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古代儒家教化目的及其实现方式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儒家教化目的的维度分析
中国古代儒家教化的目的不是单一的指向性的任务目 标。它是一个综合的、全面的为实现儒家思想文化传播的体 系。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维度来分析: (一)从个体维度出发:“成仁成圣” “ 仁 ” 是儒家思想的核心 , 从孔子时期开始 “ 仁 ” 就 在儒家的道德修养体系中占据基础性地位。在孔子看来个人 道德行为的实施最终都是要回归到“仁”之核心上。子张问 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这里的 “五者”指的是评价个人的道德品质之标准“恭、宽、信、 敏、惠”。所以说“仁”是个人道德之修养的基础性标准。 那么,个体“仁”之行为表现就体现在孔子所说的“仁者, 爱人”之上。有学者说:“爱人,是儒家之仁的最基本规定 和最底线要求”也是对个体教化的必然要求。孟子继承孔子 “仁”之思想,认为:“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 义之端也 ; 辞让之心 , 礼之端也 ; 是非之心 , 智之端也 ” 并将 “ 仁 ”、“ 义 ”、“ 礼 ”、“ 智 ” 联系起来扩充为以 “仁”为核心的道德体系,为儒家的个体教化实践开辟了广 阔的道路。 “ 圣人 ” 是儒家道德人格修养的最高境界 。 孔子曰 : “ 圣人 , 吾不得而见之矣 , 得见君子斯可以 。” 就连孔子 都说他所在的时期没有见过 “ 圣人 ”。 所以在别人奉他为 “圣人”时,他说:“若圣与仁,则吾岂敢?”可见,作为 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圣人”也是孔子一生不断追求的人格 目标。孟子赞誉孔子为“圣人”,他说:“学不厌,智也; 教不倦,仁也;仁且智,夫子即圣人也”。所以说孟子也把 “圣人”树立为自己人格目标。而“圣人”在大多数儒家学 者心目中是一个遥远的理想目标。在儒家眼里什么人就是真 正地“圣人”?其实儒家之“圣人”并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 的人,而是所有伦理道德观念的集合。孟子曾说“圣人者, 人伦之至也”,古代的“人伦”是出于封建社会所要遵循的
雷亚婷
山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山东 济南 250358 摘 要:教化,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地的主观引导,是教化主体对客体思想行为的示范和引导,以期达成教化主体 所期望的效果。教化目的是整个教化实施过程的出发点和归宿。本文从个体、群体、集体三个维度出发,对中国古代儒家以 期达成“成仁成圣”、“化民成俗”、“和谐秩序”的教化目的进行分析,并从个人、家庭、社会、政治方面探究实现其教 化目的的方式。 关键词:儒家教化;目的;实现方式 儒家教化在中国古代教化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儒 家教化的目的不仅仅是要完成个体道德修养,而且还扩充到 社会民风的和谐和国家的稳定统治。儒家所要达成的教化目 的是系统一体化的整体,相对应地实现其目的的教化方式也 要从个人、家庭、社会、国家四个方面入手,实现理论与实 践的完美统一。时至今日,儒家教化的目的设置和实现方式 依然有着不可替代的研究价值。 基本社会交往关系的要求,是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社会之间 的关系总结。所以儒家对于个人的“成圣”之路,皆是对个 人的道德规范要求 。 而正是这些平常人无法达到的道德要 求,促使儒家对个体的教化不断体系化和规范化。 (二)从群体维度出发:“化民成俗” 儒家认为处于阶级统治之下的社会大众是被教化的群 体 。 群体性的教化不同于个体 , 儒家把民众群体分三教九 流不等,且群体所表现出来的个性也不同。所以儒家以“人 性论”为理论依据,引导人们要“除恶扬善”。儒家欲使民 众向“善”,不得不借助于两种手段:一是刑罚手段;一是 教化手段。但是,儒家作为古代主流的意识形态,对社会成 员所施加的系统灌输和影响,其过程必然以思想笼络为主。 而且从根治效果来看,儒家更信奉“教化”。孔子说:“道 之以政 , 齐之以刑 , 民勉而无耻 ; 道之以德 , 齐之以礼 , 有耻且格 ”。 所以对于民众要用 “ 礼 ” 来约束 。 儒家崇尚 “礼”,认为“礼”能够约束民众,“化性起伪”,从而起 到“移风易俗”的作用。而风俗也有好坏之分,对待美俗要 诱导、继承;对待陋俗、恶俗要治理、惩处。可见,“广教 化,美风俗”是儒家施之于社会民众的一种群体性行为思想 的统一。所以说“化民成俗”就是儒家对群体性教化的显著 目标。 (三)从集体维度出发:“秩序和谐” 集体,是一个有序化且具备共同认知的群体。有序是指 必须遵从一定的秩序,也就是这个集体所达成的一个共同的 认知。而在古代儒家教化者的眼里,封建社会所遵从的秩序 就是“人伦”之秩序,即儒家所提倡的“明人伦”。董仲舒 在总结前代圣贤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三纲五常”即“君为 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伦理制度。这种思想长期占 据主导地位,一直延续到封建社会的结束。他将人与人之间 的社会关系规范到一定的伦理制度之中,如若违反,则会受 到来自家庭、社会和国家的谴责甚至是刑罚。从其根本性质 上来看,只是为了“巩固贵贱有等,长幼有序的差序格局, 从而使社会成员接受尊卑的事实,各处其位,各安其分,各 司其职,各尽其伦,服从统治者的要求”。所以,中国古代 儒家对于整个集体的教化是为了达到以维护封建统治秩序为 前提的和谐稳定的社会状态的思想制度的控制。
二、儒家教化目的的实现方式
从宏观方面来看,儒家教化目的的实现主要从以下几方
作者简介:雷亚婷(1990-),女,汉,山西平遥人,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 YOUTH TIMES
2016年第27期
面入手: (一)自我修养方式 儒家培养自我修养方式主要是为了个体道德教化目的实 现。儒家认为个体道德修养的实现,主要在于个体主体性道 德意识的自觉内化且能够自发实践对于自身的道德要求。在 这方面,儒家着重培养人的自我修养方式。孔子说:“吾日 三省吾身”,“内省”是儒家最具特色的修养方法。它要求 个体在修身过程中不断反省自己的言行举止,并检查自己是 否有不当之处,以便能够改正。在这样的过程中实现自身道 德行为的不断完善。正如孔子所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 而内自省也”。但是个体在自省的过程中,能否真正做到自 律是儒家学者一直思考的问题。所以在个体的道德修养方式 中,“慎独”是儒家对修身所保持的一种清醒且具有警戒性 的态度。自我修养本来就是要求个体自身的自我监控,儒家 认为“慎独”能让人们在无人的状态下也依然保持高洁的人 格品质。这两种修养方式是儒家培养“圣人”之道的最有效 的方式。 (二)家庭教化方式 家庭是个人长期生活的场所,儒家认为家庭之教化是奠 定整个教化目的实现的基础。首先,家庭是个体在道德修养中 起基础性作用的场所。儒家特别重视对幼儿的启蒙教化的养成 教育。《易经》云:“蒙以养正,圣功也”,个人行为道德的 养成要从小抓起,而家庭在此方面起到重要作用。许多名人志 士都受儒家教化思想的影响设立家训家规以教化子孙。例如: 《朱子家训》、《曾国藩家训》、《陆游家训》等等。其次, 中国古代社会是宗法制社会。儒家依“礼”之思想观念使得家 庭成员之间也有尊卑等级,基于此形成的家庭教化就会是维系 社会平衡,维护封建伦理制度的重要方式。 再次儒家想来注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 想形式,认为人首先能“齐家”才可以“治国、平天下”。 在儒家经典 《 大学 》 中论述道 :“ 其家不可教 , 而能教人 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孝者,所以侍君也; 弟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由此看来,儒家 把家庭教化视为实现人生目标、社会和谐、国家之理想的基 本方式 。 (三)社会教化方式 中国古代的社会教化通常由学校教化和民间教化组成。 首先,学校是推行精英型群体教化的重要场所。学校通过把 道德教化思想融入到知识内容中,是学生群体在汲取知识的 同时不断“内省”达到道德人格完善的境界。儒家所要培养 的是“君子、贤人、圣人”之理想人格。儒家教化者认为理 想人格之实现是在学校的引导下学生完成道德修养的过程, 期间必须要借助一定的“感化”手段。在先秦时期,儒家感 化教育最显著的方式就是 “ 乐教 ”。“ 寓教于乐 ” 陶冶性 情,使人们在潜移默化中实现对儒家教化内容的认同。除了 对精英式的人格教化之外,儒家认为学校还必须承担面向民 间“教化乡��
儒家依礼之思想观念使得家庭成员之间也有尊卑等级基于此形成的家庭教化就会是维系社会平衡维护封建伦理制度的重要方再次儒家想来注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形式认为人首先能齐家才可以治国平天下
2016年第27期
青年时代 YOUTH TIMES
. 文化艺术 .
浅析中国古代儒家教化目的及其实现方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