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春)五年级音乐下册 第3课《瑶族舞曲》教案1 湘艺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年(春)五年级音乐下册第3课《瑶族舞曲》教案1 湘艺
版
一、教学内容分析:
乐曲《瑶族舞曲》生动地描绘了瑶族人民欢庆节日时的歌舞场面。
全曲为复三部曲式,在简短的引子后,进入呈示部,第一主题优美抒情,来自瑶族民歌《瑶族长鼓歌舞》,描绘了姑娘们婀娜多姿的舞态,第二主题是由第一主题派生出来的,速度加快,节奏变密,音乐情绪起了变化,更加热烈欢快,甚至有些粗犷,表现了小伙子们奔放的舞姿。
展开部出现了三拍子的优美旋律,表现了青年们真挚的爱情和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再现部再现了第一、第二主题,人们又纷纷加入群舞的行列,欢跳、旋转、歌唱,气氛越来越热烈,感情越来越奔放,乐曲在强烈的合奏中推向高潮后结束。
二、知识与技能:
1、了解我国瑶族的风土人情,感受瑶族音乐特色。
2、引导学生结合音乐要素听赏音乐,引导学生想象音乐描绘的内容和场景,进一步培养音乐感受和欣赏能力。
三、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初步分析、探究学习的能力,通过对作品的欣赏和分析,了解乐曲所呈现的内容,并感受音乐旋律与意境。
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欣赏,能够听辨乐曲中的音乐主题,并能辨认其主奏乐器,感受体验不同部分的不同音乐情绪,调动学生想象力,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综合修养。
五、教学重点:
了解乐曲的曲式结构,体验乐曲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并调动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六、教学难点:
音乐旋律中变化的力度、速度、节奏与塑造音乐形象的关系。
七、教学过程:
(一)、观看视频《瑶族长鼓舞》引入新课
1、播放《瑶族长鼓舞》
2、伴随音乐和舞蹈简介瑶族及其音乐
(瑶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民族文化,能歌善舞、勤劳勇敢的瑶族共有260多万人,瑶族人民世代生息在祖国南方的广西、湖南、云南、广东、江西、海南等省区的山区,是中国南方一个比较典型的山地民族。
长鼓舞是瑶族民间歌舞的典型代表,多在瑶族的传统节日、庆祝丰收、乔迁或是婚礼喜庆的日子表演。
瑶族长鼓舞的历史悠久,在瑶族传统的祭盘王仪典中和在一些驱鬼逐邪、治病占卜的巫术活动中常跳此舞。
现在瑶族长鼓舞已经成为群众性文娱活动.)
(二)、《瑶族舞曲》简介
作曲家刘铁山, 1951 年他到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访问并采风,观看了瑶族长鼓舞的精彩场面,于是产生了创作灵感,写成了一首脍炙人口的合唱曲——《瑶族长鼓舞曲》。
1955 年前后,由作曲家茅沅改编成管玹乐曲《瑶族舞曲》。
(三)、欣赏曲《瑶族舞曲》
(A)、整体欣赏作品
1、提出问题:
(1)、乐曲共分为几个部分?
(2)、这首乐曲有没有重复的部分?
2、播放录音《瑶族舞曲》
3、复三部曲式简介
(B)、分段欣赏音乐
1、领唱四个主题的主旋律
2、欣赏作品a主题
提出问题并出示表格(a主题所采用的节拍、速度、主奏乐器以及旋律特点与所表达的场景?)
3、欣赏作品b主题
提出问题(b主题所采用的节拍、速度、主奏乐器以及旋律特点与所表达的场景?)
4、欣赏作品c主题
提出问题(c主题所采用的节拍、速度、主奏乐器以及旋律特点与所表达的场景?)
5、欣赏作品d主题
提出问题(d主题所采用的节拍、速度、主奏乐器以及旋律特点与所表达的场景?)(四)、拓展延伸
播放《瑶族舞曲》演奏录像(由维也纳国家民族歌剧院交响乐团演奏——彭家鹏指挥)
1、引导学生根据作品情感边欣赏音乐边指挥
2、思考作品的再现部分和第一部分相比较有什么特点?
(五)、小结
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富饶辽阔,是个多民族聚居的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音乐风格和乐器,他们通过这些音乐来表达自己的生活、文化及丰富多彩的民俗。
希望同学们能喜欢我国的少数民族音乐!并乐于去了解我国的民族音乐文化!
《瑶族舞曲》教学设计
楚州区车桥中学陈金龙杜娟
(一)教学内容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湖南文艺出版社)音乐鉴赏下册第四单元第三部分欣赏曲目《瑶族舞曲》
(二)教学理念
传统的音乐欣赏课教学,教师习惯满堂灌的教学方式,缺乏学生的参与、师生间的合作交流和对学生的激励性评价。
现代教育思想、建构主义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教师是
学生知识建构的帮助促进者。
新课程标准提倡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重视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弘扬民族音乐的基本理念。
在新教学理念指导下,本课尝试通过信息技术与音乐教学的整合,以音乐为情感交流的纽带,师生共同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美,体现“以生为本”的教育价值观与发展性过程体验的课程观。
(三)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培养音乐兴趣,培养音乐鉴赏和评价的能力,以充满艺术性的教学让学生获得积极、愉悦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个性自由和谐地发展。
②培养学生乐于合作,肯定和欣赏他人的良好品格。
2、过程与方法
①引导学生在听、长、思、议、记、看、动等活动中,发展艺术形象思维能力。
②运用信息技术分小组搜集整理学习资源,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培养协作探索的良好学习习惯。
3、知识与技能
①使学生掌握作品的音乐表现手法,了解瑶族风土人情及音乐特点。
②通过课前、课堂、课后时间活动,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鉴赏力、表现力和创造力。
(四)教学分析
瑶族是我国古老的山地土著名组,以广西、湖南、广东分布最多,有着悠久而独特的民族文化和古朴淳厚的民族风俗。
这首由作曲家彭修文根据刘铁山、茅沅的同名管弦乐曲改变的民乐合奏曲,以瑶族民间歌曲为素材,生动地描绘了瑶族人民欢庆节日时的歌舞场面。
这是中国第一个以少数民族为题材的管弦音乐作品。
也是中国第一次在维也纳金色大厅举办的“虎年春节中国民族音乐会”代表曲目。
内容的选材,符合高中学生的年龄特点,是对小学、初中阶段所学民族音乐知识的补充与衔接。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
①通过欣赏,在现有认知结构基础上了解瑶族音乐风格特点。
②在欣赏过程中让学生去听课、分析,常识运用各种艺术表现形式表达自己对音乐的独立感受与见解。
(六)教学过程设计与分析
附送:
2019年(春)五年级音乐下册第3课《瑶族舞曲》教案2 湘艺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初步了解管弦乐曲与管弦乐队的基本知识。
2.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初步分析、探究学习的能力,通过对作品的欣赏和分析,了解乐曲的创作背景,感受音乐旋律与意境,认识什么是复三部曲式结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欣赏,能够听辨乐曲中的音乐主题,并能辨认其主奏乐器,感受体验不同部分的不同音乐情绪,调动学生想象力,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综合修养。
二、教学重点:
了解乐曲的曲式结构,体验乐曲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并调动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
如何有效地引导学生了解管弦乐队编制的基本音乐常识,能听辨其音乐主题及主奏乐器。
四、教学用具:
多媒体、葫芦丝、相关音乐和图片资料
五、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新课:(视频导入,简介瑶族的民俗民风)
导入课题管弦乐曲《瑶族舞曲》。
(三)简介创作背景:
1951年,作曲家刘铁山到中南少数民族瑶族地区访问采风。
便写成了一首脍炙人口的合唱曲——《瑶族长鼓舞曲》。
同时成为管弦乐《瑶族舞曲》的基础。
1955年前后,作曲家茅沅根据合唱曲《瑶族长鼓舞曲》改编为管弦乐曲《瑶族舞曲》,1956年,正式演出。
管弦乐《瑶族舞曲》也成为我国早期器乐作品中的佼佼者。
(四)提问:管弦乐队由哪几个乐器组组成,每个乐器组包括哪些主要乐器?
课件展示。
(五)欣赏并分析乐曲:
1.欣赏全曲,引导学生感受音乐的意境,回答乐曲分为几大部分,每部分的音乐主题各用哪些乐器演奏及表达了什么样的意境。
播放音乐,学生欣赏,教师引导。
2.乐曲分析:
分段欣赏、分析乐曲。
(师生互动)
引子:
由中提琴、大提琴和低音提琴,用拨奏的方法,模仿瑶族长鼓敲击的舞蹈节奏。
把人们引入瑶族山寨那和平幽静的意境之中,使人联想到节日晚会即将开始。
第一部分(A)
第一主题共演奏三遍,用两个不同速度、不同情绪带再现的单二部曲式(a+b)组成。
第一遍由小提琴主奏,第二遍由木管乐器主奏,第三编由弦乐器主奏,表现少女翩翩起舞的形象,姑娘们都纷纷加入舞列。
第二主题演奏两遍,由第一主题变化而来。
用带再现的单三部曲式构成(a+b+a),第一遍由大管主奏,第二遍由木管组、圆号、小号主奏,旋律粗犷而热烈,好像一群小伙子闯进姑娘们的歌舞人群。
人们在舞蹈时热闹、活泼、欢快的形象。
第二部分(B)
与第一部分形成对比节奏发生变化,成为3/4拍子的舞曲。
乐曲用带再现的单三部曲式结构(a+b+a)共三段。
第一段由小提琴主奏,第二段由两支加弱音器的小号主奏,第三段
的前两句由圆号主奏。
整个旋律富有歌唱性,有时平稳有时出现欢跳节奏。
好像一对青年男女边唱边舞用各种优美舞姿抒发情感的意境。
第三部分(A)
是第一部分的再现,由乐队全奏第一部分主题,好似人们又纷纷加入舞蹈行列,欢跳、旋转、歌唱,气氛非常热烈奔放,乐曲在强烈的全奏中推向高潮后结束。
3.总结乐曲的曲式结构:
复三部曲式结构
复三部曲式是三段体曲式的复杂化,其中有一段本身就是由两段体或三段体构成。
(六)引导学生简单学唱乐曲第一主题,并对比欣赏葫芦丝演奏《瑶族舞曲》。
①教师引导,学生打节奏并视唱;
②教师用民族乐器葫芦丝演奏瑶族舞曲,并引导学生对比欣赏。
(七)小结:
《瑶族舞曲》不是一首纯粹为舞蹈伴奏的乐曲,而是借用舞蹈命名,取材于民族、民间舞蹈音乐,反映瑶族人民欢庆节日的舞蹈场面的器乐作品。
六、教学评价:
1.是否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与发言。
2.对本课知识的理解与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