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威海经技区皇冠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及参考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届威海经技区皇冠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及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
我们不妨先集中注意那些被称为土头土脑的乡下人,他们才是中国社会的基层。
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虽则似乎带着几分藐视的意味,但这个土字却用得很好。
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
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
城里人可以用土气来藐视乡下人,但是乡下,“土”是他们的命根。
农业和游牧或工业不同,它是直接取资于土地的。
游牧的人可以逐水草而居,飘忽无定;做工业的人可以择地而居,迁移无碍;而种地的人却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
直接靠农业来谋生的人是粘着在土地上的,这是乡土社会的特性之一。
我们很可以相信,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
大旱大水,连年兵乱,可以使一部分农民抛井离乡;即使像抗战这样大事件所引起基层人口的流动,我相信还是微乎其微的。
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
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
乡下最小的社区可以只有一户人家,但大多的农民是聚村而居,这一点对于我们乡土社会的性质很有影响。
美国的乡下大多是一户人家自成一个单位,很少屋檐相接的邻舍。
这是他们早年拓殖时代,人少地多的结果,同时也保持了他们个别负责,独来独往的精神。
我们中国很少类似的情形,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
我所说的孤立、隔膜是就村与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
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的往来也必然疏少,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
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
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
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摩擦里陶炼出来的结果。
这过程是《论语》第一句里的“习”字。
“学”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触,“习”是陶炼,“不亦悦乎”是描写熟悉之后的亲密感觉。
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
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
规矩不是法律,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
从俗即是从心。
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
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
这样才发生法律。
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
“这不是见外了么?”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
这信任其实最可靠也没有了,因为这是规矩。
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
在我们社会的急速变迁中,从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习俗来应付的。
(摘编自费孝通著《乡土中国》之《乡土本色》)材料二:
中国是一个具有浓烈“乡土”味的国家。
每一个个体,不需要纵向上溯得太远,也不需要横向扩展得太开,你就能够发现自己与乡村之间的息息关联。
“乡村”,作为中国现代化的蓄水池和稳定器,构成了整个社会的底色,也成为了绝大多数人安放心灵的精神家园。
进入21世纪前后,中国乡村社会出现了巨变,可谓“千年未有之大变局”。
概括来看,这种巨变表现在三个层面。
第一个层面是治理之变。
2006年取消了延续千年的农业税,而且还大规模地向农村进行财政转移支付,目前国家财政每年向农村的转移支付规模超过万亿。
取消农业税和国家向农村大规模输入资源,极大地改善了国家与农民的关系,之前基于税费收取所形成的乡村治理体制不再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第二个层面是村庄基础结构之变。
进入新世纪前后,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城务工经商,之前相对封闭且稳定的村庄边界大开,村庄社会结构迅速改变。
村庄社会结构的改变起于一百多年前的现代化,器物层面的现代化推动了经济、制度和观念等现代性巨变。
在现代性的冲击下,传统乡村社会中的诸多基础性结构,如宗族等地缘与血缘共同体及村庄内生秩序机制和地方性规范随之解体。
第三个层面是价值之变。
传统中国农民有着强烈的生儿育女、传宗接代的观念,“生儿子、娶媳妇、抱孙子”成为农民人生“三步曲”。
到了20世纪末,全国绝大多数地区农民的生育观念都已改变,传宗接代的观念大为淡化。
一旦“传宗接代”这个千年以来一直支撑农民人生意义的价值失落,农民安身立命的基础就会出现变化。
发生在世纪之交的以上三层巨变都可以看作是现代化建设的后果。
现代化不只是工业化,而且是现代的组织方式与思维观念对传统的替代。
乡村社会基本秩序由之前的内生为主变成国家基层政权建设的组成部分,外生秩序逐渐代替了内生秩序。
(摘编自贺雪峰《我们所看到的乡土中国》)材料三:
乡村振兴是一个系统、复杂的过程,要更好地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就需要在农村、农业、农民上多下“绣花功夫”,依靠“新”助推乡村振兴。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乡村振兴就是要以农村经济为基础,努力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
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丽乡村。
在吸引人的力度上,显然城市更具有吸引力,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城市环境好,要更好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需要让农村也美起来,这就需要“包装”乡村,去美化乡村,打造“新农村”,才能够让乡村更具有魅力,更具有吸引力。
要推动乡村的发展,就需要牢牢抓住“农业”这个关键点,而要让农业成为有吸引力的产业,就需要让农业的发展与市场接轨,更好地实现农业的转型。
发展新农业,通过不断做优做强做精特色优势产业,加大土地流转的力度,增强农业发展的科技化、机械化和智能化,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才能够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
种养殖大户、家庭农场主、农业企业骨干和由城里打工返乡创业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让农民看到只有不断地自我革新,不断地自我进步,才能够掌握时代的主动权,成为乡村振兴发展的“主角”,这就需要加强对农民的培育,坚持政府主导、立足产业、多方参与、注重实效的原则,打造一支新型的职业农民队伍,为乡村振兴提供强劲的人才支撑。
乡村振兴的号角已经吹响,蓝图已经绘就,要更好地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就需要依靠“新”的思维,新的改变,去推动农民农业农村的发展,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摘编自中新网2019年12月2日陈红《乡村振兴要靠“新”》)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所谓乡下人的“土气”,是指城里人认为乡下人种地谋生离不开泥土,泥土是乡下人的命根。
B.以农业为生的人世代定居在乡村,旱涝与战乱会使得基层人口流动,这也是乡土社会的常态。
C.乡土社会中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是“熟悉”的,因而乡土社会成了一个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
D.在“熟悉”的社会中,人与人互相信任,信任成为规矩,规矩在乡土社会具有较高的可靠性。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乡民是中国社会的基层,他们以种地为基本生存方式,从土地中获取生活资源,因此与土地分不开,为土地所束缚。
B.乡民之间的交往是基于彼此的熟悉和信任来进行的,法律不是调节乡土社会中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的基本依据。
C.生活在乡土社会的人们,彼此之间相互了解,没有隔阂,相比现代社会,更容易获得一种从心所欲的自由。
D.在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原有的生活方式与现代社会不相适应,暴露出弊端,“土气”一词因而有了贬义。
3.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的现代化绕不开农村,因为农村几乎跟每一个人都有关联,农村也与现代化发展紧密相连。
B.随着现代化建设,乡村的社会秩序已被纳入国家的基层政权建设,国家与农民的关系也得到改善。
C.乡村环境美化起来,乡村就会更具魅力,就能吸引人们从城市向乡村流动,形成新型职业农民队伍。
D.只有抓住农业这个关键点,才能推动乡村发展,农业转型需要政府引领,科技投入和人才支撑。
4.材料三的五个段落之间是怎样的关系?请简要说明。
5.材料一结尾说: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习俗来应付的。
这种观点在材料二中有哪些体现?请简要分析。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孝心
王春迪
开春了,老街富商海爷要南下跑趟生意。
上了马,海爷却坐不住,马背上跟有着啥硌着他屁股似的,海爷下马招呼大奶奶,说,这一趟回来,保不准牡丹花都开了。
娘就交给你了,好生照料着,特别是府上的大事小事,勤和她商量点。
我说的,你可都记住了?大奶奶头点得跟捣蒜似的。
说起海爷府上的老太太,那可不是一般的女人!男人死得早,没改嫁,愣是一人忍饥挨饿,挑着个薄粉摊儿,风餐露宿,把海爷拉扯大,直至今天这样的家业!吃的苦、受的累,都被街上的说书人编成了故事,整日街头巷尾地讲!
这几年,老太太得了病,卧床不起,眼黑耳背,跟她说话,声音都得跟敲锣似的。
海爷虽然接了家,但生意场上,里里外外的事儿,还得找她拿主意。
老太太眼睛虽然瞅不见,但心里头跟明镜似的。
她咳嗽一声,顶海爷喊十句。
府里上上下下谁不知道,海爷只是个做事儿的,老太太才是管事儿的。
巴结海爷,不如巴结她老人家!
如今,海爷把老太太交给大奶奶,大奶奶还不得跟接宝贝似的!
哪想,几个月后,等海爷大车小车地回来,进门,却看到府前府后,满眼的孝布白花。
一问,才知道,前儿个.老太太撒了手啦!
大奶奶裹着一身孝服,眼睛肿得跟带血的鱼鳔似的,想到海爷跟前说句话,可海爷袖子一甩,愣没理她。
此后好些天,海爷一句话都不和大奶奶说,吃饭都不和她在一桌上。
好似觉得老太太的死和她有关。
大奶奶心里憋屈,越想越喘不过气,头七当晚,一块绸子就把自个儿挂在了梁子上。
亏得发现得早,掐了半天的人中,愣是把她从小鬼儿的手里给拽了回来。
醒来的大奶奶又要撞墙,一屋子的人抢着去拦,半晌,海爷喊了一声“行啦!”顿时,屋子里鸦雀无声。
海爷让一屋子的人都出去,然后拎把椅子,朝大奶奶跟前儿一坐。
我问你,我走之后,你咋照料她的?
海爷一问,大奶奶来劲儿了,大奶奶大声道,你问我?我这辈子对自个儿的亲娘都没花这个心思!一日三餐,哪顿不是我亲手端到她床前,一口一口喂到她嘴里的?她吃的药,哪顿不是我自个儿下手煎的?一早穿的衣服鞋袜,哪次不是我焐暖了,才帮她穿上的?这洗脸洗脚的水,哪回不是我试好了才端过去的?你问问去,这些活,我让下人插过手没?我怕她操心伤神,让她一门心思养病,家里头里里外外大事小事,我能干的,都没敢跟她吱一声!我都把自个儿当丫鬟使了,娘走了,能怨我吗?我心里头憋屈,跟谁说去?我干脆下去陪她老人家箅了!我的娘唉……说完,大奶奶呜呜地大哭起来。
海爷突然起身,将桌上的盖碗往地上一摔!大奶奶的眼泪吓得顿时掉了线。
海爷气道,你还有脸哭!我走时怎么跟你说的?谁让你一日三餐喂她的?还让她一门心思养病?你不是存心害她,是啥?一通话,把大奶奶听傻了!
海爷缓过气,叹道,她操了一辈子的心,当了一辈子的家,习惯了。
你突然让她闲着了,甚至连饭都要人喂了,照她那种性子,一准儿觉得自个儿没用了。
到了这一步,她还有劲儿活下去?
大奶奶突然想起,以前海爷在她身边的时候,总是不停地说这说那,芝麻绿豆大的小事儿,都要老太太拿主意,甚至院子里来年种什么花,谁谁家要嫁闺女了,出多少贺礼的事儿,都让老太太定夺。
起先,大奶奶甚至以为海爷在他老娘胳膊底下长大,是个没主见的爷儿们,现在才明白,他是想让老太太觉得自个儿对这一家老小来说,是天!是地!天一塌,这家人就乱套了!所以,再重的病,也得咬碎了牙活下去。
难怪海爷走时,再三吩咐自己,府上的大事小事,要多和老太太商量点。
逞了能,却坏了事儿,大奶奶寻思过后,肠子都悔断了好几截。
第二天,大奶奶跑到老太太坟前,跪着哭了一整天。
海爷担心大奶奶有事,让人在不远处盯着。
直至后来,大奶奶哭得晕了过去,被人抬了回来,好几天都没能下床。
(选自《小说月刊》2018年10期)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情节跌宕起伏、一波三折。
如大奶奶费尽心力伺候海爷娘,海爷娘几个月后却撒手而去,大奶奶悬梁自尽又被救起等。
B. 小说语言通俗易懂、多用口语,富有生活气息。
如“大奶奶头点得跟捣蒜似的”“大奶奶寻思过后,肠子都悔断了好几截”。
C. 小说中的比喻生动逼真,如“跟她说话,声音都得跟敲锣似的”“眼睛肿得跟带血的鱼鳔似的”“奶奶的眼泪吓得顿时掉了线”。
D. 小说在介绍海爷娘的时候,运用了插叙的叙述方式,刻画了一位守寡多年、饱经磨难、勤俭持家、爱管闲事的母亲形象。
7. 结合小说内容,分析划线部分在全文中的作用。
8. 本文描写细腻,人物形象鲜明,请分析作者是如何塑造“海爷”这一形象的。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鸡鸭名家
汪曾祺
那两个老人是谁呢?父亲跟他们打招呼,就在江边的沙滩上。
沙滩上有人在分鸭子。
四个男子汉站在一个大鸭圈里,在熙熙攘攘的鸭群里,一只一只,提着鸭脖子,看一看,分别丢在四边几个较小的圈里。
他们看什么?——四个人都一色是短棉袄,下面皆系青布鱼裙。
这一带,江南江北,依水而住,靠水吃水的人,卖鱼的,贩卖菱藕、芡实、芦柴、茭草的,都有这样一条裙子。
沙滩上安静极了,江流浩浩。
东北风。
交过小雪了,真的入了冬了。
可是江南地暖,不很肃杀,天气微阴,空气里潮润润的。
新麦、旧柳,抽了卷须的豌豆苗,散过了絮的蒲公英,全都欣然接受这点水气。
鸭子似乎也很满意这样的天气,显得比平常安静得多。
看什么呢?哦,鸭嘴上有点东西,有一道一道印子,是刻出来的。
这是记号!这一群鸭子不是一家养的。
主人相熟,搭伙运过江来了,混在一起,搅乱了,现在再分开,以便各自出卖。
“那两个老人是谁?”
“一个是余老五。
”
“另一个呢?”
“陆长庚。
”
余老五是余大房炕房的师傅。
他虽也姓余,炕房可不是他开的。
余老五成天没有什么事情,老看他在街上逛来逛去,到哪里都提了他那把奇大无比、细润发光的紫砂茶壶,坐下来就聊,一聊一半天,而且声音奇大。
这条街上茶馆酒肆里随时听得见他的喊叫一样的说话声音。
他一年闲到头,吃、喝、穿、用全不缺。
余大房养他。
只有每年春夏之间,看不到他的影子了。
清明前后,正是炕鸡的时候。
所谓“炕”,是一口一口缸,里头糊着泥和草,下面点着稻草和谷糠,不断用火烘着。
火是微火,要保持一定的温度。
什么时候加一点草、糠,什么时候撤掉一点,这是余老五的职份。
他整天不离一步。
他话很少,说话声音也是轻轻的。
他的神情很奇怪,总像在谛听着什么似的,怕自己轻轻咳嗽也会惊散这点声音似的。
他聚精会神,身体各部全在一种沉湎,一种兴奋,一种极度的敏感之中。
炕房里暗暗的,暖洋洋的,潮濡濡的,笼罩着一种暧昧、缠绵的含情怀春似的异样感觉。
余老五身上也有着一种“母性”。
刚刚出炕的小鸡照理是一般大小,但是看上去,余老五的小鸡要大一圈!怎么能大一圈呢?他让小鸡的绒毛都出足了。
别的师傅都不敢等到最后的限度,生怕火功水气错一点,一炕蛋整个的废了。
余老五总
要多等一个半个时辰。
这一个半个时辰是最吃紧的时候,半个多月的功夫就要在这一会见分晓。
余老五也疲倦到了极点,然而他比平常更警醒,更敏锐。
他完全变了一个人。
脾气也大了,动不动就恼怒,简直碰他不得,专断极了,顽固极了。
很奇怪,他这时倒不走近火炕一步,只是半倚半靠在小床上抽烟,一句话也不说。
小徒弟不放心,轻轻来问一句:“起了吧?”摇摇头。
——“起了罢?”还是摇摇头,只管抽他的烟。
这一会正是小鸡放绒毛的时候。
这是神圣的一刻。
忽而作然而起:“起!”徒弟们赶紧一窝蜂似的取出来,简直是才放下手,小鸡就啾啾啾啾纷纷出来了。
余老五高高大大,方肩膀,方下巴,到处方。
陆长庚瘦瘦小小,小头,小脸。
他不像余老五那样有酒有饭,他是个倒霉的人。
他放过多年鸭,到头来连本钱都蚀光了。
鸭瘟。
好几次,一趟鸭子放到荡里,回来时只剩自己一个人了。
看着死,毫无办法。
他发誓,从此不再养鸭。
这一带多河沟港汊,出细鱼细虾,是个适于养鸭的地方。
这块地上的老佃户叫倪二,前两天说要把鸭子赶去卖了。
父亲问他要不要请一个赶过鸭的行家帮一帮,怕他一个人应付不了。
运鸭,不像运鸡。
鸡是装了笼的。
运鸭,鸭在水,人在船,一路迤迤逦逦地走。
鸭子路上要吃活食,小鱼小虾,运到了,才不落膘掉斤两。
指挥鸭阵,划撑小船,全凭一根篙子。
一程十天半月。
经过长江大浪,也只是一根竹篙。
不要!
他怕父亲再建议他请人帮忙,偷偷地一早把鸭赶过荡,准备过白莲湖,沿漕河,过江。
倪二在白莲湖里。
一趟鸭子全散了!散了,就是鸭子不服从指挥,四散逃窜,钻进芦丛里去了,而且再也不出来。
怎么办呢?
围着的人都说:去找陆长庚,他有法子。
陆长庚在哪里?多半在桥头茶馆。
桥头有个茶馆,照例又是闲散无事人聚赌耍钱的地方。
常在后面抖着头看人赌钱的,就是陆长庚,这一带放鸭的第一把手,诨号陆鸭,他跟鸭子能通话,他自己就是一只成了精的老鸭。
说了半天,讲定了,十块钱。
他不慌不忙,看一家地杠通吃,红了一庄,方去。
这十块钱赚得太不费力了!拈起那根篙子,把船撑到湖心,人仆在船上,把篙子平着,在水上扑打了一气,嘴里啧啧啧咕咕咕不知道叫点什么,赫!都来了!鸭子四面八方,从芦苇缝里,好像来争抢什么东西似的,拼命地拍着翅膀,挺着脖子一起奔向他那只小船的四周来。
看看差不多到齐了,篙子一抬,嘴里曼声唱着,鸭子马上又安静了,文文雅雅,摆摆摇摇,向岸边游来,舒闲整齐有致。
这个人真是有点魔法。
当然,第二天大早来时他仍是一个陆长庚:一夜七戳五在手,输得光光的。
这两个老人怎么会到这个地方来呢?他们的光景过得怎么样了呢?
(有删改)
9.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余老五高大方正,一副大汉的形态,作者偏偏用“母性”来形容他,实则是有反差的、俏皮的,也与前文暧昧含情的环境相呼应。
B. 余老五“脾气也大了,动不动就恼怒,简直碰他不得”,体现了他技艺高超之外的专断顽固与仗艺欺人,人物形象也由此丰满立体。
C. 陆长庚出场前,作者通过写倪二丢鸭后一筹莫展,围观人们推荐陆长庚时的众口一词,赋予人物一定的传奇色彩,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D. 陆长庚通“鸭性”,“就是一只成了精的老鸭”,却命运不济,几次鸭瘟的打击使他发誓不再养鸭,但手艺偶一亮出仍令人叫绝。
10.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余老五只是余大房手下的炕鸡师傅,却衣食无忧,整日拿着紫砂茶壶到处闲逛闲聊,小说在此设置悬念,使读者产生了急切期待和热切关注的阅读心理。
B. 本文运用传统小说、评书等常用的叙事方法“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分别讲述了两位乡间巧人的故事,情节更加集中清楚,体现了作品的传统性、文化性。
C. 小说在叙事上短句居多,简洁灵动,没有较为完整的故事(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更没有任何曲折的情节,体现了汪曾祺小说散文化的艺术特色。
D. 小说语言质朴清淡,就连人物苦难的命运、艰难的境遇都“寡味儿”了许多,但读者仍可从字里行间读出作者对小人物命运的关切和人生悲欢的思考。
11. 对比手法的大量使用是本文的一个特色,请列举其中四处,并简析其作用。
12. 本文开头一段不避其繁,结尾一段不避其简,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请结合文本内容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李固,字子坚,汉中南郑人,司徒郃之子也。
少好学,常步行寻师,不远千里,遂究览坟籍,结交英贤。
四方有志之士,多慕其风而来学。
京师咸叹曰:“是复为李公矣。
”司隶、益州并命郡举孝廉,辟司空掾,皆不就。
阳嘉二年,有地动、山崩、火灾之异,公卿举固对策,诏又特问当世之敝,为政所宜。
固上疏奏对,顺帝览其对,多所纳用,以固为议郎。
永和中,荆州盗贼起,弥年不定,乃以固为荆州刺史。
固到,遣吏劳问境内,赦寇盗前衅,与之更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