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四平一中等2022-2023学年高考语文考前最后一卷预测卷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3年高考语文模拟试卷
请考生注意:
1.请用2B铅笔将选择题答案涂填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请用0.5毫米及以上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主观题的答案写在答题纸相应的答题区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上均无效。
2.答题前,认真阅读答题纸上的《注意事项》,按规定答题。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清明糕
他喜欢吃老家的清明糕。
在他老家,清明糕也叫艾糍,即用鲜嫩的艾草和糯米粉做成的糍粑。
每逢清明节,家家户户都做艾糍祭祀祖先,且有这样的风俗:艾糍需阴间人“吃”过后,阳间人才可吃。
有一次,他却抢先吃了。
他趁母亲离开厨房,急忙伸手拿正在锅中蒸着的艾糍,想快速放入口里,结果粘在手上烫得他嗷嗷叫,拼命地甩,甩在了地板上。
父亲闻声赶来,见状,顺手拿起灶旁的火烧棍,劈将过来,骂他败家,骂他逆祖先。
那是饥饿难耐的年代,但那些刻骨铭心的伤痕,他归罪于父亲。
他却很感激母亲。
是母亲常在父亲大打出手时救架,是母亲使他年年能饱清明糕口福。
求学时,母亲亲自把清明糕送来;工作后,他带妻儿回去品尝,这让父母乐开了花,逢人便夸儿子孝顺。
现在,他已过不惑之年了,但吃清明糕的嗜好仍不减当年,尽管已经六子——位子、票子、房子、车子、儿子、妻子登科,尽管把水中游的、地上爬的、空中飞的都尝遍。
儿子比他更喜欢吃老家的清明糕。
真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啊,他揶揄道。
“每逢佳节倍思亲”,儿子什么传统节日都淡忘了,唯独清明节,总在念叨奶奶,要吃奶奶亲手做的清明糕。
但,今年吃不到了,因为,他母亲去年已去了阴间。
老家就剩父亲一个人了。
父亲不会做清明糕。
所以,今年的清明节他不回去。
他打电话给父亲,说儿子就要高考了,不回去了。
清明节那天一大早,在寄宿学校的儿子一起床就发信息给老爸,说很想吃清明糕,虽然不能吃到奶奶亲手做的了,但也要想方设法弄到老家的,哪怕特地开车回去到别人家里买。
这可难住他了。
他何尝不想吃啊,但即使回去也买不到呀,父老乡亲的,可以送给你,就是不能卖给你。
更何况像清明糕这些不起眼的食品,他们是不敢送给富贵人家的。
他只好跟妻子商量。
妻子比他更急,又一次唠唠叨叨地说他是个十足的乡巴佬,遗传给儿子,喜欢吃那些脏兮兮的东西(她从不吃)。
又说若儿子吃不上的话,就会闹情绪,就会影响高考复习,怎么办?咱们不能连这都满足不了他呀。
沉默,挠腮,踱步。
突然,妻子一拍脑袋说,哎呀,还是先去商场看看吧,这年月还有什么买不到的?买到送去先糊弄一下儿子便是
了。
真是“一语惊醒梦中人”。
他开着“奥迪”,载着妻子一起去买。
走过一家又一家商场,转过一个又一个食品市场,甚至连街头巷尾摆的食摊都不放过,可是,没有。
这个城市没有清明糕。
不像元宵节的汤圆中秋节的月饼,到处都是,琳琅满目。
他只好发信息向儿子解释道歉。
直到天黑,夫妻俩才拖着疲惫不堪的身体回家。
当走上楼梯转角时,他怔住了,昏暗中一个身影在他家门前。
那人正用一块纸板往身边的塑料袋扇风,似乎在赶苍蝇。
可这么干净的高楼,哪有苍蝇啊;又像在哄孩子睡觉,可哪里有孩子啊。
那塑料袋到底装着什么呀?竟让他如此专注,如此虔诚。
好奇心促使他探头往塑料袋看,不禁“啊”的一声叫。
那老头竟是父亲!那塑料袋里装的竟是清明糕!
父亲看到他后急忙站起来,把塑料袋递过去,有些不好意思地笑道,知道你爷俩喜欢吃这个,我学做的,你们回不来,我就过来了。
这糕容易坏,坐了一上午车,来到了你们又不在家,我就找了块纸板给它扇风,防馊。
你快点给我孙子送去吧,别让孩子等急了。
(选自《羊城晚报》2017年04月24日,作者:钟小巧)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写他喜欢吃清明糕,介绍清明糕的做法和祭祀的风俗,交待了清明糕深受人们喜爱的原因。
B.小说描写他儿时抢吃清明糕被父亲骂的细节,表现了他对父亲的不满,并为母亲死后不回家做铺垫。
C.工作后的他年年带妻儿回去品尝清明糕,使得父母逢人便夸他孝顺,从后文可知他不是真正的孝顺。
D.小说前面写父亲不会做清明糕,结尾却写父亲学做并送来以及用心呵护清明糕,表现出浓浓的父爱。
2.小说以“清明糕”为线索谋篇布局,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说明。
3.小说以父亲送来清明糕结尾,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活着的仪式
王溱
听说相亲对象是位诗人时,我脑子里快速涌现出很多关于诗人的负面形象:贫困潦倒,愤世嫉俗……
不过我还是答应见见——这人长得太帅了,你看那照片,匀称的倒三角体形,脸部线条像用炭笔勾勒出来的,这简直就是中国版贝克汉姆嘛。
约定的那一天很快到来,诗人从照片里走了出来。
他给我看他拍摄过的照片,或雄山峻岭,或一江春水,或落叶飘忽,都是他去过的地方;他给我描述他与美景的对话,那些对话使他诗情满溢:然后他把脸朝斜四十五度一仰,开始吟诗了。
我窃喜,不是所有的诗人都是穷光蛋嘛!你听,那些词从他嘴里迸出来,在我耳边一圈,两圈,我轻飘飘地就把自己塞入那些诗和画的意境中了。
我开始憧憬跟着他游山玩水拍照作诗的生活。
然而每次我在微信里跟他提出见面,他都会以各种口岔开话题,或者干脆打开语音功能吟起诗来。
接下来的几个星期我都活在他的诗中了。
热过几十个不能自拔的夜晚后,我决定去找他。
我没有他确切的地址,只能天天到他所在的那个区去轧马路,一边走一边在脑中想象着:偶遇那一刻,他会吟出怎样一首令人惊喜的诗?
我忘了,马路可不是一个诗情画意的地方,一辆大货车在距离我不到半米的地方刹停,扬起满脸灰。
货车司机噌噌下了车,张口就道:“不要命呀!”
我抬头一看,乱糟糟的胡须,发黄的T恤上沾着各种污渍,裤子被灰尘泼出奇怪的图案,大皮鞋已辨不清颜色,以致我盯着他看了半天才认出来,是诗人!
他也认出我来了,有些发慌,用最快的速度拍了拍裤子上的灰,拉拉衣角,脸向斜四十五度一仰,又摆出了诗人的姿态。
我有一种上当受骗的感觉,愤愤地问:“你到底是货车司机还是诗人?”
他一字一顿,说了一句诗一样的话:“开车,我活着的方式;诗,我活着的仪式。
”
“活着还有仪式?”我惊讶地问。
“当然有!”他指了指副驾驶位说,“上车,我带你去看看。
”
车子开得很慢,他一路沉默,始终保持着那个半仰着头的姿态,腰绷得笔挺,双手优雅地左右扭动着方向盘。
若不是那身装扮,他还真像个优雅的指挥家。
后面的车喇叭震天,有人伸出头来骂:“你丫散步哪?!”
他置若罔闻,缓缓开了口说:“生活,不易。
”
他叹了口气说:“以前,我也一样,急,做什么都急,急了就骂,前面车开慢了骂,有人超车了骂,赶不上绿灯,也骂。
”
“然后我的生活就只剩下骂了。
”
“那又怎样?”我问。
“生活就不乐意了啊,人活一遭,怎么都是件值得好好对待的事吧?它不乐意也是正常的。
”他说。
我开始觉得他脑子不太正常了,我扒拉着车门把手,颤抖地说:“停,停车。
”
他没有停,继续说着:“为了安抚生活,我决定给它举行个仪式。
”
“什么仪式?”我问。
“写诗呀!仪式的地点是很讲究的,你看,必须是最纯净的场所,不被浮躁的人类所污染的。
”
我想起了他相机里的照片,问:“所以你就到处去旅游?”
“干嘛要去旅游?”他奇怪地看着我说,“我开着车,每天都在旅游。
”
“快看快看,夕阳!”他兴奋地指着前方说。
没等我回过神来,他已经开吟诗:“落日!红了脸,躲起来,它要躲起来……”
不躲才一怪!我趁机跳下了车,头也不回地往人多的地方躲去。
“神经病!”这是我留给他的最后一句话。
几个月后,我如愿跟一个算是事业有成的相亲对象结了婚。
婚后生了第二个孩子之后,我辞去了工作,做起了全职家庭主妇。
这是世界上最难的职业了,大娃捣蛋,二娃哭闹,锅里的菜烧焦了,我蓬头垢面,呵斥着大娃,哄着二娃。
当我手忙脚乱地解开二娃的尿裤,被一泡温润的童子尿喷得满脸都是的时候,忽然,我嘴里迸了一句诗。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6年第19期,有删节)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中的“我”在与“诗人”相亲前、相亲时、相亲后、马路相遇,直到“我”做了母亲后,心理经历了复杂的变化过程。
B.文章多次写到“诗人”“脸朝斜四十五度一仰”这个细节,突出了一个卑微困窘的货车司机内心深处隐藏着的自尊与倔强。
C.“诗人”拒绝和“我”再见面,是想维护自己的尊严;“我”骂他“神经病”,是因为“我”无法接受“诗人”对“我”的欺骗。
D.小说以“我”的视角,采用抑扬结合的艺术手法,使“诗人的形象”前后形成反差,从而掀起波澜,收到强烈的艺术效果。
2.请从不同角度赏析小说结尾的划线句子。
3.“诗”是本篇小说的一个重要元素,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请求支援
周海亮
你的剑叫做残阳剑。
这柄剑威力强劲,你可以同时斩掉十五名顶尖高手的头颅。
你的独门暗器叫做天女针。
你面对围攻,只需轻轻按下暗簧,即刻会有数不清的细小钢针射向敌手,状如天女散花。
天女针一次可以杀敌八十,中针者天下无解。
靠着残阳剑和天女针,你打败了飞天燕,杀掉了钻地鼠,废掉了鬼见愁的武功。
他们全是江湖上一顶一的高手,他们全是杀人不眨眼的黑道魔头。
从此你声名大振,投奔者众。
现在你拥有一支军队,占有一座城池。
你的军队勇士五千,良驹八百;你的城池繁华昌盛,鸡犬相闻。
你不停地和道上的兄弟签署着攻守同盟。
你还和神枪张三、铁拳李四、一招鲜王五结拜成兄弟。
你们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不求同日生,但求同日死。
所有的一切都是那么美好。
你招兵买马,筑固城池。
似乎四分五裂的天下不久之后就将统一,你将成为万人瞩目的头领或者君王,你将拥有无涯江山,无尽财富,无穷权力。
你沉浸在难以抑制的兴奋之中,你常常会在梦里笑出了
声。
可是,鬼见愁突然杀了回来。
其实那天你并没有完全废掉他的武功。
那天你有了小的疏忽。
鬼见愁凭着多年的武功造化医好了自己,又用三年时间练就了一门邪道武功。
现在他率精兵五万,包围了你的城池。
敌十倍于你,你并不害怕。
因为你的勇士们个个以一当十。
你的五千勇士扑出了城。
你试图将鬼见愁的五万精兵一举歼灭。
可是你很快发现自已犯下一个错误。
——鬼见愁的五万精兵,完全以死相拼。
他们踏着同伴的尸体往前冲,极度疯狂。
你砍断他的矛,他会用拳头打你;你砍断他的胳膊,他扑上来撕咬你的咽喉;你砍断他的脖子,他还会在倒下去的一刹那,用脚踢一下你的屁股。
尽管你的五千勇士个个骁勇善战,可是最后,他们不得不退了回来。
五千勇士,只剩三百。
鬼见愁精兵五万,尚有八千。
你关了城门,开始求援。
你给神枪张三飞鸽传书,让他速来救你。
几天后你得到消息,神枪张三早被一无名剑客杀于某个客栈。
你千里传音给铁拳李四,让他速来救你。
铁拳李四回话说,现在我也被围,自身难保,如何救你?
你在城墙上放起求援的烟火,这烟火只有一招鲜王五才能看懂。
一会儿王五放烟火回答你,他说,我正在攻城掠池,无暇管你。
你好自为之。
无奈之下,你计划弃城。
你已经管不了城里百姓的死活。
现在你只想自己逃命。
夜里你率剩下的三百勇士突围。
那是一场惨烈的战争。
你挥舞你的残阳剑斩下无数头颅。
你的天女针霎时间消灭掉鬼见愁八十名贴身保镖。
可是当你抬头,你突然无奈地发现,现在,你只剩下一名勇士,而鬼见愁,尚有精兵一百。
你的天女针已经射完最后一根钢针。
现在它成了废物。
你的残阳剑已经卷刃并且折断。
现在它不如一把菜刀。
你和最后一名勇士逃回了城。
鬼见愁甩手一镖,你的勇士就倒下了。
倒下前他为你紧闭了城门。
他忠心耿耿。
鬼见愁将城围起,不打不攻。
他想将你折磨致死。
其实鬼见愁只剩士兵一百。
你只需再有一把残阳剑,再有一管天女针,就可将他们全部消灭。
可是现在你没有了武器,也没有了士兵,更没有了兄弟和朋友。
你呼天天不响,叫地地不应。
等待你的,只有死路一条。
你向你妈求援。
你妈六十多岁。
你妈是一位农民。
你妈连鸡都不敢杀。
你给你妈打电话,你说学校又要收学费了,五百块。
你妈说,好。
我马上照办。
你命令不了别人。
你可以命令你妈。
你用这五百块钱给你的游戏卡充值。
你重新为自己装备了残阳剑和天女针。
你单枪匹马冲出城外,将鬼见愁和他的精兵杀个精光。
你保全了自家性命。
你还可以行走江湖,招兵买马。
即使在虚拟世界里,最后一位给你支援的,也肯定是你妈。
(有删节)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第二人称展开叙述,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也让读者能观照自身,让小说中的“你”成为规范自己言行的参照,具有警醒作用。
B.小说虽然塑造了一个沉溺于网络游戏中而不能自拔的形象,但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今青少年做行侠仗义、扶危济困英雄的愿望。
C.从骁勇善战到退守城中,从求援不成到弃守突围,再到逃回城中陷人绝望,虽然只是虛拟世界的江湖之战,却写得波澜起伏,引人人胜。
D.小说最后一段说明母亲无论在现实世界还是虚拟世界都是“你”坚实的依靠,这既是对母爱的颂扬,也是对沉迷网络游戏的青少年的警醒。
2.开头用一整段篇幅写“你”两件武器的威力,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小说描述母亲的文字并不多,但母亲的形象却十分突出。
小说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请简要分析。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黄霸字次公,淮阳阳夏人也,以豪杰役使徙云陵。
霸少学律令,喜为吏,武帝末以待诏
..入钱赏官,补侍郎谒者,使领郡钱谷计。
簿书正,以廉称,察补河东均输长,复察廉为河南太守丞。
霸为人明察内敏,又习文法,然温良有让,足知,善御众。
为丞,处议当于法,合人心,太守甚任之,吏民爱敬焉。
自武帝末,用法深。
昭帝立,幼,大将军霍光秉政,大臣争权,上官桀等与燕王谋作乱,光既诛之,遂遵武帝法度,以刑罚痛绳群下,由是俗吏上严酷以为能,而霸独用宽和为名。
会宣帝即位,在民间时知百姓苦吏急也,闻霸持法平,召以为廷尉正,数决疑狱,庭中称平,上擢霸为扬州刺史。
三岁,宣帝下诏以贤良高第扬州刺史霸为颍川太守,
秩比二千石
...。
时,上垂意于治,数下恩泽诏书
..,吏不奉宣。
太守霸为选择良吏,分部宣布诏令,令民成知上意。
使邮亭乡官皆畜鸡豚,以赡鳏寡贫穷者。
然后为条教,班行之于民间,劝以为善防奸之意,及务耕桑,节用殖财。
米盐靡密,初若烦碎,然霸精力能推行之。
吏民见者,语次寻绎,问它阴伏,以相参考。
其识事聪明如此,吏民不知所出,成称神明。
奸人去入它郡,盗贼日少。
霸力行教化而后诛罚,务在成就全安长吏。
许丞老病聋督邮白欲逐之霸曰许丞廉吏虽老尚能拜起送迎正颇重听何伤且善助之毋失贤者意
霸以外宽内明得吏民心,户口岁增,治为天下第一。
征.守京兆尹,秩二千石。
坐发民治驰道不先闻,又发骑士诣北军马不适士,劾乏军兴,连贬秩。
有诏归颍川太守官,以八百石居治如其前。
前后八年,郡中愈治。
而颍川孝弟有行义民、三老、力田,皆以差赐爵及帛。
后数月,征霸为太子太傅,迁御史大夫。
为丞相五岁,甘露三年薨,谥日定侯。
(节选自《汉书·循吏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许丞老/病聋/督邮白欲逐之/霸曰/许丞廉吏/虽老/尚能拜起送迎/正颇重听/何伤/且善助之/毋失贤者意
B.许丞老病/聋/督邮白欲逐之/霸曰/许丞廉吏/虽老/尚能拜起送迎/正颇重/听何伤/且善助之/毋失贤者意
C.许丞老病聋/督邮白欲逐之/霸曰/许丞廉吏/虽老/尚能拜/起送迎/正颇重/听何伤/且善助之/毋失贤者意
D.许丞老/病聋/督邮白/欲逐之/霸曰许丞廉/吏虽老/尚能拜起送迎/正颇重听/何伤/且善助之/毋失贤者意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待诏,汉代以才技征召士人,使随时听候皇帝的诏令,谓之待诏;汉以后沿用其制。
B.二千石,汉制,郡守俸禄为二千石,即月俸百二十斛,世因称郡守为“二千石”。
C.诏书,皇帝布告天下臣民的文书;起于西周,白秦始皇起,其成为皇帝的专用文书。
D.征,是汉代擢用人才的一种制度,由官府征聘的称“征”,皇帝征召的称“辟”。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黄霸精明能干。
他通晓法律,足智多谋,善于驾驭吏民,处事公道,深受吏民信任与爱戴。
B.黄霸为民着想。
下令邮亭、乡里赡养鳏寡贫弱的人,制订教令,勉力民众防备奸邪,致力农桑,节俭财物。
C.黄霸执法公平。
汉宣帝即位前听说黄霸执法公平,即位后就征召黄霸担任要职,审理疑难案件,获得了庭中一致好评。
D.黄霸政绩显著。
他历仕三朝,均因廉能得到上司或皇帝赏识与重用,仕途也因此一帆风顺。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l)遂遵武帝法度,以刑罚痛绳群下,由是俗吏上严酷以为能。
(2)吏民见者,语次寻绎,问它阴伏,以相参考。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早秋夜作
韦庄
翠簟初清暑半销,撇帘松韵送轻飙。
莎庭露永琴书润,山郭月明砧杵遥。
傍砌绿苔鸣蟋蟀,绕檐红树织螨蛸①。
不须更作悲秋赋②,王粲③辞家鬓已凋。
(注)①螨蛸:蜘蛛的一种,脚很长,俗称蟢子。
②悲秋赋:宋玉所作,开篇以万物逢秋而衰败,寄寓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之情。
后用为咏伤别离或咏伤秋寄悲怀之典。
③王粲:建安七子之一,依附曹操,一生感叹自己怀才不遇。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翠簟初清,暑气半消,松风送爽,诗人感受着早秋的清凉,内心愉悦。
B.莎草满庭,露水侵庭,琴书湿润,这些景象营造了冷清、安静的意境。
C.明月在天,山村里月色清明,远处传来阵阵捣衣声,秋月秋声秋意浓。
D.宋玉悲秋,王粲辞家,诗人以此表达自己的怀才不遇之感和思乡之情。
2.颈联描绘了怎样的景象?有什么效果?请简要分析。
6、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
不少于700字。
①最近在讲话中曾引用了梁启超先生的名言:“知责任者,大丈夫之始也;行责任者,大丈夫之终也。
”这句话,对我们青年人的成长具有深刻的启示:认识责任,是成人的前提条件;承担责任,才能真正成人。
请以“成人之始与终”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观点明确,论据恰当充实,论证合理。
②歌曲《我的祖国》中有这样的歌词:
这是美丽的祖国
是我生长的地方
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
到处都有明媚的风光
请以“祖国风光图”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感情真挚,运用记叙、描写和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
7、微写作
在西班牙举行的一场自行车赛上,车手伊斯梅尔·埃斯特万在距离终点只有 300 米时不幸遭遇爆胎,他只能扛起自行车跑向终点。
而此时他身后的竞争对手奥古斯汀·纳瓦罗拒绝超越对手,慢慢地跟随其身后。
后来,埃斯特万想把奖牌送给纳瓦罗,但遭到了婉拒。
从下面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
不超过 150 字。
①这一消息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发表看法。
要求:观点鲜明,言之成理。
②请发挥想象,描写当时比赛终点的场景。
要求:具体、形象,有画面感。
③请以“对手”为题,写一首小诗或一段抒情文字。
8、微写作
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
不超过150字。
①在塑造人物形象时,作家都会精心构建人物的社会生活环境。
请从《平凡的世界》《红岩》《呐喊》《边城》中选择一部作品,对作品中的社会生活环境进行赏析。
要求:结合作品内容。
②假如新闻纪录片《武汉战疫纪》分为多个篇章,其中有一个篇章专门用来讴歌抗击疫情中涌现的英雄人物,请你为这个篇章确定一个篇名。
要求:篇名出自文化经典,并陈述理由。
③以“呼吸”为题,写一首现代诗或一段抒情文字。
要求:写现代诗,用对比的方法;写抒情文字,用直接抒情的方法。
9、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我最憎恨两件事:没有信仰的博学多才和充满信仰的愚昧无知。
——穆罕莫德(伊斯兰先知)
缺乏信仰的人,在一个缺乏信仰的社会里,便无所畏惧。
——白岩松(央视著名主持人、记者)
中国太多人信仰缺失,到底为什么?——蒋勋(著名诗人、作家)
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
——
读了这段文字,你有怎样的体验和思考?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
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
③不得少于800字。
④不得抄袭、套作。
参考答案
1、1.B
2.①小说以“清明糕”为线索,使情节更集中、更简洁;②小说围绕“清明糕”谋篇布局,可以集中描写人物,使小说父子亲情的主题更突出。
3.①小说以父亲送来清明糕结尾,从情节上来看,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②从人物形象上来看,更好地突出了父亲慈爱的形象。
③从主题上来看,更好地表现了父亲对儿子和孙子的爱。
【解析】
1.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需要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准确地分析与概括。
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对选项信息进行理解判断。
B项,“并为母亲死后不回家做铺垫”错,母亲死后他不回家是因为父亲不会做清明糕。
故选B。
2.本题考查小说标题的作用。
题干要求简要说明以“清明糕”为线索谋篇布局上的好处。
这是一道考标题作用的题目,标题的作用要从人物、情节和主题三个角度分析。
1.标题的含义:表层义(即字面义)﹢深层义(比喻义或引申义或指代义)。
2、标题的作用。
①点明小说的中心。
②高度概括小说的主要内容。
③是贯穿全文的线索。
④交代主要人物。
⑤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
题干已经提示考生“清明糕”是这篇小说的线索,那么“清明糕”贯穿全文。
小说并以此谋篇布局,情节的各个部分就与“清明糕”密不可分,小说先写“我”爱吃“清明糕”,偷吃“清明糕”,儿子比爱吃“清明糕”,买“清明糕”,父亲送来自己做的“清明糕”。
所以,以“清明糕”为线索,使情节更集中、更简洁。
小说围绕“清明糕”可以集中描写了“我”、父母亲,儿子等人物,母亲年年做“清明糕”给孩子吃,孩子工作后还年年送“清明糕”给儿孙们吃,父亲在母亲去世后,自己学做“清明糕”送给儿孙,所以,“清明糕”使小说赞美父子间浓郁而真挚的亲情的主题更突出。
3.本题考查探究小说的结尾艺术特色的能力。
这是针对小说的结尾设题。
探究小说结尾的艺术效果,首先要先明确结尾的形式,然后从人物、情节和主题读者等角度分析。
小说的结局及作用(1)分析出人意料的结局。
①从结构安排上看,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
②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
如《项链》,直到结尾才点出项链是假的,但前面已作了伏笔:借项链时主人一口答应,还项链时主人没有打开盒子检查等,暗示了项链是不值钱的。
(2)分析令人伤感的悲剧结局。
①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
②从表现人物性格上看,能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
③这种结局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
(3)分析令人喜悦的大团圆结局。
①从表达效果上看,小说喜剧结局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
②从读者的情感体验上看,喜剧性的结局与主人公、作者的意愿构成和谐的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
③从主题上看,这样的结局凸显出的美好人性符合大众对审美的追求,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4)分析戛然而止、留下空白的结局。
留下了“空白”让读者想象,进行艺术再创造。
这篇小说从结尾形式来看,即从情节方面来看,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小说前面写父亲不会做清明糕,却又能在母亲去世后,父亲自己学做并送来以及用心呵护清明糕,这真是出人意料。
父亲对孩子一直以来的深深的关爱,那么清明节送来清明糕自然又在情理之中。
这也更加突出了父亲慈爱的形象,更好地表现了父亲对儿子和孙子浓浓的爱。
【点睛】
文学类文本阅读的选择题,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