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地区精准扶贫视域下农村脱贫致富对策建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东地区精准扶贫视域下农村脱贫致富对策建议
王 强
(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滨北街道办事处,山东 滨州 256651)
摘要:目前全国正朝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目标不断努力,但贫困地区依旧存在,改善民生、消除贫困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同时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基本要求。
随着精准扶贫战略的提出,山东一些农村地区贫困问题也出现新的特点。
该文结合现阶段山东省部分农村存在的贫困问题特征,找到贫困问题形成的原因,并在精准扶贫政策下提出要优化生产结构,完善基础设施,加强群众在扶贫工作中的参与性,建设基层干部队伍,提升贫困人民文化素质,促进农村农业发展,改善农民生活质量,实现脱贫致富。
关键词:精准扶贫;脱贫致富;相对贫困;返贫;生产结构
王 强. 山东地区精准扶贫视域下农村脱贫致富对策建议[J]. 农业工程技术,2019,40(14):5+7.
精准扶贫指有针对性、准确性的开展扶贫工作,不应搞平均主义,要重点帮扶特困地区的家庭及特困群体,有效准确地落实扶贫工作。
山东省响应党中央号召,结合部分农村地区贫困特点,准确、有效、合理地开展扶贫工作,努力挖掘、整合社会各领域力量和资源,有针对性地落实精准扶贫工作,努力建设美丽新山东,朝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努力。
一、山东省部分农村贫困特征
改革开放后,山东省在脱贫扶贫工作中真抓实干,努力缩小城市与农村的差距,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
随着扶贫形势的变化,山东部分农村贫困问题呈现出新特征。
1、贫困程度较深
扶贫政策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经济发展。
一些贫困的农村地区,随着地区经济不断发展,不断优化贫困地区的产业结构,增强县域经济的实力,贫困地区村民人均收入明显增长,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民消费支出,优化了地区的基础设施。
但受到历史发展演进、地理自然条件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等因素的影响,一些贫困的农村地区还存在贫困程度深、贫困人口较多等问题,没有在根本上解决山东一些贫困地区的贫困问题,这将制约这些地区的发展,也会对山东整体发展造成影响。
2、贫困人口呈现“插花式”分布
山东部分农村地区的贫困人口分布逐渐集中到自然条件差、生态环境恶劣、基础设施落后的边远地区、高山区以及少数民族的聚集地。
在全部人口数量中,贫困人口集中的情况有着较大占比;而从全省的角度来看,农村贫困人口分布呈现出“插花式”,主要的分布特征是分布范围不集中、分散成点状、贫困成因较为复杂、存在隐蔽性、难以消除贫困状况等。
通过阶段不同、程度不同的扶贫开发工作,部分贫困人口从区域性分布转化为点状分布,呈零星状分散[1]。
3、相对贫困问题突出
绝对贫困为生存贫困,指的是贫困人员无法满足自身生存发展的生活保障及生存要求。
结合贫困监测资料可知,山东农村地区贫困人口最基本的物质生活可以得到保障,农村地区绝对贫困趋于缓解。
但日益凸显相对贫困问题,从农民收入不均衡情况来看,尽管能够在基本上解决农村贫困人口温饱的问题,但还有一些人收入比社会最低收入水平低,贫困人口收入存在明显差距,即为相对贫困。
现阶段山东扶贫的主要对象是农村相对贫困的贫困人口。
4、返贫问题普遍
返贫指的是受生态环境、自然灾害、产业格局调整、外部市场变化、升学、患病等因素影响,在贫困标准线上或原有脱贫人口因收入低又回到贫困队伍中,成为贫困人口。
返贫问题的普遍性暴露出贫困人口对外来风险抵御的能力弱,现阶段山东部分农村地区人口处于脱贫和返贫不稳定状态,返贫给精准扶贫工作带来一定压力。
在返贫总人口中因患病及自然灾害影响的返贫人口比例较大,这也是精准扶贫工作的重点对象。
二、山东贫困出现新特点的原因
改革开放后,山东脱贫工作获得良好成绩,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绝对贫困问题。
现阶段农村贫困问题呈现出新的特征,找出贫困形成原因可深刻认识到脱贫工作面临的难点,从而更好地开展精准扶贫工作。
1、生产结构单一
山东部分贫困农村地区存在着生产结构单一的情况。
农业经济发展主要依靠种植业,且主要种植粮食,经济作物种植较少。
农业生产是部分农村地区农民主要收入来源,生产结构单一难以提升农民种植的经济效益,贫困农户生活质量差,没有良好的抵抗风险能力。
生产结构单一,使得山东部分农村地区发展落后,加重了贫困情况。
2、贫困人口文化素质低
山东部分农村地区集聚了很多贫困人口,主要是因为这些人文化素质不高,思想较为保守。
在山东一些贫困农村地区,依旧有一些农民存在重男轻女的封建思想,陷入越生越穷、越穷越生的恶性循环中。
除此之外,部分贫困农村地区教学水平较低,师资较为薄弱,加上家庭经济负担重,使得部分人口接受教育少,文化水平低。
部分农村地区的教育事业比发达地区落后,尤其是贫困地区,因为教育事业落后,使得贫困人口素质不高,掌握的技术、文化及知识有限,难以提升自身的脱贫能力[2]。
3、扶贫政策没有完全落实,群众参与度低
针对贫困农村地区开展扶贫工作时,会出现投入资金分散、
(下转第7页)
DOI:10.16815/ki.11-5436/s.2020.14.001
农业劳动生产力的提高和农民收入持续有效增加。
3、进一步加大农业科技推广力度,提高农业生产水平
要把加大科技投入作为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的突破口,以科技推动农业发展,带动农民致富。
要加大科技知识的普及和推广活动,大力实施良种工程,不断扩大优质品种的覆盖率。
同时,要大力推广农业实用技术,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发挥农业科技园区的幅射带动作用,提高农民科学种田的水平。
4、进一步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支持力度,强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要不断增加财政投入,形成财政支农资金的稳定增长机制。
抓紧抓好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贯彻落实,并不断加大实施力度。
进一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一要大力抓好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生产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确保农业稳定增产,农民持续增收;二是要继续加大对农村电力、通讯、道路等公共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为农业的发展和农民增收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参考文献
[1] 王 进,赵茹慧. 粮食价格波动与陕西农民增收对策研究[J]. 改革与开放,2016(5):68-70.
[2] 马 艾,徐合帆,余家凤. 粮食价格上涨还会促进农民增收吗—以小麦主产区为例[J]. 价格月刊,2019(12):9-15.
的调查资料显示,不识字的占0.8%,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占41.6%,初中文化程度的占45.5%,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占12.1%。
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偏低,缺乏一技之长,影响农民的观念更新,影响农业新技术、新成果的推广与应用,影响农民应对市场变化的能力,从而影响农业劳动生产力的提高,制约着农民增收。
三、促进农民增收的建议
1、加强对农业生产资料市场的监管,抑制农资价格过快上涨
规范农业生产资料市场管理,加大监管力度,定期对农资市场进行检查,严厉打击生产和销售假冒伪劣农资、串通涨价、随意涨价以及哄抬价格等违法行为,维护农资市场正常的生产和流通秩序。
要进一步规范农资市场秩序,充分发挥相关部门的作用,对化肥、种子、农药的销售严格把关,指导农民科学、合理施肥用药。
对农业生产资料生产企业继续给予政策和资金支持,增加农资供给量。
根据农资价格上涨情况,不断加大对种粮农民的农资综合补贴力度。
2、加快提升农民素质,培养新型农民
农民的素质技能直接关系到现代农业的发展,关系到新农村建设的成败。
要制定实施长期的、系统的农民培训战略,整合各类农民培训资源,加快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做好对农民的农业生产技能培训,帮助农民尤其是青年农民掌握科技知识和实用生产技术,提高农民的致富本领和创业技能,促进
(上接第5页)
政策合力不足、难以精准发力等情况。
为改变贫困农村地区的状态,应将这些地区作为扶贫工作的重点,加大工作力度。
除此之外,山东扶贫任务较为繁重,群众没有积极参与将对贫困农村人口脱贫致富产生严重影响。
三、精准扶贫下山东农村脱贫致富的对策
1、优化生产结构,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山东贫困农村地区资金来源渠道少,主要是粮食种植。
为了完善农业生产的条件,可改造低产田,对生产结构进行调整,种植更多的经济作物。
贫困地区人民要解放思想,使用先进技术,合理科学的安排农作物种植,使产业转移升级。
此外,可改造贫困农村农户的房屋,在贫困农村地区建设医疗卫生、公路、学校及通讯等基本设施,加强贫困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
2、加强群众在扶贫工作中的参与性
开展精准扶贫工作应依靠群众的力量,坚持以人为本,使群众科学地参与到扶贫工作中。
在落实扶贫工作时,政府应为贫困人民创造一定的参与机会,调动村民的积极性参加到扶贫工作中,为贫困人民脱贫致富打下坚实的基础,提升贫困人口在扶贫工作中参与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各部门的扶贫工作要深入开展,引导贫困人口构建经济协作组织,和非贫困地区进行有效沟通和协调,开展一些帮扶协作,例如社会捐助及项目协作等。
对社会各类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将扶贫主力拓宽,发挥社会各方力量,进行不同方式、不同特点的精准扶贫工作。
3、建设基层干部队伍,提升贫困人民文化素质
与贫困人民频繁接触的是农村基层的干部,基层干部队伍可直接落实扶贫政策以及规划扶贫资金的应用。
应加强各级党政干部的实践锻炼及理论培训,优化工作作风,将精准扶贫作为导向,将帮扶措施与帮扶计划落实到每一户贫困家庭,准确落实帮扶资金任务及项目。
要提高干部队伍的执行能力,及时援助受不可抗力因素影响的贫困人口,对贫困户给予及时有效的救助。
基层干部应积极联系贫困人口,到贫困地区走访调查贫困人口的基本情况,对贫困村、贫困户、贫困人落实精细化管理。
除此之外,很多贫困人口的文化素质低,没有很强的脱贫能力。
应重视提升这一部分群体的素质,使其学习专业技术,增加文化知识及技能的掌握程度,鼓励贫困人口通过多种途径创业及就业。
四、结语
为有效落实精准扶贫工作,山东采取了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提升贫困人民文化素质、增加农民参与度等扶贫对策,以此缩小贫困人口和非贫困人口在收入和生活水平方面的差距,改变部分贫困农村地区的现状,以早日实现脱贫致富这一目标。
参考文献
[1] 吴佳蔓. 精准扶贫政策下农村经济转型可持续发展的专题研究[J]. 中国商论,2019(02):206-207.
[2] 吴明芮. 黑龙江省林口县精准扶贫问题研究[D]. 吉林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