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公共艺术设计作品分析(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著名公共艺术设计作品分析(1)
著名公共艺术设计作品分析环艺三班余梦琳2011040221010室⽣藝術森林位於⽇本奈良室⽣村的《室⽣藝術森林》環境項⽬,由以⾊列
藝術家丹尼·卡拉萬(DaniKaravan)創作。
他是環境藝術的先鋒藝術家,森林中有很多他的雕塑作品。
該項⽬坐落於室⽣寺附近,這
座寺廟建造於⽇本延歷時代(780-805年)。
寺廟裏有壹座五層⾼塔,是⽇本最⼩的⼾外塔,室⽣寺矗⽴於⼭⾕中,被公認為奈良最寶貴的
寺廟之壹。
它和⾦⾊⼤廳、⼤雄寶殿壹起已被認定為⽇本國寶。
室⽣完好地保存著早期平安時代的藝術品,還有壹尊⽊制佛像,堪稱寺廟裏眾多佛
像中最優秀的壹尊。
公園的幾次⼭體滑坡嚴重破壞了⽔流並危及到周邊地區,因此,丹尼·卡拉萬的項⽬應運⽽⽣。
為了保護該地區,室⽣村發展了
壹個“藝術世外桃源計劃”,旨在建⽴壹個21世紀的世外桃源。
“世外桃源計劃”的核⼼是建⽴壹座公園,由丹尼·卡拉萬負責設計。
室⽣藝術森
林公園位於室⽣寺後⾯的⾼⼭上,除了重建⽔稻梯⽥提供壹種懷舊的⽇本⾵光的體驗,參觀者還可以沈浸在⾃然與藝術相融合的感官享受之中。
《
室⽣藝術森林》既是壹個完整的項⽬,也是壹件景觀雕塑作品。
是對古跡保護的壹種回應,同時也是丹尼·卡拉萬的壹件重要作品。
在持續建造的8
年過程中,其“⽬的在於揭⽰⼈與⾃然之間的關系,⼒求與它的精神壹致”,藝術家如是說。
“理解這件作品需要在古跡周圍遊覽,遊客要積極地參
與,刺激所有的五個感官:視覺,聽覺,味覺,觸覺和嗅覺。
卡拉万的⽗亲埃伯尔罕(Abraham)是20世纪40年代到印年代间特拉维夫
市重要的园林设计师,他质朴的设计理念深深的影响了卡拉万。
卡拉万14岁开始在特拉维夫和耶路撤冷学习绘画,很少参与⽗亲的⼯作,甚⾄在⼀
定程度上对⽗亲的⼯作并不理解。
卡拉万觉得⽗亲并没有在设计园林,⽽仅仅是在复制和修复已有的东西。
那时的特拉维夫市居住着很少的⼈,四周
围绕替沙丘和美丽的沙漠植物。
卡拉万的⽗亲始终认为⾃⼰在创造即将消失的园林,他总是对卡拉万说,“我将⾃然修复好之后,你就可以去设计它
了。
”川卡拉万的⽗亲这种对于⾃然和设计最本质的理解在今天看来正是最深刻的理论,这些为以后卡拉万从事园林设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达尼
·卡拉万(DaniKaravan)(下⾯简称卡拉万)是以⾊列著名的园林设计师,艺术家,雕塑家。
1930年出⽣在特拉维夫市,在这⾥
度过了30多年。
这座开放、前卫的城市赋予了他⽤之不尽的创造⼒,这是艺术家不可或缺的特质。
⽽以⾊列战争和破坏年代的经历⼜使他具有了沉
粉冷静,向往和平的强烈感情。
卡拉万的作品传达着他热情与沉着的特质.同时⼜具有平静,和谐的强烈惫念。
卡拉万园林作品中运⽤的艺术语
⾔具有很强的⾃我特征——清晰简洁的⼏何结构,数字象征的巧妙运⽤,寓意深刻的铭⽂,这些语⾔和谐地共融于具体的设计语境之中.
使得每件作品都独具内涵与空间体验感。
⼏何形体这⼀设计语⾔的应⽤与卡拉万雕塑家的⾝份有密切关系。
他能娴熟运⽤⼏何形体和线条,使
他作品中的设计元素以完美的⽐例相互结合。
不同于⼀般的雕塑家,卡拉万对于⾃然的独特理解,以及万物和谐的理念使得他的作品不仅具有精
确的尺度感和和谐的结构⽐例关系,还能与⾃然完美融合从⽽让作品产⽣强⼤的⼒量。
这种简洁的形体被⼀种深层次的复杂性所揭⽰,在创造性
的背后是对空间尺度的精确控制与把握。
南京⼤屠杀纪念馆雕塑群⾃始⾄终,⼤屠杀的群雕中,没有出现⼀个⽇本兵的形象,甚⾄在表现⼈群被
绳索捆绑的集体屠杀场⾯时,⽆辜百姓的愤怒之情呼之欲出,⽽四周的刺⼑则代替了⽇本兵的形象。
整个雕塑群共分四组:第⼀组,家破⼈亡;第⼆
组,逃难;第三组,冤魂的呐喊;第四组,胜利之墙。
家破⼈亡主题雕塑⾼达11⽶2005年的12⽉,著名雕塑家吴为⼭接到遇难同
胞纪念馆馆长朱成⼭的电话。
此后2年的时间⾥,吴为⼭⼀直沉浸在这组雕塑的创作中。
他脑中萦绕已久的⼀个想法是,遇难同胞纪念馆,应该有标
志性的遇难同胞的形象。
构思再三,他确定了这⼀母亲抱着死去孩⼦的形象作为标志,来突
出“家破⼈亡”的⽓氛与主题。
吴为⼭树⽴了中国雕塑
艺术的另外⼀个⼤的体系,进⼀步发展了中国传统雕塑艺术,⽽且他能够把传统和现代很好地结合起来,变成吴为⼭先⽣他所倡导的这种⼤写意的风
格,他的⽂化理念⾮常明确,作品形神兼备、⽓势磅礴,体现了中国⽂化的重要精神。
越战纪念碑越战纪念碑,⼜称为越南战争纪念碑、越战将
⼠纪念碑、越战阵亡将⼠纪念碑、越战墙等,位于美国⾸都华盛顿中⼼区,坐落在离林肯纪念堂⼏百⽶的宪法公园的⼩树林⾥。
林璎(Maya
YingLin,可译为玛雅·林,1959年10⽉5⽇⽣),设计者林璎著名的美籍华裔建筑师。
祖籍福建
省闽侯县,是林徽因的侄⼥
,1959年10⽉5⽇出⽣于美国俄亥俄州雅典城。
林璎⼩时候就展现出数学和艺术⽅⾯的天赋,中学时期就是班上的尖⼦⽣,毕业后即被耶鲁
⼤学录取,成为该校建筑学院学⽣,1981年获学⼠学位,1986年获硕⼠学位。
1987年,林璎被耶鲁⼤学授予美术荣誉博⼠学位设计要
求建造越南战争纪念碑的想法是⼀名前陆军下⼠简·斯克鲁格思在战后萌发的。
1979年4⽉27⽇,⼀群参加过越南战争的⽼兵在⾸都华盛顿
成⽴了⼀个社团,旨在国家⼤草坪博物馆、纪念碑群落地带建造越南战争阵亡将⼠纪念碑。
他们提出,这座拟议中的纪念碑要成为美国社会中⼀个鲜
明的形象,不管这座纪念碑最后建造成什么样⼦,它必须满⾜四项基本要求:(1)纪念碑本⾝应该具有鲜明的特点;(2)要与周围的景观和建筑
物相协调;(3)碑⾝上镌刻所有阵亡和失踪者的姓名;(4)对于越南战争,碑⾝上不要有⼀个字的介绍和评价。
设计思路在耶鲁⼤学建筑学
院读书的时候,林璎就喜欢到附近的“林阴墓园”去⾛⾛,观看那⾥形形⾊⾊的墓碑和雕刻。
她说:“那⼉有⼀个渡船船长的墓,墓碑上刻着⼀条渡
船,线条简单⼜优美,我就喜欢简单⽽不复杂的东西。
”深远影响1982年11⽉13⽇,这座有着特殊意义的纪念碑落成向公众开放,迎接
每⽇像流⽔般朝它⾛来的⼈们,现在它已经成为了华盛顿特区游览者最喜欢的去处之⼀,也已是普通美国⼈展现现有的以及永久存在的悲痛和哀思的
地⽅。
纪念碑前的⼈们⼤多数美国⼈都认为越战是⼀场噩梦,⼏乎所有的美国⼈都为此付出了代价,这段⿊⾊的墙揭⽰了美国历史上⿊暗的⼀
页,诉说着过往沉重的苦难,但是,它所体现出来的超越于政治的⼈道主义精神和敢于直⾯历史的勇⽓,却让参观者对美国⼈民肃然起敬。
这座看似
简单的纪念碑⽆⾔地促使美国⼈正视越南战争的结局,开始了治疗战争创伤的漫长历程,特别在那些越战⽼兵的⼼中,这座纪念碑引发了他们⽆穷的
思考,促使他们来到这⾥,怀念战死的⼈们,思索⽣活的意义。
每年,都会有⼤批⼈从四⾯⼋⽅涌来,在⾃⼰的亲⼈或原来战友的名字前⾯留下供
品,在这堵⿊墙前⾯上演了⼀幕幕悲欢离合的短剧。
这些供品包括婴⼉时代的照⽚、军功勋章、啤酒等。
正如越南战争时期的著名记者阿诺德·伊萨
克在其1997年发表的《越战的阴影》⼀书中所说:“没有⼈在华盛顿特区其他的纪念馆那⼉写下留⾔或摆下供品。
”尤其是那数万死者的亲属,尽管他们明知墙下并没有亲⼈的⼫⾻,但他们仍然把⿊墙看成是与死者联接的唯⼀纽带。
他们⽤各种⽅式哭祭⾃⼰的亲⼈,其中最感⼈的是每天遗留在墙下⼤量的信件,这些都被⼈精⼼收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