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梁河县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物理实验题(Word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云南省梁河县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物理实验题
(Word版,)
观看内容的选择,我本着先静后动,由近及远的原则,有目的、有打算的先安排与幼儿生活接近的,能明白得的观看内容。
随机观看也是不可少的,是相当有味的,如蜻蜓、蚯蚓、毛毛虫等,小孩一边观看,一边提问,爱好专门浓。
我提供的观看对象,注意形象逼真,色彩鲜亮,大小适中,引导幼儿多角度多层面地进行观看,保证每个幼儿看得到,看得清。
看得清才能说得正确。
在观看过程中指导。
我注意关心幼儿学习正确的观看方法,即按顺序观看和抓住事物的不同特点重点观看,观看与说话相结合,在观看中积存词汇,明白得词汇,如一次我抓住时机,引导幼儿观看雷雨,雷雨前天空急剧变化,乌云密布,我问幼儿乌云是什么模样的,有的小孩说:乌云像大海的波浪。
有的小孩说“乌云跑得飞速。
”我加以确信说“这是乌云滚滚。
”当幼儿看到闪电时,我告诉他“这叫电光闪闪。
”接着幼儿听到雷声惊叫起来,我抓住时机说:“这确实是雷声隆隆。
”一会儿下起了大雨,我问:“雨下得如何样?”幼儿说大极了,我就舀一盆水往下一倒,作比较观看,让幼儿把握“倾盆大雨”那个词。
雨后,我又带幼儿观看晴朗的天空,朗诵自编的一首儿歌:“蓝天高,白云飘,鸟儿飞,树儿摇,太阳公公咪咪笑。
”如此抓住特点见景生情,幼儿不仅印象深刻,对雷雨前后气象变化的词语学得快,记得牢,而且会应用。
我还在观看的基础上,引导幼儿联想,让他们与以往学的词语、生活体会联系起来,在进展想象力中进展语言。
如啄木鸟的嘴是长长的,尖尖的,硬硬的,像大夫用的手术刀―样,给大树开刀治病。
通过联想,幼儿能够生动形象地描述观看对象。
唐宋或更早之前,针对“经学”“律学”“算学”和“书学”各科目,其相应传授者称为“博士”,这与当今“博士”含义差不多相去甚远。
而对那些专门讲授“武事”或讲解“经籍”者,又称“讲师”。
“教授”和“助教”均原为学官称谓。
前者始于宋,乃“宗学”“律学”“医学”“武学”等科目的讲授者;而后者则于西晋武帝时代即已设立了,要紧协助国子、博士培养生徒。
“助教”在古代不仅要作入流的学
问,其教书育人的职责也十分明晰。
唐代国子学、太学等所设之“助教”一席,也是当朝打眼的学官。
至明清两代,只设国子监(国子学)一科的“助教”,其身价不谓显要,也称得上朝廷要员。
至此,不管是“博士”“讲师”,依旧“教授”“助教”,其今日教师应具有的差不多概念都具有了。
“教书先生”可能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如何说也确实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
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显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
《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
事实上《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
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
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
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差不多一致。
实验题
1.如下图所示为“探究小车速度随时刻变化的规律”实验中打点计时器打出的纸带,相邻两计数点间还有两个点未画出( 电源频率为 50 Hz) .由图知纸带上 D 点的瞬时速度 vD =;加速度 a =
;E 点的瞬时速度 vE=.(小数点后保留两位小数)
2.某同学在做“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中,所用电源频率为 50 Hz.如图所示,取一段实验纸带,从 0 点开始每 5 个点取一个计数点,分别记为 1、2、3、4,各计数点到 0 点的距离已在图中标出.则相邻计数点间的时刻间隔为 s,小车到计数点 2 时的瞬时速度 v2= m/s,根据数据可求得小车的加速度 a= m/s2.(结果保留 2 位有效数字)
3.在“探究弹力与弹簧伸长量的关系”的实验中,某实验小组将不同数量的钩码分别挂在竖直弹簧下端,进行测量,依照实验所测数据,利用描点法作出了所挂钩码的重力 G
与弹簧总长 L 的关系图象,如下图所示,依照图象回答以下问题:
(1)弹簧的原长为.
(2)弹簧的劲度系数为.
(3)分析图象,总结出弹簧弹力 F 与弹簧总长 L 之间的关系式为.
4.(1)在“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实验中,用两个弹簧测力计分别钩住细绳套,互成角度地拉橡皮条,使它伸长到某一位置 O 点,为了确定两个分力的大小和方向,这一步操作中必须记录的是.A.橡皮条固定端的位置 B.描下 O 点位置和两条细绳套的方向
C.橡皮条伸长后的总长度D.两个弹簧测力计的读数
(2)做实验时,依照测量结果在白纸上画出如下图所示的图,其中 O 为橡皮条与细绳套的结点.图中的是 F1 和 F2 的合力的理论值;是F1 和 F2 的合力的实际测量值.
5.“验证力的平形四边形定则”的实验情形如图甲所示,其中 A 为固定橡皮筋的图钉,O 为橡皮筋与细绳的结点,OB 和 OC 为细绳,图乙是在白纸上依照实验结果画出的图示.
(1)图乙中的 F 与 F′两力中,方向一定沿 AO 方向的是力.
(2)本实验采纳的要紧科学方法是( ) A.理想实验法 B.等效替代法
C.操纵变量法 D.建立物理模型法 (3)实验中能减小误差的措施是(
)
A.两个分力 F1、F2 的大小要尽量大些
B.两个分力 F1、F2 间的夹角要尽量大些
C.拉橡皮筋时,弹簧秤、橡皮筋、细绳应贴近木板且与木板平面平行 D.拉橡皮条的细绳要长些,标记同一细绳方向的两点要远些
6.某探究学习小组的同学们要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他们在实验室组装了一套如图所示的装置,水平轨道上安装两个光电门,小车内固定有力传感器和挡光板,细线一端与力传感器连接,另一端跨过定滑轮挂上砝码盘.实验时,调整轨道的倾角正好能平稳小车所受的摩擦力(图中未画出).
(1)该实验中小车所受的合力(选填“等于”或“不等于”) 力传感器的示数,该实验是否需要满足砝码和砝码盘的总质量远小于小车的质量?(选填“需要”或“不需要”).
(2)实验获得以下测量数据:小车、力传感器和挡光板的总质
量 M,挡光板的宽度 l,光电门 1 和光电门 2 的中心距离为 x.某次实验过程:力传感器的读数为 F,小车通过光电门 1 和光电门 2 的挡光时刻分别为 t1、t2(小车通过光电门 2 后,砝码盘才落地),已知重力加速度为g,则该实验要验证的关系式是.
7.如图所示为“用 DIS(位移传感器、数据采集器、运算机 DIS 直截了当显示物体加速度)探究加速度与力的关系”的实验装置.
(1) 在该实验中必须采纳操纵变量法,应保持不变,用钩码所受的重力大小作为,用 DIS 测小车的加速度.
(2)改变所挂钩码的数量,多次重复测量.在某次实验中依照测得的多组数据可画出 a-F 关系图线
(如图所示).
①分析此图线 OA 段可得出的实验结论是.
②此图线的 AB 段明显偏离直线,造成此误差的要紧缘故是.(填选项前字母) A.小车与轨道之间存在摩擦
B.轨道保持了水平状态
C.所挂钩码的总质量太大
D.所用小车的质量太大
8. 某实验小组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 (1)下列做法正确的是(填字母代号).
A.调剂滑轮的高度,使牵引木块的细绳与长木板保持平行
B.在调剂木板倾斜度平稳木块受到的滑动摩擦力时,将装有
砝码的砝码桶通过定滑轮拴在木块上
C.实验时,先放开木块再接通打点计时器的电源
D.通过增减木块上的砝码改变质量时,不需要重新调剂木板倾斜度(2)如图所示是甲、乙两同学依照实验数据画出的图象.形成图线甲的缘故是.形成图线乙的缘故是.
9.(1)在做“研究平抛运动”的实验时,让小球多次沿同一轨道运动,通过描点法画小球做平抛运动的轨迹.为了能较准确地描画运动轨迹,下面列出了一些操作要求,将你认为正确的选项前面的字母填在横线上
.
A.调剂斜槽使其末端保持水平
B.每次开释小球的位置能够不同
C.每次必须由静止开释小球
D.记录小球位置用的铅笔每次必须严格地等距离下降 E.小球运动时不应与木板上的白纸相接触
F.将球的位置记录在纸上后,取下纸,用直尺将点连成折线
(2)一个同学在《研究平抛物体的运动》实验中,只画出了如图所示的一部分曲线,因此他在曲线上取水平距离相等的三点 A、B、C,量得Δs =0.2 m.又量出它们之间的竖直距离分别为 h1=0.1 m,h2=0.2 m,利用这些数据,可求得:(g=10 m/s2)
①物体抛出时的初速度为m/s
②物体通过 B 时速度为m/s.
10.利用如图所示实验装置来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通过电磁铁操纵的小铁球从 A 点自由下落,下落过程中小铁球通过光电门 B 时,毫秒计时器(图中未画出)记录下小铁球的挡光时刻t. 实验前调整光电门位置,使小铁球下落过程中,小铁球球心垂直细激光束通过光电门,当地重力加速度为 g.
(1)为了验证小铁球下落过程中机械能是否守恒,还需要测量的物理量是. A.A 点距地面的高度 H
B.A、B 之间的距离 h
C.小铁球从 A 到 B 的下落时刻 tAB
D.小铁球的直径 d
(2)小铁球通过光电门时的瞬时速度 v=;要验证小铁球下落过程中机械能是否守恒,只需验证等式是否成赶忙可(用实验中测得物理量的符号表示).
11.如图为利用气垫导轨(滑块在该导轨上运动时所受阻力可忽略)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实验装置,完成以下填空.
实验步骤如下:①将气垫导轨放在水平桌面上,桌面高度不
低于 1 m,将导轨调至水平.
②测出挡光条的宽度 l 和两光电门中心之间的距离 s.
③将滑块移至光电门 1 左侧某处,待砝码静止不动时,开释滑块,要求砝码落地前挡光条已通过光电门 2.
④读出滑块分别通过光电门 1 和光电门 2 的挡光时刻Δt1 和Δt2.
⑤用天平称出滑块和挡光条的总质量 M,再称出托盘和砝码的总质量m.
⑥滑块通过光电门 1 和光电门 2 时,能够确定系统(包括滑块、挡光条、托盘和砝码)的总动能分别为 Ek1=和 Ek2=.
⑦在滑块从光电门 1 运动到光电门 2 的过程中,系统势能的减少量ΔEp= .(重力加速度为 g)
⑧假如满足关系式,则可认为验证了机械能守恒定律.
12.在“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实验中,已知打点计时器所用电源的频率为 50 Hz,查得当地的重力加速度 g=9.8 m/s2,某同学选择了一条理想的纸带,用刻度尺测量时各计数点对应刻度尺上的读数如图所示,图中 O 点是打点计时器打出的第一个点,A、B、C、D 分别是每打两个点取的计数点.则重物由 O 点运动到 B 点时(重物质量为 mkg)
(1) 重力势能的减少量是 J ,动能的增加量是
J.
(2)重力势能的减少量 (填“略大于”或“略小于”)动能的增加量,缘故是.
(3)依照运算的数据得出的结论: .
13.“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当小车在一条橡皮筋作用下弹出时,橡皮筋对小车做的功记为 W;当用 2 条、3 条、4 条…完全相同的橡皮筋并在一起进行第 2 次、第 3 次、第 4 次…实验时,橡皮筋对小车做的功记为 2W、3W、4W…每次实验中小车获得的最大速度可由打点计时器所打出的纸带测出.
(1)关于该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为了平稳摩擦力,实验中能够将长木板的一端适当垫高,使小车拉着穿过打点计时器的纸带自由下滑时能保持匀速运动
B.实验仪器安装时,能够不平稳摩擦力
C.每次实验小车必须从同一位置由静止开释
D.实验中要先接通打点计时器的电源再开释小车
(2)如图给出了某次实验打出的纸带,从中截取了测量小车最大速度所用的一段纸带,测得 A、B、 C、D、E 相邻两点间的距离分别为 AB=1.48 cm,BC=1.60 cm,CD=1.62 cm,DE=1.62 cm;已知相邻两点打点时刻间隔为 0.02 s,则小车获得的最大速度 vm= 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