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簧悬架运动行程校核规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板簧悬架运动行程校核规范
为规范板簧悬架的运动行程校核,保证悬架的运动性能和运动空间,特制定此规范,并在乘用车所试用。
1.设计载荷的确定
1.1 汽车设计首先应确定设计位置,每个车的设计位置应根据具体使用情况来确定。
以下是几款车的设计位置
1.2 本规范以满载作为设计位置,便于分析说明。
2.板簧行程运动图及其说明
图1
2.1 板簧行程运动图以板簧刚度曲线为基础绘制,板簧刚度为夹紧刚度。
2.2 以满载位置为基准,至缓冲块压缩2/3时,为板簧悬架动行程,板簧悬架的动行程应保证3个g的动载荷冲击,悬架动行程不小于100 mm。
2.3 板簧刚度曲线在满载点的切线为悬架的满载刚度,由该切线沿伸至横轴交点,确定悬架静挠度,如图示,计算出的悬架动挠度应在悬架的动行程之内。
2.4 以满载位置为基准,至铁碰铁时的悬架行程作为车轮与轮罩的校核依据,缓冲块压缩2/3至铁碰铁的距离不小于20 mm。
2.5 以满载位置为基准,至板簧压平段为板簧满载弧高,满载弧高控制在15-30mm。
2.6 板簧悬空时处于自由弧高+20的状态为悬架行程下极限,铁碰铁为悬架行程上极限,悬架从上极限至下极限为悬架的全行程,悬架的全行程应不小于220 mm,
2.7 在空载与满载之间,可根据具体情况增加载荷点,如:2人状态、5人状态。
3.板簧运动行程校核
板簧行程运动图(图1)作为设计计算及总布置评审的说明图。
板簧的实际运动行程校核可在二维或三维图上进行,见图2。
3.1 板簧主片的中性面A点的运动中心为O1,O1点由L1/4和e/2来决定,L1/4为1/4板簧前半部分的长度(即:1/4半长),e为板簧卷耳中心至板簧主片的中性面的距离。
3.2 桥中心的运动规迹按图2中的平行四边形确定,O2桥中心B点的运动中心。
图2
4.板簧前倾角的确定
4.1 板簧前倾角考虑车辆的不足转向,应有适度的不足转向度。
4.2 从图2中可以看出车辆是否有不足转向的倾向,方法是以满载为平衡位置,桥中心分别上下跳动50,作水平线,分别量出图2中的x1和x2,(规定桥往前走为正)只要x1大于x2则车辆有不足转向。
4.3 板簧前倾角考虑传动轴夹角和猪嘴仰角。
板簧前倾角应大于4°。
5.板簧吊耳摆角的运动校核
板簧应进行吊耳摆角的运动校
核,摆角在尽量避免负值的前提
下,摆角越小越好,一般满载时
在14-30度为宜。
见图3。
6.减振器行程校核
6.1 减振器最大行程按板簧悬
空时处于自由弧高+20的状态校
核;
6.2 减振器最小行程按铁碰铁
+10的状态进行校核。
7.减振器摆角的运动校核
7.1 减振器应进行摆角的运动
校核;
图3
7.2 前减振器在整车上的摆动情况见图2,根据前轮的极限跳动,在上下缓冲块全压缩时,计算前减振器的摆角。
图4 前减局部放大
后减振器摆动情况见图5,按侧向加速度0.4g作为极限工况,计算后减振器摆角。
图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