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艺心理学视角解读《失乐园》中的人物形象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学创作来 源 于 生 活,是 作 家 和 诗 人 心 灵 的 搏 动 与 倾 吐。纵观古今,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无不彰显情感因素对 文艺创作的重要性。从西伯的《周易》、孔子的《春秋》、屈原 的《离骚》、左丘的《国语》到韩非的《说难》《孤愤》和《诗》三 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1]。从这些作品中我们可以 感受到古圣贤壮志难酬的寂寞和苦闷。正因其忠君报国的 理想无法实现,唯有通过文学创作来倾诉和释放内心的落寞 和惆怅。由此可见,关注文学家、艺术家的个性、主体性和创 造力[2],了解其创作时的心理背景,把握创作基调,方能与作 者产生共鸣,从而达到情感上的升华。
生命的苦痛、挣扎与感悟。
一、亚当和夏娃———幸福婚姻的缔造者
《失乐园》讲述了亚当和夏娃受撒旦诱惑而失去伊甸园 的故事。多年来,评 论 家 们 多 围 绕 自 由 意 志 的 觉 醒 进 行 解 读,深层次剖析了亚当和夏娃堕落的原因和进步性。而对人 类始祖男耕女织、水乳交融恩爱生活的描绘与诗人情感间的 联系却鲜有研究。笔者认为,正是诗人所经历的情感挫折与 缺失促使他在自己营造的独特诗歌世界里,以高度热忱投入 到刻骨铭心的爱情描绘中,由此获得心理上的宣泄、补偿与 平衡。
1652年,玛丽和唯一儿子的去世,给弥尔顿带来了比失 明更巨大的苦痛。直到 1656年时,弥尔顿遇到了第二任妻 子凯瑟琳· 伍 德 科 克。 她 性 情 温 和 善 良,对 弥 尔 顿 关 怀 备 至,给他带来了无限安慰与幸福。可惜好景不长,婚后 15个 月,凯瑟琳因产褥热而去世。弥尔顿悲痛欲绝,为此写下了
收稿日期:20190716 作者简介:杜艳红(1976—),女,湖南湘潭人,副教授,硕士,从事英语国际贸易研究;杨贵章(1975—),男,湖南永州人,副
教授,博士,从事英语和国际贸易研究。
— 99—
凄婉动人的十四行诗《梦亡妻》: 我仿佛看见了我那圣洁的亡妻,…… 我醒了,她逃走了,白昼又带回我的黑夜。 (《梦亡妻》,I,14) 婚后两人举案齐眉,相敬如宾。但诗人如今却无法继续
享受俗世的爱情和亲情。弥尔顿所缺失的情感需要在一个 美化的世界里 寻 找 寄 托 和 宣 泄。 正 如 苏 轼 的 《江 城 子 》,词 人通过梦境来安慰自己的悲苦与寂寞,以弥补内心的苦闷与 无奈。
当我们的祖先出现在第四卷,伊甸园的一切充满了生机 与活力,洋溢着生命的欢乐和愉悦。亚当和夏娃温情脉脉, 如胶似漆。俩人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恬静生活。他们 “在青草地上,丛林荫下,一道清澈的泉水旁边坐下来 /斜倚 在花团锦簇的柔软的堤上,顺手采摘枝头鲜果。”(IV,326— 327/333—334)两人在夜莺的歌声中相拥而眠。
他从个体命运与遭际中超脱出来深思整个人类的命运并在崇高体验中萌生出创作动机大笔挥洒而作失乐园并用火一般的激情激情豪迈地塑造了圣子基督这一崇高的人物形象象征着弥尔顿在腐朽专制势力的血腥面前在血与火的斗争中随时准备以自己的血肉之躯来挽救芸芸众生的悲壮与崇高而正是这种崇高性体验成就了弥尔顿豪放大气慷慨激昂的诗作
关键词:弥尔顿;文艺心理学;《失乐园》;人物形象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2020)02009903
引言
作为英国历史上的文学才子和诗坛巨人,弥尔顿的作品 在欧洲占有重要 的 地 位。 多 年 来,他 的 代 表 作 《失 乐 园 》一 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评论家们主要围绕长诗的主题、思想 内容、清教思想和人文主义热忱进行了深层次剖析。其主题 及各种思想的分歧也体现了诗人创作时的矛盾性和复杂性。
2020年 2月 第 39卷第 2期
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 JournalofHeilongjiangInstituteofTeacherDevelopment
doi:10.3969/j.issn.10017836.2020.02.032
Feb.2020 Vol.39No.2
从文艺心理学视角解读《失乐园》中的人物形象
亚当于第二天清晨醒来,在爱侣耳边私语:“醒来吧,我 的美人 /醒来吧,晨光在照耀,清鲜的野地在招呼我们 /去看 看我们栽培的草木怎样发芽,香椽的丛林怎样开花,没药和 香苇怎么滴露,大自然怎样用五彩描绘,蜜蜂怎样在花上吮 吸甜汁。”(V,17/20—26)
这完全是一幅男耕女织的幸福图景。生活的恬静和喜 悦、夫妻间的温柔缱绻,夏娃的纯情美丽和体贴温存,没有什 么比这更动人的描绘了。弥尔顿向往细水长流、相儒以沫的 爱情,然而现实中却屡受挫折。《诗经》吟:“心之忧矣,我歌 且谣”“君子作歌,维以告哀。”表达了古人寓哀于歌,通过歌 谣聊以解愁和诉说苦闷的心声。现实世界的苦闷与压抑促 使诗人试图在理想的彼岸世界里寻找寄托与补偿。弥尔顿 在逆境中将自己的情感升述亚当和夏娃情投意合、心心相印的爱情生 活,旨在希望通过人类祖先融洽、真挚、纯洁的情爱描写来弥 补自己缺失的爱情和家庭生活,渴望在宁静和谐的意境中实 现自我疗救和自我认同[3]。
杜艳红1,杨贵章2
(1.广州科技职业技术大学,广州 510550;2.广东金融学院,广州 510521)
摘 要:弥尔顿一生经历了巨大的心理创伤,他的苦难经历对其诗歌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文学创作成为了 他弥补缺失的有效方式。从文艺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对《失乐园》中人物形象进行解析,研究创伤性体验对弥尔顿 文学创作的影响。
弥尔顿的婚 姻 和 家 庭 生 活 并 不 平 坦,共 经 历 了 三 次 婚 姻。前两位妻 子 都 先 他 而 逝。1642年,弥 尔 顿 与 玛 丽 · 鲍 威尔一见钟情而仓促结婚。据文献记载,他们婚后的生活并 不幸福。因无法习惯弥尔顿严肃单调的清教徒生活,不甘寂 寞的玛丽在婚后一个月就以到娘家省亲为由而一去三年不 返。弥尔顿多次写信催她回来,但却杳无音信。他对自己的 冒险结婚深感失望。现实生活中情感的挫折与缺失促使他 不得不写,不吐不快。绝望之际的弥尔顿愤而持笔写下论离 婚的小册子,他认为美满婚姻的前提是夫妻间的信任理解与 心灵契合。尽管诗人最终接受了玛丽的求饶,但两人因性格 和信念的不同而缺乏真正的理解与和谐。
迄今为止,国内在弥尔顿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然而从文艺心理学的角度对《失乐园》中的主要人物形象进 行解读尚未触及。生活在风起云涌的年代,弥尔顿传奇的一 生波澜起伏,饱经苦难。作为一名虔诚的清教徒,弥尔顿为 何花大量笔墨描写亚当和夏娃间如胶似漆的爱情和相濡以 沫的婚姻?勇于献身的圣子基督和高大光辉的撒旦,两个人 物形象的塑造是否与作者的经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要 解开此结,需走过文本,结合诗人的情感体验,进入更广阔的 视野来体验这部文学巨著的真正创作动机。笔者旨在通过 此方面探讨,以走进弥尔顿的内心世界,与他一起共同体验
生命的苦痛、挣扎与感悟。
一、亚当和夏娃———幸福婚姻的缔造者
《失乐园》讲述了亚当和夏娃受撒旦诱惑而失去伊甸园 的故事。多年来,评 论 家 们 多 围 绕 自 由 意 志 的 觉 醒 进 行 解 读,深层次剖析了亚当和夏娃堕落的原因和进步性。而对人 类始祖男耕女织、水乳交融恩爱生活的描绘与诗人情感间的 联系却鲜有研究。笔者认为,正是诗人所经历的情感挫折与 缺失促使他在自己营造的独特诗歌世界里,以高度热忱投入 到刻骨铭心的爱情描绘中,由此获得心理上的宣泄、补偿与 平衡。
1652年,玛丽和唯一儿子的去世,给弥尔顿带来了比失 明更巨大的苦痛。直到 1656年时,弥尔顿遇到了第二任妻 子凯瑟琳· 伍 德 科 克。 她 性 情 温 和 善 良,对 弥 尔 顿 关 怀 备 至,给他带来了无限安慰与幸福。可惜好景不长,婚后 15个 月,凯瑟琳因产褥热而去世。弥尔顿悲痛欲绝,为此写下了
收稿日期:20190716 作者简介:杜艳红(1976—),女,湖南湘潭人,副教授,硕士,从事英语国际贸易研究;杨贵章(1975—),男,湖南永州人,副
教授,博士,从事英语和国际贸易研究。
— 99—
凄婉动人的十四行诗《梦亡妻》: 我仿佛看见了我那圣洁的亡妻,…… 我醒了,她逃走了,白昼又带回我的黑夜。 (《梦亡妻》,I,14) 婚后两人举案齐眉,相敬如宾。但诗人如今却无法继续
享受俗世的爱情和亲情。弥尔顿所缺失的情感需要在一个 美化的世界里 寻 找 寄 托 和 宣 泄。 正 如 苏 轼 的 《江 城 子 》,词 人通过梦境来安慰自己的悲苦与寂寞,以弥补内心的苦闷与 无奈。
当我们的祖先出现在第四卷,伊甸园的一切充满了生机 与活力,洋溢着生命的欢乐和愉悦。亚当和夏娃温情脉脉, 如胶似漆。俩人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恬静生活。他们 “在青草地上,丛林荫下,一道清澈的泉水旁边坐下来 /斜倚 在花团锦簇的柔软的堤上,顺手采摘枝头鲜果。”(IV,326— 327/333—334)两人在夜莺的歌声中相拥而眠。
他从个体命运与遭际中超脱出来深思整个人类的命运并在崇高体验中萌生出创作动机大笔挥洒而作失乐园并用火一般的激情激情豪迈地塑造了圣子基督这一崇高的人物形象象征着弥尔顿在腐朽专制势力的血腥面前在血与火的斗争中随时准备以自己的血肉之躯来挽救芸芸众生的悲壮与崇高而正是这种崇高性体验成就了弥尔顿豪放大气慷慨激昂的诗作
关键词:弥尔顿;文艺心理学;《失乐园》;人物形象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2020)02009903
引言
作为英国历史上的文学才子和诗坛巨人,弥尔顿的作品 在欧洲占有重要 的 地 位。 多 年 来,他 的 代 表 作 《失 乐 园 》一 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评论家们主要围绕长诗的主题、思想 内容、清教思想和人文主义热忱进行了深层次剖析。其主题 及各种思想的分歧也体现了诗人创作时的矛盾性和复杂性。
2020年 2月 第 39卷第 2期
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 JournalofHeilongjiangInstituteofTeacherDevelopment
doi:10.3969/j.issn.10017836.2020.02.032
Feb.2020 Vol.39No.2
从文艺心理学视角解读《失乐园》中的人物形象
亚当于第二天清晨醒来,在爱侣耳边私语:“醒来吧,我 的美人 /醒来吧,晨光在照耀,清鲜的野地在招呼我们 /去看 看我们栽培的草木怎样发芽,香椽的丛林怎样开花,没药和 香苇怎么滴露,大自然怎样用五彩描绘,蜜蜂怎样在花上吮 吸甜汁。”(V,17/20—26)
这完全是一幅男耕女织的幸福图景。生活的恬静和喜 悦、夫妻间的温柔缱绻,夏娃的纯情美丽和体贴温存,没有什 么比这更动人的描绘了。弥尔顿向往细水长流、相儒以沫的 爱情,然而现实中却屡受挫折。《诗经》吟:“心之忧矣,我歌 且谣”“君子作歌,维以告哀。”表达了古人寓哀于歌,通过歌 谣聊以解愁和诉说苦闷的心声。现实世界的苦闷与压抑促 使诗人试图在理想的彼岸世界里寻找寄托与补偿。弥尔顿 在逆境中将自己的情感升述亚当和夏娃情投意合、心心相印的爱情生 活,旨在希望通过人类祖先融洽、真挚、纯洁的情爱描写来弥 补自己缺失的爱情和家庭生活,渴望在宁静和谐的意境中实 现自我疗救和自我认同[3]。
杜艳红1,杨贵章2
(1.广州科技职业技术大学,广州 510550;2.广东金融学院,广州 510521)
摘 要:弥尔顿一生经历了巨大的心理创伤,他的苦难经历对其诗歌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文学创作成为了 他弥补缺失的有效方式。从文艺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对《失乐园》中人物形象进行解析,研究创伤性体验对弥尔顿 文学创作的影响。
弥尔顿的婚 姻 和 家 庭 生 活 并 不 平 坦,共 经 历 了 三 次 婚 姻。前两位妻 子 都 先 他 而 逝。1642年,弥 尔 顿 与 玛 丽 · 鲍 威尔一见钟情而仓促结婚。据文献记载,他们婚后的生活并 不幸福。因无法习惯弥尔顿严肃单调的清教徒生活,不甘寂 寞的玛丽在婚后一个月就以到娘家省亲为由而一去三年不 返。弥尔顿多次写信催她回来,但却杳无音信。他对自己的 冒险结婚深感失望。现实生活中情感的挫折与缺失促使他 不得不写,不吐不快。绝望之际的弥尔顿愤而持笔写下论离 婚的小册子,他认为美满婚姻的前提是夫妻间的信任理解与 心灵契合。尽管诗人最终接受了玛丽的求饶,但两人因性格 和信念的不同而缺乏真正的理解与和谐。
迄今为止,国内在弥尔顿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然而从文艺心理学的角度对《失乐园》中的主要人物形象进 行解读尚未触及。生活在风起云涌的年代,弥尔顿传奇的一 生波澜起伏,饱经苦难。作为一名虔诚的清教徒,弥尔顿为 何花大量笔墨描写亚当和夏娃间如胶似漆的爱情和相濡以 沫的婚姻?勇于献身的圣子基督和高大光辉的撒旦,两个人 物形象的塑造是否与作者的经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要 解开此结,需走过文本,结合诗人的情感体验,进入更广阔的 视野来体验这部文学巨著的真正创作动机。笔者旨在通过 此方面探讨,以走进弥尔顿的内心世界,与他一起共同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