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的操作规程及注意事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针灸的操作规程及注意事项
(一)操作规程
1.术前准备
认真检查和询问病人,以确定是否是适应证,有无禁忌证,根据病情拟定治疗方案;检查所需药品、针具是否齐全,同时进行消毒,做好施术前的一切准备;对病人讲明施术过程中注意事项,争取病人理解和配合,消除其恐惧心理,增强其治疗信心。
2.选择体位
正确的体位应使病人感到舒适,肌肉放松,充分暴露针灸部位。
通常采用的针灸体位有如下几种。
(1)仰卧位适用于头面、前额、胸腹、上下肢前侧及手足部的穴位。
(2)俯卧位适用于头颈、肩背、腰骶及上下肢后侧的穴位。
(3)侧卧位适用于头侧、面侧、肩侧、胸侧、下肢外侧等,除与床接触的部位以外的所有其他部位的穴位。
(4)俯伏坐位适用于头后部、颈项、肩背、腰骶等部位的穴位。
(5)仰靠坐位适用于头前部、面颜、胸腹、腿前部等部位的穴位。
3.针具选择
一般临床上常选用26-30号针灸针。
4.术前消毒
确定治疗部位以后,施行针刺时,则必须以酒精或碘酒消毒。
5.观察反应
针刺治疗部位后,要不断观察受术者的反应,及时处理和调整不适。
如病人疼痛异常,头晕、恶心、心悸,,必须立即启针检查处理。
6.针灸时间
姐电针治疗时,每次可留阵30~40分钟为宜。
7.针灸次数
常规治疗一般每天针灸1次;每10次为1疗程;2疗程间隔3~5天。
8.起针方法
启针时随即关闭电针仪,一手取消毒棉球或棉棒,轻按银针处皮肤另一只手迅速将针灸针取出。
出现滞针时切不可用力硬拔,轻叩针灸针周围皮肤,待缓解肌肉紧张,即可取出滞针;出现皮肤出血,随即用消毒棉球或棉棒按住即可。
(二)注意事项
1、过于疲劳、精神高度紧张、饥饿者不宜针刺;年老体弱者针刺应尽量采取卧位,取宜穴少,手宜法轻。
2、怀孕妇女针刺不宜过猛,腹部、腰骶部及能引起子宫收缩的穴位如合谷、三阴交、昆仑、至阴等禁止针灸。
3、小儿因不配合,一般不留针。
婴幼儿囟门部及风府、哑门穴等禁针。
4、有出血性疾病的患者,或常有自发性出血,损伤后不易止血者,不宜针刺。
5、皮肤感染、溃疡、瘢痕和肿瘤部位不予针刺。
6、眼区、胸背、肾区、项部,胃溃疡、肠粘连、肠梗阻患者的腹部,尿潴留患者的耻骨联合区针刺时应掌握深度和角度,禁用直刺,防止误伤重要脏器。
7、针刺对某些病症确实有极好的疗效,但并非万能,特别是一些急重病的治疗,应根据情况及时采用综合治疗,才能更有利于病人,也可充分发挥针灸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