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经导读课件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今文经学派认为六经都是孔子手定的,先 有孔子然后有六经,孔子之前无所谓经, 孔于是开辟经学的创始人。 古文经学派则认为,六经不过是古代传下 来的史料文献,并非始于孔子,但他们往 往假托周公等所谓先圣著作六经。 • 今文经学派以孔子为政治家、教育家,认 为六经寄托了孔子的政治思想,完全是孔 子“托古改制”的体现。注重从六经的 “微言大义”中去探求、发现治国安邦的 道理。 古文经学派则是把孔子视为史学家,孔子 只是对六经这些历史资料进行了整理,然 后传(参《庄子· 天下篇》); 《荀子· 解蔽篇》引有《道经》。 儒家的著作有“六经”: 始见于《庄子· 天运篇》:“孔子谓老聃曰: 丘治《诗》、《书》、《礼》、《乐》、 《易》、《春秋》“六经”,自以为久矣。”
• 《庄子· 天下篇》更进一步说: • “《诗》以道志,《书》以道事,《礼》以 道行,《乐》以道和,《易》以道阴阳, 《春秋》以道名分。其数散于天下而设于中 国者,百家之学时或称而道之。” • 这说明战国时期,“六经”已为儒家所专有. 但在这时,“经”并不专指儒家著作。 • 3、六经: 也叫“六艺” .“六经”本周秦古书,因 孔子曾删订、整理并设帐授徒,故为儒家专 有。其学说已在天下得以传播,并得到一些 学派的称道。
• 六经的排列顺序不同 • 今文经的排列顺序:《庄子· 天下篇》以及 司马迁的《史记》,都是《诗》、《书》、 《礼》、《乐》、《易》、《春秋》 • 古文经的排列顺序是:班固《汉书· 艺文 志》,将“六经”的次序改为《易》、 《书》、《诗》、《礼》、《乐》、《春 秋》,后来的学者也都遵照这一次序。
• 西汉时期,今文经学受到封建统治者的承 认,在思想学术领域占据着统治地位.今 文经立于学官,在朝廷设立了五经博士。 • 古文经学派则一直处于被贬斥的地位,未 能立于学官。古文经虽有传本,也只藏于 朝廷秘府或在民间流传。直到西汉末代皇 帝汉平帝时,古文经才由于王莽一派政治 势力的支持,在学者刘歆的建议下立于学 官,以与今文经博士相抗衡。
• 孔子以《诗》、《书》、《礼》、《乐》教, 弟子盖三干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 • ……乃因史记作《春秋》,上至隐公,下迄 哀公十四年,十二公。据鲁,亲周,故殷, 运之三代。约其文辞而指博。”
• 6、孔子没后,儒分为八派 • 《韩非子.显学篇》有一个大概的描述: “世之显学,儒墨也。儒之所至,孔丘也; 墨之所至,墨翟也。 自孔子之死也,有子张之儒,有子思之儒, 有颜氏之儒,有孟氏之儒,有漆雕氏之儒, 有仲良氏之儒,有孙氏之儒,有乐正氏之 儒。” • 有可能在思想文化方面作出贡献且未被归入 儒家八派的还有 • 曾子、有子、子游、子夏等。
• 四、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玄学 • 魏正始(240—248年)年间,何晏作《道德 论》、注《论语》,王弼注《老子》、 《易经》等,就是提倡虚无思想的代表。以 后魏晋之际,向秀等人也大肆宣扬伦理纲常 出于自然,认为封建秩序是天理的自然。 • 儒家的经义同老庄思想结合起来,发展为玄 学,就是这时期思想学术领域的一大特点.
• 言《诗》自鲁之申培公、齐人辕固(生)、 燕人韩婴 • 言《尚书》自济南伏生 • 言《礼》自鲁高堂生 • 言《易》自葘川田生 • 言《春秋》于齐鲁自胡毋生 于赵自董仲舒 • 古文经书——古文经。 • 鲁恭王坏孔子宅,得用六国古文字书写的儒家 典籍 • 河间献王得古文先秦典籍:《周官》《尚书》 • 《礼》《礼记》《孟子》《老子》
• 5、孔子和六经 • 孔子据已有旧典整理为六经,原本是一个不 必争议的说法。 • 司马迁《孔子世家》: • 孔子之时,周室微而礼乐废,《诗》、《书》 缺。[孔子]追迹三代之礼,序《书传》,上纪 唐虞之际,下至秦缪,编次其事。……故 《书传》、《礼记》自孔子。
• “吾自卫返鲁,然后乐正,《雅》、《颂》各 得其所。” • 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 取其可施于礼义,上采契、后稷,中述殷周 之盛,止幽、厉之缺。……三百五篇孔子皆 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 《颂》之音。礼乐自此可得而述,以备王道, 成六艺。 • 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 《象》、《说卦》、《文言》.读《易》, 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 《易》则彬彬矣。’
十三经导读
• 一、先秦儒家与经书 • 1、何谓经? • 织之纵线丝谓之经,必先有经而后有纬.是故 三纲五常、六艺谓之天地之常经。 • 经为常,即“常道”,即经久不变的义理、 法度、原则(参班固《白虎通》)。后来又把 含有这种常道、可作为典范的书叫经。后因 儒家经典蕴涵有永恒而不可变的真理故称经. 皮锡瑞在《经学历史》中也猜测,或当孔子 删定六经之时,以其道可常行,正名为经。
• 武帝以儒者公孙弘为丞相,封平津侯。 • 自西汉宣、元时代至东汉,是经学史上的极 盛时代。 • 元帝尤好儒学,经师韦贤、韦玄成父子、匡 衡都位至丞相,贡禹、薛广德位至御史大夫, 以后公卿之位,以经术进身者占了很高的比 例。 • 读经成了通向高官厚禄的大道,当时流行的 邹鲁之谚“遗子黄金满籝,不如一经”。
• 4、周秦前的古书—坟典 中国文明的起源相当早,文字的发明与使 用也在孔子之前一个相当久远的年代。《左 传.昭公十二年》记载,王曰:“是良史也, 子善视之!是能读《三坟》、《五典》、《八 索》、《九丘》。” 《三坟》,是伏羲三皇之书; 《五典》是唐尧、虞舜五帝之书; 《八索》,是有关八卦的最早的书; 《九丘》为九州土地、风气之书。
• 东晋以后,玄学又与佛学合流。这时多用 玄学语言解释佛经,推动了佛学在中国的 发展。 • 南北朝时期也还有南学、北学之分。 • 一般地说,北朝儒生比较多地保留东汉的 学风,注重讲究儒学经义,受老庄思想影 响较少,学风也比较朴实,而南朝则是更 多地继承了魏晋的学风,用老庄虚无玄远 的思想来改造儒家的经义比较突出,因此 更注意文辞,学风比较虚浮。在经学史上, 一般都把这种玄学化的南方经学视为这时 期的经学正统。
• 从学术观点上看,今文经学派以《公羊传》 为阐发其主要思想的经典,董仲舒是主要 代表人物。宣扬《公羊传》中的“大一统” 思想,提出了“君权神授”的、“天人感 应”, “天人合一”的观点。 • 西汉的古文经学派把《周礼》奉为主要经 典。他们反对今文经学者们的迷信观点, 讲求实学,注重从名物训诂方面去解读经 书,因此学风比较村朴实。但是古文经中 也有不少被他们窜改、增加的地方,有些 注释也不免流于烦琐。 •
• 儒者“师古”以及分封诸子以卫社稷,无法 使统一帝国得到巩固和稳定。 • 秦始皇借助于阴阳五行化之后的儒学,好谶, 喜方术,求长生不老。 • “推终始五德之传,以为周得火德,秦代 周德,从所不胜。方今水德之始,改年始, 朝贺皆自是十月朔,衣服旄旌节旗皆 黑。……更名河曰德水,以为水德之始。” • 焚书事件发生在秦始皇三十四年,即公元前 213年。
• 2、儒者的自觉传播与经书的恢复 • 秦焚书,使民间的儒学受到沉重打击,但秦 亡以后又迅速得以恢复。 • 儒者所传——今文经 • 伏生治《尚书》,汉定天下,他即所藏《书》 二十九篇教于齐鲁之间,齐学者由此能言 《尚书》。 • 申公年轻时与楚元王刘交等一起受《诗》于 浮丘伯,后来归鲁退居家教,弟子自远方至 受业者百余人。 齐人辕固(生)、燕人韩婴传讲《诗》,称 为“三家诗”。
• “禁之便。臣请史官非秦纪皆烧之。非博士所 职,天下敢有藏《诗》、《书》者弃市。以 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 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 种树之书。若有学(法令)[者],以吏为师。” • “吾前收天下书不中用者尽去之。悉召文学 方术士甚众,欲以兴太平,方士欲练以求奇 药。今闻韩众[终]去不报,徐福等费以巨万计, 终不得药,徒以奸利相告日闻。卢生等吾尊 赐之甚厚,今乃诽谤我,以重吾不德也。诸 生在咸阳者,吾使人廉问,或为妖言以乱黔 首。”于是下令将在咸阳诸生犯禁者四百六 十余人全部坑杀。
• “刘秀发兵捕不道,卯金修德为天子。” (《河图赤伏符》) • “汉大兴之道,在九世之王。” (《河图 会昌符》) • “鬼在山,禾女连,王天下。” (《易运 期》) • 东汉章帝建初四年(79年)在白虎观召集儒生 们来考论五经异同。编著成《白虎通义》, 它促使今文经学进一步神学化。
• 两汉时期经学的今古文之争 • 无论是今文经还是古文经,原只是抄录的 文字不同,但是后来却形成了两个学术上 的派别。 • 今文经学派和古文经学派。这两个学派各 立门户,各有师法,它们对孔子的评价、 对六经的解释以及学术研究的方法等都存 在很大分歧。 • 两派的对立首先表现在对六经的作者有不 同的看法。
• 3、统治者的提倡 • 汉文帝时,儒家学者贾谊也多次强调,秦朝 灭亡的根本原因是“仁义不施”。 • 汉景帝时,研治儒学的晁错又提出一系列固 国安邦的建议。其中包括鼓励向北边移民以 抵御匈奴的骚扰和 “削藩之策”等等。 • 景帝三年(前154年)的吴楚七国之乱。 • “君权神授”、“大一统"是汉武帝实行“罢 黜百家,独尊儒术”方针的根本原因。
• • • • • • •
陶潜《圣贤群辅录》说孔子后八儒: 颜氏传《诗》,为讽谏之儒; 孟氏传《书》,为疏通致远之儒; 漆雕氏传《礼》,为恭俭庄敬之儒; 仲良氏传《乐》,为移风易俗之儒; 乐正氏传《春秋》,为属辞比事之儒; 公孙氏传《易》,为洁净精微之儒。
• 二、秦朝:儒学的第一次毁灭性打击 • 公元前221年,秦“续六世之余烈,振长策 而御海内”, 用不到10年的时间,相继兼并 了韩、魏、楚、赵、燕、齐等国,终于在中 国历史上第一次建立起统一的王朝,开创了 中国社会发展的新格局。 • 就思想传统而言,秦承魏制。 秦王朝在其统一全国前后都始终如一地对儒 学表示过适度的尊重。置博士官,伏生、叔 孙通、张苍,史皆称其故秦博士。
• 东汉末年,郑玄作为一代经学大师,独尊于 众家之上。 • 郑玄字康成,是兼通今古文两派经学的学者。 郑玄在古文经学基础上,又参采了今文经学 的某些观点(甚至包括一些谶纬之说) ,打破 经学门户之见自成一家形成郑学。受到儒生 们极大尊崇,于是天下经生尽从郑学。 • 郑玄遍注群经,是汉代经学的集大成者。郑 学的确立,使得曾经占据统治地位的今文经 学实际上被推翻,并且长期以来今古文经学 的激烈斗争也从此趋于沉寂。
• 叔孙通,薛(今山东滕县)人,生卒年月不详, 约在公元前三至二世纪之间,秦汉之际著名 儒者。 • 叔孙通“秦时以文学征,待诏博士”。 • 刘邦拜其为博士,号“稷嗣君”。使刘邦真 正体验到做天子的威风,谓“吾乃今日知为 皇帝之贵也”,封叔孙通为太常,赐金五百 斤,其弟子亦都封官。
• 陆贾,楚人,其生卒年月已难详考,约在公 元前三至二世纪之间。西汉初期政论家。 • 《新语》为总结秦朝覆亡及汉朝成功的教训 和经验而作,其主旨就在于强调应该“逆取而 顺守之,文武并用”,用儒家“六经”来治 国。 • 在《新语》一书中,陆贾主张“行仁义,法 先圣”,认为“仁者道之纪,义者圣之学, 学之者明,失之者昏,背之者亡” 。 • 陆贾的思想对改变刘邦的偏见起到了相当的 作用。
• 汉代官方从中央到地方的经学教育系统, 也越来越庞大。自武帝设博士弟子员五十 人,以后逐朝增加,元帝时设员千人,成 帝时曾增至三千人。 • 汉代儒生的进身,除了博士弟子,还有孝 廉等途径。利禄之路,是经学发展的主要 动力。
• 东汉经学的趋于衰落,其政治上的原因是 主要的。 • 东汉经学的衰落,也有经学本身的原因。 经学成为这样一种脱离实际的繁琐哲学。 • 东汉谶纬的兴起。 • 谶、谶语,是一种隐语或预言,作为吉凶 的征兆。 • 纬是对经而言的,今文经学家们利用天上 星象的变化来预卜人事的吉凶,并以此来 解释儒家经典,其著作就称为“纬书”。
• 三、汉代经学的兴起与昌盛 • 1、经学是汉代学术的主流。汉代经学的兴起, 是时代的需要 。 • 汉朝初立,儒生开始有一个比较安定的环境 讲习经学,但其时尚有战事,刘邦又不爱好 儒术。 • 惠帝时当权的公卿大臣也都是武夫,不以学 术为意。 • 文、景二帝,渐留意于学术,广开献书之路, 为儒经置专经博士。 • 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 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