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试题【含答案】(9)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基础理论考试模拟题库
1、可概括小肠吸收水液功能的是
A.主津
B.主液
C.主水
D.主大便
E.主尿液
【答案】B
2、可概括小肠吸收水液功能的是
A.主津
B.主液
C.主水
D.主大便
E.主尿液
【答案】B
3、气逆常见的脏腑有
A.肺
B.肝
C.脾
D.胃
E.心
【答案】A B D
4、与“五更泄泻”关系最密切的两脏是
A.心与肾
B.肺与脾
C.脾与肾
D.肝与脾
E.心与脾
【答案】C
5、偏阴质者,病后康复调理应注意的是
A.慎用滋腻之品
B.宜用滋阴养气
C.宜用酸涩收敛
D.宜用大补气血
E.宜用辛辣厚味
【答案】A
6、内湿的形成因素有
A.气候潮湿
B.居处阴湿
C.脾不运湿
D.涉水冒雨
E.肾虚水湿不化
【答案】C E
7、胆的主要生理功能包括
A.主腐熟水谷
B.主受盛化物
C.主决断
D.贮藏胆汁
E.排泄胆汁
【答案】C D E
8、外伤大出血后,患者出现气少息微.全身乏力的理论根据是
A.气能生血
B.气能行血
C.气能摄血
D.血能养气
E.血能载气
【答案】E
9、嗜食寒凉易形成的体质是
A.湿热质
B.阳虚质
C.气虚质
D.阴虚质
E.平和质
【答案】B
10、“夺汗者无血,夺血者无汗”说明两者之间有着密切关系的是
A.气与津液
B.气与血液
C.精与血液
D.血与津液
E.精与津液
【答案】D
11、属于火邪性质和致病特点有
A.升散
B.炎上
C.生风
D.动血
【答案】B C D E
12、悲伤过度最易损伤的脏是
A.心
B.肝
C.脾
D.肺
E.肾
【答案】D
13、瘀血概念内涵包括
A.逸出于体外的血液
B.积于体内的离经之血
C.阻滞于血脉之中的血
D.脏腑内运行不畅的血液
E.贮藏于肝内的血液
【答案】B C D
14、属于“内火”的有
A.胃火
B.心火
D.五志之火
E.壮火
【答案】A B C D E
15、十二经脉气血充盛有余时,流注的部位是
A.经别
B.别络
C.奇经
D.皮部
E.浮络
【答案】C
16、手三阳经在躯干部的分布是
A.胸部
B.腹部
C.背部
D.肩胛部
E.体侧
【答案】D
17、胃的生理特性表现包括
B.恶燥
C.喜润
D.恶湿
E.喜升
【答案】B C
18、不属于水湿痰饮致病特点的是
A.致病广泛
B.变化多端
C.扰乱神明
D.局部刺痛
E.多滑腻苔
【答案】D
19、某男,59岁。

原患肝病,现又出现纳差.腹胀等症状,此病证变化属于
A.母病及子
B.子病及母
C.子盗母气
D.相乘
E.相侮
20、某患者突然出现食后脘腹疼痛,呕吐,腹泻,甚至神志不清,高度怀疑其病因是
A.食物中毒
B.饮食不节
C.寒热偏嗜
D.五味偏嗜
E.暴饮暴食
【答案】A
21、某女,55岁。

体质肥胖,腹部肥满松软,喜食甜品,中医辨析为痰湿质,易患的疾病是
A.肺痨
B.消渴
C.眩晕
D.中风
E.食积
【答案】B
22、偏阴质者的临床用药应注意
A.宜温补
B.宜益火
D.宜清热
E.忌温燥
【答案】A B
23、昼夜分阴阳,属于阴中之阳的是
A.上午
B.下午
C.前半夜
D.后半夜
E.平旦
【答案】D
24、精与气的关系表现为
A.精能化气
B.气能生精
C.气能摄精
D.精能行气
E.精能载气
【答案】A B C
25、根据《素问·上古天真论》,关于女子生命过程表述正确的有
A.七岁肾气盛
B.二七天癸至
C.三七肾气平均
D.五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
E.七七天癸竭地道不通
【答案】A B C D E
26、小儿虫积或食积,可致疳积,其发病类型是
A.继发
B.徐发
C.复发
D.伏而后发
E.感邪即发
【答案】A
27、七情内伤首先影响的是
A.心神
B.肺魄
C.肝魂
D.脾意
E.肾志
28、属于反治的有
A.以寒治寒
B.以热治热
C.以寒治热
D.以通治通
E.以补开塞
【答案】A B D E
29、偏阳质者受邪发病后多表现为
A.寒证
B.实证
C.虚证
D.热证
E.郁证
【答案】B D
30、内生五邪包括
A.寒从中生
B.暑从中生
C.湿从中生
E.风气内动
【答案】A C D E
31、起于胞中的经脉有
A.冲脉
B.带脉
C.任脉
D.督脉
E.阴维脉
【答案】A C D
32、129:属阳的是
A.昼
B.夜
C.轻
D.重
E.上升
【答案】A C E
33、火邪.暑邪共同致病特点有
A.均为阳邪
B.均易致疮痈
C.均易伤津耗气
D.均夹湿邪
E.致病均见热象
【答案】A C E
34、《灵枢·经脉》提出,经脉十二者,伏行的部位是
A.全身
B.分肉之间
C.四肢
D.躯干
E.头面
【答案】B
35、喜乐过度最易损伤的脏是
A.心
B.肝
C.脾
D.肺
E.肾
【答案】A
36、肺气的宣发生理功能有
A.呼出浊气
B.宣散卫气
C.布散津液
D.精微上输
E.生成宗气
【答案】A B C D
37、某女,36岁。

昨日与邻居吵架后出现急躁易怒.面红目赤.咳逆上气.咯血等症状,此病证变化属于
A.木旺乘土
B.土虚木乘
C.木火刑金
D.水不涵木
E.水火不济
【答案】C
38、后人尊称为“金元四大家”的医家有
A.刘完素
B.张从正
C.李杲
D.朱震亨
E.张元素
【答案】A B C D
39、冬春之际,某小学有腮腺炎散在流行,校医用板蓝根.大青叶煎汤给予学生服用,所体现的“治未病”原则是
A.早期诊治
B.阻截病传途径
C.先安未受邪之地
D.药物预防
E.避其邪气
【答案】D
40、沿海地区的人群中,常见蟹虾等海鲜导致痛风病,其病因最可能是
A.寒热偏嗜
B.食类偏嗜
C.五味偏嗜
D.饮食过饱
E.饮食不洁
【答案】B
41、与津液生成有关的脏腑有
A.肝
B.脾
D.小肠
E.大肠
【答案】B C D E
42、人体衰老机理中,常见的内生病理产物是
A.精气不足
B.五脏虚衰
C.痰瘀阻滞
D.情志失调
E.阴阳失调
【答案】C
43、具有“通行元气和运行津液”生理功能的为
A.胆
B.膀胱
C.胃
D.三焦
E.小肠
【答案】D
44、与膀胱通过经脉相互络属的脏是
B.肝
C.脾
D.肾
E.肺
【答案】D
45、上气不足可见的症状有
A.头晕
B.目眩
C.耳鸣
D.腹胀
E.呕吐
【答案】A B C
46、关于情志病,说法正确的有
A.因情志刺激直接引起的病证
B.因情志刺激而诱发的病证
C.情志有异常表现的病证
D.情志病专指精神病
E.情志病变影响脏腑功能
【答案】A B C E
47、中医学象思维的特征是
A.形象思维
B.意象思维
C.应象思维
D.抽象思维
E.逻辑思维
【答案】B
48、慢性病久治不愈,遗留某些后遗症。

其疾病转归是
A.正胜邪退
B.邪胜正衰
C.邪去正虚
D.邪正均盛
E.正虚邪恋
【答案】E
49、脾与肾的关系包括
A.先后天互资
B.燥湿相济
C.水液代谢
D.上下相应
E.精血互生
【答案】A C
50、不属于肝疏泄功能的是
A.调节排精行经
B.维持血液循行
C.贮藏血液
D.调畅全身气机
E.调畅情志
【答案】C
51、致病病程较长,容易反复发作,或缠绵难愈的邪气是
A.风邪
B.湿邪
C.火(热)邪
D.寒邪
E.暑邪
【答案】B
52、根据《素问·上古天真论》,关于女子生命过程表述正确的有
A.七岁肾气盛
B.二七天癸至
C.三七肾气平均
D.五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
E.七七天癸竭地道不通
【答案】A B C D E
53、与血液生成运行密切相关的有
A.心与脾
B.心与肾
C.心与肝
D.肝与脾
E.肺与肾
【答案】A C D
54、129:属阳的是
A.昼
B.夜
C.轻
D.重
E.上升
【答案】A C E
55、燥邪最易伤脏的是
A.心
B.肝
C.脾
D.肺
E.肾
【答案】D
56、膀胱的生理功能包括
A.化生尿液
B.贮存尿液
C.排泄尿液
D.吸收水分
E.蒸化尿液
【答案】B C
57、适用于肾阳衰微而致脾阳不振之证的是
A.益火补土法
B.培土生金法
C.抑木扶土法
D.益木生火法
E.培土制水法
【答案】A
58、脾与胃的生理关系包括
A.精神情志活动
B.水谷纳运协调
C.气机升降相因
D.阴阳燥湿相济
E.血液运行调畅
【答案】B C D
59、不属于药邪形成原因的是
A.用药过量
B.药量过少
C.炮制不当
D.配伍不当
E.用法不当
【答案】B
60、按五行生克规律,木的所不胜之子是
A.木
B.火
D.金
E.水
【答案】E
61、最早以阴阳划分体质的著作是
A.《黄帝内经》
B.《景岳全书》
C.《临证指南医案》
D.《伤寒杂病论》
E.《温病条辨》
【答案】A
62、大怒最易损伤的脏是
A.心
B.肝
C.脾
D.肺
E.肾
【答案】B
63、与痰饮形成关系较小的脏腑是
B.肺
C.肾
D.心包
E.三焦
【答案】D
64、影响人体的外环境因素有
A.气候变化
B.地域特点
C.生活环境
D.工作环境
E.社会环境
【答案】A B C D E
65、具有同一本原和普遍联系的宇宙整体,其内涵包括
A.人
B.生物
C.环境
D.社会
E.自然
【答案】A B C D E
66、从阴阳失调病机来分析,真寒假热证属于
A.阴盛格阳
B.阳盛格阴
C.阴阳互损
D.亡阴
E.亡阳
【答案】A
67、寒邪易导致疼痛症状的机理是
A.损伤人体阳气
B.经脉气血运行阻滞
C.气机收敛,腠理闭塞
D.耗气伤津,不能濡养
E.有形之邪,阻滞气机
【答案】B
68、气的存在的物质形式有
A.弥散
B.凝聚
C.有形
D.无形
E.变化
【答案】C D
69、维持吸气深度最关键的脏为
A.肝
B.肺
C.心
D.肾
E.脾
【答案】D
70、属于古代哲学气概念的是
A.元气
B.云气
C.精气
D.烦气
E.浩然之气
【答案】A C D E
71、患者出现面色淡白.少气懒言和肢体麻木,其基本病机是
A.气血两虚
B.气随津脱
C.津枯血燥
D.津亏血瘀
E.血瘀水停
【答案】A
72、某男,52岁。

因交通事故大出血,呼吸微弱,汗出不止,神识朦胧,面色苍白,脉微欲绝,其病机是
A.气血两虚
B.气虚血瘀
C.血不养神
D.气随血脱
E.血不载气
【答案】D
73、“夺汗者无血,夺血者无汗”说明两者之间有着密切关系的是
A.气与津液
B.气与血液
C.精与血液
D.血与津液
E.精与津液
【答案】D
74、与胆通过经脉相互络属的脏是
A.肺
B.脾
C.肝
D.肾
E.心
【答案】C
75、劳力太过致病特点主要有
A.耗气
B.耗神
C.损伤筋骨
D.损伤津液
E.损伤心神
【答案】A C
76、“商”音的五行属性是
A.木
B.火
C.土
D.金
E.水
【答案】D
77、十二经脉中,每一经脉的名称,包括
A.阴或阳
B.内或外
C.手或足
D.脏或腑
E.里或表
【答案】A C D
78、六淫中,属于阴邪的是
A.寒邪
B.暑邪
C.火邪
D.热邪
E.风邪
【答案】A
79、根据五行生克乘侮规律,属于相侮关系的有
A.肝病及脾
B.肝病及肺
C.脾病及肾
D.肺病及肝
E.心病及肾
【答案】B E
80、某女,39岁。

皮肤疮疡,局部红肿热痛。

中医“辨证求因”,其病因是
A.风邪
B.寒邪
C.湿邪
D.暑邪
E.火邪
【答案】E
81、使人体脏腑.经络.官窍间传递信息,相互感应.相互影响的是
A.精
B.气
C.血
D.津
E.液
【答案】B
82、根据《内经》记载,上焦的生理功能概括为
A.如雾
B.如露
C.如沤
D.如气
E.如渎
【答案】A
83、气运动的基本形式有
A.升降
B.消长
C.凝结
D.弥散
E.出入
【答案】A B E
84、心藏象的系统联系包括
A.在志为喜
B.在体合脉
C.在窍为舌
D.在液为汗
E.在季为春
【答案】A B C D
85、不属于评价心理发育水平的是
A.智力
B.情感
C.个性
D.意志
E.耐力
【答案】E
86、对增强体质有积极作用的是
A.劳作不休
B.养尊处优
C.房劳过度
D.劳逸结合
E.思虑劳神
【答案】D
87、“先安未受邪之地”属于
A.治病求本
B.急则治标
C.未病先防
D.既病防变
E.因地制宜
【答案】D
88、七情变化和病情的关系,说法正确的是
A.七情变化对病情影响不大
B.只有剧烈的情志刺激才会影响病情变化
C.良好的情绪有利于疾病康复
D.不良的情绪对患者的刺激度如果不大,则不影响病情
E.喜是良性情绪,故此大喜的情绪有利于疾病康复
【答案】C
89、六淫致病,最易出现动摇症状的是
A.风邪
B.暑邪
C.火邪
D.燥邪
E.湿邪
【答案】A
90、某患者突然出现食后脘腹疼痛,呕吐,腹泻,甚至神志不清,高度怀疑其病因是
A.食物中毒
B.饮食不节
C.寒热偏嗜
D.五味偏嗜
E.暴饮暴食
【答案】A
91、某女,46岁。

鼻咽.皮肤干燥,口渴欲饮,尿少,大便干结,舌苔干燥,其病机是
A.精亏
B.气虚
C.血虚
D.津液亏虚
E.气血两虚
【答案】D
92、血的主要生理功能有
A.濡养
B.化神
C.繁衍
D.温煦
E.固摄
【答案】A B
93、总督一身阳经的奇经是
A.带脉
B.阳维脉
C.任脉
D.督脉
E.阳跷脉
【答案】D
94、嗜食寒凉易形成的体质是
A.湿热质
B.阳虚质
C.气虚质
D.阴虚质
E.平和质
【答案】B
95、邪气对正气的损害,主要表现有
A.生理功能失常
B.性格改变
C.改变体质特征
D.情志过激
E.造成形质损伤
【答案】A C E
96、生殖之精施泄主要依赖的是
A.天癸作用
B.肾阳推动
C.脾胃纳运
D.肝血充盈
E.肺气宣肃
【答案】A
97、精的施泄主要形式有
A.分藏于脏腑以濡养
B.生殖之精施泄以繁衍
C.化气以推动功能活动
D.养神以主宰生命活动
E.生成津液以滋润机体
【答案】A B C
98、十二经脉中,每一经脉的名称,包括
A.阴或阳
B.内或外
C.手或足
D.脏或腑
E.里或表
【答案】A C D
99、扶正祛邪的运用原则有
A.扶正用于虚证
B.祛邪用于实证
C.扶正不留邪
D.祛邪不伤正
E.辨清主次先后
【答案】A B C D E
100、创立“三焦辨证”理论的医家是
A.朱丹溪
B.吴鞠通
C.吴又可
D.刘完素
E.薛生白
【答案】B。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