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殇思——从船政学堂看外籍教师对外语教育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Total.324
August 2015(C
)
The Science Education Article Collects
总第324期2015年8月(下)
甲午殇思
——
—从船政学堂看外籍教师对外语教育的影响容轶愚
(重庆医科大学外语学院
重庆400016)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894(2015)24-0157-02
摘要百年前的甲午海战,留给中国的是无尽的伤痛。
福
州船政学堂的创立,开启了中国的近现代教育的先河,使中国逐渐走向现代化,同时它对中国外语教育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特别是福州船政学堂的外籍教师,他们对中国外语教育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
关键词船政学堂外籍教师外语教育
Reflections on the Jiawu Grief:The Influence of Foreign Teachers on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from the Per 原spective of the Ship School //Rong Yiyu
Abstract The Sino-Japanese War in 1894has left China with endless pain.The establishment of Fuzhou Ship School opened the first of its kind in modern education in China,making China gradually move toward modernization,and it also has far-reach-ing influence on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in China,especially the arrival of foreign teachers at Fuzhou Ship School,which acted as a catalyst for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in China.
Key words ship school;foreign teachers;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1船政学堂
19世纪中后叶,西方列强用战船与火炮敲开了中国紧
锁的国门,许多有识之士,积极寻求富国强兵的道路。
在这西学东渐的过程中,有一大批知识分子,如近代中国放眼看世界的林则徐、魏源等最早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中国古代社会,科举制的四书五经儒家书籍基本就是唯一的书本,自然科学基本不入学校的课程,西方社会却是偏重自然科学。
[1]“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即以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程序为本体,采用西方科学技术以及政治法律文化教育为中国封建社会服务。
魏源的《海国图志》似乎为中国人找到了方向。
洋务运动在中央以奕 ,地方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为代表,轰轰烈烈地展开了。
船政是直属中央政府领导的军事工业机构,全称总理船政事务衙门。
船政衙门下属单位基本为四个方面,即总务、工程(即13个造船分厂和绘事院)、教育(前学堂、后学堂、艺圃)、军务。
它的目的是承建新式舰船及相应的船上设备,开厂铸造枪炮等,兼办军事技术教育、组建新式水师等任务。
船政学堂的主管是政府高官,福建船政大臣一般由闽浙总督或福州将军兼任。
船政学堂在船政大臣沈葆祯的主持下于1866年在福州设立,在之前是左宗棠提出构想、进行筹备的。
船政学堂在选址上颇为考量,选在马江口,这是个天然良港,地型好,热闹得像马的尾巴,所以又叫马尾船政学堂。
船政学堂率先引进西方军事教育的体制及内容,在招收学生、聘用教师、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等方面都具有与传统封建教育所不同的特点,因而在中国的土壤上建立起一套全新的教育体系,开创了中国近代海军教育的先河,对中国近代海军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当时的马尾船政学堂的教学方式跟其他的私塾完全不同。
例如,船政学堂设置造船专业、驾驶专业教学、轮机专业等从来没有在中国出现过的专业。
新学堂开始招生困难重重,本地读书人选择沉默,富有的家庭也不让自己的孩子报名上学,究其根本,还是在于中国读书人走的是“学而优则仕”的道路,考取功名才是目标。
所以,与考取功名没有关系的船政学堂,起初很多人都不愿意去考。
后来沈葆祯为了让新学堂招生顺利,想尽办法,出台很多优惠政策吸引学生报名,如不收学费,另外每月还有4两白银补贴,这对许多贫困的学生是个极大福音,最后船政学堂招到满意的学生。
初建时称为“求是堂艺局”,为求人才的沈葆祯主持了求是堂艺局的首次录取考试,亲自为考试制定、批阅试卷。
船政学堂,分为前后两学堂。
前学堂为制造学堂,又称“法语学堂”。
目的是培育船舶制造和设计人才,主设造船专业。
开设有法语、基础数学、解析几何、微积分、物理、机械学、船体制造、蒸汽机制造等课程。
优等生被派往法国学习深造。
后学堂为驾驶学堂,亦称“英语学堂”。
旨在培养海上航行驾驶人员和海军船长,主要专业为驾驶专业,以后增设了轮机专业。
下设英语、地理、航海天文、航海理论学等课程,学习优异者选送英国留学。
近现代史上有影响力的科技、军事、文化人才如严复,外交家陈季同,海军将领邓世昌、刘步蟾、林泰曾等都毕业于该校。
社会科学方面有政治经济学、法律等专业11名学生,国际公法7人,政治经济学2人,法律2人。
学堂使用中国最早的中法词典《法政工具书》《福州船政学堂常用技术词典》,现今北京国家图书馆有保存。
另外船政学堂还配有造船厂,学生在前学堂、后学堂学习文化知识,还要在造船厂进行实践,它的办学模式可以说是中国近现代职业教育的开端。
作者简介:容轶愚(1974—),男,重庆人,硕士研究生,重庆医科大学讲师,研究方向为英语教学、翻译学。
157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外语翻译
2外籍教师;外语教育
学堂除了选址外,还要配备校舍、仪器设备,还需要教师。
在众多的外籍教师中,有2名法国人特别重要,他们是日意格和德克碑,左宗棠想通过他们俩完成船政学堂的筹备和建立。
日意格1835年出生于法国,毕业于法国海军学院,后成为法国海军的一名年轻的上尉军官。
他后来到中国镀金,没过多久就成为了中国通,先后在宁波、上海、汉口等地的税务司任职。
德克碑在筹备船政学堂期间,受左宗棠之托,回法国打探购买蒸汽机和寻找教师的事情,他还将自己与日意格拟定的造船和教学计划交给了左宗棠。
[4]日意格对兴办船政、造船、管理、办学、教师、费用等项目一一仔细研究。
左宗棠在给政府的奏请中,阐明人才培养重于造船的思想。
左宗棠经过考量,最后确定了既懂西样科技,又懂中国国情的人才日意格、德克碑担当重任,聘请日意格为正监督,德克碑为副监督,双方共同管理洋教师、洋工匠。
客观地说,日意格、德克碑为中国第一家造船厂的创设及最初的顺利发展,花费了心血,施展了才干,立下了汗马功劳,这是值得肯定的。
[3]
1866年至1911年,船政学堂聘请外籍教师合计107人,法国人49人,英国人37人,德国人8人,美国人6人,西班牙人1人,荷兰人1人,日本人3人。
[4]当时,位于定光寺的船政学堂,每天清晨传出带有福州方言味的洋文音节与定光寺的诵经的声音,混杂在一起,形成独特的风景线,这就是中国早期的外语教育。
学生们要学习西方的技术、物理、化学,机械、造船、航海等自然科学,当然首先要学会外语。
船政学堂授课都是英文和法文,教材也是英文和法文的原版书,也就是说,学生在学习自然科学的同时还要学习语言,这样的教学模式,当时可以说是独树一帜。
1877年,船政学堂第一批优秀学生去了法国和英国留学,学习法语的18名学生去了法国,另外12名学习英语的学生去了英国皇家海军学院。
严复来到英国后,并没有按照海军军官的方向发展,而是潜心研究西方的社会科学,最终成为中国外语界的翻译大师。
当时的清政府对外籍教师很看重,船政大臣沈葆祯月薪是600两百银,而当时的朝廷一品官员才180两百银。
沈葆祯用重金聘请外籍教师,日意格和德克碑月薪就有1000多两百银,教学期满后每人又领了24000两百银。
其他外籍教师的待遇也很丰厚,月薪是中国教师的10倍,大概是200-250两白银,中国教师是16-36两百银。
有了一大批外籍教师,船政学堂培养了在中国近代史有影响力的科技、军事、文化人物,如翻译界的大师严复,外交官陈季同,海军名将林泰曾、邓世昌、刘步蟾等。
同时,1869-1884年间,先后制造了大量的商船、兵船。
中法海战前,约占北洋水师的2/5,南洋水师的1/3,闵江水师除了购买2只美国战舰外其余战舰几乎是船政学堂自己制造。
或许可以这样说,没有船政学堂,就没有中国的近代化。
在船政学堂的影响下,北京京师大学堂在1898年成立了,开启了中国的大学教育近现代的先河。
在戊戌维新运动期间,中国兴起了第一次学习外语的热潮。
与此同时,中国政府有计划地大规模向海外派出留学生,如20世纪初的庚子赔款留美学生,三批庚子赔款留美学生的派遣为中国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科学家。
中国近代科学发展中的许多新学科的创建者大多来自这些留美学生。
如大名鼎鼎的胡适、语言学家赵元任、气象学家竺可桢等。
新中国成立后,外语学习在中国大陆曾几起几落,20世纪50年代,随着大量苏联专家到中国援助建设,中国国内对俄语人才的需求剧增,对英语的需求就减少了。
1964年,教育部重新确定了英语为第一外语,开始调整国内中学的外语教学,到了20世纪80年代初,英语节目《跟我学》风靡一时,再一次掀起学习外语的热潮。
3引进来+送出去的教学模式
无论是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还是严复先后翻译的《天演论》《原富》《法意》等西方著作,都较为系统地将西方的进化论、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等介绍到中国来。
这可以认为是“引进来”思想的早期表现。
随后的洋务运动期间,清政府派留学生赴日、赴美,希望能探索出一条“送出去”之路,让“西为中用,洋为我用”得到更大的丰富与发展。
对于今天的大学教育而言,外籍教师+全外语教学的模式也许可以在有条件的高校中推广,特别是理工科院校和高职院校,可以将国外优秀学科的老师聘请到中国大学来讲学,然后对于优秀学生,把他们送出去进修深造。
例如,以重庆地区为例,重庆有几所高职院校与澳大利亚职业院校开展合作,如“2+1”、“2+N”年的模式,学生头两年在本国学习,后1年或N年经过选拔送到澳大利亚学习,毕业后颁发两国大学的毕业证书。
再例如,重庆医科大学的护理专业与数个国外的大学开展合作,包括美国密西根州立大学、澳大利亚弗林德斯大学、英国斯旺西大学、加拿大百年理工学院等,合作内容包括师资项目与学生项目,不仅学生可以送出去,本国的教师也可以送出去。
“引进来+送出去”的教学模式,关键是如何吸引国外优秀学科的老师到中国大学来讲学,当年沈葆祯用重金聘请外籍教师,现今也可以采用同样办法。
但是,有些高校可能资金不雄厚,会受到资金限制,可能相对较困难,所以可以先在有条件的高校中推广。
随后,逐渐在更多的高校里开展。
除了解决资金问题外,我们还可以想其他办法吸引国外优秀学科的老师到中国来。
综上所述,回顾120年前的甲午战争,不难看出,福州船政学堂对中国的现代化产生深远的影响,同时船政学堂的外籍教师对中国外语教育起到催化剂的作用。
师夷长技以制夷,以师夷为手段,以制夷为目的,表现了一种光辉的爱国主义思想。
当时,林则徐作为魏源的好友,希望他能广泛介绍西方知识,并阐述“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试图吸收西方先进技术,使中国富强起来。
如今,当笔者走进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时,心灵受到极大震撼,犹如受到一堂生动的、刻骨铭心的爱国主义教育,面对中国过去的耻辱的历史,不由得感慨万千。
过去的学堂,而今的博物馆,它的教育模式,对我们今天的教育而言,也是可以仿效借鉴的。
参考文献
[1]陈佛松.世界文化史纲要[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1:
366-377.
[2]袁宁,马道宗.左宗棠传[M].北京:北京京华出版社,2002:128.
[3]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博物馆展板内容[Z].
[4]《船政学堂》纪录片[Z].北京:CCTV-9纪录频道,2014,6.
编辑刘浩
158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