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自贡市蜀光中学高三语文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自贡市蜀光中学高三语文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近日,记者从陕西省林业局获悉:榆林沙化土地治理率巳达93.24%——意味着毛乌素沙漠即将从陕西版图“消失”。
毛乌素沙漠曾水草丰美、牛羊成群,自唐代起至明清,由于人类的不合理开发利用,毛乌素地区逐渐变成茫茫大漠。
播种绿色,是陕西人70年的坚守。
随着三北防护林、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等国家重点工程相继启动,越来越多的人将目光和脚步“定格”在这里。
全国治沙英雄牛玉琴30多年治沙11万亩,使不毛之地变成了“人造绿洲”;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在14任连长的带领下,累计推平沙丘800多座,营造防风固沙林带35条;石光银成立了全国第一个农民股份治沙公司,一生只做治沙这一件事……
70年来,榆林以年1.62%的荒漠化逆转速率,不断缩小毛乌素沙漠面积;栽种的树木按1米株距排开,可绕地球赤道54圈;林木覆盖率由新中国成立之初的0.9%提高到34.8%,陕西绿色版图向北推进了400多公里。
“绿水青山”来了,“金山银山”也跟着来了。
这些年,榆林风沙区大棚种植、育苗、沙漠旅游等蓬勃兴起,全市从事沙产业的企事业单位150多家,年产值4.8亿元,从业人员10万余人。
(摘编自《毛乌素沙漠即将从陕西版图“消失”》,《陕西日报》2020年4月23日)材料二:
已有的沙漠改造经验,往往是在外延上下功夫,种树、种草,取得了许多成效,但这种沙漠治理方式不仅需要大量的投入,还经常面临着沙进人退的窘境和风险,重复治理不断。
若从内涵上着力进行突破,不仅可以一劳永逸地改造沙漠,而且可以节省大量人力物力。
我国沙漠的表面土壤普遍含有两种成分,一种成分是砒砂岩,另一种成分是沙子。
砒砂岩一旦裸露就风化,一遇风就起尘,一遇水就松散,随水大量流走,造成大面积水土流失。
沙子,结构松散、漏水漏肥,不能形成土壤团粒结构,同砒砂岩一样,是导致土地资源生态退化的“罪魁祸首”。
两者能不能结合起来,变两“害”为一“宝”?陕西省组织科学家从改造沙漠的内涵入手,进行了一项前无古人的研究试验。
科学家和工程人员起早贪黑,在沙漠采取沙和砒砂岩样本,在实验基地建设了14块试验田,进行不同
配比的土壤试种,研究在不同水旱条件下土壤胶结作用和结构的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对作物生长的影响。
几度寒暑,科学家们发明了适宜不同农作物生长的砒砂岩与沙组合配方,集成了砒砂岩与沙组合成土的配方技术、田间配置技术规划设计技术、规模化快速造田技术和节水高效技术,在实验室和田间实验研究基础上创建了在生态脆弱区水土耦合高效利用模式,形成了完整的砒砂岩与沙复配成土技术。
经过艰苦的努力,沙漠改造首先在试验田取得成功。
连续几年平均亩产马铃薯超过5000斤,玉米单产平均超过1600斤。
(摘编自《且看大漠神工》,《人民日报》2014年9月14日)材料三:
毛乌素沙地是我国四大沙地之一,属鄂尔多斯高平原向陕北黄士高原的过渡地区,包括了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南部、陕西省榆林市北部以及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的盐池县。
毛乌素沙地的治理在“整体遇制,局部好转”的大背景下,未治理面积仍然很大,林下经济、复合农林业仍处于发展初期等问题,不论是生态效益还是经济效益都有很大提升空间,距离达到可持续的产业化治沙仍有较远距离。
同时,该区域已有的“沙产业”研究主要集中于政策分析,缺乏对当前发展现状的评价,尤其缺乏对在一线实践“沙产业”的企业机构的定义梳理、统计分析。
要了解“沙产业”的特征、问题、前景,实现其稳定、可持续的发展,就必须更准确地把握沙漠治理产业化的现状。
为此,本研究给出了“沙产业”企业的定义,编制了毛乌素沙地“沙产业”企业清单,并通过对位于毛乌素沙漠的各县级区域的自然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农林牧渔业发展水平、沙产业企业数量及规模等情况的分析,评价了当前毛乌素沙地“沙产业”发展水平,为下一步的优化提升提供参考。
(摘编自《毛乌素沙地“沙产业”发展水平评价》,《中国软科学》2019年第6期)
1. 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以往种树、种草等方法尽管取得了许多成效,但往往没有在内涵上着力改造,因此投入大、成效差,常带来重复治理的问题。
B. 砒砂岩一旦裸露就风化、遇水流失与沙子结构松散、漏水漏肥的特性是造成我国沙漠土地资源生态退化的重要原因。
C. 砒砂岩与沙复配成土技术是在研究不同水旱条件下土壤胶结作用和结构变化的基础上形成的,其配方是科学而固定的。
D. 沙漠改造在试验田取得成功,连续几年马铃薯、玉米获得高产,这是生态脆弱区水土耦合高效利用模式取得的成效。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人类的不合理开发利用使得毛乌素变成茫茫大漠,70年的努力和国家重点工程相继启动使其得到“整体遏制,局部好转”。
B. 毛乌素沙漠即将“消失”,生态效益、经济效益都有了大幅提升,但是距离达到可持续的产业化治沙仍然有较远距离。
C. 毛乌素地区沙产业研究可通过对一线实践企业机构定义梳理、统计分析,准确把握相关现状,为下一步优化提升提供参考。
D. 多年来,人们采用多种措施对沙漠进行改造,促进了毛乌素荒漠化的逆转,但可持续的产业化治沙之路依然遥远。
3. 以上三则材料均和沙漠治理有关,介绍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珠穆朗玛峰上的魔方
徐畅
列车经过唐古拉山口,海拔飙升到5000米以上,车厢内紧急供氧。
多名乘客趴倒在座位下抓住输氧管吸氧,他们多是四十岁上下的中年人。
“现在这些少年,身体都不行了。
”靠窗的老太太说。
“四十多岁的人还算少年啊?”邻座的男人问。
老太太瞥着男人说:“我四十多岁的时候,他们还在撒尿和稀泥呢。
”男人有点尴尬,黝黑的脸涨得通红,不再搭理老太太。
火车把天走黑了,夜越陷越浓。
我们继续有说有笑,但每当望向窗边面无表情的老太太,内心都会阴沉下来。
我毫无睡意,百无聊赖,掏出背包里的魔方,笨拙地拼好蓝色的一面。
我眼睛酸涩,看了一眼窗外,老太太正聚精会神地看着我手中的魔方。
“你也会玩这小玩意儿?”她问。
“会一点儿。
”我并不想跟这古怪的老太太多说话。
“我怎么都玩不会,我儿子会,他半分钟就能拼好一个,无论多复杂。
”她自豪地说。
“他到哪里去都带着魔方,跟你这个一模一样。
”她又说。
“一般的魔方,长得都一个样,天下乌鸦一般黑嘛。
”我为自己不恰当的比喻而诧异。
老太太笑了,这是她第一次笑,虽然谈不上慈祥,但也总好过冷脸。
“你一个人去西藏做什么?”我没话找话。
“去看我儿子,我跟别人都这么说的。
”她说。
我无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她要真去看儿子,为什么说得那么不确定呢?况且我只是随口问问,又不是真的关心她。
“就你一个人啊?那么远,还那么大年纪。
”我问。
“今年整七十。
我命硬,老头子二十多年前就死了。
我中午给他送饭时,他躺在麦地里,身子已经硬了,双手抽成两只鸡爪挠着胸口。
我是一个人过的。
”她平静地说,仿佛在讲别人的老伴去世的故事,“那时候小军才三十岁出头。
他跟疯子一样,哪里都想去,媳妇也不要,后来离婚了。
”
“小军,”我说,“你儿子?”
“对对,当然,每年都要出去一趟,不是新疆就是西藏,还去过几次外国什么鬼地方。
”她说。
“旅游吗?”
“不是,”老太太看看窗外雪山远去的黑影,“去登山,登了很多座山。
每登一座山,他都往家里寄一张明信片,现在一捆明信片有五块大饼那么厚。
”她用手比画五块大饼的厚度。
“你儿子是登山家啊?我们跟你去拉萨还能见见他。
”我说。
老太太摇摇头,数着手指头说:“对,就是2001年。
”
“怎么了?”我问。
“我骂了他一顿。
他要去登珠穆朗玛峰,就是那个最高峰,我不同意。
”她眼睛眨巴着,“他还是去了,也给我寄了明信片。
”她看着我手里下意识转动的魔方,“也带着这么个玩意儿。
……登顶了。
”
“你儿子登上珠峰了。
”老太太瞬间伟大起来。
“是的,后来登山队去我家了,队长提溜着我儿子的一大包东西,都是登山用的。
还有一个魔方,六面颜色都对好了,他们说是在峰顶拼好的。
”
“为什么他不亲自跟你说?这么光荣的事情。
”我问。
“他死了。
”老太大的双眼像干涸的枯井,纵使再难过,也无法产生任何水分。
我右手一颤动,我明白,老太太说是去西藏看儿子,实际上是要去看珠穆朗玛峰。
“总共死了三个人,都是在下山的路上,雪崩——你可晓得?”她说。
“三个人都埋在雪里头,挖出来时手还保持着往外扒雪的姿势。
”她补充说,“我老头子死了,我儿子死了,村里人都说是我把他们克死了,是我命硬。
我早该死他们前面,我这叫人嫌弃的死老太婆。
”
我汗湿的手握着魔方,安慰的话是多余的,我缓缓拧动着魔方,等待她继续讲下去。
“我儿子真正拼了一辈子魔方,从六岁就爱玩,一直玩到三十六岁,他也算这方面的高手了。
”老太太努力想挤出一点笑容,却失败了。
我把魔方递给她,她小心翼翼地接过去,捧在眼前。
她双手微颤着转了几下,原本拼好的蓝色面也被打乱了。
她连续转了十来下,想恢复原来的蓝色面,但是越拼越乱。
“我跟你说过,我儿子半分钟就能拼好一个。
”她把魔方还给我。
我看了一眼手表,凌晨两点半了。
后来,老太太趴在座位上睡着了。
我搜刮脑海里拼魔方的所有公式,甚至用手机在网上找了各种拼魔方图解。
两个半小时后,天亮了起来。
老太太理理满头白发醒过来,她看到桌子上魔方的红橙蓝绿黄白六个面都拼好了。
她欣喜地望向我,抹一把干涩的眼睛,又转过脸去凝视着窗外。
4.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 小说第一段写多名乘客途经唐古拉山口时抓住输氧管吸氦,意在为后文情节的发展作铺垫,并表现了作者对当下人们身体素质较弱这一现实的忧虑。
B. 文中的景物描写,意蕴颇丰,从“夜越陷越浓"到“天亮了起来”,象征着“我”与老太太之间从心存隔膜到彼此理解的转变。
C. 小说运用了双线结构,明线围绕“我”与“老太太”展开,暗线围绕“儿子”展开。
两条线索时有交叉融合,使行文更富于变化,避免了平铺直叙。
D. 老太太因“儿子”迷恋登山不顾家而痛骂了他一顿,导致“儿子”负气离家去登珠峰,结果不幸遇难,这让她一直耿耿于怀,不能原谅自己。
E. 小说中多处运用细节描写,如“小心翼翼地接过去,捧在跟前”“双手微颤着转了几下”等,生动传神地表现了老太太内心复杂情感。
5. 小说中老太太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6. 请简要分析小说中“魔方”的作用。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抗生素类药物曾是人类对抗诸多疾病的一个“秘密武器”,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于一系列抗生素的发现,人类寿命得以大大延长。
但还不到一百年,由于细菌对抗生素耐药性的不断增强,抗生素逐渐走下了“神坛”,甚至成为未来医疗卫生领域的一个重大挑战。
抗生素的效力正在普遍下降,其原因是对抗生素具有耐药性的细菌正在迅速扩散,具有耐药能力的细菌未被某种抗生素杀死,之后便不再受制约,甚至将其耐药性传给其他种类细菌。
欧盟一位官员表示,由于对抗生素产生了耐药性,一些常见的病原体正在变成所谓的“超级细菌”。
一旦抗生素失效,我们的生活中就将充满危险——轻微的擦伤都有可能带来死亡,轻微的耳部感染可能就会引起耳聋。
抗生素的耐药性问题,已越来越成为困扰世界各国的一个难题。
世界卫生组织曾发布一份报告称,到2050年,由于细菌对抗生素产生耐药性,每年会导致1000万人丧生,相当于每3秒钟就有1人失去生命,危害将超过癌症。
同时最令人担心的是,这种危害性正逐年攀升。
比如治疗大肠杆菌,一般使用普通抗生
素即可见效,但近几年多个国家报告部分患者即使使用最强效的抗生素也无济于事。
目前在全球范围内,每年有约70万人死于各种耐药菌感染,23万新生儿因此夭折。
但目前针对细菌对抗生素产生耐药性而进行的新药研发很难跟上耐药性产生的速度。
世界卫生组织2017年9月发布的一份报告指出,目前新抗生素的研发严重不足,难以应对日益增长的抗生素耐药性威胁。
报告警告说,全球抗生素正濒临枯竭。
这项报告认为,抗生素耐药性的问题已严重危害现代医学的进展,目前急需加大对抗生素耐药感染研究与开发的投资,否则世界将被迫回到因常见感染而导致小手术致人死亡的年代。
世界卫生组织强调,制药公司和研究人员必须立即关注能治疗某些可在几天内导致患者死亡的严重感染的新抗生素。
目前进入临床阶段的大多数药物对现有抗生素类型进行的修复,只是短期的解决方案。
而对于世界卫生组织确定的会构成最大健康威胁的抗生素耐药感染,包括每年导致约25万人死亡的耐药性结核病,潜在的有效治疗方案则很少,70多年来,只有两种治疗耐药性结核病的新抗生素进入市场。
如果要终结结核病,每年全球急需投入8亿多美元来研究新的抗结核药物。
此外,对抗生素的滥用也是造成抗生素耐药性加速出现的一个重要原因。
美国一家研究机构的数据表明,2000年至2015年全球范围抗生素消费量增长了65%。
尽管抗生素是治疗某些疾病的特效药,但过度依赖抗生素治疗只能适得其反。
相比新抗生素的研发和投资,公众应该尽快学会科学谨慎地使用各类抗生素药物,否则未来我们将有可能死于一次普通的感染,而不是今天人们所恐惧的癌症、艾滋病等恶性疾病。
(摘编自《抗生素耐药性与“超级细菌”》)
7.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近百年来,人类寿命能得以大大延长,全得益于抗生素的发现和广泛使用。
B.细菌一旦未被抗生素杀死,就会将耐药性传给其他细菌,成为“超级细菌”。
C.细菌对抗生素产生耐药性,每年导致千万人丧生,其危害性已经远超癌症。
D.治疗疾病时,不能过度依赖抗生素,否则会加速细菌对抗生素耐药性的出现。
8.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引用欧盟一位官员的观点,说明了细菌对抗生素产生耐药性的原因及其严重后果。
B.世界卫生组织的多份报告证明抗生素效力下降已成世界难题,研发新抗生素迫在眉睫。
C.文章重点分析了细菌对抗生素产生耐药性的问题,并列举具体数据指出问题的严重性。
D.文章主要从两个角度分析抗生素效力下降的原因:具有耐药性的细菌的扩散、抗生素的滥用。
9.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细菌对抗生素耐药性产生速度快,新抗生素研发严重不足,全球抗生素濒临枯竭。
B.抗生素耐药性问题不仅给人类造成严重的健康威胁,还严重危害现代医学的进展。
C.目前进入临床阶段的抗生素药物对现有抗生素类型进行的修复,无法根本解决问题。
D.解决“超级细菌”,既需要研发和投资新抗生素,也需要公众科学谨慎地使用抗生素。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
辛弃疾,字幼安,齐之历城人。
少师蔡伯坚,与党怀英同学,号辛、党。
始筮仕,决以蓍,怀英遇“坎”,因留事金,弃疾得“离”,遂决意南归。
金主亮死,中原豪杰并起。
耿京聚兵山东,称天平节度使,节制山东、河北忠义军马,弃疾为掌书记,即劝京决策南向。
僧义端者,喜谈兵,弃疾间与之游。
及在京军中义端亦聚众千余说下之使隶京义端一夕窃印以遇京大怒欲杀弃医弃疾曰:“丐我三日期,不获,就死未晚。
”揣僧必以虚实奔告金帅,急追获之。
义端曰:“我识君真相,乃青兕也,力能杀人,幸勿杀我。
” 弃疾斩其首归报,京益壮之。
绍兴三十二年,京令弃疾奉表归宋,高宗劳师建康,召见,嘉纳之,授承务郎、天平节度掌书记,并以节使印告召京。
会张安国、邵进已杀京降金,弃疾还至海州,与众谋曰:“我缘主帅来归朝,不期事变,何以复金?”乃约统制王世隆及忠义人马全福等径趋金营,安国方与金将酣饮,即众中缚之以归,金将追之不及。
献俘行在,斩安国于市。
弃疾时年二十三。
时虞允文当国,帝锐意恢复,弃疾因论南北形势及三国、晋、汉人才,持论劲直,不为迎合,作《九议》并《应问》三篇、《美芹十论》献于朝,言逆顺之理,消长之势,技之长短,地之要者,甚备。
以讲和方定,议不行。
迁司农寺主簿,出知滁州。
州罹兵烬,井邑调残,弃疾宽征薄赋,招流散,教民兵,议屯田,乃创奠枕楼、繁雄馆。
辟江东安抚司参议官,留守叶衡雅重之。
衡入相,力荐弃疾慷慨有大略。
弃疾豪爽尚气节,识拔英俊,所交多海内知名士。
尝谓:“人生在勤,当以力田为先。
北方之人,养生之具不求于人,是以无甚富甚贫之家。
南方多末作以病农,而兼并之患兴,贫富斯不侔矣。
”故以“稼”名轩。
弃疾雅善长短句,悲壮激烈,有《稼轩集》行世。
(选自《宋史·辛弃疾传》,有删节)
10.对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怀英遇“坎”,因留事金事:侍奉
B.丐我三日期丐:乞求
C.地之要害,甚备备:详细
D.衡入相,力荐弃疾慷慨有大略慷慨:待人热忱,大方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及在京/军中义端亦聚众千余/说下之/使隶京/义端一夕窃印以逃/京大怒/欲杀弃疾
B.及在京军中/义端亦聚众千余/说下之使/隶京义端/一夕窃印以逃/京大怒/欲杀弃疾
C.及在京/军中义端亦聚众千余/说下之使/隶京义端/一夕窃印以逃/京大怒/欲杀弃疾
D.及在京军中/义端亦聚众千余/说下之/使隶京/义端一夕窃印以逃/京大怒/欲杀弃疾
1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古代男子20岁成人时举行加冠礼取字,以表示对本人的尊重或供朋友称呼。
如苏武字子卿,张衡字平子。
B.绍兴,是宋高宗的年号,取“绍柞中兴”之义。
年号是古代常用的纪年方式,如《张衡传》中永元、阳嘉、顺帝等。
C.筮,古代用著草茎占卦的一种活动。
古人将做官时会占卜问吉凶,故后也称刚做官为“筮仕”,《氓》中“尔卜尔筮”为成婚前问吉凶。
D.辟,征辟制是自汉代推行的自上而下的选拔官吏制度,皇帝征召称“征”,公府征召称“辟”。
如《张衡传》“连辟公府不就”。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辛弃疾雄豪英迈,叛徒义端窃印投金,辛弃疾陷于被杀的危险之中,最终辛弃疾斩义端之首,完成壮举。
B.辛弃疾义气干云,耿京被张安国杀害,辛弃疾义不容辞为耿京报仇,直入金营,趁张安国与金将酣饮之际,将其斩杀。
C.辛弃疾对南北时局有着深刻认识,写出了多篇有价值的分析形势的文章,因为当时朝廷的方针问题,最后没被采纳。
D.辛弃疾注重农业生产,他认为人生在于勤劳,当以务农为先。
14.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我缘主帅来归朝,不期事变,何以复命?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杜甫
十日画一水,五日画一石。
能事不受相促迫,王宰始肯留真迹。
壮哉昆仑方壶①图,挂君高堂之素壁。
巴陵洞庭日本东,赤岸水与银河通,中有云气随飞龙。
舟人渔子入浦溆,山木尽亚②洪涛风。
尤工远势古莫比,咫尺应须论万里。
焉得并州快剪刀③,剪取吴淞半江水④。
[注]①方壶:神话中的东海神山。
②亚:通“压”,俯偃低垂。
③并州:地名。
唐开元中为太原府,州治在今山西太原市,以产剪刀著称,有所谓“并州剪”。
④相传晋代索靖观赏顾恺之画,倾倒欲绝,不禁赞叹:“恨不带并州快剪刀来,剪淞江半幅练纹归去。
”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的前四句诗人先不谈画,而是极力赞扬王宰不愿受时间的催迫而仓促作画的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创作态度。
B.“赤岸水与银河通”写赤岸水仿佛与天上银河相通,形容水势壮美,与上面描绘山势的雄奇相呼应,和“黄河远上白云间”有异曲同工之妙。
C.“舟人”两句诗人着意描写在狂风激流中,渔人正急急驾舟驶向岸边躲避,极力渲染风猛、浪高、水急,使整个画面神韵飞动。
D.“尤工”二句,诗人高度评价王宰运用了古人莫比的技法,在一尺见方的画作上绘出了万里江山景象,凸显了我国山水画的美学特色。
16.请赏析本诗最后两句“焉得并州快剪刀,剪取吴淞半江水”。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亡羊补牢,犹为未晚”意在告诫人们要决绝过去,放眼未来。
《归去来兮辞》中也有相似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表现了归程的轻松愉快。
(3)《逍遥游》中,作者用行船对水的依赖性来类比大风载鹏翼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
”(4)庄子《逍遥游》中写宋荣子看淡了世间的荣辱,面对赞美,他“_________”;面对诋毁,他“_______”。
(5)王勃《滕王阁序)的“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绘了一幅天阔水远、野鸭高飞、晚霞绚烂的秋景图!(6)《陈情表》中用晋成公绥《<乌赋〉序》中的典故写自己要先尽孝心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9分)
18.下文是一份请柬草稿的片段,其中有五处表述不得体,请指出并改正.
我校文学社定于本月18日晚7点在学校礼堂举行“民俗文化报告会”,您是炙手可热的民俗专家,对民俗文化的研究造诣颇深。
今诚挚邀请您莅临会议,期盼您鼎力给广大的莘莘学子发表演讲,为我社民俗文化活动的开展做出指导,届时务必光临,不见不散。
(1)____________修改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修改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