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野先生(第一课时)》视频课堂实录+两课时课件+两课时教案+练习+反思等素材-3.doc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离乡者的悲哀(节选)王晓明
鲁迅到日本去的时候,日本的国力正是逐渐强盛,独霸东亚的野心也日渐膨胀,又刚刚在甲午海战中歼灭了中国的北洋水师,举国上下弥漫着一股鄙视中国人的风气。

有的报纸公开宣称:“西洋人视中国人为动物,实际确乎不得不产生动物、下等动物的感觉,因此,他们(指中国人)在生理上已失去人类的资格。

”因此,鲁迅在这个时候去日本留学,便不可避免地受到种种歧视和轻蔑。

他走在东京的大街上,常常遭受少年人的辱骂。

你不但生活在陌生人中间,而且是生活在陌生人的鄙视和轻蔑中间,请想一想,一个自尊自重的中国人,怎么能忍受这样的处境?
鲁迅见到的许多留学生,偏偏又是那样不争气,非但不从日本人的轻蔑中汲取自我警策的动力,反而以自己的种种乖行,不断地证明那轻蔑的正当。

就以与鲁迅同住的留学生来说吧,有整天把地板踏得咚咚作响,尘土飞扬地学跳舞的,也有不遵守客店里新老客户循序洗澡的惯例,抢先钻近洗澡间,把水泼得四溅的。

在这样的日常小事上都如此令人讨厌,其他的方面更可想而知。

一面是日本人的轻蔑眼光,一面是这些同胞的不成器的丑态,难怪鲁迅一拿到修习日语的毕业证书,便立刻跑到偏僻的仙台去。

仙台又怎样呢?在仙台医学专科学校里,只有鲁迅一个中国人,那些讨厌的同胞的嘴脸,自然是可以免见的了,但是,日本人那股鄙视中国人的风气,在仙台同样很盛。

仙台报纸上辱骂中国人的言论,一点不比其他地方温和,鲁迅所在那个班的学生中,也同样有对他白眼相加、毫不掩饰的人。

他学习成绩中等,便有同学以为是得了老师的暗中帮助,于是托词去检查他的笔记,甚至写信向他发出威胁。

课间放电影,映到日本军人挥刀砍杀中国人,而围观的其他中国人一脸麻木的时候,也有同学大声地议论:“只要看中国人的样子,就可以断定中国是必然灭亡……”当然,并不是所有的日本人都这样傲慢,鲁迅初到仙台,就有教员热心地张罗食住,任课的教授当中,更有藤野严九郎那样满怀善心的人,就是同班同学中,也有好几位不满意那些傲慢者的粗暴,特别站出来替鲁迅辩护。

但是,尽管如此,这些事情仍然给鲁迅非常强烈的刺激……
(节选自《无法直面的人生——鲁迅传》第三章)
谨忆周树人君藤野先生
周君来的时候是中日战争之后,又过了相当的年数。

很可悲的是,当时日本人还骂中国人作“猪头三”。

在这恶骂风气的时候,所以同级生中也有这样的一群,动不动就对周君加以白眼,另眼看待。

我少年时候,曾承福井藩校出身的姓野坂的先生教过汉文,因此一方面尊重中国的先贤,同时总存着应该看重中国人的心情,这在周君就以为特别亲切和难得了吧……
头发的故事(节选)鲁迅
“老兄,你可知道头发是我们中国人的宝贝和冤家,古今来多少人在这上头吃些毫无价值的苦呵!
“我们的很古的古人,对于头发似乎也还看轻。

据刑法看来,最要紧的自然是脑袋,所以大辟是上刑;……至于髡,那是微乎其微了,然而推想起来,正不知道曾有多少人们因为光着头皮便被社会践踏了一生世。

“我们讲革命的时候,大谈什么扬州三日,嘉定屠城,其实也不过一种手段;老实说:那时中国人的反抗,何尝因为亡国,只是因为拖辫子。

“顽民杀尽了,遗老都寿终了,辫子早留定了,洪杨又闹起来了。

我的祖母曾对我说,那时做百姓才难哩,全留着头发的被官兵杀,还是辫子的便被长毛杀!
“我不知道有多少中国人只因为这不痛不痒的头发而吃苦,受难,灭亡。


N两眼望着屋梁,似乎想些事,仍然说:
“谁知道头发的苦轮到我了。

“我出去留学,便剪掉了辫子,这并没有别的奥妙,只为他不太便当罢了。

不料有几位辫子盘在头顶上的同学们便很厌恶我;监督也大怒,说要停了我的官费,送回中国去。

“不几天,这位监督却自己被人剪去辫子逃走了。

去剪的人们里面,一个便是做《革命军》的邹容,这人也因此不能再留学,回到上海来,后来死在西牢里。

你也早忘却了罢?
“过了几年,我的家景大不如前了,非谋点事做便要受饿,只得也回到中国来。

我一到上海,便买定一条假辫子,那时是二元的市价,带着回家。

我的母亲倒也不说什么,然而旁人一见面,便都首先研究这辫子,待到知道是假,就一声冷笑,将我拟为杀头的罪名;有一位本家,还预备去告官,但后来因为恐怕革命党的造反或者要成功,这才中止了。

点评:《藤野先生》读后感
文章前两段看似是描述到东京的见闻,可是在每一句中都暗藏着对当时清朝留学生的讽刺,表达作者的失落,写得暗藏不漏,读者却又感受得到这种感情,实在是妙。

如开头一句“东京也无非是这样。

”“还要将脖子扭几扭。

”“实在标致极了。

”“问问精通实事的人,答道,‘那是在学跳舞。

’”
在这之后,作者重点回忆了在仙台和藤野先生学医的故事。

作者写了藤野为我一一订正讲义,描绘出一个和蔼的热心的老教师形象。

可是让我感到有些失望的是作者竟然对科学很不严谨,对血管的位置错误不但不接受还认为自己这样画画儿好看。

这点最后学年试验成绩给了他一个警示,“同学一百余人之中,我在中间,不过是没有落第。

”我对鲁迅这一点也很不满意,有这样好的老师手把手教,居然对自己的要求仅仅是没有落第!我认为,鲁迅这样做是辜负了藤野先生对他的期望,也是自己时光的荒废。

只有刻苦学习才对得起中国人民纳税的钱,只有名列前茅才能给中国人扬眉吐气。

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作者医治国人身体的理想,完成藤野先生给中国传播新的医学的心愿。

在作者被讥刺后,藤野先生主持正义,为中国学生赢得了尊重。

我十分欣赏他正(义)气的作风。

作者认为要救国需要救思想,于是放弃了学医,这点可以理解。

可是让我再一次感到失望的是,藤野很重感情地交给作者一张背面写着“惜别”的照相后,作者却没有把自己的照片寄过去(作者当时没有相片),在离开西安之后也没有补寄给他。

如果我是藤野先生,我会每天到传达室问是否有信,过一阵后,我
可能会担心是不是鲁迅的信在半路寄丢了,再后来我可能会更加担心他的安全。

因为我从藤野先生之前对他的态度看到,藤野是十分想培养鲁迅的,而且从得知鲁迅弃医从文之后的“叹息”和离别时的表现看,藤野是很惋惜的。

鲁迅尽管有他的理由,但是这些不过是借口,既然心存感激,话怎么会无从谈起呢?完全可以从几句问候,几句感谢谈起。

但是我仍然能够看出鲁迅还是很感激藤野先生,并以藤野先生的警示自己,要为中国革命继续出力。

只是我对他在以上几件事情的处理有些不满而已,我想在这点,我可以做得比他更好。

佘老师点评:
这位同学对鲁迅先生的批评有两点:一是对医学不感兴趣,学习成绩不太好;一是既然想念藤野先生,为什么不给他寄照片和写信。

对于第一个问题,鲁迅先生其实已经在散文中回答了。

鉴于当时中国衰弱、列强入侵的时代背景,鲁迅先生更关注的是人的精神。

他认为如果只是身体强壮而精神萎弱,那样的国民只是列强的刀殂,就像电影中等着被枪毙的中国人。

因此,他写《阿Q正传》、《孔乙己》等小说的心情就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他要拿起文学的武器,用匕首和投枪,唤起国民的精神。

关于第二个问题,鲁迅先生与藤野先生失去联系,我认为是他的疏忽,这与他回到国内的处境和心情有关。

多年后(1935年),日本岩波文库中要出《鲁迅选集》,曾经来问鲁迅先生,选些什么文章好。

鲁迅先生回答:“一切随意,但希望能把《藤野先生》选录进去”,目的是借此打听藤野先生的一点消息。

选集出版的第二年,译者增田涉到上海来访问鲁迅先生,鲁迅先生打听藤野先生的情况,增田涉说没有下落时,鲁迅先生慨叹地说:“藤野先生大概已经不在世了吧?”由此可见,鲁迅先生始终是怀念藤野先生的。

总的来说,这位同学读书有自己的思考,能够从一些细节中发现一些问题,有独到的见解,这是应该称赞的。

鲁迅写作《藤野先生》前后
鲁迅(1881.9.25—1936.10.19),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为豫才。

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1918年5月)始以“鲁迅”为笔名。

他的著作主要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等16部。

鲁迅的小说、散文、诗歌、杂文共数十篇(首)被选入中、小学语文课本等,已成为家喻户晓的艺术形象小说《祝福》、《阿Q正传》等先后被改编成电影。

北京、上海、广州、厦门等地先后建立了鲁迅博物馆、纪念馆等,同时他的作品被译成英、日、俄、西、法、德等50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拥有广大的读者。

仙台医学专门学校正门家庭的变故和变故后的人生体验,也使鲁迅从少年时候起就亲近下层人民。

他的外祖母家住在农村,这使他有机会接触和了解农民的生活。

特别是在他祖父入狱的前后,他不得不到农村的亲戚家避难,长时期住在农村。

在那里,他与农村的孩子们成了朋友,与他们一起玩耍,一起划船,一起看戏,有时也一起到他们家的地里“偷”豆子煮了吃。

在他们之间,没有相互的歧视和仇视,而是相互关心,相互友爱。

鲁迅一生都把他与农村小朋友这种朴素自然、真诚单纯的关系当作人与人之间最美好的关系而怀念着,描写着。

在当时,一般的读书人走的是三条道路:一条是读书做官的道路。

当不上官的还可以去当某一个官僚的“幕友”,假若前两条道路都走不通,还可以去经商。

鲁迅走的则是为当时人最看不起的另一条道路:进“洋学堂”。

这在当时的中国,是被一般人视为“把灵魂卖给洋鬼子”的下贱勾当的。

1898年,18岁的鲁迅,怀揣着慈母多方设法筹措的8块银元,离开家乡进了南京水师学堂,后来又改入南京路矿学堂。

这两
所学校都是洋务派为了富国强兵而兴办的,其中开设了数学、物理、化学等传授自然科学知识的课程。

期间,鲁迅阅读了外国文学和社会科学方面的著作,开拓了视野。

特别是严复翻译的英国人赫胥黎著的《天演论》,更给予鲁迅以深刻的影响。

《天演论》是介绍达尔文的进化论学说的一部著作,这使鲁迅认识到现实世界并不是和谐完美的,而是充满了激烈的竞争。

一个人,一个民族,要想生存,要想发展,就要有自立、自主、自强的精神。

不能甘受命运的摆布,不能任凭强者的欺凌。

鲁迅在南京路矿学堂期间成绩优异,使他在毕业后获得了官费留学的机会。

1902年,他东渡日本,开始在东京弘文学院补习日语,后来进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

[2]他之选择学医,意在救治像他父亲那样被庸医所害的病人,改善被讥为“东亚病夫”的中国人的健康状况。

鲁迅想通过医学启发中国人的觉悟。

但他的这种梦想并没有维持多久,就被严酷的现实粉碎了。

在日本,作为一个弱国子民的鲁迅,经常受到具有军国主义倾向的日本人的歧视。

在他们的眼睛里,凡是中国人都是“低能儿”,鲁迅的解剖学成绩是95分,就被他们怀疑为担任解剖课的教师藤野严九郎把考题泄露给了他。

这使鲁迅深感作为一个弱国子民的悲哀。

有一次,在上课前放映的幻灯画片中,鲁迅看到一个中国人被日本军队捉住杀头,一群中国人却若无其事地站在旁边看热闹。

鲁迅受到极大的刺激。

这使他认识到,精神上的麻木比身体上的虚弱更加可怕。

要改变中华民族在世界上的悲剧命运,首要的是改变中国人的精神,而善于改变中国人的精神的,则首先是文学和艺术。

于是鲁迅弃医从文,离开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回到东京,翻译外国文学作品,筹办文学杂志,发表文章,从事文学活动。

在当时,他与朋友们讨论最多的是关于中国国民性的问题:怎样才是理想的人性?中国国民性中最缺乏的是什么?它的病根何在?通过这种思考,鲁迅把个人的人生体验同整个中华民族的命运联系起来,奠定了他后来作为一个文学家、思想家的基本思想基础。

鲁迅上过课的阶梯教室在留学日本期间,鲁迅初步形成了他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但是,鲁迅的思想和感情不但为当时大多数的中国人所无法理解,就是在留日学生中也很难得到广泛的响应。

他翻译的外国小说只能卖出几十册,他筹办的文学杂志也因缺乏资金而未能出版。

家计的艰难使鲁迅不得不回国谋职。

1909年,他从日本归国,先后在杭州浙江两级师范学堂(今杭州高级中学)和绍兴府中学堂任教员。

这个时期,是鲁迅思想极其苦闷的时期。

1911年的辛亥革命也曾使他感到一时的振奋,但接着是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等历史丑剧的不断上演,辛亥革命并没有改变中国沉滞落后的现实,社会的昏乱、民族的灾难、个人婚姻生活的不幸,都使鲁迅感到苦闷、压抑。

五四运动之后,他的压抑已久的思想感情像熔岩一样通过文学作品猛烈喷发出来。

在那时,他已经在教育部任职,并且随教育部一同迁居北京。

1918年,鲁迅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了他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这是他第一次用“鲁迅”这个笔名发表文章,《狂人日记》也是中国最早的现代白话小说。

这篇小说,凝聚了鲁迅从童年时起到那时为止的全部痛苦的人生体验和对于中华民族现代命运的全部痛苦思索。

它通过“狂人”之口,把几千年的中国封建专制的历史痛斥为“吃人”的历史,向沉滞落后的中国社会发出了“从来如此,便对么?”的严厉质问,大声疾呼:“救救孩子!”。

《狂人日记》之后,鲁迅连续发表了多篇短篇小说,后来编入《呐喊》、《彷徨》两个短篇小说集,分别于1923年和1926年出版。

鲁迅的小说写的是平凡人的平凡的生活,没有离奇的故事,没有引人入胜的情节,却充满了无穷的艺术魅力。

这种魅力是从哪里来的呢?是从他对人、对生活的细致入微的描写和对人的内在微妙心理的入木三分的刻画带来的。

读鲁迅的小说,时时有一种“发现的喜悦”。

画面是普通的画面,人物是普通的人物,但却在这么普通的画面和普通的人物身上,随时都能注意到我们平时注意不到的特征,觉察到平时觉察不到的人物的心理活动。

正是由于这种细致入微的描写和入木三分的心理刻画,使鲁迅小说的艺术魅力具有了愈久愈醇的特征。

在青年时期,我们涉世不深,北方的中小学生对故事中所描写的鲁镇等江南水乡、三味书屋等风土人情还不够熟悉,对人生还没有更多的亲身体验,鲁迅小说是作为一个整体进入我们的感觉世界的,但在我们感觉到的人物和画面中到底潜藏着多么丰富的内涵,我们还不可能尽数感觉到,随着我们社会经验的增加和人生体验的深化,这些人物和画面的内涵就会不断从中生发出来。

为了揭示不同生活画
面和不同人物命运的不同的意义,鲁迅的小说结构是多变的,几乎一篇有一篇的样式,一篇有一篇的写法。

《狂人日记》与《阿Q正传》不同,《孔乙己》与《白光》不同,《故乡》与《祝福》不同,《孤独者》与《伤逝》不同。

不仅结构样式不同,音调节奏也不同。

《孔乙己》是那么的单纯而又冷峻,《伤逝》则那么逶迤曲折、情深意切。

鲁迅的小说是小说,也是诗,意境幽深,外冷内热,其运用民族语言的功力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鲁迅与藤野先生的孙辈首次对话
鲁迅的孙子周令飞和鲁迅的恩师“藤野先生”藤野严九郎的孙子藤野幸弥,2009年9月24日相约在鲁迅曾经工作过的厦门大学会面,参加日本东北大学和北京鲁迅纪念馆共同在厦门主办的“中日视野下的鲁迅”国际学术研讨会。

两人还将于今晚展开现场对话,就“鲁迅与藤野、中国与日本”进行广泛交流。

日本驻广州总领事馆总领事田尻和宏先生与一大批国内外著名鲁迅研究专家、高校教授、学者和北京、上海、绍兴等地鲁迅纪念馆的科研代表,群贤毕至,围绕“鲁迅与日本”、“鲁迅与中国现当代文学”、“性别视角下的鲁迅”等议题,进行为期三天的学术、交流活动。

鲁迅于1926年九月至1927年1月,曾在厦门大学担任国文系教授、国学研究教授,其笔下回忆恩师藤野严九郎的著名散文《藤野先生》正是在厦大执教期间创作而成。

日本东北大学的前身就是鲁迅曾就读过的仙台医学专门学校。

鲁迅曾生活过的这两所大学,首次联袂举办有关鲁迅的国际学术研讨会,旨在深入研讨鲁迅在日本东北大学和厦门大学的生活、思想变化,以此深入研究鲁迅与中日两国文化的关系。

鲁迅的孙子周令飞现为上海鲁迅文化发展中心主任,“藤野先生”之孙藤野幸弥则是日本神奈川县农业共济组合支所长,两人的聚首,是鲁迅家族和藤野家族第三代人的首次对话。

据了解,在本次国际学术会议举办期间,日本东北大学还在厦大举办了“鲁迅在仙台”图片展,共展出各种珍贵图片一百五十多张,其中,鲁迅在仙台医专教室所观看的幻灯片(十五张)、以及藤野先生为鲁迅亲自批改的“医学笔记”影印件,是这次展览的核心内容。

《藤野先生》读后感
《藤野先生》选自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先读时并没有什么感触,只当是普通的回忆老师的文章来看而已。

但我想鲁迅的作品是值得我们摘录在自己珍藏的小本子里,反
复阅读的。

在一遍遍的品味中,我似乎不断地从每个句子里都能发现新的瑰宝,对于这篇文章也有了更深入些的体会。

《藤野先生》回忆作者在仙台留学时期的生活,记叙了作者与藤野先生的相识、相处,离别的过程和对他的怀念。

鲁迅初到东京时,看到的是清国留学生在饱含中国人的耻辱的上野公园的樱花树下的身影,听到的是留学生们傍晚学跳舞的喧闹。

这让鲁迅甚为厌恶,也正是这样,他去了仙台,在那与藤野先生相识。

藤野先生的衣着模糊,他为鲁迅添改讲义,他就正解剖图,他关心解剖实习,他了解中国女人裹脚。

在这一个个片断中,我看到了那个对学生要求严格的藤野先生,那个对鲁迅关爱有加,毫无民族偏见的藤野先生,那个对科学严谨求实的藤野先生。

这样一位有着高贵人格的老师,也难怪鲁迅说:“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它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


《藤野先生》也同样记录了作者的心路历程,学医救国到文艺救国的转变,表达了作者深深的爱国主义情感。

在鲁迅留学日本之时,是“风雨如磐暗故园”之时,也是鲁迅个人处于“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时期。

他曾说:“我的梦很美满,预备卒业回来,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

“但从匿名信事件、看电影事件,中国人的麻木不仁中,鲁迅才深刻地认识到,学医可以拯救人的身体,却不能拯救人的灵魂。

鲁迅说:“从那一回以后,我便觉得学医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强健,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

”“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提倡文艺运动了。


我感受到的是鲁迅对藤野先生的感动、感激与怀念,即便当《藤野先生》的形象深入人心,却少有人记得他的名字——藤野严九郎。

我感受到的是鲁迅“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的报国之情。

《藤野先生》,记叙的是一段感人的师生情,一颗动人的爱国心。

《藤野先生》有关资料
一、鲁迅对藤野的思念
1935年日本岩波文库中要出《鲁迅选集》的时候,曾经来问鲁迅先生自己,选些什么文章好。

鲁迅先生回答:“一切随意,但希望能把《藤野先生》选录进去”,目的是在借此探听藤野先生的一点消息。

当这选集出版的第二年,译者增田涉到上海来访问鲁迅先生,鲁迅先生打听藤野先生的情况,增田涉说没有下落时(此时藤野先生还健在),鲁迅先生慨叹地说,“藤野先生大概已经不在世了吧?”(摘自许钦文《语文课中鲁迅作品的教学》)
二、藤野先生对鲁迅的回忆
周君来的时候是中日战争之后,又过了相当的年数,很可悲的是,当时日本人还骂中国人做猪头三。

在有这恶骂风气的时候,所以同级生之中也有这样的一群,动不动就对周君加以白眼,另眼看待。

我少年的时候,曾承福井藩校出身的姓野坂的先生教过汉文,因此一方面尊重中国的先贤,同时总存着应该看重中国人的心情,这在周君就以为是特别亲切和难得了吧。

如果周君因此而在小说里和友人之间把我当作恩师谈着,我要是早读到该有多好啊!既然他至死还想知道我的消息,倘早通了音信,他本人也该多么喜欢啊!
(摘自藤野严九郎《谨忆周树人君》)
(藤野先生的侄子藤野恒三郎说)40年前,也就是鲁迅逝世的那一年,有一位记者拿来了一张鲁迅逝世时的照片给我叔父严九郎看。

这时,我叔父才知道鲁迅逝世的消息,当时,严九郎正襟而坐,把那张照片举过头顶,然后提笔写了“谨忆周树人君”,由此可见,藤野严九郎对鲁迅的敬慕之情多么深切!
(摘自《心随东棹忆华年》,1976年11月7日《人民日报》)
三、鲁迅留学日本期间的经历
1902年4月,去日本留学,入东京弘文学院补习日语。

积极参加反清爱国活动,在《自题小像》诗中发出“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

1904年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

两年后弃医从文,想从改变国民精神入手,挽救民族危亡。

1906年到东京开始文学活动。

翻译、介绍俄国、东欧和其他一些被压迫民族的文学作品,并写《人的历史》《科学史教篇》《文化偏至论》《摩罗诗力说》等论文。

1908年从章太炎学《说文解字》,并加入光复会。

1909年8月,由日本回国……
(摘自《中国现代文学手册》)
《藤野先生》参考资料
问:鲁迅在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习的实际情况如何?课文说,“可惜我那时太不用功,学年考试的成绩,“同学一百余人之中,我在中间,不过是没有落第”。

这是否确实?为什么会这样?
答:根据《鲁迅在仙台的记录》(日本“鲁迅在仙台的记录调查会”编著,日本平凡社1978年2月出版。

天津人民版《鲁迅生平史料汇编》第二辑节译了部分章节)一书提供的仙台医专1905年7月医学科第一学年考试成绩表,鲁迅各科成绩中,有一门乙等,一门丁等(不及格),其余都是丙等,总平均65 5分,在142名学生中排第68名。

课文所说和实际符合。

人们都知道,鲁迅学习一向勤奋刻苦,而且他是立下“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选择了医学去仙台求学的。

为什么实际在校学习“太不用功”,总成绩只是中等,还有一门不及格?除了别的原因之外,这和当时学校推行的教育制度、内容和方法的弊端,以及鲁迅对这些所抱的批判态度有密切关系。

他到仙台不久,曾在1904年8月29日写给友人蒋抑卮的信中作过这样自信的表示:日本青年的思想行为决不比我们中国青年强,黄帝的后代当不比他们差,自己学习结业,不会成为害人庸医。

同时,在同一信中,他也对学校推行的教育制度、教育方法和繁重的学业负担,表示了不满。

他说:“校中功课大忙,日不得息。

……所授……种种学,皆奔逸至迅,莫暇应接。

”“校中功课,只求记忆,不须思索,修习未久,脑力顿锢。

四年而后,恐如木偶人矣。

”又说:“而今而后,只能修死学问,不能帝及矣,恨事!恨事!”(1981年版《鲁迅全集》第11卷第322页)可见,他只是不满足、也不愿意读死书、死读书才“太不用功”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