是特指某一种酶,而是分解果胶的一类酶的总称。

b.作用:将果胶分解成可溶性的半乳糖醛酸,使出汁率提高,也使浑浊的果汁变得澄清。

③果胶酶的应用
a.水果加工业:水果中的果胶经果胶酶水解后,可降低果汁的黏度,有助于压榨;在葡萄酒酿造中加入果胶酶能起到澄清作用,还可促使葡萄汁中的酒石酸发生沉淀;果胶酶可用于橘子脱囊衣,制造果粉和低糖果冻。

b.饲料工业:果胶酶与纤维素酶、半纤维素酶等配合,可降解植物细胞壁中的果胶和纤维素,促使淀粉、脂质、维生素和蛋白质等释放出来,从而提高了饲料的营养价值;果胶酶可降低饲料的黏度,促进饲料在动物消化道内的消化吸收。

(2)加酶洗衣粉在洗涤中的应用
①加酶洗衣粉:指含酶制剂的洗衣粉。

②酶制剂的种类与洗涤原理
2.固定化酶和固定化细胞
(1)固定化酶
①形成:将水溶性的酶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固定在某种介质上,使之成为不溶于水而又有酶活性的制剂。

②特性:与游离酶相比较,稳定性好,与底物和产物容易分离,易于控制,能反复多次使用;便于运输和贮存,有利于自动化生产。

(2)固定化细胞:是指固定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的、能够进行生命活动并且可以反复使用的活细胞,又叫做固定化活细胞或固定化增殖细胞。

(3)固定技术
①概念:利用物理或化学方法将酶或细胞固定在一定空间内的技术。

②方法及适用对象
一般来讲,酶更适合用化学结合和物理吸附法固定化,而细胞多采用包埋法固定化,这是因为个大的细胞难以被吸附或结合,而个小的酶则易从包埋材料中漏出。

3.酶的活性及其影响因素
(1)酶的活性⎩⎪⎨⎪
⎧含义:指酶催化一定化学反应的能力表示方法:单位时间内、单位体积中反应物 的减少量或生成物的增加量
(2)影响酶活性的因素:温度、pH 和酶的抑制剂等。

(3)探究影响果胶酶活性的因素(温度或pH)的实验设计
各取一支,分9组分别放入30 ℃、35 ℃、40 ℃、45 ℃、50 ℃、55 ℃、60 ℃、65 ℃、70 ℃的恒温水浴中(或各取一支,分5组调节苹果泥和果胶酶的pH 为5、6、7、8、9置于同一恒温水浴中)加热

将果胶酶加入相同温度 (或pH)的苹果泥内
↓ 恒温保持10 min

过滤果汁,用量筒测量果汁的量,并记录
4.加酶洗衣粉的洗涤效果的探究方法
(1)判断加酶洗衣粉洗涤效果的方法:可在洗涤后比较污物的残留状况,如已消失、颜色变浅、面积缩小等。

(2)加酶洗衣粉的洗涤效果的探究方法:实验设计遵循的原则是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如在探究普通洗衣粉和加酶洗衣粉对衣物污渍的洗涤效果有何不同时,以洗衣粉的种类为自变量,其他条件完全一致;同时,普通洗衣粉处理污物与加酶洗衣粉处理污物形成对照。

(3)变量分析
实验
自变量 因变量
无关变量
探究普通洗衣粉和加酶洗衣粉的洗涤效果 洗衣粉种类(普通和加酶) 洗涤 效果
水的用量,污物的量,实验用布的质地与大小,不同洗衣粉的用量,搅拌、洗涤时间等
探究不同种类加酶洗衣粉的洗涤效果 加酶洗衣粉中酶的种类
探究不同温度对加酶洗衣粉洗涤效果的影响
温度
5.固定化细胞制作关键
海藻酸钠溶液的配制是固定化酵母细胞的关键。

若浓度高将很难形成凝胶珠;浓度过低,形成的凝胶珠中包埋的酵母细胞过少,影响实验效果。

溶化海藻酸钠应小火或者间断加热,避免焦糊;溶化后应先冷却至室温再与酵母细胞混合,避免高温杀死细胞。

酵母细胞固定化要在无菌的条件下进行;反复使用固定化酵母细胞时,需避免微生物的污染;在制作固定化酵母细胞之前应先使酵母细胞活化。

6.直接使用酶、固定化酶和固定化细胞的比较
冲刺训练。

一、选择题
1.(2020·江苏卷)某同学在线提交了在家用带盖玻璃瓶制作果酒和果醋的实验报告,他的做法错误
..的是()
A. 选择新鲜的葡萄略泇冲洗,除去枝梗后榨汁
B. 将玻璃瓶用酒精消毒后,装满葡萄汁
C. 酒精发酵期间,根据发酵进程适时拧松瓶盖放气
D. 酒精发酵后去除瓶盖,盖一层纱布,再进行醋酸发酵
【答案】B
【解析】选择新鲜的葡萄洗1到2次,除去枝梗后榨汁,A正确;葡萄汁不能装满,需装至玻璃瓶的2/3空间,B错误;酒精发酵期间会产生二氧化碳,故需适时拧松瓶盖,防止发酵瓶爆裂,C正确;醋酸菌是好氧菌,故醋酸发酵时应去除瓶盖,加一层纱布,D正确。

故选B。

2.(2021·北京·高考真题)野生草本植物多具有根系发达、生长较快、抗逆性强的特点,除用于生态治理外,其中一些可替代木材栽培食用菌,收获后剩余的菌渣可作肥料或饲料。

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种植此类草本植物可以减少水土流失
B.菌渣作为农作物的肥料可实现能量的循环利用
C.用作培养基的草本植物给食用菌提供碳和氮
D.菌渣作饲料实现了物质在植物、真菌和动物间的转移
【答案】B
【分析】
能量流动的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物质可以循环利用,但能量是单向流动的,不能循环利用。

【详解】
A、此类草本植物根系发达可以固定更多的土壤,故种植此类草本植物可以减少水土流失,A正确;
B、能量可多级利用,但不能循环利用,B错误;
C、草本植物含有蛋白质和纤维素,可给食用菌提供碳和氮,C正确;
D、草本植物可栽培食用菌,而菌渣可作肥料或饲料,故实现了物质在植物、真菌和动物间的转移,D正确。

故选B。

3.(2021·北京·高考真题)人体皮肤表面存在着多种微生物,某同学拟从中分离出葡萄球菌。

下述操作不正确的是()
A.对配制的培养基进行高压蒸汽灭菌
B.使用无菌棉拭子从皮肤表面取样
C.用取样后的棉拭子在固体培养基上涂布
D.观察菌落的形态和颜色等进行初步判断
【答案】C
【分析】
实验室常用的消毒和灭菌方法的比较:
1、消毒:煮沸消毒法(一般物品)、巴氏消毒法(一些不耐高温的液体,如牛奶)、化学药剂消毒法(如用酒精擦拭双手,用氯气消毒水等)、紫外线消毒法(接种室、操作台);
2、灭菌:灼烧灭菌(接种工具)、干热灭菌(玻璃器皿、金属用具)、高压蒸汽灭菌(培养基及容器)。

【详解】
A、为避免杂菌污染干扰,需对配制的培养基进行高压蒸汽灭菌,A正确;
B、葡萄球菌需从人体皮肤的微生物中分离,为避免杂菌污染,故需要使用无菌棉拭子从皮肤表面取样,B正确;
C、用取样后的棉拭子浸出液在固体培养基上涂布,C错误;
D、根据微生物在固体平板培养基表面形成的菌落的形状、大小、隆起程度和颜色等特征进行鉴别,D正确。

故选C。

4.(2021·浙江·高考真题)下列关于原生质体和细胞计数的叙述,错误的是()
A.测定植物原生质体的密度时,可用血细胞计数板
B.红墨水不能进入活细胞,可用于检测细胞的存活状态并计数
C.涂布分离法和划线分离法均能得到单菌落,都可用于细胞计数
D.酵母菌在液体培养基中培养一段时间后,可用比浊计测定其密度
【答案】C
【分析】
微生物常见的接种的方法:①平板划线法:将已经熔化的培养基倒入培养皿制成平板,接种,划线,在恒温箱里培养。

在划线的开始部分,微生物往往连在一起生长,随着线的延伸,菌数逐渐减少,最后可能形成单个菌落。

②稀释涂布平板法:将待分离的菌液经过大量稀释后,均匀涂布在培养皿表面,经培养后可形成单个菌落。

其中稀释涂布平板法可以用来进行微生物的计数,而平板划线法不能。

【详解】
A、可用血细胞计数板对原生质体进行计数,一般计数总数不少于300个细胞,A正确;
B、活细胞的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红墨水中的色素分子不能透过细胞膜,当细胞死亡后,细胞膜失去选择
透过性,红墨水中的色素分子能进入细胞,所以可用红墨水检测细胞的存活状态并计数,B正确;
C、划线分离法不能用于细胞计数,C错误;
D、酵母细胞的密度与浑浊度指标存在一定的数量关系,所以酵母菌在液体培养基中培养一段时间后,可用比浊计测定其密度,D正确。

故选C。

5.(2020·江苏·高考真题)为纯化菌种,在鉴别培养基上划线接种纤维素降解细菌,培养结果如图所示。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倒平板后需间歇晃动,以保证表面平整
B.图中Ⅰ、Ⅱ区的细菌数量均太多,应从Ⅲ区挑取单菌落
C.该实验结果因单菌落太多,不能达到菌种纯化的目的
D.菌落周围的纤维素被降解后,可被刚果红染成红色
【答案】B
【分析】
分析平板结果可知,采用的接种方法为平板划线法,且划线顺序是Ⅰ区、Ⅱ区、Ⅲ区,可以看到Ⅲ区中出现了单菌落。

【详解】
A、倒平板后无需晃动,A错误;
B、Ⅰ区、Ⅱ区没有出现单菌落,说明细菌数量太多,故应从Ⅲ区挑取单菌落,B正确;
C、出现单菌落即达到了菌种纯化的目的,C错误;
D、刚果红是一种染料,它可以与像纤维素这样的多糖物质形成红色复合物,但并不和水解
后的纤维二糖和葡萄糖发生这种反应,D错误。

故选B。

二、非选择题
6.(2021·黑龙江·哈九中高三期末)回答与泡菜腌制和亚硝酸盐测定有关的问题:
(1)制作泡菜时,为缩短发酵周期,腌制前可加入一些雪“陈泡菜汁”,这相当于加入了一些经过___________的发酵菌种;还可以采取用热水短时间浸泡蔬菜的手段,此项措施能缩短发酵时间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泡菜腌制过程中,会产生有机酸、醇类和亚硝酸盐,其中醇类是由假丝酵母进行________________ 呼吸产生的。

腌制过程需要控制时间、温度和食盐的用量。

食盐过量会导致“咸而不酸”,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家庭制作泡菜过程并没有实行严格的无菌操作就能成功,请解释原因?_________。

(4)亚硝酸盐对人体有害,而它在泡菜的腌制过程中有先增后减的变化规律,所以需要测定其含量来确定泡
菜的可食用时间,通常应用光电比色法进行亚硝酸盐的定量。

泡菜样品处理环节加硫酸锌是为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氢氧化钠用来________________;样品测定时加60%乙酸创设了显色反应所需要的酸性环境;样品及亚硝酸盐标准溶液加显色剂后需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25min,使用相同光程的比色杯在550nm光波条件下测OD值。

【答案】
(1)扩大培养破坏膜的选择透性,使细胞中营养物质外流供发酵菌种快速繁殖所用
(2)无氧盐浓度过高使发酵菌种大量失水死亡,产有机酸减少
(3)乳酸菌在短时间内大量繁殖,积累乳酸等代谢产物,抑制了大量不耐酸的杂菌生长
(4)沉淀样品中的蛋白质调节pH 暗处静置
【分析】
泡菜的制作及亚硝酸盐含量的测定原理:(1)泡菜的制作原理:泡菜的制作离不开乳酸菌。

在无氧条件下,乳酸菌将葡萄糖分解成乳酸。

(2)测定亚硝酸盐含量的原理:在盐酸酸化条件下,亚硝酸盐与对氨基苯磺酸发生重氮化反应后,与N-1-萘基乙二胺盐酸盐结合形成玫瑰红色染料。

将显色反应后的样品与已知浓度的标准液进行目测对比,可以大致估算出亚硝酸盐的含量。

(1)
制作泡菜时加入一些“陈泡菜水”是为了提供乳酸菌菌种,这相当于加入了一些经过扩大培养的发酵菌种;热水可破坏膜的选择透性,使细胞中营养物质外流,供发酵菌种快速繁殖,所以还可以采取用热水短时间浸泡蔬菜的手段以缩短发酵时间。

(2)
酵母菌无氧呼吸可产生酒精,所以醇类是由假丝酵母进行厌氧呼吸产生的。

腌制过程中食盐过量会导致“咸而不酸”,原因是盐浓度过高使发酵菌种大量失水死亡,产有机酸减少。

(3)
由于乳酸菌在短时间内大量繁殖,积累乳酸等代谢产物,抑制了大量不耐酸的杂菌生长,所以家庭制作泡菜过程并不需要实行严格的无菌操作就能成功。

(4)
亚硝酸盐含量的测定过程中,泡菜样品处理环节加硫酸锌是为了沉淀样品中的蛋白质;氢氧化钠用来调节pH;样品及亚硝酸盐标准溶液加显色剂后需要暗处静置/避光放置25min,以排除光照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并使用相同光程的比色杯在550nm光波条件下测OD值。

7.(2021·黑龙江·哈尔滨市第一中学校高三期末)科技是第一生产力,随着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给社会带来较大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备受社会的广泛关注。

请回答下列问题:
(1)酒精发酵通常利用含葡萄糖、淀粉或纤维素等的农林产品为原料,在进行酒精发酵时,纤维素酶的添加可以提高_____________,并使酒的品质有所提升;酿制果酒过程中,常因封口不严,导致酒中带有明显的酸味,使果酒变酸的微生物主要是__________。

(2)膳食中的亚硝酸盐一般不会危害人体健康。

制作泡菜需要测定亚硝酸盐的含量,方法是_____________,其原理是在盐酸酸化的条件下,亚硝酸盐与对氨基苯磺酸发生重氮化反应后,与N-1-萘基乙二胺盐酸盐结合形成_____________,将显色反应后的样品与已知浓度的标准显色液目测比较,可以大致估算出泡菜中亚硝酸盐的含量。

(3)泡菜制作利用的主要微生物是_____________,制作泡菜如若方法不当,很容易造成泡菜变质,甚至发霉变味,可能的原因有_____________(至少写出三条)。

(4)腐乳制作过程中,加盐和加酒所发挥的作用相同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原料的利用率醋酸杆菌(醋酸菌)
(2)比色法玫瑰红色染料
(3)乳酸菌泡菜坛密封不严、工具不卫生、食盐用量过低、温度过高、腌制时间过短(任意三条)
(4)抑制微生物的生长,避免豆腐块腐烂变质
【分析】
制作泡菜所用微生物是乳酸菌,其代谢类型是异养厌氧型。

在无氧条件下,将糖分解为乳酸。

分裂方式是二分裂。

制作泡菜的过程中会产生亚硝酸盐,亚硝酸盐为白色粉末,易溶于水,在食品生产中用作食品添加剂。

膳食中的亚硝酸盐一般不会危害人体健康,亚硝酸盐被吸收后随尿液排出体外,但在适宜pH、温度和一定微生物作用下形成致癌物质亚硝胺。

亚硝酸盐含量发酵时间一般在腌制10天后亚硝酸盐含量开始降低,故在10天之后食用最好测定亚硝酸盐含量的方法是:比色法,原理是在盐酸酸化条件下,亚硝酸盐与对基苯磺酸发生,重氮化反应后,与N-1-萘基乙二胺盐酸盐结合形成玫瑰红色染料,与已知浓度的标准显色液目测比较,估算泡菜中亚硝酸盐的含量。

(1)纤维素酶可将纤维素分解成葡萄糖,提高葡萄糖的含量,这样就能有更多的酒精产生,从而提高原料的利用率,并使酒的品质有所提升。

使果酒变酸的微生物主要是醋酸杆菌(醋酸菌)。

(2)测定亚硝酸盐含量用的是比色法,其原理是在盐酸酸化的条件下,亚硝酸盐与对氨基苯磺酸发生重氮化反应后,与N-1-萘基乙二胺盐酸盐结合形成玫瑰红色染料,将显色反应后的样品与已知浓度的标准液目测比较,可以大致估算出泡菜中亚硝酸盐的含量。

(3)
泡菜制作利用的微生物主要是乳酸菌,除此之外还有酵母菌等微生物。

泡菜坛密封不严、工具不卫生、食盐用量过低、温度过高、腌制时间过短等都可能造成泡菜变质,甚至发霉变味。

(4)
腐乳制作过程中,加盐和加酒都能抑制微生物的生长,从而避免豆腐块腐烂变质。

8.(2021·湖南师大附中高二阶段练习)果酒、果醋、腐乳、泡菜是人们非常喜爱的发酵食品,请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与醋酸菌相比,酵母菌细胞结构的主要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果汁发酵后是否产生酒精,可以用________________来检验,在酸性条件下,该物质与酒精反应呈现________色。

(3)某同学在通过发酵制作果酒时,发现在制作原料中添加一定量的糖,可以提高酒精度,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传统发酵技术以葡萄为原料制作葡萄酒时,可以不添加酵母菌,原因是___________。

(5)如图为腐乳的生产工艺流程:
现代科学研究发现a过程有多种微生物参与,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________________。

经过发酵后的腐乳味道鲜美,易于消化吸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家庭制作泡菜时无须刻意灭菌,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变酸果酒表面的菌膜、泡菜坛内的白膜形成,相关的微生物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具有成形的细胞核
(2)重铬酸钾灰绿
(3)糖类是主要的能物质,可以为酵母菌的生长、繁殖提供能物质,还可以作为酒精发酵的原料
(4)葡萄皮上附着有野生的酵母菌
(5)毛霉毛霉将豆腐中的蛋白质分解成小分子肽和氨基酸,将脂肪水解成为甘油和脂肪酸
(6)乳酸菌发酵产生的乳酸可以抑制其他微生物的生长醋酸菌、产膜酵母
【分析】
1、酵母菌既能进行有氧呼吸,也能进行无氧呼吸,无氧呼吸的产物是酒精和二氧化碳,其中酒精可以利用重铬酸钾来检验,二氧化碳可以利用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检验。

2、腐乳的制作利用的微生物主要是毛霉,多种微生物参与了豆腐的发酵,如青霉、酵母、曲霉、毛霉等,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毛霉,毛霉等微生物产生的蛋白酶能将豆腐中的蛋白质分解成小分子的肽和氨基酸;脂肪酶可将脂肪水解为甘油和脂肪酸,这些小分子物质有利于人体的消化和吸收。

3、泡菜制作的实验原理:(1)乳酸菌在无氧条件下,将糖分解为乳酸.(2)利用乳酸菌制作泡菜的过程中会引起亚硝酸盐的含量的变化。

温度过高,食盐用量不足10%、腌制时间过短,容易造成细菌大量繁殖,亚硝酸盐含量增加。

一般在腌制10天后,亚硝酸盐的含量开始下降。

(1)
醋酸菌是原核生物,酵母菌是真核生物,真核生物与原核生物相比,结构上主要的特点是具有成形的细胞核。

(2)
酒精的鉴定可用重铬酸钾溶液,在酸性条件下,酒精能与重铬酸钾溶液反应呈现灰绿色。

(3)
糖类是主要的能物质,可以为酵母菌的生长、繁殖提供能物质,还可以作为酒精发酵的原料,因此在制作原料中添加一定量的糖,发酵产生的酒精更多,可以提高酒精度。

(4)
葡萄皮上附着有野生型酵母菌,因此传统发酵技术以葡萄为原料制作葡萄酒时,可以不添加酵母菌。

(5)
腐乳制作需要多种微生物,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毛霉,毛霉含有蛋白酶、脂肪酶等,能将豆腐中的蛋白质分解成小分子肽和氨基酸,将脂肪水解成为甘油和脂肪酸,这些小分子物质有利于人体的消化和吸收,因此味道鲜美,易于消化吸收。

(6)
家庭制作泡菜并无刻意的灭菌环节,原因是在发酵过程中,乳酸菌产生的乳酸可以抑制其他微生物的生长。

在氧气充足的条件下,醋酸菌能将乙醇转化成醋酸,因此变酸果酒表面的菌膜主要与醋酸菌有关;泡菜制作的原理是乳酸菌发酵,在泡菜制作过程中,泡菜发酵液的营养丰富,其表面往往含有适量的氧气,适合酵母菌生长繁殖,产膜酵母生长繁殖会在泡菜坛液面的形成一层白膜。

9.(2021·吉林·东北师大附中高三阶段练习)大熊猫是我国特有的珍稀野生动物,每只成年大熊猫每日进食竹子量可达12~38kg。

大熊猫可利用竹子中8%的纤维素和27%的半纤维素。

研究人员从大熊猫粪便和土壤中筛选纤维素分解菌。

回答下列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