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解读-弹冠相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弹冠相庆
某文化街街道的文字牌介绍了当地康熙年间一钱姓名士的治蝗故事。
在他在外做知县时,适夏遇蝗虫成灾,钱知县当机立断,动员百姓围歼蝗蝻,承诺捕蝻一斗秋付四升米。
百姓闻讯挑灯夜战,战果辉煌。
最终,钱知县以五十石米的代价换来全县秋天时的五谷丰登。
对此,文字牌称“百姓弹冠相庆”。
此处“弹冠相庆”一词用得不妥,不妨改作“额手称庆”。
弹冠,即掸去帽子上的尘土。
弹冠相庆,语本《汉书·王吉传》:“吉与贡禹为友,世称‘王阳在位,贡公弹冠’,言其取舍同也。
”西汉王吉(字子阳)和贡禹是朋友,王吉做了官,贡禹也拿出帽子弹弹灰尘,准备出仕。
后以“弹冠相庆”表示因一人做了官,让朋友得到出仕的机会,并因此而喜悦、欢庆。
历史上,王吉和贡禹都是德才兼备、敢于直谏的好官,两人相互扶持的情谊也一直被传为佳话。
然而,在实际语用中,“弹冠相庆”逐渐脱离了原本的语境,后来多用于贬义,指官场中一人当了官或升了官,他的同伙就互相庆贺将有官可做。
如宋代苏洵《管仲论》:“一日无(管)仲,则三子者可以弹冠而相庆矣。
”三子,指齐桓公嬖臣竖刁、易牙、开方,皆为奸佞小人。
额手,谓以双手合掌放在额上,表示敬意或庆幸。
语出《宋史·司马光传》:“帝崩,赴阙临,卫士望见,皆以手加额曰:‘此司马相公也。
’”此句说的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司马光,在宋神宗时期因为反对变法离开权力中心,退居洛阳。
宋神宗死后,司马光前往宫廷吊唁。
因他在朝中有很高的声望,所到之处无不受到人们的尊敬。
皇宫的卫士们见了他,都“以手加额”表示尊敬,并互相传告说:“这就是司马相公。
”
后“额手称庆”形容人们在忧困中获得喜讯时,表示庆幸、祝贺的喜悦,常用于令人称快的事,多为褒义。
如明代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三十七回:“文公至绛,国人无不额手
称庆。
百官朝贺,自不必说。
”
“弹冠相庆”和“额手称庆”都有“庆贺”的意思,但其用法和色彩大相径庭。
文字牌中以多用于贬义的“弹冠相庆”来形容百姓在钱知县的带领下战胜蝗虫的喜悦,显然是用错了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