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长航时机上饮食保障的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食品安全
随着空中加油技术的逐渐成熟,我军执行长航时飞行任务的能力也在提升,面对日益常态化的长航时飞行任务,传统的饮食保障模式已无法满足长航时飞行的需求。
因此,如何提升机上饮食保障水平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
1 长航时飞行饮食保障的特点
1.1 飞行机动强,饮食保障要求
“快速”
未来战争条件下,作战任务机动性强,长航时特殊飞行任务有着任务战略性强,平战转换要求快,紧急升空时限短等特点。
而且任务时间具有不确定性,夜航飞行任务也不在少数。
执行战斗任务,起飞时间的随时性决定了供餐时间的不定性,要求饮食保障必须“随叫随到”。
1.2 飞行滞空时间长,饮食保障要求
“高能”
长航时飞行任务续航时间长,一般可达6 h及以上,随着空中加受油技术的日渐成熟,滞空时间越来越长。
空勤人员长时间执行战训任务,精力高度集中,热能代谢率高,体力下降快,需要提供保持耐力和体力的膳食保障。
1.3 飞行作战疆域广,饮食保障要求
全面
执行长航时飞行任务时,作战疆域非常广,战场环境复杂,出国门、上高原、赴远海都将成为常态,不同作战疆域和复杂的作战环境,要求空勤人员生理和心理均具备较高的负荷承受能力,这同时也对饮食结构和营养搭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饮食保障人员便要针对不同情况制定不同的保障方案,以此满足需求。
2 长航时机上饮食保障现状
当前我军机上饮食保障的方式主要分两种,一种是通过制式远航食品进行保障,在战时或应急状态下,远
航食品保障的确是不错的选择,但这
种保障方式因其保障成本较高,且部
队日常储备量不足,无法作为常规保
障方式。
且制式远航食品口味单一,
飞行员普遍反映连食性不佳[1]。
另一
种保障方式则是通过地面保障单位自
制或采购方便食品进行保障,这种保
障方式虽然灵活性、选择性较大,但
由于缺少制式包装,食物残渣极易溅
入机舱,包装防御性不强,造成飞行
安全隐患。
就目前而言,现有保障方
式均只能作为冷食食用,机上无法实
现热食保障,这对于长时间执行飞行
任务的飞行员来说,极易引发肠胃疾
病,危害身体健康。
3 长航时机上饮食保障存在的
问题
3.1 保障体系不完善,缺乏长航时保
障认知
当前长航时飞行任务逐渐成为我
军遂行军事任务的常态,但由于保障
体系的不完善,空中饮食保障已成为
制约空中作战能力的瓶颈问题。
保障
人员缺乏长航时饮食保障的经验,对
于长航时保障需求、兵力规模无法进
行准确预判。
尤其是在遇到紧急事件
时,缺乏应对紧急保障事件的能力,
在紧急事件保障中会捉襟露肘,顾此
失彼,让保障陷入困境。
缺乏专门用
于长航时饮食保障的物资储备,空中
饮食保障需要消耗大量的物资,因而
航空兵部队必须要有巨大数量的物资
保障,以供随时需要[1]。
3.2 保障方式方法单一,热食保障无
法实现
当前保障方式的一个突出问题就
是机上饮食保障热食化无法实现。
例
如战斗机中由于机舱内空间有限,目
前没有规格匹配的饮食加热设备,所
以机上携带食品无法进行加热保温,
热食保障无法实现。
大型运输机中,
机载饮食加工设备单次加工量非常小,
无法满足正常任务执行过程中的保障
需求。
3.3 机载设备不完善,持续保障实现
困难
目前各型运输机都配备了热水箱、
电烤箱等机载保障设备,但普遍存在
着设备不通用、加热效率低、操作复
杂等缺点,降低了保障的效率,且保
障能力往往仅能满足机组乘员的需要,
无法满足输送的保障量。
此外缺乏可
靠的装卸、储运器材和冷藏设备,导
致装卸速度较慢,降低了保障的效率。
储运器材的缺失导致远程输送过程中
难以获得稳定的存储环境,增大了保
障难度。
3.4 远航食品发展滞后,缺乏功能营
养食品
目前飞行远航食品仅能满足基本
能量消耗需求,没有强化添加维生素、
微量元素,或人参皂苷、花青素、螺
旋藻等植物成分,难以满足人体在航
空环境下克服缺氧、注意力不集中、
疲劳等不良影响的需求,容易带来注
意力不集中、静力性疲劳等不利影响。
且飞行远航食品与机载设备不配套,
空中饮食保障设施设备参差不齐。
大
型运输机内虽有机载加热设备和储物
设施,但仍不配套、功能也较为单一。
而且极易出现食物残渣脱落、包装袋
胀气、巧克力融化、饮水散落与餐余
垃圾飘落等问题,缺少辅助进餐装置
和餐余回收装置,飞行安全存在隐患。
4 长航时机上饮食保障对策建议
4.1 建强长航时机上饮食保障力量
体系
建立规模适度、快速高效的空军
伴随保障力量。
立足当前长航时作战
关于长航时机上饮食保障的思考
□ 朱文娴 李晓卉 许 璨 空军勤务学院
摘 要:本文从长航时机上饮食保障的现状出发,分析了现阶段机上饮食保障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对策,从建立饮食保障体系,建立冷热供应保障链,提升功能性食品的运用3个方面探讨了机上饮食保障的新思路。
关键词:长航时;饮食保障;机上饮食
Aug. 2020 CHINA FOOD SAFETY 15
特点和兵力结构规模,准确预测其作战后勤消耗与补给规律,建设与战略空军作战规模耦合的伴随饮食保障力量,以具备快捷高效的空中伴随保障能力。
建立军民融合空中支援饮食保障力量,加强海上前出支援后勤保障力量,以空军建制保障力量为主,动员地方饮食保障力量,按标准实施战前动员,依令前出对任务部队实施 保障。
4.2 建立长航时冷热供应保障链采购、加工、供应应形成一条完整链条,进行一体化保障。
生活服务中心采购食品于地面进行预加工,借助专用设备,将膳食进行分装处理,通过储运供应机上饮食。
例如加工后的热食可置于保温设备中贮存,期间控制保质时间,如遇起飞任务延误情况,不超过3 h的可继续装机食用,超过3 h应适食物情况选择再加热或重新制作。
对于冷链食物,在加工熟制后,需降温至≤10 ℃再进行分装、储存和运输。
对于冷链食物必须经过充分加热后再食用。
为了能够顺利完成保障任务,机上需配备机载饮食保障设备,这种设
备可与机舱内电源适配连接,由不同
模块食品盒组成,盒内置有加热片,
通电后可进行导热,对餐盒内食品进行
加热保温,这种新型加热供餐设备的
使用,能满足机上热食保障需求。
4.3 提升功能性食品的应用
当前远航食品还存在诸多不足,
因此有必要针对以下缺点进行改进。
改善口味,增加食谱。
在我军军
用食品研发基础上,参考外军先进经
验,进行改良。
主要提升食谱多样性,
满足官兵对于口味的要求,提高接
受度。
改变即食食品形态,简化包装。
通过冻干、脱水、微生物发酵等工艺,
将即食食品简化为半流质、半固体形
态,减小体积,避免占用空间和产生
过多的废弃包装。
可采用微胶囊技术
制作营养剂,用成膜材料包裹食物,
形成微小粒子,它能够保护被包裹食
物,使之最大限度的保持原有性能,
防止营养素的破坏与流失[2]。
在食品中运用新技术、新配方,
在快速恢复机体能量的基础上,还应
强化营养元素、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
添加使用,补充人体在高空密闭环境
下消耗的营养元素。
例如在长航时飞
行状态下,飞行员极易在后期产生静
态飞行疲劳,可在食物中添加快速恢
复疲劳的植物多糖,或者制成能直接
食用的可促进神经兴奋的营养剂[3]。
此外飞行过程中由于颠簸或者战术动
作容易引起肠胃不适、食欲低下,应
添加防止晕吐促进食欲的营养成分。
参考文献
[1]杨昌林,王若永,穆慧玲,等.各
国军用飞行远航食品研制近况
[C]//2017中国营养医学发展论坛暨全
军营养医学大会论文集,2017.
[2]李鹏,吴俊.微胶囊技术在军用
食品中的应用[J].食品研究与开发,
2008(1):177-178.
[3]韩培涛,刘晓夫.军用食品
营养强化研究探讨[J].食品研究与开
发,2016(2):221-224.
作者简介:朱文娴(1966—),女,
汉族,江苏南京人,博士,教授。
研
究方向:控制科学与工程。
露于潜在危害环境的频繁程度E×发生时间产生的后果C,其中L、E、C分别按照等级,有不同取值。
LEC 法改善了定性判断法的不科学性,也能避免完全定量计算的繁琐步骤,对危险程度的级别划分清楚醒目、简单 易懂[3]。
表1是四类风险的划分依据。
以辨识的“电线短路引起隔热层内保温材料燃烧”为例,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为“很不可能,完全意外”,L取值为1;事件发生的频率为“非常罕见地发生”,E取值为0.5;而事件一旦发生造成的后果是不可估量的,C取值为100。
综上,危险源分值D=50,该风险评估为“一般风险”。
需要说明的是,该表中风险等级的界限值并不是固定不变的。
在风险规模发生较大变化时,企业风险评价指导人员应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分级标准,以体现持续改进的态度。
表1 危险源风险的划分依据
危险源分值D分类后果
1≥90重大风险不可接受风险
254≤D<90较大风险可接受风险
320≤D<54一般风险
4D<20低风险
对于风险评价的结果,不同的风
险级别应由不同管理层级人员采取不
同的控制管控措施。
具体可采取如下
降低风险的措施,采用新的替代品(新
工艺、新材料等)消除风险或降低风险;
采取工程技术措施(防护装置、互锁等)
降低风险;警告员工注意残留的风险;
培训教育;提供个人防护用品等。
具
体的管理方案或控制措施需要以文件
的形式及时向员工传达,确保辩识出
来的重要危险源能得到有效和及时控
制,降低危害发生的概率。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节奏的加快、
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对赖以生活的
冷链产品的安全和质量要求越来越高,
需求越来越大。
重视冷链物流仓库危
险源辨识和评价,将冷链物流仓库的
危害降到最低,可以有效预防事故的
发生,减少损失、降低伤害,使冷链
物流发挥最大的功效,更好地适应和
满足社会需求。
参考文献
[1]范薇,杨一凡.冷库火灾事故起
因分析及防控措施[J].制冷技术,
2016(4):57-61.
[2]崔瑞.液氨制冷企业火灾危险
因素与预防措施研究[J].安全,2017(2):
9-11.
[3]倪红兵.正确理解和运用LEC
风险评价法[J].世界标准化与质量管
理,2008(4):45-46.
作者简介:姜江(1984—),男,
汉族,山东青岛人,本科,工程师。
研究方向:冷链物流、物流仓储。
(上接14页)
16食品安全导刊 2020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