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科学期中试卷带答案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三科学期中试卷带答案解析
考试范围:xxx ;考试时间:xxx 分钟;出题人:xxx 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选择题
1.下列利用胚芽鞘所做的实验中,能说明胚芽鞘尖端确实产生了“生长素”的是( )
2.下列各组物质在溶液中大量能共存的是( ) A .H 2SO 4、KOH B .NaCl 、H 2SO 4 C .Ca (OH )2、Na 2CO 3 D .CuSO 4、NaOH
3.下列有关能量转化和守恒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用电器通电工作时,将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
B .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是放热反应,该反应将内能转化为化学能
C .植物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说明能量可以创生
D .“既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违背了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
4.图为物质的分类关系,①与②是并列关系,③包含在②中,若②是纯净物,则③不可能是( )
A .一氧化碳
B .硫酸铜晶体
C .空气
D .铜
5.五环图中的每个环代表初中化学中常见的一种物质,两环相交表示两者之间能相互反应。
下列符合题意的是( )
A .⑴Fe ⑵AgNO 3溶液 ⑶Na 2CO 3溶液 ⑷Ca(OH)2溶液
B .⑴Cu ⑵AgNO 3溶液 ⑶Na 2CO 3溶液 ⑷Ca(OH)2溶液
C .⑴Fe ⑵AgNO 3溶液 ⑶H 2SO 4溶液 ⑷Ca(OH)2溶液
D .⑴CuO ⑵CO ⑶Na 2CO 3溶液 ⑷Ca(OH)2溶液
6.“雪碧”等碳酸型饮料的pH 小于7,晃动后打开瓶盖,其pH 将( ) A .变大 B .变小 C .不变 D .无法判断
7.最近研制出的一种“自洁玻璃”,因穿上40纳米厚的二氧化钛(TiO 2)外套,从而具有自洁、不断分解有害气体以及消灭细菌、病毒等作用。
下列关于二氧化钛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二氧化钛中钛元素显+4价
B .纳米技术的应用使二氧化钛产生了神奇的作用
C .二氧化钛是一种氧化物
D .二氧化钛中的钛元素为非金属元素
8.Na 2CO 3的水溶液呈碱性,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碳酸钠在水中会电离出 OH -
B .往碳酸钠溶液中加稀硫酸后溶液的 pH 降低
C .碳酸钠溶液中存在 OH -
D .往碳酸钠溶液中滴加紫色石蕊试液后溶液显蓝色
9.5.6g 含有杂质的铁片加到足量的稀硫酸中,共收集到0.19g 氢气,该铁片中不可能含有的杂质是( ) A .镁 B .锌 C .铜 D .Ag
10.运动员甲比乙高,如果甲和乙举起相同质量的杠铃所用的时间相等,如图,则( )
A .甲做功较多,功率较大
B .甲做功较多,功率较小
C .甲做功较多,甲、乙功率相等
D .甲、乙做功相等,乙的功率较大
二、填空题
11.随着条件的改善,许多家庭已经安装了直饮水机。
其主要生产流程如下:
(1)直饮水机是采用“活性炭+超滤层+紫外线”的净水工艺。
饮水台饮用水属于____(填“混合物”或“纯净物”)。
(2)①这个分离过程属于 (填“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
12.课外活动中,小红将稀盐酸加入盛有澄清石灰水的试管中,无明显现象;小强将稀盐酸加入盛有K 2CO 3溶液的试管中,有气体生成。
反应结束后,两同学把废液倒入同一废液缸中,观察到废液缸中产生少量的气泡,最终有白色沉淀生成。
请回答以下问题: (1)废液缸中最终生成的白色沉淀是_________。
(2)通过分析废液缸中的现象,你认为小红实验后的废液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是_________。
13.小明家中屋顶装设了一片太阳能板,这是一种可以将 能转换为电能的设备。
小明某日记录此太阳能板日照12小时产生了2.4度的电能,则此太阳能板在这12小时中的平均电功率为 瓦特。
14.用化学用语填空:
(1)氖 (2)2二氧化硫分子 (3)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 (4)
表示 的结构示意图(5)核电荷数为14的元素
15.小宁和小明同学学习完酸、碱、盐后发现:碱溶液能使酚酞试液变红,Na 2CO 3溶液也能使酚酞试液变红。
碱溶液能使酚酞试液变红,是因为碱在水中解离出了OH -
,那么Na 2CO 3溶液中究竟是哪种粒子使酚酞试液变红呢?小宁设计了如下图三个实验,请你、小宁和小明一起探究并完成下列问题:
(1)Na 2CO 3属于 (填“酸”、“碱”、“盐”); (2)实验Ⅰ的目的是为了 ;
(3)实验Ⅱ加入蒸馏水的目的是探究水分子是否能使酚酞试液变红,小明同学认为实验Ⅱ没必要做,你认为小明的理由是 ;
(4)实验Ⅲ滴入Na 2CO 3溶液,振荡,酚酞试液变红,向变红后的溶液中再逐滴滴加过量的CaCl 2溶液后,振荡,红色逐渐消失,同时还观察到生成了 (提示:CaCl 2溶液呈中性)
由实验Ⅰ、Ⅱ、Ⅲ得出结论:溶液中的CO 32--可以使酚酞试液变红;
三、探究题
16.请参与某学习小组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并协助完成相关任务:
【提出问题】在平时探讨酸的性质时,我们通常是讨论酸的水溶液。
究竟水在酸显示酸的特性时扮演什么角色呢? 【确定研究对象】以我们最熟知的盐酸(氯化氢的水溶液)和氯化氢进行探究。
【查阅资料】氯化氢溶于水时电离出氢离子和氯离子,而溶于干燥的甲苯(一种有机溶剂)时仍以氯化氢分子的形式分散(如图)。
【设计与实验】(请完成下表)
【讨论与反思】盐酸的酸性是因为氯化氢在水分子的作用下电离出了(5) 。
17.小雷对凸透镜焦距与制成凸透镜的材料种类、凸透镜凸起程度的关系进行了探究实验:
次数
1 2 3 (1)他第一次测量焦距的实验如图甲所示,则测得的焦距为 cm 。
(2)由1、2次的实验可得出的结论是:
(3)小雷回想起白光经三棱镜后,光屏上自上而下出现了红、橙、黄、绿、蓝、靛、紫的色带(如图乙),受此启发,于是他分别用红光和蓝光来进行图甲的实验,结论是:对同一凸透镜,蓝光入射时焦距小些.
(4)探究完成后,小雷和其他同学用焦距为8.0cm 的凸透镜和蜡烛进行成像实验.从各组汇报数据中发现,当物距均为16.0cm 时,有两个小组所测像距分别为19.0cm 、13.0cm ,与理论像距16.0cm 相比偏差较大.若不是因为长度测量方法错误和测量误差导致的,请分析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
18.工业烧碱具有较好的杀菌消毒作用工业烧碱具有较好的杀菌消毒作用且廉价易得,但工业烧碱中常含有杂质碳酸钠.某科学学习小组同学围绕工业烧碱样品纯度测定问题,展开了讨论与探究.
【原理思路】利用Na 2CO 3与稀H 2SO 4反应产生CO 2,通过CO 2质量的测定,确定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从而计算样品纯度.
【实验方案】小科同学根据以上思路,设计了如图甲的实验方案(固定装置省略)
【交流讨论】小明认为图甲实验方案的设计有缺陷,若按该方案进行测定会导致难以避免的误差.你认为下列哪些因素会导致难以避免的误差__________(填序号).
①加入的稀硫酸量不足
②装置内空气中的CO
2
没有排出
③反应产生的CO
2
未被完全吸收
④干燥管与空气直接相通
【方案改进】为减少误差,使CO
2
质量的测定更准确,该小组同学根据以上讨论,对图甲方案进行改进,设计了如图乙的实验方案(固定装置省略).图乙中A装置的作用是_________;图乙中E装置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
图乙B装置中样品在与稀硫酸反应前和停止反应后,都要通过量的空气,反应前通空气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反应停止后通空气的作用是
_____________.反应前通空气时a、b、c三个弹簧夹的控制方法是_______
【数据分析】若撤去图乙中的C装置,则测得工业烧碱的纯度将_________(填“偏高”、“偏低”或“无影响”).
19.我国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对SO
2的最高浓度限值如下表,某火力发电厂周围的空气中SO
2
含量应属于几级标准?某小组同学进行测试。
(1)查阅资料:①火力发电厂通常用含硫煤为原料发电;②SO
2能被碘单质(I
2
)氧化:SO
2
+I
2
+2H
2
O=H
2
SO
4
+2HI (设空气中的其他成分不与
碘水反应)。
(2)操作要领:①在向一支试管中加入一定量的含碘(I
2
)0.127mg的碘水中滴入2、3滴淀粉溶液,得到色的溶液A(淀粉是恰好完全反应的指示剂);②将A溶液抽入一支550mL注射器中;抽取待测气体,用胶塞堵住针孔充分振荡后,将注射器吸口朝上小心排出余气(不要把溶液排出)。
反复抽气振荡,当溶液变为无色停止。
(3)实地测试:在发电厂附近,同学们分成甲、乙两组,用相同的实验装置和溶液A,按上述方法在同一地点同时测量,
并同时完成实验。
记录抽气次数填入下表(每次抽气体积为500mL)。
请回答下列问题:
①同学们分析实验操作过程和测试数据后发现,乙组的实验结果误差较大,产生误差的可能原因是(两组所用的装置和药品均无问题)。
②每立方米空气中气含SO
2的质量为毫克,测定的此空气中SO
2
的浓度级别。
③空气中二氧化硫的增加是形成酸雨的主要原因,因为空气中的二氧化硫会与氧气、水反应生成硫酸。
试写出这一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④老师在了解同学们的整个探究过程后认为:得出的结论的可信度不高。
于是同学们讨论分析后,对自己的实地测试方案作出了调整。
20.某校兴趣小组的同学在网上看到:茶叶是碱性食品,喝茶可以溶解脂肪而减肥,他们设计了探究的课题是:比较不同产地茶叶泡出液的酸碱度
及茶水是否能溶解脂肪而有减肥作用。
他们的实验过程如塑下:
①从市场上购买了三种不同产地的茶叶,编号为A.B.C。
②取A、B、C三种茶叶分别在相同的条件下,用开水冲泡。
③用pH试纸分别到杯中蘸取A.B.C三种茶叶的泡出液,和标准比色卡比对'测得它们的 pH分别为5.4、6. 3、6. 0。
④将形状、大小、质量相同的脂肪小块,分别放入盛有三种茶叶泡出液的相同杯中,在适宜的温度下保温5小时后,分别滤出脂肪块,吸干表面
水分并称量。
根据脂肪块在茶水中浸泡前后的质量变化(不考虑脂肪块吸水),判定茶水能否溶解脂肪。
请回答下列问题:
(1)以上实验操作步骤中错误的是。
(2)在第②步实验操作中“相同的条件主要是指:水的温度、茶叶的质量、冲泡的时间及水的质量应相同。
(3)组内有看的同学认为,第④步实验设计不严密,需要改进的是。
在第④步实验中,根据实验的目的,适宜的温度应控制在37℃左右。
(4)有人将茶水倒入有水垢的热水瓶中浸泡一下时间后振荡,发现水垢大部分消失了,产生这种现象的化学原理最可能是。
四、计算题
21.如图所示的叉车是工业搬运车辆,是指对成件托盘货物进行装卸、堆垛和短距离运输作业的各种轮式搬运车辆.某品牌叉车的相关数据如表所示.
某次装货过程中,该叉车载着2000kg 货物以最大行驶速度水平行驶将货物送往1km 货车处,然后将2000kg 货物举高2m .叉车水平行驶过程中受到阻力为总重的0.03倍.g=10N/kg .求:
(1)叉车行驶1km 克服摩擦力做的功. (2)将货物举起时对货物做的功.
(3)若在整个过程中消耗汽油0.5L ,计算叉车的效率.(q 汽油=4.6×107J/kg ,ρ汽油=0.72×103kg/m 3) 22.取10gCu-Zn 合金于烧杯中,向烧杯中分四次加入等质量的同种稀硫酸,实验过程中得到如下数据.
(1)Cu-Zn 合金属于 材料。
(2)混合物中锌粉的质量是多少? (3)计算所用稀硫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评卷人 得 分
五、简答题
23.萧山南片是一个有山有水的地方,境内进化镇城山上开元天域度假区风景秀丽,刚刚修成的盘山公路大大方便了人们的出行。
盘山公路可以简化成物理模型斜面(如图).设山路长为S ,高为h ,一辆重为G 的汽车在牵引力F 的作用下沿山路匀速上到山顶,行驶过程中受到地面的摩擦力为f ,(已知sinθ=h/s ,忽略空气的阻力。
)
(1)试利用做功的原理推导摩擦力的表达式:f=F ﹣Gsinθ
(2)学以致用:有了第一小题的关系式,就可以比较方便的计算摩擦力了。
已知汽车牵引力为30000牛,汽车重力为40000牛,θ等于30°(已知sin30°=0.5),试计算这时的摩擦力大小。
24.如图甲所示,室温下一小木块漂浮在一定量的饱和石灰水中,此时小木块排开液体的体积为V 排,小红同学往该饱和石灰水中加入了一定量的生石灰。
请在图乙中画出小木块排开液体的体积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并进行分析说明。
(温馨提示:溶液的密度和溶液的浓度有关,氢氧化钙溶液的密度随浓度的增大而增大)
参考答案
1 .C 【解析】
2 .B 【解析】
3 .D 【解析】
4 .C 【解析】
5 .A 【解析】
6 .A 【解析】
7 .D 【解析】
8 .A 【解析】 A.,因此Na 2CO 3在水中不会电离出OH -,故A 错误。
B.
,因此加入稀硫酸,碳酸钠与其发生反应减少,CO 32-水解产生的OH -减少,溶液碱性减弱,pH 降低,故B 正确。
C.Na 2CO 3溶液呈碱性,因为CO 32-水解产生少量的OH -,
,故C 正确。
D.Na 2CO 3溶液呈碱性,所以往碳酸钠溶液中滴加紫色石蕊试液后溶液显蓝色,故D 正确。
9 .A 【解析】 10 .A 【解析】
11 .(1)混合物 (2)物理变化 【解析】
12 .(1)CaCO 3 (2)CaCl 2 HCl 【解析】 13 .光 200 【解析】
14 .(1)Ne (2)3CO 2 (3)Al (4)Na + (5)Si 【解析】
15 .盐 证明Na+不能使酚酞变红色
氯化钠溶液中含大量水分子,所以实验Ⅱ是多余 【解析】
16 .(3)Fe +2HCl = FeCl 2 +H 2↑;(4)1和3;(5)盐酸浓度越大,反应物的粒子接触、碰撞的机会就越多,反应就越快 【解析】
17 .(1)10;(2)材料和横截面积相同的凸透镜,凸面程度越大其焦距越小;(3)蓝;(4)光屏上还没有出现清晰的像时就测出了像距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凸透镜的有关知识,考查学生对凸透镜焦距的测量、凸透镜对光的折射作用、凸透镜成像的特点等知识的掌握和应用。
难度:较易。
(1)焦点到透镜中心的距离为焦距,刻度尺的分度值为 1mm ,此时读数为 10.0cm ,即透镜焦距为 f=10.0cm ;(2)由图甲可知,第一次测得凸透镜的焦距为 10cm ;根据表中 1、2 次的实验数据可知,材料和横截面积相同的凸透镜,凸起程度越大其焦距越小;(3)用红光和蓝光平行于同一个凸透镜的主光轴射入,红光、蓝光对凸透镜的焦距不相同。
红色光较蓝色光偏折能力弱,所以红色光对凸透镜的焦距大;蓝光入射时焦距小些。
(4)同一凸透镜,物距一定,像距一定,小组实验的像距不同,是因为光屏上还没有出现清晰的像就测像距。
18 .②③④
除去空气中的二氧化碳
避免D 装置中的碱石灰与空气接触 把装置内含二氧化碳的空气排净 把装置内的二氧化碳全部吸收 打开弹簧夹a 和b ,关闭弹簧夹c 偏低 【解析】 19 .(1)蓝
(2)①乙组抽气速率太快,导致SO 2不能跟A 溶液充分反应 ②设这1000升空气中含有SO 2质量为X 毫克 SO 2 + I 2 + 2H 2O = H 2SO 4 + 2HI 64 254 X 0.127毫克 64/X =254/0.127毫克 ∴X =0.032毫克
∵空气总体积=100升=100分米³=0.1米³ ∴此空气中二氧化硫的浓度=0.032毫克÷0.1米³ =0.32毫克/米³=0.32mg/m³
∵0.15mg/m³<0.32mg/m³<0.50mg/m³ ∴此空气中二氧化硫的浓度级别为二级 ③2SO 2+O 2+2H 2O =2H 2SO 4
④在该发电厂周围分散各多个点,分时间段多次测试 【解析】
20 .(1)③;(3)要设置对照实验,
(4)茶水呈酸性,与水垢中的碳酸盐等物质发生反应 【解析】
21 .(1)叉车行驶1km 克服摩擦力做的功为1.89×106J . (2)将货物举起时对货物做的功为4×104J .
(3)若在整个过程中消耗汽油0.5L ,叉车的效率为11.7%. 【解析】
(1)叉车和货物的总重力:
G=(m 货+m 车)g=(2000kg+4300kg )×10N/kg=6.3×104N , 该叉车载着货物以最大行驶速度水平行驶,则牵引力: F=f=0.03G=0.03×6.3×104N=1.89×103N , 叉车行驶1km 克服摩擦力做的功: W 1=Fs=1.89×103N×1×103m=1.89×106J . (2)将货物举起时对货物做的功: W 2=G 货h=m 货gh=2000kg×10N/kg×2m=4×104J . (3)在整个过程中发动机所做的有用功: W 有=W 1+W 2=1.89×106J+4×104J=1.93×106J ,
根据Q=mq 、ρ=可得0.5L 汽油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
Q=mq=ρVq=0.72×103kg/m 3×0.5×10﹣
3m 3×4.6×107J/kg=1.656×107J ,
叉车的效率:η=×100%=×100%≈11.7%.
22 .(1)金属;(2)4.5g ;(3)9.8% 【解析】
23 .解:(1)证明:牵引力做的功为总功:W 总=FS 克服重力做的功为有用功W 有用=Gh
∵W 总=W 有用+W 额,∴W 额=W 总﹣W 有用=FS ﹣Gh 克服摩擦力做的是额外功,∵W 额=fS ∴摩擦力f=
=
=F ﹣=F ﹣G•sinθ.
(2)f=F ﹣Gsinθ=10000N 【解析】
24 .知识、原理(答出任意一点即给1分,但不超过2分): ①CaO+H 20=Ca(OH)2,且反应放出热量。
② 同一温度下,同种溶质饱和溶液的浓度相同 。
③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
④阿基米德原理:F 浮=p 液gV 排 浮沉条件:漂浮:F 浮=G 物
解释(3分):生石灰和水反应,放出热量,溶液的温度升高,氢氧化钙因溶解度减小而析出,溶液的浓度降低,密度变小,因为木块仍处于漂浮状态,浮力不变,由阿基米德原理可知V 排变大;反应结束后,温度降低,变化情况刚好相反,所以V 排又变小;冷却到室温时,该溶液的浓度、密度与开始时相同,所以V 排也减小到与原来相同,并保持不变。
(原理不答,解释正确也得5分)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