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下对语文朗读教学误区的探析和反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程理念下对语文朗读教学误区的探析和反思
摘要:自古以来,一节好的语文课的最基本和最重要的特征之一,便是“书声琅琅”。
可如今的语文课堂,似乎进入了沉默状态,“书声琅琅”在很多课堂已变成一
个只具空壳的形容词。
稍微理想点的,也只把朗读当成教学舞台上的配角。
本文
对语文朗读教学的误区进行了探析,以求引起大家对朗读教学的关注及重视。
关键词:语文朗读教学;误区;指导策略
作者简介:高晓宇,任教于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安家中学。
自古以来,一节好的语文课最基本和最重要的特征之一,便是“书声琅琅”。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学语文无疑
是要多读的,一首传诵千古的诗,一篇脍炙人口的短文,一节课下来学生不读不背,显然是令人遗憾的。
可如今的语文课堂,似乎进入了沉默状态,“书声琅琅”
在很多课堂已变成一个只具空壳的形容词,稍微理想点的,也只把朗读当成教学
舞台上的配角。
朗读教学作为教学的最重要手段,日渐被忽略。
笔者就此针对朗读教学中重讲解轻朗读、朗读对象单一、为了朗读而朗读的
三种朗读教学现象进行探析,以求引起同行及相关人士对朗读教学的关注及重视。
现象一:重讲解轻朗读——忽视了朗读的重要性
一位教师在教《岳阳楼记》时,或许是唯恐学生不懂古文意思,没法满足疏通课
文情节的需要;又或许是为了节省教学时间,提高所谓的课堂教学效率,一上来
就轰炸式的进行逐字逐句地疏通翻译,这个字的意思是,那个字的意思是,把这
一句翻译一下,这一句翻译时应注意……毫无美感不说,把系统的知识搞得支离破碎,学生也是头昏脑胀,还没理清思路,便前排后排几人一组对学习的意义、学
习的方法、学习的态度进行了看似热烈的讨论。
等课文讲解提问完了,课也就上
完了。
探析:
我们语文教师为什么会越来越重视讲解而忽略朗读,为什么会把大量的时间、主要精力用于讲解课文的思路结构、中心主旨,为什么重点抓看似立竿见影的词语、背诵、写作呢?笔者认为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现行的语文学科考试,
没有对学生朗读能力的测试。
二是大多数的职中学生对语文学科的重视程度不够,不配合教师的朗读教学。
当然,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我们教师没有足够认识到朗读
的重要性。
记得朱作仁教授说过:“文章的讲解是分析,朗读是综合;讲解是钻进文本,朗读是跃出纸外;讲解是死的,如同进行解剖,朗读是活的,如同给作品
以生命;讲解只能使人知道,朗读更能使人感受。
”意思就是说:与其多讲,不如让学生多朗读。
现实一点理解,即使考试不涉及朗读,我们也不能否认朗读的重
要性?。
著名特级教师余映潮也说:“课堂上的朗读,小而言之,是培养语感、积
累语言的极为重要的正确途径;大而言之,是教学改革和教师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培养文明的高素质人才不可或缺的教学手段。
”所以,也请我们的语文教师多安排点时间于朗读。
或许有些教师会说,有些文章那么长,让学生花去八分十分钟的时间去朗读,教学任务会很难完成。
话是不错,教师们也有自己的考虑。
但要改变这种状况,
也不是无计可施。
笔者认为,一是可以提高预习的比重,比如利用早读和课前五
分钟布置学生反复读课文,让学生熟知课文,为上课研读课文作准备。
另外,每
一篇课文总有它的精湛之处。
有些文章并不一定要安排学生全读,而是我们教师
可以根据教学的重点,选择部分段落或语句,让学生反复诵读,实现情有所感,
理由所谓。
也可以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段落、句子,有质疑地朗读。
例如:
文章哪些语段你很喜欢,读出来给大家听听,并说说你为什么喜欢这一段?此时
教师不必担心学生有不同的意见,大家在轻松的氛围中各抒己见,在比较中求同
存异,培养学生的探索与创新的精神。
如果没有熟读就开始讲解,没有熟读就开
始提问,没有熟读就开始讨论,只能带来听而不闻、问而不答、启而不发的尴尬,不是吗?
现象二:朗读对象单一——忽视了其他学生的参与
一次优质课评比,连听三堂课语文,发现三堂课都有一个共性:课堂上安
排学生读课文时,朗读课文的对象似乎永远是课代表、班长或朗读能力强的同学。
诸如“同学们,这篇课文语言优美,感情丰富,下面请我们班上朗读专家为我们朗读,大家认真体会。
”“我们班上谁朗读的最好,大家推荐一下。
”比比皆是。
探析:
为了达到所谓的教学效果,教师往往只是将目标关注在几个有朗读特长的学
生身上,其他学生好像不需要培养朗读能力似的。
朗读成为了学习好的同学展示
才能的舞台,教师们完成教学任务的环节。
久而久之,越是朗读水平高的同学得
到的锻炼机会越多,越是朗读水平低的同学得到的锻炼机会越少。
反之,朗读水
平低的同学不仅得不到锻炼,还会大大降低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逐渐丧失
学习的信心和兴趣,这是得不偿失的。
教学的对象是学生,每个学生都是学习的主人。
叶圣陶曾告诫我们:语文老师不
是给学生讲书的,而是引导学生读书的。
可见读是每个学生在课堂上应该拥有的
权力,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学生是课堂主人的地位,也只有这样的课堂才是有生
命力的。
? 朗读时切记一人读到底,朗读不应该是少数人的舞台,课堂上教师
更要关注朗读的参与面。
实际上,每个学生内心深处都渴望得到教师和同学的关注。
所以,我们在设计朗读时,可采取全篇读、分段读、重点语段读等方式,运
用多种多样的形式,如提问接读、学生齐读、小组读、个别读、表情朗读、分角
色读、轮读、领读、分合读、自由读、配乐读等,来调动全体学生参与。
记住,
学生是朗读的主体,教室里不应该只有一个朗读的主角。
现象三:为了朗读而朗读——忽视了朗读能力的指导
一位教师在教学《变色龙》时设计了这样一个朗读环节,他把学生分成了两组,然后让这两组学生分别读课文中不同人物所说的话,看哪一组读的响亮,学
生表现出很大的兴趣,参与率也很高,很多学生把读书的好坏和声音的大小直接
联系起来,于是课堂的声音震耳欲聋,一时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教师则托着下巴
若有所思状,好像在思考下一个教学步骤,根本没注意学生读的怎么样,甚至连
旁边学生读错了也没有发觉。
在评比阶段,两组学生又争得不可开交,顿时课堂
乱成一团……
探析:
为了体会文章的内容,感受人物思想,教师设计这样一个朗读环节,想法是
很好的。
学生在比赛中的求胜心里也能促使他们精神百倍地发挥最大潜能,为提
高学习效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可惜教师在具体组织教学活动时忘记了朗读的初衷,没有加以很好的指导,或者说,知道缺乏系统性,读前没有要求,读中没有
指导,读后没有及时评价反馈,学生只是被驱赶着为读而读,被动地完成朗读过程,没有心灵的碰撞,情感的激荡,也就享受不到阅读带来的愉悦,其结果只能
是一片混乱。
由此可见,为了朗读的朗读,只是课堂教学中的过渡,过过堂而已,本末倒置,教学设计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所以,我们教师在学生读前要明确朗
读要求,比如:普通话正确,顺畅朗读,传情达意,体现个性。
还要注意朗读技巧的指导,如声音、停顿、快慢、语气、语调等。
读后还得给予适当的点评,或者指导学生互相评价,也可引导学生开展自我评价,进行自我反思。
读得好,还是差;优点是什么,缺点是什么,学生才不会懵然不知。
当然,点评时教师应当注意评价的方式,让学生多一些成功的喜悦。
语文教学要抓语言,语言教学要抓语感,语感教学要抓朗读。
可惜朗读教学中存在的误失现象仍有那么多,所以我们语文教师要重视朗读教学。
“好文自应琅琅读”,“教学千法读为本”,愿我们都能回到诵读这个根本上来,回到引导学生培养语感,体验情感,增强表达能力上来,从而真正实现我们追求的有效课堂。
参考文献:
[1]陈数元.语文课堂朗读之“怪现状”[J].中学语文教学,2007(8).
[2]杨九俊.新课程教学现场与教学细节[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
[3]赵冬俊.朗读,岂能成鸡肋[J].教学参考,2010(28).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安家中学 213126
An Analysis of Misunderstanding for Chinese Aloud-reading Teaching in the Light of New Curriculum Idea and Their Reflection
GAO Xiaoyu
Abstract: From ancient times, the most basic and the most important characteristic of a good Chinese lesson is “aloud-reading”. But today’s Chinese classroom seems to be a silence state, “aloud-reading” has become a adjectives. What’s more ideal is to take aloud-reading as a supporting actor in teaching. This paper makes an analysis of misunderstanding for Chinese aloud-reading teaching, hoping to arouse our concern and attention to aloud-reading.
Key words: Chinese aloud-reading teaching; misunderstanding; guiding strateg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