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高中历史 必修一专题一古代中国政治制度 知识框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必修一专题一
早期政治制度沿革
(一)夏:王位世袭,从“公天下”到“家天下”
(二)商: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实行宗法制;王权和神权紧密结合;内外服制度(三)西周:
1、分封制(权利分配)
(1)概念:
-诸侯-卿大夫-士”的森严等级
(2)内容:
A对象:同姓王族:鲁、燕、晋、吴
功臣:齐(功臣亦是姻亲)
先代贵族:蓟、陈、宋(表现政权合法性)
B内容:土地和人口
C关系:
(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发赋役)
诸侯义务: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定期朝觐述职。

(3)特点:
①分封对象:对象多元化,以同姓王族为主体。

②分封地区:多集中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同姓分封多居于富庶之地和战略要地。

③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层层分封,等级森严。

(4)演变
——西周(建立)——春秋(逐步瓦解)——战国、秦朝(废除,设郡县)——后世仍有残余(皇族分封)
(5)影响:
①稳定了统治秩序,开发了边远地区,扩大了统治区域。

②促进经济文化交流,民族融合,为华夏民族共同文化心理的形成奠基。

③打破了夏商部落联盟和方国联盟的状态,国家政权从松散走向紧密。

④对后世影响深远:a姓氏起源:宋鲁郑陈等
b地名起源:齐鲁,燕赵,荆楚
⑤诸侯拥有较强独立性,蕴含分裂因素。

2、宗法制(权力继承)
1)含义:按照父系血缘关系的远近,分配政治权利,规定等级秩序
2)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3
4)与分封制关系:互为表里(详细见下礼乐制)
5)影响:
A积极:
①利于统治集权内部稳定团结,保持贵族特权
②形成了中华民族重视祖先人伦亲情家庭的传统,使中华民族具有强大的凝聚力。

(家谱、祭祖、尊宗敬祖)
B消极:
①政治:专制思想严重,缺乏民主观念(宗族派别、家族本位、任人唯亲、人情世故)
②经济:小农经济长期存在
③文化:重传统轻变革;重伦理轻科学;传宗接代、重男轻女、等级观念。

3、礼乐制度(权利认同)
1)概念:礼+乐
2)目的:巩固贵族身份地位,协调统治阶级内部矛盾
3)实质:维护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工具
4)影响:维护西周政治稳定,保证了西周社会和谐,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5)瓦解:春秋后期,“礼崩乐坏”
一、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家国同构,等级森严
2、神权和王权紧密结合,迷信色彩浓厚
3、最高统治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中央集权程度低)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一、概念:地方权力集中到中央(中央集权),所有权力集中到皇帝手中(君主专制)。

二、形成的条件:
1、经济根源:小农经济的分散性需要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来维护社会安定,保障生产。

2、政治:封建地主阶级需要一个强有力政权保护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镇压农民运动,维护本阶层统治。

3、思想:法家思想奠定理论基础。

三、建立:
(一)秦朝统一
1、统一全国:BC221,咸阳
2、巩固统治:
①北击匈奴,收回河套,修长城
②统一岭南,修灵渠,岭南置郡,归属中央
③征服“西南夷”,开辟“五尺道”
3、意义:
①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分裂割据诸侯混战局面
②扩大了帝国的规模,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二)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建立
1、皇帝制度
(1)建立:秦王嬴政,三皇五帝合为一“皇帝”,废除“子议父””臣议君“的谥法(2)特征: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
(3)皇帝的权力:集全国政治、经济、军事一切权力于一身
(4)影响:
A积极:特定时期,皇帝制度在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统一、经济与文化的发展、反抗外来侵略等方面起过积极作用
B消极:
①皇帝是国家政治事务唯一的最高决策,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
②皇帝制度是政治动荡、统治腐败、社会动乱的根源
2、三公九卿制度
(1)内容:
太尉:军事(多为虚)
御史大夫:丞相助手,执掌奏章,传达诏令;负责监察
(2)特点
A以皇权为中心,同时丞相位高权重。

B家国同治
C三权分定,分工明确,行政效率提高
D开创了新官僚体制
(3)参政方式:朝议(集思广益,减少决策失误;最终决策权在皇帝手中)
3、郡县制
(1)由来:春秋战国(商鞅变法,废分封设郡县)——秦统一后(全国范围内)
(2)内容:
郡(中央政府直辖):郡守(行政,上承中央,下督各县);郡尉(军事);监御史(监察)县(道:少数民族)

里(乡里之间还有亭,负责地方治安,公文传递)
(3)特点:
①中央垂直管理地方
②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命,不得世袭,没有封地,实行俸禄制。

③地方长官有明确分工,既相互配合又彼此牵制。

(4)作用:
①实现了对地方的直接有效控制,有利于国家统一社会稳定
②打破了传统贵族分封制,地域关系取代血缘关系,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世官转向流官)
③基层百姓成为编户齐民,国家因而掌握了稳定的赋税、徭役、兵役
④为后来的地方行政制度奠定基础(秦汉时期郡县一级地名在今天地名仍多有保留,比如:成都,桂林,江陵)
四、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发展
(一)君主专制——中央官制
1、秦:三公九卿制
2、汉:
①汉承秦制
②汉武帝削弱相权的措施:频繁更换宰相;从身份低微的人中选用人才
③内外朝制度
3、隋唐:三省六部制
特点:
相权三分;职权分明(按行政程序划分);节制君权
评价:
①三省合作,分工明确,减少决策失误;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②取代三公九卿,中央机构从处理宫廷和朝廷事务发展为只处理朝廷事务
③是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标志古代官制的成熟
④流程式分工,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专权问题及对权利的监督
4、宋:二府三司制
特点:
从中央到地方实行财政军分权;职权分离(官、职、差遣)
5、元代:一省制(相权反扑)
特点:相权反弹(最初是为了提高行政效率,后期权力过大,左右皇位继承)
6、明:废丞相,设内阁
废丞相:(朱元璋)
原因:
吸取历史上丞相专权的教训;胡惟庸案的牵连
结果:
①皇权对于相权的斗争取得彻底性胜利
②皇帝集君权、相权于一身,君主专制达到新高度
③导致繁杂政务集于皇帝一身,皇帝负担加重
内阁:
建立:朱棣建立内阁(辅助皇帝处理国事的助理机构)
演变:后来授予内阁大学士“票拟权”(大学士对奏章的批阅意见),又预防内阁权力上升,以司礼监太监牵制。

(批红:皇帝对内阁意见,多由司礼监太监代笔)
性质: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不能统帅六部百司。

评价:
①内阁没有行政权,内阁首辅也不是法定中央政府最高行政长官。

②内阁权力来自于皇权,阁臣升降由皇帝决定,取决于皇帝信任与否(丞相:权利来自于制度和职位)
③内阁不能对皇权起制约作用,强化了君主专制
7、清:设军机处,密折奏事
军机处
职责:秉承皇帝旨意行事,跪受笔录,上传下达
特点:
①结构简单,人员精干,办事效率高
②权力上是执政最高国家机关,形式上临时机构,有官无吏,军机大臣全为兼职,由皇帝临时任命,没有制度保证,始终不算正式衙门
③决策具有封闭性,机密性
评价:军政大臣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标志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密折奏事:朝政进一步黑箱化,增添皇权神秘感;官员互相监督。

8、中央官制演变特点:
①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分散削弱(皇权加强方式:启用近臣;分割相权)
②内朝逐步制度化、合法化
(二)中央集权——地方行政制度
1、秦:郡县制(郡县乡里)
2、汉:①汉武帝:推恩令②东汉:州-郡-县
3、唐:①道-州-县②安史之乱后,设节度使(行政、财政、军事)——藩镇割据③④
4、宋:
①路-州-县
②政治上:削实权,文官任知州,设通判监督知州
经济上:设转运使,运送地方赋税绝大部分到中央(解决了藩镇割据的物质基础)
军事上:收精兵,强干弱枝
③特点:重文轻武,文人治国;分割权力,相互制约;强干弱枝,守内虚外
④结果:冗官冗兵冗费
5、元:行省制度
内容:
①行省-路-府-州-县
②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直辖腹里(京畿)
③全国十行省:行使权力受中央节制;受中央监督,省官互迁
④宣政院:佛、藏事务;西藏、四川、青海部分地区
特点:
①改变前代以山川形便为主导,明确以犬牙交错为主导划分行政区
②双重性。

既是朝廷派出机构,又是地方最高行政机构
③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
意义:
①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中央集权,维护统一多民族国家
②这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重大变革,是省制的开端,为我国明清以后行政划分奠定基础。

6、明:废行省,设三司
7、清:省--府--厅--州--县
①理藩院:蒙古、新疆、西藏
②改土归流(明开始--清雍正大规模--乾隆大部分废除)
③康雍乾,基本奠定了近代中国版图
8、地方行政制度演变特点:笛梵权利不断削弱,中央权力不断加强
9、地方行政制度的评价:
①便于征收赋役,管理地方治安,管理人民和经济
②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利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
③高度中央集权,地方官员对中央绝对依赖,行政效率低
④地方没有相应自主权,难以实施有效治理,不利于国家和地方整体发展
(三)选官制度
1、世官制(先秦)
贵族的宗法血缘关系;战国军功爵制
2、察举制(汉)
自下而上,官吏向中央推荐;依据品行
3、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
中央择中正官评定,区分等级;依据门第家世
4、科举制(隋唐——明清)
(1)演变过程
A创立(隋):隋文帝废九品中正制,采取分科考试方式;隋炀帝设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B完善(唐):唐太宗设进士、明经科;武则天首创“武举”和“殿试”
C发展(宋):放宽录取范围;殿试成为定制,名次由皇帝钦定(天子门生);防止徇私舞弊制度(锁院、弥封、誊录);王安石变法时,废明经,进士科考经义和时务策,设明法科
D打击:元科举时办时废
E僵化(明清):八股取士
F废除:清1905
2)特点:
3)影响:
A积极
①打破世家大族垄断官场局面,扩大了统治基础
②提高了行政效率
③有益于形成读书风尚和中学风气
④有利于公平公正
B消极(后期内容方式日益僵化)
①儒学全面影响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成为统治者奴化臣民工具
②文人随心功名利禄,阻碍了科技文化发展
③后期八股取士,文化专制,禁锢了人们思想
5、选官制度的演变趋势:
①选官标准:家世门第转向学识才能
②选拔方式:地方评议推荐到公开考试
③人才选拔制度化,形式日益严密,公平公正客观
(四)监察制度
1、演变:
2、台谏(又称言官):
特点:
谏言者无罪;官卑秩微;密陈其奏;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主要机构:
谏议大夫、门下省、谏院
作用:
不能从根本上制约皇帝权力,但有时对纠正皇帝过失、防止决策失误等方面发挥过作用。

3、监察制度演变特点:
组织独立,自成系统;
以轻制重;
监察机构权力来自于皇权,是皇帝耳目工具;
重奖重罚;
允许风闻言事
4、评价:
①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监督官员规范执政,防止贪污腐败
②加强皇权,有利于维护统治秩序
③君主专制决定监督效能有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