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网络_资源获取与新创企业绩效关系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网络、资源获取与新创企业绩效关系研究
张君立 蔡 莉 朱秀梅(吉林大学,长春 130025)
摘 要 本文在创业资源类型和创业资源获取基本途径划分的基础上,构建了社会网络、资源获取的不同途径与新创企业绩效的关系模型并分析了变量之间的作用机理。
关键词 社会网络 资源获取 信息获取 学习能力 新创企业绩效 中图分类号 F270 文献标识码 A
收稿日期:2008 03 20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 基于资源视角的新企业创建与早期成长机理研究(项目编号:70732005)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
学项目 科技型创业企业集群生成机制研究(项目编号:05JA630020)
1 引 言
以Barney 为代表的资源基础理论强调有价值的、稀缺的、难以模仿的、难以替代的异质性资源是企业竞争优势的基础(Barney,1991)[1]。
由新生性所导致的成长劣势(Liability)或弱性(Weakness),使新创企业面临高度的技术和市场的不确定性,同时,新创企业缺少绩效记录及信息不对称问题阻碍了资源所有者对新创企业的正确评估,使新创企业很难得到外部企业和机构的支持。
因此,与成熟企业相比,新创企业往往面临着更高的失败风险,这也是新创企业高失败率的主要原因。
许多研究认为建立社会网络是克服上述问题的有效途径,对于提高新创企业绩效具有重要作用。
目前我国正处于转型经济时期,新创企业面临着突出的资源约束问题,如何通过社会网络构建坚实的资源基础对新企业生存和发展意义重大。
虽然目前许多研究关注社会网络与企业绩效的关系,但对社会网络、资源获取与新创企业绩效之间关系还缺少系统研究。
本文在理论回顾的基础上,构建了社会网络、资源获取与新创企业绩效关系的理论框架,并揭示了变量之间的作用机理。
2 创业资源类型划分
早期的学者将资源分为三种类型,即物质资源、财务资源、人力资源(Ansoff,1965)[2]。
资源基础理论(RBV)强调资源的异质性和独特性,因此这些资源演变为后来描述更加细致的组织资源,技术和声誉资源(Gran t,1991)。
然而,这种分类标准并不能反映创业者在新企业资源中的重要性,因此Brush,Greene &Hart (1997)[3]给出了突出创业者重要性的一种资源 社会资本。
Dollinger (1995)也给出一种创业资源的分类,将创业资源分为6种类型,包括人力或智力资源、财务资
源、物质资源、技术资源、组织资源和声誉资源[4]。
蔡莉和柳青(2007)将创业资源归纳为人力资源、物质资源、技术资源、财务资源、市场资源和组织资源6种类型[5],其中人力资源的定义比较宽泛,可以进一步分为智力资源、声誉资源和社会资源(见表1)。
新创企业的特点是组织结构简单,通常不具有明显的组织资源,因此本文主要关注财务资源、人才资源、技术资源和物质资源的获取。
表1 创业资源的类型
资源类型定 义
相关学者
人力资源
智力资源
声誉资源社会网络Wernerfelt,1984;Barney;1991;Grant,1991;Dollinger,1995;Bergmann Lichtenstein,2001;B rush,Greene,2001
物质
资源
企业运行所必需的有形资产工具和设备
Hofer &Schendel,1978;Werner felt,1984;Barney,1991;Grant,1991
技术资源
工艺、系统或实物转化方法Grant,1991;Dollinger,1995;
Bergman Lichtenstein,2001;
B rush,Greene,2001
财务资源
企业创建和
成长所需
要的资金
Grant,1991;Barney ,1991;By
grave,1992;Hellmann &Puri,
2000;Brush,Greene,2001;
Manigart et al ,2002 组织资源
组织关系和结构
规章和文化
组织知识Hofer &Schendel,1978;Werner felt,1984;Barney,1991;Grant,1991;Dollinger,1995;Brush,
Greene,2001
资料来源:蔡莉,柳青,新创企业资源整合过程模型[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7 28(2):95-102
3 创业资源获取的基本途径分析
综合Brush,Greene&Hart(2001)[6]和Sirmon, Hi tt&Ireland(2007)[7]的研究可以将资源获取归纳为3个主要途径,分别是资源购买、资源吸引和资源积累。
资源购买指利用财务资源杠杆获取外部资源,主要包括购买厂房、装置、设备等物质资源、购买专利和技术、聘请有经验的员工及通过外部融资获取资金等方式。
资源吸引指发挥无形资源的杠杆作用,利用新创企业的商业计划、通过对创业前景的描述、利用创业团队的声誉获得物质资源、技术资源、资金和吸引人力资源。
资源积累指利用现有资源在企业内部培育所形成的资源,主要包括自建企业的厂房、装置、设备,在企业内部开发新技术,通过培训来增加员工的技能和知识,通过企业自我积累获取资金等方式。
创业资源获取的基本途径如表2所示。
表2 创业资源获取的基本途径
资源购买(资金杠杆)购买厂房、装置、设备购买专利或技术
聘请有经验的员工
通过外部融资获取资金
资源吸引(无形资源杠杆)利用自己的商业计划、通过对创业愿景的描述、利用创业团队的声誉获得厂房、装置、设备
利用自己的商业计划、通过对创业前景的描述、利用创业团队的声誉获得专利或技术
利用自己的商业计划、通过对创业前景的描述、利用创业团队的声誉吸引有经验的员工
利用自己的商业计划、通过对创业前景的描述、利用创业团队的声誉获得资金
资源内部积累自建企业的厂房、装置、设备
在企业内部开发新技术
通过培训来增加员工的技能和知识通过企业自我积累获取资金
4 社会网络、资源获取与新创企业绩效作用机理模型
为了深入分析社会网络、资源获取与新创企业绩效的作用机理,本文在模型中所涉及变量界定的基础上,建立了三个作用机理模型,分别是社会网络、资源购买与新创企业绩效之间关系的作用机理模型,社会网络、资源吸引与新创企业绩效之间关系的作用机理模型和社会网络、资源积累与新创企业绩效之间关系的作用机理模型,并分析了变量之间的作用关系。
4 1 变量界定
3个模型中所涉及的变量主要包括社会网络、资源购买、资源吸引、资源积累、新企业绩效、信息获取、学习能力、先验知识、团队声誉、商业计划和商业前景及和资源整合能力,其中资源购买、资源吸引和资源内部积累的内涵已经在前文分析,此处不再赘述。
4 1 1 社会网络
社会网络是指社会单位之间及人与人之间比较持久的、稳定的多种关系结合而成的网络关系。
大多数文献将社会网络划分为网络强度和网络密度两方面特性。
网络强度指主体之间联系的密切程度,网络密度是指网络所包含的主体数量及其连接数。
4 1 2 新企业绩效
新创企业绩效为创业者为实现其创业目标,通过一系列的工作行为所取得的反映新创企业初创和成长的各种结果,这种结果具体来讲,可以从新创企业的获利性以及成长性来衡量。
4 1 3 信息获取
是指新创企业所获取的有关资源所有者的显性和隐性信息,显性信息包括资源所有者的基本信息和资源的基本信息,隐性信息通常以经验和技能的形式存在,对企业的资源积累和资源整合具有重要作用。
4 1 4 学习能力
组织学习是企业获取新知识,并将新知识用于企业决策或其他企业管理行为的过程,是新企业创造新知识,加强组织创新程度,提高企业绩效的基本途径(Grant, 1996)[8]。
4 1
5 先验知识
指新创企业创业者或所有者所拥有的前期工作经验和行业经验和技能。
4 1 6 团队声誉、商业计划和商业前景
团队声誉指团队成员具有建立公司和企业管理方面的经验并获得好评。
商业计划指企业商业计划的创造性、完整性、盈利性和可行性。
商业前景指企业长远发展潜力。
4 1 7 资源整合能力
本文所探讨的资源整合能力是强调在从外部环境中获取所需资源的基础上,新创企业内部构建组合资源以及利用配置资源的一种动态能力,可以从资源的构建能力和资源的利用能力两方面来反映。
资源可获得性反应企业从外部获取资源的便利程度,而资源整合能力反映企业的内部构建和利用资源的能力,二者有机结合,从企业内部和外部来探讨对新创企业绩效的影响,具有系统性。
4 2 社会网络、资源购买与新创企业绩效作用机理模型
从微观的角度看,企业所面临的外部环境通常是一样的,而其资源获取和整合利用的效果却大相径庭,许多学者认为这与企业社会网络的差异具有重要关系。
社会网络在帮助创业者建立和发展企业时扮演了积极的角色。
新创企业可以利用与许多主体如顾客、供应商、竞争者、研究机构、各类服务机构之间所形成的广泛社会关系,获取金融资本、关键技术、人力资本和管理经验(Carlsson &Stankiewicz,1991)[2]。
在进行资源购买时,社会网络可以大大降低企业的搜索成本并购买到与企业需求相匹配的资源。
企业所购买到资源的质量和数量都会影响新创企业绩效。
新创企业在获取资源之前必须识别资源的来源和渠道,信息不对称使创业资源获取过程变得非常复杂,导致资源所有者不愿向新企业投资(Shane &Cable,2002)[3]。
有些学者认为创业者掌握的大量关于资源所有者的先验知识是硅谷高企业出生率的重要原因。
因此,创业者对外部市场信息的获取对社会网络与资源获取之间关系具有重要调节影响。
新创企业的外部信息主要通过网络获取,因此社会网络会影响创业者信息的获取。
同时,创业者所拥有的先验知识越多,越容易从网络中识别和获取外部信息,先验知识对社会网络与信息获取的关系具有调节影响。
Sirmon,Hitt&Ireland (2007)指出拥有异质性资源是企业竞争优势或价值创造的必要但非充分条件,为了创造价值,企业必须对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和利用。
企业资源整合效率不同是企业拥有相似资源而产出却有较大差异的主要原因(Zott,2003)
[9]。
T eece (1992)指出,
当今竞争日益激烈的外部环境中,企业的竞争优势不仅来源于独特的资源,而且也来源于配置这些资源的方式。
企业利用资源整合能力为顾客创造价值,并为企业带来财富,如果新创企业无法有效地组合、配置和利用资源,就无法实现价值创造。
因此,在创业资源转化为企业绩效的过程中,资源整合能力起到重要调节作用。
根据上述理论推导,可以建立社会网络、资源购买与新创企业绩效之间关系的作用机理模型(见图1)。
图1 社会网络、资源购买与新创企业
绩效作用机理模型
4 3 社会网络、资源吸引与新创企业绩效作用机理模型
社会网络、资源吸引与新创企业绩效的作用机理模型如图2所示,相同变量之间的作用机理与图1资源购买的作用机理类似,不再重复,不同之处在于,在资源吸引过程中,团队声誉、商业计划和商业前景尤其重要,
对社会网络与资源吸引之间关系具有调节影响。
图2 社会网络、资源吸引与新创企业绩效作用机理模型
4 4 社会网络、资源积累与新创企业绩效作用机理模型
社会网络、资源积累与新创企业绩效的作用机理模型如图3
所示。
图3 社会网络、资源积累与新创企业
绩效作用机理模型
资源积累与资源购买及资源吸引的机理模型差异较大,主要存在如下差异。
4 4 1 社会网络对资源积累的影响是通过信息获取发生作用的
新企业可以通过网络获取大量的经验和技能,这些经验和技能通常以隐性知识的状态存在。
Chesbrough (2003)认为新企业与供应商、用户、大学及其他机构的广泛接触,及与其他企业和机构的员工之间的频繁交流,使企业能够获得更多的外部知识,尤其是隐性知识,从而促进自身产品和工艺创新活动[10]。
网络密度与网络强度有利于网络成员之间的知识交流。
隐性知识具有高度的嵌入性,需要通过行为主体之间多次交互式作用才可被对方所理解,这意味着隐性知识必须借助强联系才得以传递。
企业可以利用这些隐性知识有效积累资源。
4 4 2 学习能力对资源积累具有重要影响
在动态性高或宽松性低的环境中,学习能力对企业
资源积累效率尤其重要(Keats &Hitt,1988)[11]。
学习机制是新创企业资源积累的重要机制,通过外源学习,企业从网络中获取隐性知识,通过内源学习,将所获取的
隐性知识在企业内部消化吸收,付诸于管理实践。
学习能力越强,企业利用网络获取的隐性知识越多,资源积累效率越高。
4 4 3 信息获取与学习能力相互促进
组织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交流是驱动组织学习过程的重要机制。
新企业利用网络关系交换和获取显性和隐性知识,并通过组织学习进行知识整合和创造,交流越有效,知识转移就越多,组织学习能力也就越强(Nahapiet&Ghoshal,1998)[12]。
学习过程始于信息获取,企业与外界之间的持续的信息交换不断为企业注入新鲜血液,学习能力在外部信息不断刺激下,经过反复训练而不断提高。
反过来,企业学习能力越强,就越容易识别和获取所需的信息。
5 结 论
创业资源是新企业创建的重要因素,创业资源研究既是创业研究的前沿问题,也是解决我国转型经济时期中小企业资源约束问题的实践需求。
本文抓住创业资源约束的主要矛盾,探讨了社会网络对创业资源获取和新企业绩效影响的路径,通过本文研究,可以获得如下启示:(1)创业资源获取是社会网络对新创企业绩效影响的重要路径。
创业资源获取是新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决定因素,而社会网络是创业资源获取的有效途径,企业应该不断提高网络能力,解决转型经济时期的资源约束问题,形成企业竞争优势;(2)信息获取是社会网络与资源获取之间关系的重要调节变量。
企业掌握资源所有者的信息越多,就越容易利用社会网络有针对性地接近并说服投资者对企业进行投资。
企业应该增加对信息的敏感性,积极主动的搜集各种市场信息,建立有效的信息获取途径,信息的筛选和评价同样重要,因为在信息经济时代市场中通常充斥着大量冗余信息,企业需要建立有效的信息甄别机制;(3)学习能力对资源积累具有重要影响,学习能力包括获取性学习和经验性学习两类,是企业获取外部隐性知识,并将隐性知识在企业内部有效融合扩散的重要手段。
企业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以对资源进行有效积累;(4)资源整合能力调节资源获取与新创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企业除了关注资源的获取,也要关注对资源的有效整合利用。
参 考 文 献
1.Barney,J B.Firm resources and sustained competitive advan tage[J].Journal of Management,1991,17:99~120
2.Carlsson,B and Stankiewicz,R.On the Nature, Function and Composition of Technological Systems[J].Journal of Evolutionary Economics,1991,1(2):93~118
3.Shane,S ,D work ties,reputation,and the financing of new ventures Management Science,2002,48: 364~381
4.MacMillan,I C ,L Zemann,P Subbanarasi mha Cri teria distinguishing successful ventures in the venture screening process[J].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1987,2:123~ 137
5.Nohria,Nitin Information and Search in the Creation of New B usiness Ventures:The Case of the128Venture Group [M].Networks and Organizations:Structure,Form,and Ac tion,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Boston,Mass ,Nohria, Nitin&Robert Eccles(eds ),1992:240~261
6.Brush,C G ,Greene,P G ,Hart,M M ,From initial idea to unique advantage:the entrepreneurial challenge of constructing a resource base[J].Academy of Management Ex ecutive,2001,15:64~78
7.Sirmon,D G ,Hitt,M A ,Ireland,R D ,Man aging firm resources in dynamic environmen ts to create value: looking inside the black box[J].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007,32(1):273~292
8.Grant R M Toward a knowledge-based theory of the firm[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6,(17):109~ 122
9.Zott,C Dynamic capabilities and the emergence of in tra-industry differential firm performance:Insigh ts from a simu lati on study[J].Strategic Managemen t Journal,2003,24: 97~125
10.Chesbrough,H W The Logic Of Open Innovation: Managing Intellectual Property[J].California Management Re view,2003,45(3):33~58
11.Keats,B W ,&Hitt,M A A causal model of linkages among environmental dimensions,macro organizational characteristics,and performance[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1988,31:570~598
12.Nahapiet J ,Ghoshal,S Social capital,intellectual capital and the organizational advantage[J].Academy of Man agement Review,1998,(2):242~266
作者简介 张君立,吉林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
蔡莉,吉林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朱秀梅,吉林大学管理学院讲师,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