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鲁教版五四制七年级语文上册:第7课邓稼先课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他们是同乡、 同学,情同手 足的好朋友。 一个获诺贝尔 奖蜚声世界半 世纪, 一个为国造核 弹隐姓埋名28 载。
杨振宁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速读课文,理清全文思路。 2、有感情朗读课文,感受人物精神, 体会作者的感情。
读读写写:
xièdài ái diàn pìn xūn xūn
懈怠 癌症 署名 奠基 选聘 曛 元勋 yí n à n xi zhì yù n xiò ng pá nghuá ng chó u 无垠 黯兮 挚友 孕育 敻 彷徨 筹划 xiǎn rú jiē bì lù jūgōng cuì 鲜为人知 妇孺皆知 锋芒毕露 鞠躬尽瘁
整体感知
2、思考:六部分之间有什么联系?
一、历史背景 (引子) 二、生平经历和贡献 三、人物对比
四、巨大贡献
(补充扩展)
五、沙漠创业 (具体化) 六、热情赞颂(总结)
你认为这篇课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从哪里看出?
对邓稼先的赞颂之情, 对中华民族的热爱之情, 对朋友的缅怀之情。
第一板块: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 1、我们小组讨论后发现:本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词用得好,它好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我们小组讨论后发现:文中的“_______________”这一句精妙, 它的精妙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这一节里,我们小组读到了一个_______________的旧中国。 4、用“〔 〕”标注“任人宰割”的句子,用“〈 〉”标注“站 了”的句子,并说说你们认为应该以怎样的语气来朗读。 “任人宰割”的句子应读得: “站起来了”的句子应读得:
杨振宁于1922年出生在 安徽合肥, 1938 年中学还没 毕业,就进入西南联大就读, 1942 年西南联大研究所毕业。 1945 年到1948 年,在美国芝 加哥大学获博士学位。 1949 年,杨振宁进普林斯敦大学 研究,1956 年与李政道提出 宇称不守恒理论。 1957 年因 宇称不守恒理论而获得诺贝 尔物理学奖。
3、在这一节里,我们小组读到了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 的邓稼先。
第三、四、五、六板块同第二板块
1、我们小组讨论后发现:本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词用得好,它好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考举例 A:我觉得“任人宰割”这个成语用得好,它好在写出了甲午战争 和八国联军时代中国遭受到列强的侵略、压迫而不图反抗的现 状,读来让人悲痛伤心,更为中国处境担忧。 B:我觉得“可歌可泣”这个成语用得好,它好在写出了使20世 纪人类历史发生巨大转变的千千万万英雄人物,他们生得伟大, 他们是大写的人。同时与下文“鲜为人知”相照应,突出了邓稼先 平凡中的不平凡。
教材分析:
《邓稼先》是以中华几千年文化为背 景,以近一百多年的民族情结、50年朋友 深情为基调,用饱含感情的语言介绍了一 位卓越的科学家、爱国者,是一篇可读性 极强的文章。品读本文,不仅有助于提高 学生的阅读能力,而且能激发学生的爱国 主义情感和对名人的敬仰之情。
【教学目标】 1.有感情朗读课文,把握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 的感情。 2.学习通过对比表现人物的方法。 3.品味本文富有特色的语言。 4.学习邓稼先的感人事迹,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 感和为祖国繁荣、民族强盛而献身的精神。 【教学重点】 有感情朗读课文,把握文意。 【教学难点】 1.学习本文通过对比表现人物的方法。 2.品味本文富有特色的语言。
第二板块:“两弹”元勋 1、我们小组讨论后发现:本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词用得好,它好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我们小组讨论后发现:文中的“________________”这一句美妙 它的美妙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64 年 10 月 16 日 中 国爆炸了 第一颗原 子弹。
1967 年 6 月 17 日 中 国爆炸了 第一颗氢 弹。
邓稼先1942年出生在 安徽省怀宁县,在北平读 完小学和中学后,1945年 从昆明西南联大毕业, 1948~1950年到美国普渡 大学留学,学习理论物理。 他取得博士学位后立即回 国,1950年到中国科学院 工作。1958年8月又奉命带 领几十名大学毕业生开始 研制原子弹、氢弹,直至 病逝。1999年追授了“两 弹一星”功勋奖章。
简介“两弹一星”
“两弹一星”最初是指原子弹、 导弹和人造卫星。“两弹”中的一弹 是原子弹,后来演变为原子弹和氢弹 的合称;另一弹是指导弹。“一星” 则是人造地球卫星。
邓稼先事迹
在一次原子弹爆炸失败后,为了找到真正的原 因,邓稼先一个人走进了那片地区──那片意味着 死亡之地。他很快找到了核弹头,用手把它捧着, 走了出来。最后证明是降落伞的问题。就是这一次, 伏下了他死于射线之下的死因。 邓稼先有病后,仍坚持回到核试验基地。在步 履艰难之时,他坚持要自己去装雷管,并首次以院 长的权威向周围的人下命令:“你们还年轻,你们 不能去!”
词语解释
宰割:比喻侵害,压迫,剥削。 妇孺皆知: 妇女儿童都知道。 可歌可泣:值得歌颂,使人感动得流泪。 鲜为人知:很少被人知道。 当之无愧: 承当得起,不愧这个称号。 马革裹尸: 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指军人战死于沙场。 锋芒毕露: 毕露:完全显露。锐气和才华全都显露 出来。多指人好表现自己。 家喻户晓: 每家每户都懂得。
整体感知
1、速读课文,迅速捕捉文章信息,说说六部分的 大意。 第一部分:在近一百多年的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的 背景下推出邓稼先。 第二部分:简介邓稼先的生平经历和贡献。 第三部分:在与奥本海默的比较中体现邓稼先的人品。 第四部分:写作者得知中国的原子弹工程是自力更生 制造出来的消息感情得到极大震荡。 第五部分:高度赞扬了邓稼先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的 坚定、执着与勇敢。 第六部分:以一个挚友的身份从各个方面归纳邓稼先 光辉的、不平凡的一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