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部落》教学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学部落》教学设计
第一篇:《文学部落》教学设计
《文学部落》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综合性学习——“文学部落”活动的三个板块均围绕一个核心目标,即指导学生搭建一个文学交流的平台,建设一个发布成果的园地,引导学生为初中三年的文学阅读做好计划,同时尝试进行活动的策划、组织和实施。
【学情分析】
一学期的学习后,七年级学生初步了解到各种文体的不同表现形式,有一定的阅读感悟与兴趣,认识到读书的重要性,同时具备了一定的文学创作能力。
但学生没有详细的阅读计划,没有系统的读书方法,也没有指向明确的活动导引。
同时,学生的创作热情也在课业繁重的学习生活中被压制。
【教学目标】
1.自主创建班刊,合理分工。
通过班刊展示各文学小组的活动成果。
2.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进而提升学生文学创作的能力。
3.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自主创建班刊,合理分工。
通过班刊展示各文学小组的活动成果。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提升学生文学创作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课前活动
(一)课前为班刊起一个名字。
(二)全班在课前选出四个最受欢迎的刊名。
【设计意图】让全体同学参与到班刊创建中来,激发学生热情。
二、导入环节
引:为了起一个有意蕴的刊名,可以海阔天空任凭想象吗? 学生明确杂志名称要有深意,同时显示刊物内容。
三、活动环节(一)小试牛刀
猜“意林”杂志名称的含义(二)舌战群儒
刊名入选的四位同学演讲。
全班当堂投票,选出班刊名字。
【设计意图】1.全班参与,从刊名意义和杂志内容两方面综合考量,为班刊起名。
2.锻炼口语表达能力。
3.体会语言表达的感染力。
(三)栏目确立
1.小组讨论班刊可以确定的固定栏目。
2.全班投票选出四个版块作为班刊固定栏目。
(四)明确分工
1.课前,班长联合学委草拟编辑部分工表。
2.学生们根据自身能力报名班级编辑部。
3.课后同学选出主编,成立两个编辑部。
4.制定虚拟稿酬方案。
【设计意图】1.明确编辑小组的制度。
2.激发学生创作热情,进而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
(五)拓宽思路
观看视频,想一想,班刊是否只能是纸上的文字? 【设计意图】拓宽学生思路,利用网络,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兴趣,丰富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方式,提升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再创作能力。
四、板书设计
第二篇:文学部落教学设计
综合性学习文学部落
教学目标
1.在活动中了解文学、认识文学、喜欢文学,并逐渐学会阅读、欣赏文学作品。
2.通过讲述、评价、辩论文学人物及作家作品,练习口语表达能力,开阔视野、增长见识,锻炼思维能力。
3.了解文学作品、认识文学形象,树立正确的偶像观,培养高尚的情操。
教学重难点
重点:在活动中了解文学、认识文学、喜欢文学,并逐渐学会阅读、欣赏文学作品。
难点: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学习和发展。
课前准备
1.材料准备:利用课余时间到图书馆、阅览室,选择文学书刊,广泛阅读,筛选并确定具体篇目,或者从过去自己曾经阅读并喜爱的
文学作品中挑选最精彩的一部或一篇。
作品确定后,再根据作品和阅读的感受,写出发言提纲或比较详细的讲话稿;或将相关课文改编成表演剧本;或搜集与该篇章有关的材料设计成手抄报;或在掌握有关文字、图片、影像资料的基础上利用电脑制作相关的课件。
2.宣传准备:在校园网发布告示,在学校张贴海报,欢迎其他班级同学前来观摩;联系学校广播站、电视台和当地媒体做好有关报道。
3.设施准备:准备好数码相机、摄影摄像器材和多媒体。
课时分配 3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音画结合情境导入同学们,当你顺利学完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本的最后一个单元后,你是否被文学的魅力所深深打呢?作家朱自清为你打开了一扇文学之门,郭沫若的奇思妙想把你引入想象的世界,冰心奶奶清新隽永的小诗告诉你人生的道理,安徒生先生的童话为你讲述了那个荒唐而可信的故事,我国古代的思想家启迪你生活的智慧。
在广袤的文学世界里,多姿多彩的人生画卷尽收眼底,美的情感、美的形象、美的语言使人着迷,令人陶醉。
文学,正是它伴随我们成长,带领我们走进过去和未来,让我们的心灵获得归宿。
现在,就让我们进行一次关于文学的探究活动,一起叩响文学的大门,展翅翱翔于文学的广阔天地之中,一起吮吸丰富的营养,品尝探索的艰辛,感受成长的喜悦。
二、有的放矢,多媒体出示评价标准
如发言是否切合本次活动主题,内容与原作品是否和谐一致,语言是否通顺流畅,表达是否流利清晰,表演是否形象,设计是否合理,栏目是否恰当,版面是否美观,方式是否科学,等等。
三、小组推荐,献智献艺
每人在各自的小组内发言交流,而后各组推选出2~3名代表到班级交流。
要动员全组同学献智献策,对发言稿、演出脚本、手抄报、课件进行认真的修改。
四、班级交流
在老师的指导下,成立一个“我爱文学”主题活动小组,安排活
动主持人,确定交流、表演、展出、展示的顺序,确定活动评委。
(1)学生导入(课前设计好)。
古今中外文学家的文学作品影响了我们一代又一代人,使我们自由自在地在广阔的世界里遨游,感受到文学具有的巨大魅力。
请大家说说自己读过哪些著名作家的文学著作,有什么感受?
(2)各小组代表交流读书感受。
(3)展出各小组创办的文学手抄报。
(4)展示自己制作的课件。
(5)表演课本剧。
五、评价总结
由评价组长宣读综合评价的结果,做这次活动的综述报告。
教师可以在学生发言结束后发表个人看法以作引导。
六、教师结语
是啊,关于文学的故事,又怎是我们一节课能说完的呢。
今天,通过这一节课,我感受到了同学们的学习热情,正是因为大家对文学作品的深切理解,才会演绎出如此动人的故事。
老师为大家这种很强的合作精神而感动。
从你们热情的笑脸中,从你们充满渴望的眼神中,老师看到了你们对文学的热爱。
那么,在今后的学习中,让老师和大家一起在文学的殿堂畅游吧,让我们由衷地喊出“我爱文学!”
七、课后作业
1.以“我爱文学”为主题,出一期墙报。
(报纸类)
第三篇:综合性学习文学部落学案
学案
课题:文学部落课时:
姓名:
班级:
日期:
知识要点
文学常识的要点是:基本篇目所涉及的古今中外重要作家,作品;小说,诗歌,散文,戏剧,说明文,议论文,新闻,对联等的相关常识。
知识结构
1.古诗文类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又称,〈〈诗〉〉或〈〈诗三百〉〉共305篇,是儒家经典之一。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弟子言行的书,是我国第一部语录体史书。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思想核心是“仁”。
墨子,名翟,春秋时期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主张“兼爱,非攻”。
弟子著有〈〈墨子〉〉。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世称“亚圣”,强调“民贵君轻”,著有〈〈孟子〉〉。
司马迁,字子长,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著有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
曹操,字孟德,三国时期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著有〈〈观沧海〉〉〈〈龟虽寿〉〉等乐府诗,与曹丕,曹植合称“三曹”。
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军事家,人称“卧龙”,著有〈〈出师表〉〉。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
东晋诗人,山水田园诗的创始人。
作品有〈〈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园田居〉〉。
王维,字摩诘,唐代著名诗人,世称“王右丞”,苏轼赞其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人称“诗仙”。
杜甫,字子美,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诗被称为“诗史”,人称“诗圣”。
白居易,字乐天,自号“香山居士”,作品集是〈〈白氏长庆集〉〉。
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苏洵,苏轼,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
蒲松龄,字留仙,号“柳泉居士”,清代小说家,著有〈〈聊斋志异〉〉。
2.中国古籍作品
“四书”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四部儒家经典;“五经”即〈〈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左传〉〉,又称〈〈左氏春秋〉〉,相传为左丘明所著,是我国第一部叙事完备,完整的编年体史书。
〈〈战国策〉〉,西汉末年刘向主持编写的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
3.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
鲁迅,原名周树人,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有小说集〈〈呐喊〉〉,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
朱自清,字佩弦,号“秋实”,现代著名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
作品有〈〈春〉〉,〈〈背影〉〉。
冰心,原名谢婉莹现代女作家,儿童文学家,“童贞,母爱,大自然”是她作品的主题。
4.外国作家作品
莎士比亚,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戏剧家。
代表作有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喜剧〈〈威尼斯商人〉〉等。
莫泊桑,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短篇小说巨匠,课文有〈〈我的叔叔于勒〉〉。
安徒生,丹麦童话作家,有《买火柴的小女孩》,〈〈皇帝的新装〉〉,〈〈丑小鸭〉〉。
方法总结
文学常识的学习方法主要有:一,分类法。
即把众多的作家,作品分成古代,现代,外国三方面进行归纳。
二,网络法。
即对一个作家来说,将其名字——篇名——名句,形成一个知识网,对作品多的作家可将其作品罗列,涉及其他方面的知识点也可加以归纳。
三,表格法。
即对一大类作家,作品列表对照。
(注,文学常识记忆的内容较多,且今后会延伸到更广阔的空间考察学生的知识积累和对各种知识的驾驭能力,方法上更应灵活把握。
)
典型例题
例一,(2006,重庆中考)文学常识填空。
让我们走进名人,去感受文学的魅力:唐代著名诗人杜甫身居茅屋,却心系天下,留下了〈〈〉〉这一不朽诗篇;前苏联著名作家()
身残志坚,不懈奋斗,写下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一世界名著;现代文学巨匠鲁迅虽嫉恶如仇,却有天真的童趣,〈〈〉〉这一回忆童年的散文,表现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知识的追求。
思路解析:这道题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以填空的形式考查学生对中外著名作家作品了解和识记的情况。
解答此类题关键是平时对国内国外重要作家作品要了解,并加强记忆,这样临考时才能应答自如。
答案: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奥斯特洛夫斯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例二,(2005,山西中考)下列对联各写的是一位课本中的古代作者,请在括号内写出其姓名。
1.豪气压群山,能使力士脱靴,贵妃捧砚
仙才媲众美,不让参军俊逸,开府清新()2.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柳深处
漱玉词中,金石录里,文采有后主遗风()思路解析:此题以对联的形式来考查学生的常识积累。
做此类题目时注意抓住对联中的关键词。
如1中的“使力士脱靴,贵妃捧砚”,可以联想到李白让高力士为他脱靴子,杨贵妃替他捧砚的故事,由此可以断定该联写的是李白。
2中“大明湖畔”“漱玉词”可以联想到宋代的女词人李清照曾生活在大明湖畔,她的词集名为〈〈漱玉词〉〉据此可知此联写的是李清照。
例三,(2005,烟台中考)选择题,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
鲁迅,原名周树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我们学过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都出自他的散文集〈〈朝花夕拾〉〉。
B。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称〈〈诗〉〉收诗305首,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C。
在古代,“江”指长江,“河”指黄河,今天的“江”“河”则是泛指河流。
D。
“而立”代称三十岁,“而立之年”指遇事能明辨不疑的年龄;“不惑” 代称四十岁,“不惑之年”指有所成就的年龄。
思路解析:本题涉及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两个知识点,扣住了鲁迅,〈〈诗经〉〉,古代的地域和文化知识,是一道典型的考题。
解答本题可采用正确项排除法,A,B,C项中说法都是正确的,D中的表述有误,“而立”是指“应该成家立业”之意,“不惑”是“不
迷惑”的意思。
中考预测练习
1、某班图书角藏有:①《朝花夕拾》②《子夜》③《白毛女》④《包法利夫人》⑤《羊脂球》⑥《昌黎先生集》⑦《范文正公集》⑧《女神》等文学作品。
“拓展式”研究性学习小组想研究鲁迅、郭沫若、韩愈、莫泊桑四位作家的作品,借书顺序正确的一项是。
()A ①⑧⑥④
B ①⑧⑥⑤
C ①②⑥④
D ②③⑦⑤ 2、常识填空。
(1)《
》被鲁迅先生称作“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作者是______。
(2)你最喜欢的一个我国古代寓言故事的名字是_____,它的寓意是___________ 3.下面两副对联所指的作家分别是谁,请将姓名及其主要作品集填在括号里。
(1)写鬼写妖高人一等
刺贪刺虐入木三分
()()(2)唐代论诗人,李杜以远,唯有几篇新乐府
苏州怀刺史,湖山之边,尚有三庙旧祠堂
()()4.同是写“乐”,《醉翁亭记》勾勒出一幅
图,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而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则借题发挥,发
表达了自己的政治抱负。
5.与欧阳修齐名的宋代文学家,你还知道谁?写出两个,并写出他们的代表作:
6、选出说法有错的一项。
()
A.《望天门山》《渭城曲》《春夜喜雨》都是唐朝诗人写的诗歌。
B.《出师表》中的“表”是古代臣子向帝王上书言事的一种文体。
C.成语“一鼓作气”、“扑朔迷离”、“讳疾忌医”分别出自于《曹刿论战》、《口技》、《扁鹊见蔡桓公》。
D.《在烈日和暴雨下》节选自老舍的长篇小说《骆驼祥子》。
7、“李杜诗篇万古传,至今
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清朝赵翼的这首诗中,“李杜”指的是唐朝的和,“风骚”原来是指《
》里的《
》和()的《
》。
8.新闻结构有五分,即
,,。
其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消息必不可少的。
9、小说的三要素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包括______ 环境描写和______ 环境描写两类。
环境描写是为服务的。
10、说明文根据说明对象可分为__________ 说明文和___________ 说明文。
常见的说明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
议论文的三要素是。
常用的论证方法有。
第四篇:六年级《草虫的部落》教学设计
《草虫的村落》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静谧、小巷、音韵、勤勉、庞然大物”等词语。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抄写自己喜欢的语句。
体会作者怎样用心观察大自然,怎样通过丰富的想象来表达独特的感受。
3.与大自然为友,感悟大自然中花鸟虫鱼、山川草木的生命与灵性,与大自然进行“心灵对话”。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五年级学过选自法布尔《昆虫记》中的《蟋蟀的住宅》,对昆虫有一些了解,学生在学习前两篇课文中学会了一些想象的方法,如配乐朗读中闭上眼睛想象,然后描述自己的想象等,但这篇写关于草虫的文章,学生虽然喜欢,基于学生的生活体验、认知水平,应在品读课文同时让学生回忆自己亲近自然、观察小虫的生活经历。
三、教学重难点
1.感悟大自然中花鸟虫鱼、山川草木的生命与灵性,与大自然进行“心灵对话”。
2.体会作者怎样用心观察大自然,怎样通过丰富的想象来表达独特的感受。
四、教学工具
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新课
同学们,你们观察过虫子吗?你们看到过“草虫的村落”吗?“草虫的村落”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新课文了解一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遇到难懂的词语、句子多读几遍,把课文读通顺。
思考:“草虫的村落”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引导学生自主交流)
2.结合生字、词语幻灯片学习生字、词语并作字词检查。
3.交流反馈。
(三)梳理内容,明确场景
1.自由读课文,想一想“草虫的村落”在哪儿,你在那里看见了什么。
2.交流反馈。
(1)空间在我眼前扩大了,细密的草茎组成了茂盛的森林。
一只小虫,一只生着坚硬黑甲的小虫,迷失在这座森林里。
我想它一定是游侠吧!
作者是怎样想象的?(作者的想象力很丰富,他把一片草丛想象成了茂盛的森林,这个“森林”是在作者的想象中通过放大形成的。
)
(2)它们的村子散布在森林边缘的小丘上。
这里,很多黑甲虫村民,熙熙攘攘地往来。
草虫的村落在“森林边缘的小丘上”,作者把一个草丛边上有甲虫的小土堆想象成了一个“草虫的村落”。
(3)随着作者的介绍,你在“草虫的村落”里看到了什么?
交流时,老师随机出示:
我想它一定是游侠吧……终于走出一条路。
蜥蜴面前围拢了一群黑甲虫……到处参观远房亲戚的住宅。
甲虫音乐家们全神贯注地振着翅膀……这是只有虫子们才能演奏出来的!
作者为我们描绘出了一个名副其实的“村落”:有建筑,有形形色色的村民,它们还有各自的工作和生活。
3.再读课文,想一想,作者是怎样发现这个“草虫的村落”的。
(1)今天,我又躺在田野里,在无限的静谧中,忘了世界,也忘了自己。
“静谧”是什么意思?从这个词语中你读懂了什么?
“静谧”不但写出了周围环境的幽静,还写出了作者的心境非常平静,非常放松。
有这样的环境和心情,才使他忘了世界,忘了自己,才发现了这“草虫的村落”,才发现了“草丛中小虫子的快乐天地”。
(2)我目光追随着爬行的小虫,作了一次奇异的游历。
理解“追随”。
(四)总结回顾
这节课,我们跟随着作者在草虫的村落里作了一次奇异的游历,在那里,我们发现了一片草丛中小虫子的快乐天地。
为什么说这是个小虫子的快乐天地呢?下节课我们再去学习。
第五篇:草虫部落教学反思
《草虫的村落》教学反思
《草虫的村落》是一篇在表达上颇有特色的散文。
作者充分发挥丰富的想象,运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将一个草虫世界生动地展现在大家面前。
但我面对的多数是长期生活在城镇的孩子,很多学生少与大自然接触,对昆虫世界的了解甚少,因此,对文中作者关于草虫世界的联想、想象的描写成了阅读理解上的难点。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学生对小虫、小动物的喜爱之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对这样的文章,喜读、乐读。
在品读感悟文章、领会文章的表达方法时,以读代讲。
我采用了不同程度、不同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反复地品读重点语句的过程中,加深印象,在教师的引导和充分地朗读中展开交流。
如:“一只娇小的到洞口迎接远归者,双方对视良久……”“现在它们归来了,每一个都用前肢推着大过身体两三倍的食物,行色匆匆地赶着路。
是什么力量使它们这么勤勉地奔忙呢?”等较难理解的语句就是在老师的引导
与学生的想象相结合并在感情的朗读中得到理解突破。
学生活动的时间充足,活动的范围广泛,能够积极讨论交流自己的感想,能够展开合理的想象。
在此基础上,我让来自农村的有此类经验的学生回忆自己曾经亲近、观察过的小虫的经历讲述给同学听,由此引起其他学生产生共鸣,学生的兴趣受到激发,犹如一股股清泉不断涌现,学生们个个跃跃欲试述说经历并试做小练笔,十几分钟过后,学生们那一段段充满童趣、丰富多彩的小虫世界得以展现。
有描写蚂蚁搬运食物的“团结就是力量”;有赞扬小虫鸣叫声的“草虫村落之夜”;有争强好胜的“蟋蟀大王”……孩子们眼中的童话世界展现地淋漓尽致,写出了自己独特的感受,也能够模仿《草虫的村落》文章写作特点,采用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
由小练笔反馈而知,学生从中感受到了作者对大自然和小生灵的热爱,我的目的达到了。
教学反思一:作者以别具一格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用极其准确的文字为我们描绘了一次奇异的游历,使我们感受到作者在神游这个想象世界中所透射出来的热爱自然的美好情操,让我们从字里行间感受到洋溢着的生活气息。
这篇课文我是第一次教,因此自己做了认真的准别,阅读文本,熟悉教材,设计合理有效适合本班学生的教学方法,完成本科的教学任务。
作者巧妙地运用了想象、拟人的手法,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多姿多彩的草虫世界。
让我们随着作者的目光感受到这奇异的、灵幻的、快乐的世界,这真是一种视觉的享受。
不足之处学生读文时感情不够充沛,缺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只限于对文字的了解缺少探索精神,今后在教学中应培养学生热爱自认、热爱生活、不断创新的精神《草虫的村落》课后反思
新课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陶行知先生也曾谆谆教诲我们,“把开发文明宝库的钥匙尽我知道的交给学生”。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加强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改变单一的师生交流方式,将“教师的指导--学生的自主--小组的交流合作”三个要素进行动态优化组合,形成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多向交流、多向协作。
这样通过小组交流合作式的学习方式,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问题的讨论和对语言的感悟中,使每个学生都有表达自己见解和表现自己能力的机会。
同时,每一位学生不仅仅是课程的学习者,对于整个学习过程来说,本身已成为了一种学习的资源,实现了学习资源的共享。
我在语文的教学中,进行了小组合作学习的尝试。
有迷茫,有感悟,现在我结合《草虫的村落》的教学谈谈指导学生合作学习的体会。
小组合作学习需要平等、民主、宽松的教学氛围,需要教师、同学合作交流的机会。
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可以相互交流、相互尊重,学习中充满温情与友爱,像课外活动那样充满互助和竞争。
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到平等和宽松,才能使他们积极、主动、大胆地进行交流与合作。
《草虫的村落》是同学们非常喜欢的课文,如果老师不想放手,无论你自己准备的多么充分,你也只能陶醉在自己创设的“情境”中。
课堂上我有效地组织学生合作学习,然后由小组汇报小组的学习体会的方法,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学生在快乐中学习的喜悦。
事半功倍在这节课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在小组合作的学习中,我和我的学生们更加感受到了合作学习的魅力。
在大家积极地融入其中,体会艰辛、享受乐趣。
而我也在“运筹帷幄,而决胜千里”的喜悦中收获着。
《草虫的村落》教学反思我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了《草虫的村落》一课以后,感受很深。
课上,教师的提问很关键,能否调动中下层成绩的学生发言,对他们的学习兴趣也有着较大的影响。
上课一开始,我让学生找出本文概括性的句子或中心句。
吴前乐同学第一个找到了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我目光追随着爬行的小虫,做了一次奇异的游历。
”孙宇航同学补充说最后一自然段“我发现了小昆虫的秘密,心里很得意。
”也是概括性的句子。
我又问:“谁能把刚才找到的句子,用上我们的课题,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孙宇航同学很快明白了我的意思,说道:“我追随着一只爬行的小虫,在草虫的村落里,做了一次奇异的游历。
表达了作者的得意之情。
”
“我追随着爬行的小虫,在草虫的村落里到底看到了什么呢?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