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长航时机上饮食保障的思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食品安全
随着空中加油技术的逐渐成熟,我军执行长航时飞行任务的能力也在提升,面对日益常态化的长航时飞行任务,传统的饮食保障模式已无法满足长航时飞行的需求。

因此,如何提升机上饮食保障水平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

1 长航时飞行饮食保障的特点
1.1 飞行机动强,饮食保障要求 
“快速”
未来战争条件下,作战任务机动性强,长航时特殊飞行任务有着任务战略性强,平战转换要求快,紧急升空时限短等特点。

而且任务时间具有不确定性,夜航飞行任务也不在少数。

执行战斗任务,起飞时间的随时性决定了供餐时间的不定性,要求饮食保障必须“随叫随到”。

1.2 飞行滞空时间长,饮食保障要求
“高能”
长航时飞行任务续航时间长,一般可达6 h及以上,随着空中加受油技术的日渐成熟,滞空时间越来越长。

空勤人员长时间执行战训任务,精力高度集中,热能代谢率高,体力下降快,需要提供保持耐力和体力的膳食保障。

1.3 飞行作战疆域广,饮食保障要求
全面
执行长航时飞行任务时,作战疆域非常广,战场环境复杂,出国门、上高原、赴远海都将成为常态,不同作战疆域和复杂的作战环境,要求空勤人员生理和心理均具备较高的负荷承受能力,这同时也对饮食结构和营养搭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饮食保障人员便要针对不同情况制定不同的保障方案,以此满足需求。

2 长航时机上饮食保障现状
当前我军机上饮食保障的方式主要分两种,一种是通过制式远航食品进行保障,在战时或应急状态下,远
航食品保障的确是不错的选择,但这
种保障方式因其保障成本较高,且部
队日常储备量不足,无法作为常规保
障方式。

且制式远航食品口味单一,
飞行员普遍反映连食性不佳[1]。

另一
种保障方式则是通过地面保障单位自
制或采购方便食品进行保障,这种保
障方式虽然灵活性、选择性较大,但
由于缺少制式包装,食物残渣极易溅
入机舱,包装防御性不强,造成飞行
安全隐患。

就目前而言,现有保障方
式均只能作为冷食食用,机上无法实
现热食保障,这对于长时间执行飞行
任务的飞行员来说,极易引发肠胃疾
病,危害身体健康。

3 长航时机上饮食保障存在的 
问题
3.1 保障体系不完善,缺乏长航时保
障认知
当前长航时飞行任务逐渐成为我
军遂行军事任务的常态,但由于保障
体系的不完善,空中饮食保障已成为
制约空中作战能力的瓶颈问题。

保障
人员缺乏长航时饮食保障的经验,对
于长航时保障需求、兵力规模无法进
行准确预判。

尤其是在遇到紧急事件
时,缺乏应对紧急保障事件的能力,
在紧急事件保障中会捉襟露肘,顾此
失彼,让保障陷入困境。

缺乏专门用
于长航时饮食保障的物资储备,空中
饮食保障需要消耗大量的物资,因而
航空兵部队必须要有巨大数量的物资
保障,以供随时需要[1]。

3.2 保障方式方法单一,热食保障无
法实现
当前保障方式的一个突出问题就
是机上饮食保障热食化无法实现。


如战斗机中由于机舱内空间有限,目
前没有规格匹配的饮食加热设备,所
以机上携带食品无法进行加热保温,
热食保障无法实现。

大型运输机中,
机载饮食加工设备单次加工量非常小,
无法满足正常任务执行过程中的保障
需求。

3.3 机载设备不完善,持续保障实现
困难
目前各型运输机都配备了热水箱、
电烤箱等机载保障设备,但普遍存在
着设备不通用、加热效率低、操作复
杂等缺点,降低了保障的效率,且保
障能力往往仅能满足机组乘员的需要,
无法满足输送的保障量。

此外缺乏可
靠的装卸、储运器材和冷藏设备,导
致装卸速度较慢,降低了保障的效率。

储运器材的缺失导致远程输送过程中
难以获得稳定的存储环境,增大了保
障难度。

3.4 远航食品发展滞后,缺乏功能营
养食品
目前飞行远航食品仅能满足基本
能量消耗需求,没有强化添加维生素、
微量元素,或人参皂苷、花青素、螺
旋藻等植物成分,难以满足人体在航
空环境下克服缺氧、注意力不集中、
疲劳等不良影响的需求,容易带来注
意力不集中、静力性疲劳等不利影响。

且飞行远航食品与机载设备不配套,
空中饮食保障设施设备参差不齐。


型运输机内虽有机载加热设备和储物
设施,但仍不配套、功能也较为单一。

而且极易出现食物残渣脱落、包装袋
胀气、巧克力融化、饮水散落与餐余
垃圾飘落等问题,缺少辅助进餐装置
和餐余回收装置,飞行安全存在隐患。

4 长航时机上饮食保障对策建议
4.1 建强长航时机上饮食保障力量 
体系
建立规模适度、快速高效的空军
伴随保障力量。

立足当前长航时作战
关于长航时机上饮食保障的思考
□ 朱文娴 李晓卉 许 璨 空军勤务学院
摘 要:本文从长航时机上饮食保障的现状出发,分析了现阶段机上饮食保障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对策,从建立饮食保障体系,建立冷热供应保障链,提升功能性食品的运用3个方面探讨了机上饮食保障的新思路。

关键词:长航时;饮食保障;机上饮食
Aug. 2020 CHINA FOOD SAFETY 15
特点和兵力结构规模,准确预测其作战后勤消耗与补给规律,建设与战略空军作战规模耦合的伴随饮食保障力量,以具备快捷高效的空中伴随保障能力。

建立军民融合空中支援饮食保障力量,加强海上前出支援后勤保障力量,以空军建制保障力量为主,动员地方饮食保障力量,按标准实施战前动员,依令前出对任务部队实施 保障。

4.2 建立长航时冷热供应保障链采购、加工、供应应形成一条完整链条,进行一体化保障。

生活服务中心采购食品于地面进行预加工,借助专用设备,将膳食进行分装处理,通过储运供应机上饮食。

例如加工后的热食可置于保温设备中贮存,期间控制保质时间,如遇起飞任务延误情况,不超过3 h的可继续装机食用,超过3 h应适食物情况选择再加热或重新制作。

对于冷链食物,在加工熟制后,需降温至≤10 ℃再进行分装、储存和运输。

对于冷链食物必须经过充分加热后再食用。

为了能够顺利完成保障任务,机上需配备机载饮食保障设备,这种设
备可与机舱内电源适配连接,由不同
模块食品盒组成,盒内置有加热片,
通电后可进行导热,对餐盒内食品进行
加热保温,这种新型加热供餐设备的
使用,能满足机上热食保障需求。

4.3 提升功能性食品的应用
当前远航食品还存在诸多不足,
因此有必要针对以下缺点进行改进。

改善口味,增加食谱。

在我军军
用食品研发基础上,参考外军先进经
验,进行改良。

主要提升食谱多样性,
满足官兵对于口味的要求,提高接
受度。

改变即食食品形态,简化包装。

通过冻干、脱水、微生物发酵等工艺,
将即食食品简化为半流质、半固体形
态,减小体积,避免占用空间和产生
过多的废弃包装。

可采用微胶囊技术
制作营养剂,用成膜材料包裹食物,
形成微小粒子,它能够保护被包裹食
物,使之最大限度的保持原有性能,
防止营养素的破坏与流失[2]。

在食品中运用新技术、新配方,
在快速恢复机体能量的基础上,还应
强化营养元素、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
添加使用,补充人体在高空密闭环境
下消耗的营养元素。

例如在长航时飞
行状态下,飞行员极易在后期产生静
态飞行疲劳,可在食物中添加快速恢
复疲劳的植物多糖,或者制成能直接
食用的可促进神经兴奋的营养剂[3]。

此外飞行过程中由于颠簸或者战术动
作容易引起肠胃不适、食欲低下,应
添加防止晕吐促进食欲的营养成分。

参考文献
[1]杨昌林,王若永,穆慧玲,等.各
国军用飞行远航食品研制近况
[C]//2017中国营养医学发展论坛暨全
军营养医学大会论文集,2017.
[2]李鹏,吴俊.微胶囊技术在军用
食品中的应用[J].食品研究与开发,
2008(1):177-178.
[3]韩培涛,刘晓夫.军用食品
营养强化研究探讨[J].食品研究与开
发,2016(2):221-224.
作者简介:朱文娴(1966—),女,
汉族,江苏南京人,博士,教授。


究方向:控制科学与工程。

露于潜在危害环境的频繁程度E×发生时间产生的后果C,其中L、E、C分别按照等级,有不同取值。

LEC 法改善了定性判断法的不科学性,也能避免完全定量计算的繁琐步骤,对危险程度的级别划分清楚醒目、简单 易懂[3]。

表1是四类风险的划分依据。

以辨识的“电线短路引起隔热层内保温材料燃烧”为例,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为“很不可能,完全意外”,L取值为1;事件发生的频率为“非常罕见地发生”,E取值为0.5;而事件一旦发生造成的后果是不可估量的,C取值为100。

综上,危险源分值D=50,该风险评估为“一般风险”。

需要说明的是,该表中风险等级的界限值并不是固定不变的。

在风险规模发生较大变化时,企业风险评价指导人员应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分级标准,以体现持续改进的态度。

表1 危险源风险的划分依据
危险源分值D分类后果
1≥90重大风险不可接受风险
254≤D<90较大风险可接受风险
320≤D<54一般风险
4D<20低风险
对于风险评价的结果,不同的风
险级别应由不同管理层级人员采取不
同的控制管控措施。

具体可采取如下
降低风险的措施,采用新的替代品(新
工艺、新材料等)消除风险或降低风险;
采取工程技术措施(防护装置、互锁等)
降低风险;警告员工注意残留的风险;
培训教育;提供个人防护用品等。


体的管理方案或控制措施需要以文件
的形式及时向员工传达,确保辩识出
来的重要危险源能得到有效和及时控
制,降低危害发生的概率。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节奏的加快、
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对赖以生活的
冷链产品的安全和质量要求越来越高,
需求越来越大。

重视冷链物流仓库危
险源辨识和评价,将冷链物流仓库的
危害降到最低,可以有效预防事故的
发生,减少损失、降低伤害,使冷链
物流发挥最大的功效,更好地适应和
满足社会需求。

参考文献
[1]范薇,杨一凡.冷库火灾事故起
因分析及防控措施[J].制冷技术,
2016(4):57-61.
[2]崔瑞.液氨制冷企业火灾危险
因素与预防措施研究[J].安全,2017(2):
9-11.
[3]倪红兵.正确理解和运用LEC
风险评价法[J].世界标准化与质量管
理,2008(4):45-46.
作者简介:姜江(1984—),男,
汉族,山东青岛人,本科,工程师。

研究方向:冷链物流、物流仓储。

(上接14页)
16食品安全导刊 2020年8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