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往理性观照下的翻译主体间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随着哲学从主体性转向主体间性,翻译主体间性的重要性也日益彰显,犹以伽达默尔的阐释学和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等较为突出。
与此同时翻译研究也逐渐出现了文化转向,翻译学者们开始探讨翻译主体及主体间性问题。
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为此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他强调主体间性
并不是主体的消融,而是要求参与交往的各主体间通过言语行为相互依托,和谐共存,这点对翻译的主体间性研究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将从哲学的主体性和主体间性出发,试着探讨翻译中主体间性的重要性。
一、主体性的兴起
纵观整个西方哲学史,主体性的发展与人的地位密切相关,“主体性”概念最早起源于古希腊哲学,在历史长河中经历了漫长的孕育及反思。
亚里士多德认为物质由“质料”和“形式”所构成,“正是凭借着形式,质料才成为某种确定的东西,而这便是事物的实质。
”[1]亚里士多德认为,“质料”便是“主体”的萌芽。
17世纪笛卡尔提出“我思故我在”[2]的命题,这是笛卡尔哲学体系的出发点,在他看来,与物质世界相对应的应当存在一个精神世界,人是由存在于物质世界的肉体以及存在于精神世界的灵魂或者说思维所组成的,这便是人与其他生物区分的关键。
“我思故我在”这条命题的焦点便落在“思”
上,“思”是“思维”的“思”,只有当“我”在思考,并且在“思”的指导下活动,才能证明“我”的存在。
至此,“人”作为主体第一次被提了出来。
正是这条命题为人的主体性奠定了基础,并以此开创了主体性哲学。
但笛卡尔的主体概念是独立于客观世界而论的,也从而开创了对后世影响深远的“主客二分”的哲学范式。
直到18世纪康德正式确立了主体性的本质特征,提出“人所愿欲的和他能够支配的一切东西都只能被用作手段;唯有人,以及与他一起,每一个理性的创造物,才是目的本身。
”[3]随后黑格尔将“精神”纳入主体概念,确定了主体性的中心位置。
黑格尔解释道:“精神便是‘一’,是自身均一的无限,是纯粹的同一性,这同一性其次把自己同自己分离开,作为自己的另一个东西,作为和共相对立的‘向自有’及‘内自有’。
”[4]而从真正意义上来定义“主体”概念的是卡尔·马克思。
他认为“一切感觉作用或直觉作用都是主体与客体的交互作用,赤裸裸的客体,离开了只觉着的活动,只是原材料,这原材料在被认识到的过程中发生转变。
被动的观照这种旧意义的认识是一个非现实的抽象概念,实际发生的过程是处理事物的过程。
”[5]这也就是说在马克思看来主体是人,但不是孤立存在的人,而是处在社会中的人,人不停地与社会或者说物质世界发生关系,产生作用。
马克思与黑格尔的主体性观点区
交往理性观照下的翻译主体间性
刘学华吴
凌
(长沙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长沙410076)
摘要: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哲学体系基础上建立起的西方主体性哲学稍有衰退,主体间性思想随之逐渐兴起。
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强调主体间的相互尊重、双向交往和理解,使交往行为者与世界建立起联系,以此来解决翻译研究单主体范式的困惑,使翻译活动中各主体之间能在理想的语境下通过交流,达成有效理解,清楚认识,和谐共存。
关键词:翻译;主体性;主体间性;交往理性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6365(2012)02-0151-4
收稿日期:2012-02-20
作者简介:刘学华(1969-),男,湖南邵阳人,长沙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翻译理论与实践。
吴凌(1988-),女,湖南岳阳人,长沙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翻译理论与实践。
. All Rights Reserved.
别在于后者认为世界发展的推动力是精神,而前者认为是物质,主体——
—即人,并且是处在社会中的人——
—在物质的推动下进行能动的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且物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二、主体间性的提出
随着时代的发展,主体性哲学的局限性日益凸现出来。
多尔迈在《主体性的黄昏》一书中谈到:“主体性观念已在丧失着它的力量。
这既是由于我们时代的具体经验所致,也是因为一些先进哲学家们的探究所致。
”[6]可以说冷战时期、世界大战、环境污染、甚至东西方文化冲突的出现等现象都是主体性哲学衰落的重要原因。
以“主客二分”为基础的主体性哲学已经不能满足人的生存本质问题。
主体性哲学过于强调人的主体性,强调人作为主体对客观世界的能动性,在克服古代哲学“主客不分”的局面,抬高人的主体地位的同时,却忽略了更重要的方面——
—主体与主体之间的交流。
因此主体间性哲学应时代的需要,基于主体性哲学的基础上发展而出成为必然。
主体间性也称交互主体性,最早由胡塞尔在其现象学中提出。
为了摆脱笛卡尔主体论哲学的“唯我论”,胡塞尔谈到:“无论如何,在我之内,在我的先验地还原了的纯粹的意识生活领域之内,我所经验到的这个世界连同他人在内,按照经验的意义,可以说,并不是我个人综合的产物,而只是一个外在于我的世界,一个交互主体性的世界,是为每个人在此存在着的世界,是每个人都能理解其客观对象的世界。
然而,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经验,有他自己的显现及其统一体,有他自己的世界现象,同时,这个被经验到的自身也是相对于一切经验的主体及其现象世界而言的。
”[7]在胡塞尔看来,主体间性并不是对主体性的完全批判,而是对其有所弃扬,主体间性表现为一种有生命力的关系,“自我”通过意向性行动与世界相联系,从而解决了认识的客观性问题。
“自我意识”除了包括生活世界中“他人”的意识之外还应包括“它物”。
如此,胡塞尔的观点与主体性哲学截然不同,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关系不是单纯在主客二分的基础上主体作用于客体,而应该是一种双向的、相互作用的交流,从而形成主体间关系。
伽达默尔的主体间性理论建立在其诠释学的基础上。
他提出主体与客体的历史共存性,而真正的理解不是去克服历史局限性,而是在批判和接受中共存。
文本的意义并不与作者或者读者单独存在,而是处于二者之间。
在他看来文本(包括整个世界)也是一个主体,主体间的对话与理解正是其诠释活动的基础。
在他的本体论诠释学理论中,诠释者更注重的是对于主体的解释,诠释的过程不应该只是对作者创造活动的静态重建,诠释者的观点也不应只是对作者创造活动的反射,相反,诠释行为是一种文本和诠释者之间的动态对话和视界融合的过程。
三、交往理性观照下的翻译主体间性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哲学从主体性向主体间性的转向,翻译研究也出现了文化转向,翻译界对翻译主体性的理论探讨取得很大成绩。
纵观整个翻译史,其发展过程也就是研究范式的不断发展和改进的过程。
“范式”的概念由托马斯·库恩首次在其《科学革命的结构》中提出,他从另一个角度描绘了科学方法。
他认为教科书上所教的科学方法只是“由收集这些教科书资料所使用的各种操作技术,连同把这些资料与教科书的理论概括联系起来所使用的逻辑运作,二者凑合在一起的结果而已”[8],科学是“流行教科书中所收集的事实、理论和方法的总汇”[9];但科学应该是科学共同体按照特殊的信念所进行的科学活动,而不仅仅是现成知识的积累,而是人类探求知识的活动,而范式就是指“那些公认的科学成就,它们在一段时间里为实践共同体提供典型的问题和解答”[10]。
也就是说范式是指研究工作所要解决的问题与解答的范例。
自此“范式”这个概念便风靡各个领域,更是沿用到语言学、翻译学等人文科学研究领域。
不同的研究范式强调翻译过程中不同的层面,使用的研究方法也各有不同。
而正是由于翻译的复杂性,因而出现了不同的研究范式。
在翻译理论领域,不同的翻译学派将翻译研究从不同的角度分为不同的范式:根茨勒[11]把当代国际上的译学流派分成五个,分别是美国翻译培训班派(The North American Translation Workshop)、翻译科学派(The “Science”of Translation)、翻译学派(Early Translation Studies)、多元体系说(Polysystem Theory)和结构主义(Deconstruction)。
奈达[12]的翻译理论发展经过了三个阶段,分别是语文学阶段、语言学阶段和文化学阶段。
这些都是西方翻译理论的经典范式。
在中国,许多翻译研究者在理解西方理论的基础上也都提出了不同的见解。
傅勇林[13]从西方翻译研究中总结出了三种范式:古典译学范式,近现代
1522012年
云梦学刊
. All Rights Reserved.
译学语言学范式和当代译学文化整合范式。
吕俊[14]将我国的翻译研究归纳为三种研究范式的变化,即:语文学式的翻译研究,结构主义语言学范式的研究和结构主义的多元化的研究,目前他正着手于研究一个新的范式——
—建构主义的翻译学研究。
而翻译学者陈大亮[15]从一个新的视角,即三种文学元素——
—作者,文本及读者,提出了三种翻译范式:作者中心范式,文本中心范式及译者中心范式。
从以上翻译范式的走向和发展来看,目前的翻译研究大多是单主体范式为主,但翻译的主体性研究范式已经出现了困惑,单主体无法决定整个翻译过程,满足不了和谐翻译的需求,此时,主体间性思维适时地为翻译指明了一条道路,为我们重新理解翻译的实质提供了新的视角,翻译研究不能从单一的角度去具体地指出谁是翻译的主体,而是必须从多主体入手,考虑译者跨时间、跨空间距离与文本进行交流。
而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也为之提供了哲学理论基础。
哈贝马斯批判现代工业社会过于强调目的工具性行为,并不加限制地使用工具,这种强调意识会使人们忽略交往行为的重要性,而交往关系是人类社会中最常见的也是最普遍的关系,交往对于社会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于精神世界来说,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能够帮助人们思考与合作,进而形成社会;于物质世界来说,人与自然之间的交往体现了人的主动性,交往行为正是一种主体间相互理解并达成一致的交互性行为。
哈贝马斯在《交往行为理论》中解释道,“交往行为概念所涉及到的是至少两个以上具有言语和行为能力的主体之间的互动,这些主体使用(口头的或口头之外的)手段,建立起一种人际关系。
行为者通过行为语境寻求沟通,以便在相互谅解的基础上把他们的行为计划和行为协调起来。
”[16]翻译就是一种特殊的交往行为,翻译各主体之间合理的交往保证了翻译活动的顺利展开。
哈贝马斯强调“客观知识的范式必须被具有言语能力和行为能力的主体的理解范式所取代”[17]是完全必要和正确的。
语言被认为是一种中介,来引导主体与客观世界之间的互动。
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上的。
言语行为理论认为我们说话的同时是在实施某种行为,语言和言语的区别在于语言是约定俗成的一套符号系统,而言语是人们运用语言材料和语言规则所进行交际活动的过程。
在此基础上哈贝马斯提出了“普遍语用学”理论,意义必须由生活世界提
供的普遍语境中得出,如果交往双方要达到相互理
解的话,必须使得所有主体满足一系列普遍有效性
要求:命题的真实性,规范的正确性,以及主观的真
诚性。
[18]这些要求代表了不同的知识范畴,也表明了哈贝马斯的主体间性观,它强调主体间的相互尊
重、双向交往和理解,以此使得交往行为者与世界
建立起联系,以此来解决翻译研究单主体模式的困
惑。
主体间性能使各主体之间在理想的语境下通过
交流,达成有效理解,清楚认识,从而和谐共存。
而
其商谈理论也是建立在这种交往理性的基础上的,
只有达到话语参与者的赞同才能要求有效。
不同于
其他性质的行为,交往强调的是“一致性”而不是“结果性”,旨在与客观世界建立一种平等的交流方式而不是工具目的性行为所强调的一味地去改造
世界。
但构建这样一个平等交流的过程中要求参与
交往的每一个主体都能达到话语“有效性”,因此有
效性的概念不应该是形而上学的而应该是能让交
往变为可能的一种理性思维,而人类有能力掌握这
种理性思维并且能成功地平等自由地参与与他人
的交往行为。
为了重建人类科学的理论基础,哈贝
马斯为主体间的交往提出了一种新的哲学理论,即
交往行为理论,旨在能通过话语所遵循的交往理性
使人们达到真诚的沟通及平等的共识。
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主张交往的中心应
该从主体转向主体间,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不对等的
关系也应转变成为平等的话语交际关系。
主体间性
是在不同主体的交往过程中产生的,由此可以得出
各主体之间的交往是平等的,它们相互影响,又相
互尊重。
因此翻译的交往行为应是指多主体并存下
的平等交往,而非主体与受主体操控的客体之间的
关系。
翻译活动的实质就是通过语言的媒介主体之
间的交往与对话。
译者、作者或文本的主体性不是孤
立存在的,而是三者与读者和谐共在的间性关系。
哈贝马斯旨在建立一种交往行为的合理性理
论,交往理性观照下的具有言语和交往能力的主体
在交往过程中是平等的,相互的,能够达成共识的
关系,而这正是翻译活动的最终目的,因此交往行
为理论无疑为此提供了极大的实践意义,值得我们
进一步地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罗素.西方哲学史(上卷)[M].何兆武,李约瑟译.北京:商务印书
刘学华吴凌:交往理性观照下的翻译主体间性153第1期
. All Rights Reserved.
馆,1963:108.
[2]罗素.西方哲学史(下卷)[M].马元德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1976:86.[3]康德.实践理性批判[M].韩水法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95.[4]罗素.西方哲学史(下卷)[M].何兆武,李约瑟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284.
[5]罗素.西方哲学史(下卷)[M].何兆武,李约瑟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338.
[6]多尔迈.主体性的黄昏[M].万俊人,朱国钧,吴海针译。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1.
[7]胡塞尔.笛卡尔式的沉思[M].张廷国译。
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204.
[8]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M].金吾伦,胡新和译。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1.
[9]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M].金吾伦,胡新和译。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4.
[10]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M].金吾伦,胡新和译。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序4.
[11]Gentzler E:Contemporary Translation Theories [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1993:2.
[12]Nida E:Language and Culture:Contexts in Translating [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242.
[13]傅勇林.文化范式———译学研究与比较文学[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0:16.
[14]吕俊,侯向群.翻译学———一个建构主义的视角[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114.[15]陈大亮.翻译研究:从主体性向主体间性转向[J].中国翻译,2005(2):3-9.
[16]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第一卷)[M].曹卫东译。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84.
[17]Habermas J:The Philosophical Discourse of Modernity [M].Cambridge:Polity Press,1987:297.
[18]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第一卷)[M].曹卫东译。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74.
[19]黄瑞红.学习风格理论与英语教学策略研究[J].长沙大学学报,2012,(1).
[责任编辑、校对付力]
Intersubjectivity in Transl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mmunicative Rationality
LIU Xuehua,WU Ling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Changsh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Changsha Hunan,410076)Abstract:Since the 1970s,the western subjective philosophy,which is based on the Philosophical system of Descartes,is in its twilight.On the other hand,the idea of intersubjectivity is taken seriously.Habermas’theory of communicative action stresses the mutual respect,two-way exchanges and understanding between subjects,in establishing a connection between communicative actors and the world.In this way,the confusion on the single-subject paradigm in translation studies can be solued.Also,through communication in the translation activities,
subjects can achieve an effective understanding and harmonious coexistence in an ideal context.Key words:translation;subjectivity;intersubjectivity;communicative rationality
154
2012年
云梦学刊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