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连山冬季冻土深度影响系统分析1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祁连山冬季冻土深度影响系统分析1
摘要:利用祁连山区9站1960~2004年45年冬季最大冻土资料,分析了祁连
山区冬季冻土的时间变化及影响因素,并对比分析了冻土深年和冻土浅年高空环
流特征。

结果表明:祁连山区冬季最大冻土深度的年际变化呈现逐渐减小趋势,
其减小速率为7.11cm/10a,可靠性通过了0.001信度检验;冻土深度与气温是呈
反相关关系,冻土深度随气温的升高而减小,气温对祁连山区东部山区影响最为
明显,其次是西部山区,影响最小的是中部山区;冻土深年,新疆脊较正常年份强,且偏西,高空气温较正常年份高,而OLR较正常年份强;冻土浅年,新疆脊
较正常年份弱,气温较正常年份低,OLR较正常年份弱。

关键词:祁连山区;冬季最大冻土深度;环流特征
引言
祁连山背靠青藏高原,横贯河西走廊全境,被称作河西走廊的“母亲山”,冰
雪融水孕育了56条内陆河,汇集而成的石羊河、黑河、疏勒河三大水系造就了
河西数千年的富庶与繁荣;然而近年来随着全球升温和人类活动的加剧,祁连山
出现了严重的雪线上移、冰川退缩、雪线上移、植被退化、荒漠化加剧、出山径
流减少、生物多样性下降等环境退化现象;因此对祁连山的研究关系着河西地区
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

对祁连山区的研究,张强、张良、郭良
才等对祁连山区空中水汽分布进行了研究;高艳红等分析了祁连山春季土壤状况;张杰等分析了祁连山区雪面积和雪线高度的变化状况;而目前已有的研究中,对
祁连山区冻土的研究并不多见。

冬季冻土深度的大小能够影响次年沙尘暴的数量
与强度,冬季冻土的深浅能影响次年冬小麦的生育期与产量,而本文就祁连山区
最大冻土的时间变化、影响冻土变化的物理因素及高空环流特征等方面进行研究。

1.资料来源与处理方法
文章所用的资料为祁连山区北部青海、甘肃省境内的9个站点的最大冻土资料,资料时段为1960~2004年45年冬季最大冻土资料,所选的站点为高台、张掖、民乐、祁连、山丹、永昌、武威、乌鞘岭、永登9站。

本文主要应用趋势系数、线性回归、相关检验、F检验等分析方法。

趋势系
数表示要素变化的幅度,相关系数检验两个变量相互关系的密切程度,F检验则
是检验回归方程的回归效果,若F计算值大于或等于F临界值,则回归方程有意义。

2.祁连山冬季冻土年际变化
利用祁连山区9站平均最大冻土深度的年际变化,即平均最大冻土深度为AVERAGE(1960~2004:各站),分析其时间变化规律。

1961~2004年间冬季冻土最大深度总体上是波动性减小的,其减小速率为
7.11 cm/10a,通过了0.001可靠性检验;1961~1964年的平均冻土深度是逐年减
小的,1964~1967年增加,其中1966年较之增加显著,增加率为16.9cm/a,1967~1969年缓慢减小,1970年略有增加后,1970~1972年继续减小,1973年
增加,1974年略有减小后,1974~1976年则大幅度增加,至1976年达到冻土深
度的最大值,为142.6cm,1976~1978年平均冻土深度急剧减小,尤其1978年
的减小率达到年际变化速率的次大值 20.9cm/a,1978~1979年冻土深度剧增,其变化速率到达最大,为21cm/a,1979~1981年是先急剧减小再缓慢减小,
1981~1983年是先剧增再缓慢增加,1983-1986年缓慢减小,1986~1988年缓慢
增加,1988~1990年先剧减再缓慢减小,1990~1992年缓慢增加,1993年减小后,1993~1995年再次缓慢增加,1996年剧烈减小,减小速率达到20.9cm/a,1996~2002年是锯齿型变化,至2002年,区域平均冻土深度达到最小,为
92.2cm,2003年突然增大,2004年再次突然减小到92.2cm。

3.祁连山冬季最大冻土影响因素分析
土壤冻结是土壤中所含水分冻结的一种特有物理现象,这一特有物理特性,
使其具有对气候变化敏感性,已有研究指出,决定土壤冻结深度的因子有气温、
地温、地面覆盖物、土壤含水量、以及土壤与积雪的热力特性等。

本文主要从气
温对冻土深度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选取高台、张掖、武威作为西部、中部、东部代表站(表1),分析冬季气温对
冻土深度的影响。

通过各站冬季平均温度对冻土的影响回归分析可以看出,最大
冻土深度与气温是呈反相关关系的,冻土深度随气温的升高而减小,随气温的减
小而增加,其影响系数为-6.83cm/℃,通过F0.01可靠性检验;气温对祁连山区东西部不同地区的影响能力也不尽相同,回归分析显示,温度对冻土深度的影响是
以武威为代表站的东部山区敏感性最高,敏感系数为-10.01 cm/℃,其次是以高台站为代表的西部站,影响系数为-5.94 cm/℃,影响能力最差的是以张掖为代表站
的中部山区,为-4.82 cm/℃,均通过了F0.01=0.01的可靠性检验。

表1 最大冻土深度与气温的响应特征对比(Y为冻土深度,X为冬季平均气温) A 冻土深年 B 冻土浅年
图1 冻土深年A、冻土浅年B 500hpa高度距平场
冬季500hpa平均高度场上,新疆脊线位于80°E附近,东亚大槽槽线位于140°E以东,
西北地区位于新疆脊前和东亚大槽后部的西北气流控制之下。

冻土深年的500hpa高度距平
场上:20°N以北的高度场上,基本以90~100°E为分界线,以西为较强正距平,在50~60°E、40~50°N有以正距平中心,中心值为30,100°E以东为负距平,140°E以东、40~50°N有一
负距平中心,20°N以南为一致的负距平,切距平值向南增大,祁连山区处在0~5正距平区;可以看出,冻土深年,乌拉尔山地区为稳定的高脊,且其与极地高压打通,东亚大槽较也正
常年份偏深偏西,致使太梅尔半岛冷空气沿脊向东南滑下,在贝加尔湖堆积,形成较强冷空
气爆发,影响最低气温,造成最大冻土深度较正常年份深。

冻土浅年的5000hpa图上,70°E
以西、50°N以北的地区有一中心值为25的负距区,其余地方均为正距平,正距平中心在
50°E 、30~35°N ,中心值为30,祁连山区为距平值5~10的区域,可以看出,冻土浅年新
疆脊较正常年份强且偏东,东亚大槽较正常年份偏弱偏东,新疆脊阻挡了强冷空气的东南移东,使得冬季地面气温偏高,最大冻土深度浅。

4.2 冬季500hpa温度距平场
A 冻土深年 B冻土浅年
图2冻土深年A、冻土浅年B 500hpa温度距平场
冻土深年,贝加尔湖及东北地区北部处于负温度距平控制之下,在110~120°E、55°N附
近有一负温度距平中心,中心值为-1.3℃,其余地区均为正温度距平,祁连山区处于正温度
距平区中正距平相对小的区域,这说明在最大冻土深年,冷空气在贝加尔湖东北地区堆积,
造成强冷空气的爆发,甚至引发寒潮,影响西北地区,从而形成其最低气温低,地面最大冻
土深度大。

冻土浅年,温度距平呈带状分布,正温度距平区在80°E以西、60°N 向南延伸,
且其延伸至25°N时向东、并逐渐向北方向延伸直至35°N,在这一区域中有两个正温度距平
中心,分别为位于70°E、25°N中心值为1.3 ℃的正温度距平中心和位于120~140°E、25~30°N中心值为0.9℃的正温度距平中心,并有一细带状在120~130°E附近向北延伸,在70°N 附近呈漏斗状向北扩张;其余地方均为负温度距区,祁连山区处于负温度距平控制之下,这
说明在冻土浅年,不断有弱冷空气沿新疆脊滑下,影响祁连山区,但由于冷空气强度不大,
从而使得高空温度场较常年偏低,但地面最低气温较常年高,从而最大冻土深度较常年浅。

4.3 500hpa OLR距平场
射出长波辐射(OLR)的大小反应了观测地区的气候状况和云覆盖状况,因此利用OLR
距平场分析其对冻土深度影响关系的大小。

冻土深年的OLR分布状况较为复杂,25°N以南得广大地区均为负OLR距平区;25~40°N,100°E以东为正OLR据平区,有一正距平中心,分
中心值为7w/m2, 25~47°N,60~70°E有一正距平中心,中心值为10 w/m2;80°E、40°N有
一中心值为6的正距平中心;在80以东、40以北有一负OLR距平区,其有多个负距平中心,最大负距平中心值为-5;祁连山区处于正OLR距平控制之下,说明射出长波辐射强,地面辐
射强度大,大气上升运动弱,不利于气流的辐合,有利于地面高值系统的发展。

冻土浅年,
中国、沿海及蒙古共和国境内大部分地方为负OLR距平区,正距平中心有多个,主要位于35°N附近的中国大陆及沿海一带,新疆有一中心值为-4的负距平中心;青藏高原为正OLR距平控制,在青藏高原的西北部有一值为5的正距平中心,在110°E、40°N及130°E、40°N有
零星的正距平区;其余地方为正OLR距平区;祁连山区处于负OLR距平区控制,此时祁连山
区射出长波辐射弱,地面辐射弱,高空云系多,从而影响最低地面气温高。

A冻土深年 B冻土浅年
图3冻土深年A、冻土浅年B500hpaOLR度距平场
从高空500Hpa环流场上可以看出,最大冻土深年和最大冻土浅年,高度场、温度场及OLR场的环流配置都比较好:冻土深年,500Hpa环流场上,祁连山区处于高度正距平区、温
度正据平区和OLR正距平区,此时乌拉尔山地区为稳定的高脊,且其与极地高压打通,东亚
大槽较也正常年份偏深偏西,致使太梅尔半岛冷空气沿脊向东南滑下,冷空气在贝加尔湖东
北地区堆积,造成强冷空气的爆发,甚至引发寒潮,影响西北地区,且其射出长波辐射强,
地面辐射强度大,大气上升运动弱,不利于气流的辐合,有利于地面高值系统的发展,从而
影响其最低气温,造成最大冻土深度较正常年份深;冻土浅年,500Hpa环流场上,祁连山区处于高度正距平区、温度负据平区和OLR负距平区,新疆脊较正常年份强且偏东,东亚大槽
较正常年份偏弱偏东,新疆脊阻挡了强冷空气的东南移东,不断有弱冷空气沿新疆脊滑下,
影响祁连山区,但由于冷空气强度不大,从而使得高空温度场较常年略偏低,且此时祁连山
区射出长波辐射弱,地面辐射弱,高空云系多,从而影响最低地面气温高,从而最大冻土深
度较常年浅。

5结论
祁连山区最大冻土深度的年际变化上,冻土深度是逐渐减小的,其减小速率为
7.11cm/10a,可靠性通过了0.001信度检验。

祁连山区最大冻土深度与气温是呈反相关关系的,冻土深度随气温的升高而减小,随气
温的减小而增加,其影响系数为-6.83cm/℃,通过F0.01可靠性检验;气温对祁连山区东西部不同地区的影响能力也不尽相同,对东部影响最为明显,其次是西部山区,影响最小的是中
部山区。

冻土深年,新疆脊较正常年份强,且偏西,不断有冷空气沿脊滑下,高空气温较正常年
份高,而OLR较正常年份强;冻土浅年,新疆脊较正常年份弱,气温较正常年份低,OLR较
正常年份弱。

参考文献:
[1]张强,张杰,孙国武,等.祁连山山区空中水汽分布特征研究[J].气象学报:2007,65(4): 633-643.
[2]张良,王式功,尚可政,等.祁连山区空中水资源研究[J].干旱气象: 2007,25(1): 14-20,47.
作者简介:张金垒(1987-)男,汉族,河南临颍人,理学学士,助理工程师,主要从事短期天气预报和气候变化规律应用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