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执业助理医师技能考试笔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执业助理医师技能考试笔记
1. 中医基础理论部分
阴阳学说可重要啦。

阴和阳就像白天和黑夜,是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的关系呢。

比如说人体的生理功能,上部为阳,下部为阴;体表为阳,体内为阴。

在病理状态下,如果阴虚了,就可能出现潮热盗汗这些症状哦。

五行学说也得好好掌握。

五行就是木、火、土、金、水,它们之间存在着相生和相克的关系。

像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这在中医诊断和治疗中都有用呢。

比如说一个人肝木太旺了,可能会克制脾土,就会出现脾胃方面的问题。

藏象学说也不能落下。

心主血脉,还主神明呢。

你想想,心脏要是不好了,血液循环就会出问题,而且人的精神状态也会受影响。

肺呢,主气司呼吸,又主宣发肃降。

要是肺的功能不好,就会咳嗽、气喘,呼吸不畅快。

2. 中医诊断学部分
望诊可有趣啦。

先看面色,面色红润那是健康的表现,如果面色苍白,可能是气血不足;面色发黄呢,可能是脾虚或者有湿邪。

再看舌象,舌头可是反映身
体内部情况的小镜子哦。

舌红苔黄可能是有热证,舌淡苔白可能是有寒证或者虚证。

闻诊也有讲究。

听声音就能知道不少事儿呢。

声音高亢有力的,可能是实证;声音低微无力的,可能是虚证。

还有嗅气味,如果一个人身上有腐臭味,可能是有湿热或者热毒内蕴呢。

问诊那可得仔细。

问病人的寒热情况,是恶寒还是发热,是但寒不热还是但热不寒。

还有问汗,有没有自汗、盗汗。

自汗就是白天不自主地出汗,多是气虚;盗汗就是晚上睡觉出汗,多是阴虚。

问饮食口味也很重要,喜欢吃酸的可能是肝有问题,喜欢吃甜的可能是脾有问题呢。

切诊更是中医的特色。

诊脉的时候,要感觉脉象的快慢、强弱、浮沉等。

浮脉可能是表证,沉脉可能是里证;数脉可能是热证,迟脉可能是寒证。

还有按诊,按压身体的某些部位,看有没有疼痛、肿块等情况。

3. 中药学部分
中药的性能得清楚。

四气五味,四气就是寒、热、温、凉,五味就是酸、苦、甘、辛、咸。

寒性的药能清热泻火,热性的药能温里散寒。

像黄连是寒性的,能清热燥湿解毒,多用于湿热证;干姜是热性的,能温中散寒,多用于脾胃虚寒证。

中药的功效和主治是重点。

比如说麻黄,能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

它主要用于外感风寒表实证,像感冒了,恶寒发热,无汗而喘的时候就可以用。

再比如人参,能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生津,安神益智。

用于气虚欲脱,脾气不足,肺气亏虚等多种虚证。

中药的配伍也很关键。

有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这些关系。

相须就是两种功效类似的药配合使用,能增强疗效,像麻黄配桂枝,发汗解表的作用就更强了。

相畏就是一种药的毒性被另一种药减轻或消除,比如生半夏畏生姜。

4. 方剂学部分
方剂的组成要牢记。

像麻黄汤,由麻黄、桂枝、杏仁、甘草组成,是治疗外感风寒表实证的基础方。

每一味药在方中的作用都不同,麻黄发汗解表,桂枝解肌发表助麻黄发汗,杏仁降利肺气,甘草调和诸药。

方剂的功效和主治要对应好。

四物汤,能补血调血,主要用于营血虚滞证,就是面色无华,唇甲色淡,头晕目眩,心悸失眠等症状的时候可以用。

方剂的变化形式有多种。

有加味变化,就是在原方的基础上加药,以适应不同的病情。

还有减味变化,去掉原方中的某些药。

药量增减变化也会影响方剂的功效,比如小承气汤和厚朴三物汤,药味相同,但药量不同,功效就有所不同。

5. 针灸学部分
经络系统要搞明白。

十二经脉的走向和交接规律很重要。

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

它们之间相互交接,形成一个循环的经络系统。

腧穴的定位要准确。

像足三里,在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胫骨前嵴外1横指处。

这个穴位可神奇啦,能调理脾胃,补中益气,通经活络等。

还有合谷穴,在手背,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能疏风解表,行气活血,通络止痛等。

针法和灸法也得会。

针法有提插补泻、捻转补泻等手法。

灸法有艾灸、隔物灸等。

艾灸又分直接灸和间接灸,间接灸包括隔姜灸、隔蒜灸等。

不同的针法和灸法适用于不同的病症呢。

6. 中医内科学部分
感冒这个病很常见。

分为风寒感冒、风热感冒、暑湿感冒等类型。

风寒感冒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痛,鼻塞流清涕,舌苔薄白,脉浮紧,可以用荆防败毒散来治疗。

风热感冒发热重,恶寒轻,有汗,咽痛,舌苔薄黄,脉浮数,银翘散就很合适。

咳嗽也分好几种。

有外感咳嗽和内伤咳嗽。

外感咳嗽又分风寒袭肺、风热犯肺、风燥伤肺等证型。

内伤咳嗽有痰湿蕴肺、痰热郁肺、肝火犯肺、肺阴亏耗等证型。

不同证型的治疗方法不一样,要辨证论治。

泄泻也是个多发病。

有寒湿泄泻、湿热泄泻、伤食泄泻、脾虚泄泻、肾虚泄泻等。

寒湿泄泻大便清稀,腹痛肠鸣,舌苔白腻,脉濡缓,可以用藿香正气散。

湿热泄泻大便黄褐而臭,肛门灼热,舌苔黄腻,脉滑数,葛根芩连汤效果不错。

7. 中医外科学部分
疮疡是中医外科学的重要内容。

痈是一种急性化脓性疾病,多由热毒壅盛引起。

初起局部红肿热痛,界限不清,以后逐渐扩大,中央变软,有波动感时可以切开排脓。

疽是一种深部的化脓性疾病,有阴疽和阳疽之分。

皮肤病也不少见。

像湿疹,多由风湿热邪蕴阻肌肤引起。

急性期皮肤潮红、丘疹、水疱、瘙痒剧烈,慢性期皮肤粗糙肥厚、苔藓样变。

治疗上急性期以清热利湿为主,慢性期以养血润肤为主。

肛肠疾病也不能忽视。

内痔主要表现为便血、脱出。

外痔主要是肛门不适、疼痛。

肛瘘有外口和内口,经常有脓性分泌物排出。

对于这些肛肠疾病,中医有坐浴、栓剂、手术等多种治疗方法。

8. 中医妇科学部分
月经病是中医妇科学的重点。

月经先期可能是气虚或者血热引起的。

气虚不能摄血,就会月经提前,量多,色淡,质稀;血热则会使血海不宁,月经提前,量多,色红,质稠。

月经后期可能是血虚、肾虚或者寒凝等原因。

带下病也很常见。

白带量多,色白,质稀,多是脾虚湿盛;白带色黄,量多,质稠,有臭味,多是湿热下注。

治疗上要根据不同的证型进行辨证论治。

妊娠病也需要关注。

妊娠恶阻就是怀孕早期出现恶心、呕吐等症状。

可能是脾胃虚弱或者肝胃不和引起的。

胎动不安是妊娠期出现腰酸、腹痛、小腹下坠等症状,要及时保胎治疗。

9. 中医儿科学部分
小儿生理病理特点要清楚。

小儿是纯阳之体,生机蓬勃,发育迅速,但脏腑娇嫩,形气未充。

在病理上,发病容易,传变迅速,脏气清灵,易趋康复。

儿科常见病要掌握。

比如小儿感冒,由于小儿肺脏娇嫩,脾常不足,所以感冒后容易夹痰、夹滞、夹惊。

治疗上要根据这些特点进行辨证论治。

还有小儿泄泻,多由喂养不当、感受外邪等引起。

小儿疳积也是个问题。

多是由于喂养不当,脾胃受损,气血津液耗伤引起的。

表现为形体消瘦,面色萎黄,毛发稀疏,精神不振等。

可以用消积导滞、健脾和胃等方法治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