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六安市第一中学高三下学期第九次月考语文试卷有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徽省六安市第一中学2017届高三下学期第九次月考语文试卷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
一、现代文阅读
(一)
节日文化
①节日无论今古,它们有一个共同的文化功能,就是调节民众生活。

由于古今社会文化背景的不同,古今节日形态又有着明显的差异。

②古今节日都注意节日在一年中的适度分布,如一、三、五、七、九月的节日排列,以适应个人与社会的需要,但节期选择的观念古今有着根本的区别。

古代社会以农耕为主,人们靠天吃饭,人们注意自然时序与人文节序的对应,节日是人们划分时间段落的特定标志,人们依据它安排自己的生产与生活。

现代节日以现代社会文化体系为基础,在节期选择上已很少或不再考虑自然物候变化,是一种纯粹的社会选择。

现在,即使是传统节日,人们也只是继承了它的形式以及它与当代社会能够适应的内容。

③古今节日也注重人们的身心调节。

但传统节日主要在于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们希望通过各种节日庆典与仪式取得与自然的沟通。

因为在传统观念中,自然属特定神灵的支配,人们生产是否丰收,身体是否康健,事业是否发达,子嗣是否兴旺,都仰靠神灵的荫庇。

中国传统节日从其起源看几乎都与神灵信仰有关,如元日驱山臊恶鬼、五月五祭水神等,神灵信仰成为传统节俗的中心项目。

人们通过传统节俗活动密切了人神之间的联系,获得一种身心的放松和精神自足。

④而现代,人们面对的是社会,人们需要调节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因此现代节日的主题是以公共活动的方式,实现人们之间的情感沟通。

通过节日这个人们共享的文化“平台”,密切社区成员乃至民族成员的联系,并展示民众的生命活力。

很多节日还保留了传统形式,但其民俗内容已演化为一般娱乐性质,娱乐是当代节日的主导原则。

如壮族的三月三,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等,都成为欢乐的群众集会。

⑤古今节日还是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环。

而在传统社会中,节日不仅是民众生活时段切分转换的标志,而且总表现为一种新旧的沟通与过渡,节日是一道道隐形的关口,过节与“度厄”成为节日形态的一体两面。

诸多节俗都是为了在关键时日给人们以精神的抚慰与生理的放松,祈求顺利过关与争取未来的幸运。

节日在民众生活中是文化传统、地方知识与道德精神的凝聚,民众社会的稳固,得力于民俗节日的周期性调节。

⑥而现代,虽然还没有一种生活样式能取代节日所具有的文化意义,但节日与生活实践没有深刻的内在联系现代文阅读节日文化①节日无论今古,它们有一个共同的文化功能现代文阅读节日文化①节日无论今古,它们有一个共同的文化功能。

人们往往没有了传统社会中所具有的那样浓烈的情感。

现在年节,在城市中,临近除夕才放三、五天假,除了比平时的购物热情稍高些外,人们很难有兴奋的感觉。

⑦节日文化的确是一个值得思考的现实问题。

我们在建构新的节日形态的时候,不仅要考虑到它与当代社会的适应与协调,而且也应对传统节日文化资源有一个正确的估计,充分挖掘传统节日的文化资源,利用有效的传统形式,赋予它新的意义。

以公共娱乐项目为中心,给在现实生活中日益隔离的社会成员以平等交流的机会,让人们在情感交流中获得一种生命意识的体验。

正如著名民俗学家钟敬文教授所指出那
样:“把传统民间节日活动中那些确实带有生活情趣的一些活动,认真加以挑选和运用。

这样做,不但丰富了我们的新文化,也将使这种新文化确实地具有较多的民族色彩和感情。


1.下列对古今节日的“社会文化背景”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古代社会以农耕为主,人们靠天吃饭,传统节日与自然时序对应,有利于安排生产与生活。

B.在古代社会,神灵支配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各个方面,人们希望通过节俗活动密切人神之间的联系,获得一种身心的放松和精神自足。

C.传统社会中,除了有助于生活时段切分外,诸多的节俗,都是为了在关键时日给人们以精神抚慰和生理放松的。

D.由于节日已与生活实践没有深刻的内在联系,现在社会尤其是城市中,人们对传统节日的感情已经有所淡漠。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今文化节期选择的观念不同:古代节期考虑自然物候变化,现代节期考虑适应社会需要。

B.古今的节日在民众生活中皆是文化传统、地方知识与道德精神的凝聚,民众社会的稳固,得力于民俗节日的周期性调节。

C.古代节俗活动是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现代节日活动是调节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古今文化节俗的作用(或“身心调节的内容”)不同。

D.作者认为,挑选和运用传统民间节日活动中与当代社会适应与协调的确实带有生活情趣的一些活动是在现代社会发挥传统节日的文化功能有效的手段。

3.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现代节日是以现代社会为基础的,是一种纯粹的社会选择,它们继承了传统节日的形式以及它与当代社会相适应的内容。

B.传统的观念中,神灵支配着自然,庇佑人们生产丰收、身体健康、事业发达、子嗣兴旺。

C.现代节日以公共活动的方式开展,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因为人们希望通过节日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实现人们之间的情感沟通。

D.社会进步了,人们更加文明理性,人们一般不再有传统社会中所具有的浓烈情感,但目前也还没有一种生活样式能取代节日所具有的文化意义。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风景树
朱道能
当二货提着两瓶好酒,去看几年没有来往的幺爷时,一村人都把脖子抻得像大白鹅似的。

“砰——砰”,幺爷院里突然传来两声玻璃的爆响。

不一会儿,二货跑出门,脸紫得像茄子:“你个老东西,就跟树过一辈子吧!”一村人都明白,爷俩一定是为卖银杏树的事杠上了。

据幺爷讲,这棵银杏树是他爷爷的爷爷的爷爷……栽下的。

只听这银杏湾的名字,就知道它早已是一村人的风景了。

夏日,郁郁葱葱的树冠,犹如一把绿色大伞,撑起一片阴凉。

一村老少,便惬意地坐在树下,大人随
意闲聊,小儿绕树嬉戏。

待到深秋,树下便是一地金黄。

村人就捡拾回去,好生收藏。

有长癣生疮的,熬水一洗;有破皮流血的,揉碎一按;有血高晕眩的,泡茶一饮……于是,常有人谢幺爷。

他听了,一摆手:都是托先人的福哩!
眼下有人出高价,要买幺爷这棵银杏树。

谁呢?就是村长大军。

大军原本在城里开公司,当老板。

后来作为有经济头脑的能人,被招贤回乡,当上了村长。

大军一上任,立即带来一个致富项目:卖风景树。

所谓风景树,就是漫山遍野的松树、柏树、杉树什么的。

只要连根刨起,缠上草绳,运到城里一栽,就变成城里人的风景了。

一时间,寂静的山林里,野鸡惊飞,山兔乱窜。

再聚到银杏树下,村人的话题便出奇地一致:谁谁又卖了多少棵树,谁谁又挣了多少钱……正说得热闹,一直闷坐一旁的幺爷,冷不丁冒出一句:“一群败家子!”村人面面相觑,然后讪着脸,散去了。

银杏树下,便陡然冷清了许多。

大军却常来,尽管问候十句,幺爷也难“嗯”上一声。

一天,大军神秘地压低声音:“幺爷啊,有人想买银杏树,给你出这个价——”他张开巴掌,五个手指伸得直直地。

幺爷吧哒着烟,望着地。

“五千,五千啊!我的幺爷!”大军把手掌伸到幺爷脸前。

幺爷吧哒着烟,又去看天。

“这样吧,再加一千……”幺爷站起身。

“七千,七千怎么样?不能再高了!”幺爷终于开口了:“先回家问你爹,看你有没有祖宗。

再去问你娘,看你是吃奶长大的,还是吃屎长大的!”大军狠狠地朝银杏树踹去,旋即又龇牙咧嘴地抱脚乱跳。

这事让二货老婆知道了,脚跟脚地赶到大军家里。

讲好一万元的价钱后,她一个电话,把在外打工的二货连夜叫了回来……
这一天,幺爷正坐在树下打瞌睡。

大军来了,板着脸说:“我代表村委会正式通知你,咱们村最近招商引资了家化工厂,需要拓宽进村公路——这棵银杏树在规划线上,要限期移走,否则将采取强制措施……”幺爷“霍”地站起身:“你敢——”大军冷笑道:“我是不敢,但是上级领导敢。

招商引资是头等大事,天王老子也要为它让道!”没几天,施工队果真开进山来。

看着热火朝天的施工场面,一村人热血沸腾。

就连蹲在茅坑上,也不忘拿根树棍,在地上划拉着征田补偿款的数目。

至于幺爷有多少天没出院门了,恐怕只有村医才清楚。

等再出门时,一向硬朗的幺爷,竟然拄起了拐杖。

他锁上大门,颤巍巍地出了村子。

几天后,幺爷回来了。

再过几天,幺爷又走了。

当公路一步步向银杏树逼近时,幺爷回来了,身后还多了几个陌生人。

他们径直来到银杏树下,又是测量,又是拍照,一脸的兴奋。

村人先是疑惑地张望,恍然后便一下子围过来:哈,幺爷要卖银杏树了!正在打牌的二货老婆,把麻将一推,反穿着鞋跑过来,嘴里直嚷:“卖多少钱?卖多少钱啊?”来人笑了:“多少钱?无价之宝!我们是文物局的,专门来登记保护这棵活化石的……”气喘吁吁赶来的大军,张着嘴巴,半天没缓过一口气来。

幺爷走的时候,正是深秋。

村医像往常一样,背着药箱,过来给幺爷挂药水。

因为化工厂刺鼻的怪味,幺爷一直咳嗽不止,远远就能听见。

今天却异常安静,安静得让人心慌。

村医喊着幺爷,急急地推开院门……当二货老婆打着哈欠过来时,村医拿出一张纸,是幺爷提前交给他的遗嘱:死后遗体火化,骨灰撒在银杏树下……安葬骨灰的那天,来了许多人,有领导,有记者。

因为幺爷是全县第一个自愿火化并树葬的农民。

银杏树下,面对镜头,大军侃侃而谈,谈在自己的带领下,银杏湾取得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双丰收,涌现出了田有根(幺爷的大名)这样的村民典型……最后,领导把装有奖金的红包,递给死者家属。

就在二货还在发愣的当儿,二货老婆从后面伸手抢过来,捏了捏,嘴角不由往上一翘。

当发现镜头正在对准自己时,便用手捂着脸,大声悲号:“我的亲爹啊,您咋舍得抛下我们走了啊……”树葬的小坑挖好了,装骨灰的布包缓缓打开。

大军抢在镜头前捧起一把骨灰,边撒边念叨:“幺爷啊,咱银杏湾的日子会越来越
好的,您老就安心地去吧……”“噼噼啪啪……”为幺爷送行的爆竹,在银杏树下,骤然响起。

一树的银杏叶,簌簌而下,如同漫天的纸钱,飘撒在幺爷的骨灰上……
4.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野鸡惊飞,山兔乱窜”生动形象地呈现了野生动物们受到惊扰慌乱逃窜的景象,以小见大,表现了“卖风景树”这一项目给当地自然环境带来的影响。

B.村医是小说中的次要角色,但作用不可小视,他在幺爷生病期间对幺爷的悉心照料,与二货夫妇对待幺爷的无情无义形成了鲜明对比。

C.在幺爷的葬礼上,二货老婆“捏了捏”奖金红包,“嘴角不由往上一翘”,看到镜头对着自己,马上又“悲号”起来,这些细节描写生动地表现了她的见钱眼开、冷漠虚伪。

D.病重的幺爷独自一人生活,死在家里也没人知道,生前寂寞,临终凄凉,葬礼上却热闹非凡,这种对比有力地讽刺了与会领导和记者的作秀行为。

E.小说按时间顺序展开情节,从二货游说幺爷卖树,到大军利诱、威胁幺爷卖树,到幺爷找来文物局保下银杏树,到幺爷去世、大军表功等,事件繁多却有条不紊。

5.小说中幺爷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6.“银杏树”在文中有何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沈鹏:澄怀观道翰墨仁心
李琭璐
沈鹏是书法家、美术评论家、编辑出版家,更是学者、诗人。

赵朴初先生曾赞其书法“大作不让明贤,至所欣佩”。

北京五环外,一幢欧式的联排别墅,沈鹏坐在书案前。

片刻,一幅行云流水的草书作品现于面前,而他,刚刚还和我风趣谈天,此前的幽默也瞬间凝作认真的静气。

沈鹏指出,今天的书法已然“专业化”,“专业化”可能促进了对书法的专门研究,但这是在丢失了普遍“社会化”情况下的“专业化”,实际上书法的根基削弱了。

对于当代书法,沈鹏忧虑重重:“某些青年人对笔法、结构掌握较快,追求外在形式感与点面的视觉刺激,但却面临着原有文化的缺失,减弱了耐看性与文化底蕴。

沈鹏认为,由于书写中的“刻意”“蓄意”多于“无意”“随意”,现今的一些优秀之作,虽可称作机智和灵巧,却达不到古人那样的指挥与风范。

是的,书法如果远离文化,远离人文精神,便失落了自身,失去了本质。

“专业化”促进技巧提高,但书法不仅仅是技巧,还有远比技巧更重要的素质。

唐代张彦远强调“先文而后墨”,明代董其昌讲“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书法家的“文”,有其独立于书法之外的一面,却也直接关系到书法作品的气息。

书法家的人文素养,既是知识积累,也是精神境界。

“书法往‘专业化’发展,也可能形成新面貌,辟另一蹊径。

还要看今后实践,总体来说,书法应该是多元的。

”沈鹏说。

沈鹏曾经用16个字概括过书法工作者的全面修养:弘扬原创、尊重个性、书内书外、艺道并进。

“‘尊重个性’,是人文思想的要旨,尊重自己个性的同时,也尊重别人的个性。

创造性建立在个性基础之上,但并非所有的‘个性’都合乎人文的‘共性’。

因此,后面的八个字必不可少,否则难成大器。

‘天生我材必有用’,善学者还要善于找到自身的‘才’的特点,扬其所长。

对短处要‘避’,还要注意克服。

久雨初晴色色新,山光峦表逐层分
路回忽听风雷吼,百丈飞流大写人。

这是先生的一首精彩诗作。

然而,“人”,字虽好写,做好却难。

不久前,沈鹏整理出多年收藏的六千余册图书,还有他的自书作品和名人书画,分别捐给了故乡、母校等地。

“这比留在自己身边要好。

”沈鹏的话朴实无华,毫无炫耀之意,只是旁人很难想象他为此付出的心血。

“回报众乡亲,此身何惮劳!”沈鹏把祖产“四进三院”的房屋捐献给江阴市政府,所得资金在江阴书画院设立了“沈鹏书画奖励基金”,每年奖励该院有成就的专兼职画师;他还先后担任江阴书画院名誉院长、江阴天华艺术学校沈鹏书法学校名誉校长。

都说字如其人。

沈鹏外表文弱,倘若见过他,定难与“狂草”和“金文大篆”联系起来
然而,只要能懂得他的“狂”与“拙”,就一定能领略到这位书法大家深埋于心的感情世界。

沈夫人自称是先生的“书童”。

但是,这个“角色”演起来不容易,条件苛刻:第一要有最快的速度,第二要各个都涉猎。

“他问英语的一个单词你要马上查找,他查平找仄你要马上找出诗词原句。

”其实,这位与沈鹏相濡以沫几十年的同龄“书童”,也已进入耄耋之年,但她也还在不停地学。

是啊,不用思考生命的意义,沈鹏在别人眼中,一直在“做啊做啊做个不停”。

或许,正是这么一种简单的智慧,令他以一种灼热而源自生命内在的本能战胜着重重磨难,最终抵达优雅从容的大自在、大无畏。

而这种精神,也令今天的我们自惭形秽。

7.下列不属于沈鹏对书法的深刻见解的一项是()
A.书法的专业化不能丢失社会化,更讲究耐看性与文化底蕴。

B.书法是无意随意而作,而且应该是多元的。

C.书法讲究技巧,但更讲究素质文化和人文精神。

D.书法要求速度快,还要涉猎各个。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文章开头一段先交代了沈鹏的身份,由此我们可见他在书法、美术、诗歌等方面的成就,然后借赵朴初先生之口,对他的多才多艺大加赞赏。

B.沈鹏在和人谈话聊天时幽默风趣,而一旦做起学问来就严肃认真了,作者在一次和沈鹏的交往中就深深地体会到这一点。

C.对于今天书法的“专业化”,沈鹏持完全否定态度,因为他认为“专业化”削弱了书法的根基,达不到古人那样的指挥与风范。

D.沈鹏用16个字对书法工作者提出要求,其中强调了“尊重个性”,但又对这个个性提出要求,即它要合乎人文的“共性”。

E.文章最后几段提到沈夫人,写到他要帮助沈鹏做学问,也写到她进入耄耋之年还在不停地学,意在赞扬沈夫人帮助他人、刻苦学习的精神。

9.本文介绍了书法家沈鹏的一些情况,你能从本文中学到些什么?它对你有何人生启示?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叶旺,六安人。

与合肥人马云同隶长枪军谢再兴,为百户
..。

再兴叛,二人自拔归。

数从征,积功并授
指挥佥事。

洪武
..四年,偕镇辽东。

初,元主北走,其辽阳行省参政刘益屯盖州,与平章高嘉努相为声援,保金、复等州。

帝遣断事黄俦赍诏谕益。

益籍所部兵马、钱粮、舆地之数来归。

帝命右丞张良佐、左丞商暠俱为盖州卫指挥佥事。

既念辽阳重地,复设都指挥使司统辖诸卫,以旺及云并为都指挥使往镇之。

已,纳克楚将内犯,敕.旺等预为备。

未几,纳克楚果以众至,见备御严,不敢攻,越盖至金州。

金州城未完,指挥韦富、王胜等督士卒分守诸门。

鼐嘈固者,敌骁将也,率精骑数百挑战城下,中伏弩仆,为我兵所获。

敌大沮。

富等纵兵击,敌引退,不敢由故道,从盖城南十里沿柞河遁。

旺先以兵扼柞河。

十余里缘河垒冰为墙,沃以水,经宿凝冱如城。

布钉板沙中,旁设坑阱,伏兵以伺。

云及指挥周鹗、吴立等建大旗城中,严兵不动,寂若无人。

已,寇至城南。

伏四起,两山旌旗蔽空,矢石雨下。

纳克楚仓皇趋连云岛,遇冰城,旁走,悉陷于阱,遂大溃。

云自城中出,合兵追击至将军山、毕噜河,斩获及冻死者无算,乘胜追至珠儿
峪。

纳克楚仅以身免。

第功
..,进旺、云俱都督佥事。

洪武十二年,命云征大宁。

捷闻,受赏,召还京。

后数年卒。

旺留镇如故。

会高丽遣使致书及礼物,而龙州①郑白等请内附。

旺以闻帝谓人臣无外交此间谍之渐勿轻信彼特示弱于我以窥边衅还之使无所藉口。

明年,旺复送高丽使者周谊入京。

帝以其国中弑逆,又诡杀朝使,反覆不可信,切责旺等绝之,而留谊不遣。

十九年召旺为后军都督府佥事。

居三月,辽东有警,复命还镇。

二十一年三月卒。

(选自《明史·列传第二十二》,有删改)【注】①龙州:高丽属地。

10.对下列句子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敌引退,不敢由.故道由:沿着重
B.伏兵以伺服
..伺服:窥探
C.矢石雨.下午雨:像雨点般配
D.斩获及冻死者无算
..不了无算:不计其数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百户,官名,是古代的地方军职,隶属于千户。

百户又叫“百夫之长”,唐代杨炯的诗句“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中的“百夫长”就是指该官职。

B.洪武,明太祖朱元璋的年号。

年号是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由汉武帝首创,一个皇帝只有一个年号,故后世常以年号作为皇帝的代称,如康熙皇帝。

C.敕,帝王的诏书、命令。

“敕赐”即皇帝命令赐予,“敕书”即皇帝颁给朝臣的诏书。

《红楼梦》中“敕造宁国府”的匾额即表示该府是皇帝下令建造的。

D.第功,评定功劳的等次。

古代获得战争的胜利后,帝王会按功臣的功劳大小给予封赏,如刘邦平定天下后,第功,萧何为第一。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叶旺正直有主见。

当长枪军谢再兴叛敌时,他和马云自动脱离谢再兴,归附太祖,抵御外敌,报效国家。

B.叶旺深得朝廷信任。

皇上曾任命叶旺为都指挥使,前往镇守军事重地辽阳。

C.叶旺军事才能出众。

纳克楚内犯时,他有智有谋,垒冰墙,布沙钉,设陷阱,击溃了纳克楚。

D.叶旺与马云并肩作战,屡立战功。

他们一起归附朝廷,一起镇守辽阳重地,一起在柞河设伏打退了纳克楚,遗憾的是马云先逝,而叶旺仍旧坚持留守。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旺先以兵扼柞河,十余里缘河垒冰为墙,沃以水,经宿凝冱如城。

(2)帝以其国中弑逆,又诡杀朝使,反覆不可信,切责旺等绝之,而留谊不遣。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小题。

拟咏怀二十七首(其十八)
庾信①
寻思万户侯,中夜忽然愁。

琴声遍屋里,书卷满床头。

虽言梦蝴蝶,定自非庄周。

残月如初月,新秋似旧秋。

露泣连珠下,萤飘碎火流。

乐天乃知命,何时能不忧。

注:①庾信:南北朝时期诗人,辅佐梁元帝,出使西魏被扣留,西魏灭梁后被迫仕魏,后北周取代西魏又仕北周,本诗为仕周时期所作。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诗作前半篇写中夜操琴、书卷满床的情景,后半篇写白露明月、萤火漂流的秋色,构成凄清孤寂的意境。

B.“中夜忽然愁”一句托物言志,夜半了,作者依然没有入睡,还在忧愁,突出愁之深、之切。

C.“虽言”两句运用“庄周梦蝶”的典故,表明自己可以像庄周一样,摆脱时刻相随的愁思。

D.“残月”两句由“中夜”暗渡而来,表达出时光流逝而诗人却不能回国辅政尽忠的无限惆怅之情。

E.“露泣”两句由“新秋”而来,烘托出诗人凄凉哀伤、虚无烦乱的内心状态,用词精切,对仗工巧。

15.本诗和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中的“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都使用了“琴”“书”两个意象,所抒情感有何不同?请结合相关诗句简要分析。

(三)名句默写
16.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不宜异同。

(《出师表》)
(2)《离骚》中,屈原用“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示即使被肢解,自己爱美的心志也不会因为受挫而改变。

(3)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认为北伐抗金应当做好充分准备,如果像南朝宋时的刘义隆那样草率出兵,虽有“__________”之雄心,也只怕会是“__________”的结局。

第Ⅱ卷(表达题共80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