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袅袅炊烟,是萦绕在心头的乡愁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袅袅炊烟,是萦绕在心头的乡愁
袅袅炊烟,是人间最美的烟火气;袅袅炊烟,裹着浓浓的乡愁。

寒冬腊月,更容易让人想起炊烟,因为有炊烟就会有温暖,就会有冬天的热炕头。

是的,曾几何时,人们把温饱作为努力的目标,“二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那是一种何其理想的生活,对于农村人来说,其意境远远胜于“采菊东篱下,幽然见南山。

”炊烟不断,就说明吃喝不愁,就说明可以有个冬天的热炕头。

九十年代之前,即墨的农村几乎家家依靠烧草做饭和取暖,房屋中都有锅灶、火炕,房顶上竖着“福台”(音),没有青山和森林,做不了樵夫和卖炭翁,依靠的就是庄稼地里的秸杆。

然而,粮草粮草,在那个缺粮的年代里,烧火做饭用的柴草也并不是有的是。

庄稼地里收回来的玉米秸、花生蔓、地瓜蔓等草料,有一些是做了牲畜的饲料,剩下的才用于生火做饭。

这些柴草根本不够用,因此,拾草就是农家孩子秋后和冬天里的一项重要工作。

秋后,田野里、山沟里许多地方会有一些厚厚的枯草,这时候,可以拿着镰刀和笆篓,去痛痛快快的割回家,一天可以拾很多趟。

慢慢的,漫山遍野的草越来越少,就只得拿着筢去划拉了。

再到后来,被划拉了很
多遍的山坡和山路两旁的枯草越来越稀,拖着筢走很远,短短的草茎才会挂满筢。

从筢上将草撸下来,往往会被藏在里面的棘针扎着手,那是很不好受的滋味儿。

拾草不容易,人们做饭时对草就特别珍惜,一堆草烧到最后,往往是五指作筢,把草渣渣也划拉进锅头里去。

现在,很多上了年纪的人都说那时候的冬天冷,其实,想一想,主要还是那时候的取暖条件太差!
为了节约草,并不是做每一顿饭都会把炕烧的很热,只有到晚上,才舍得“正经八两”烧烧炕,为的是好有个暖和被窝。

到傍晚,就早早的伸开被子,盖着炕暖着被窝。

如果吃饭后,“邻熟百家”的有来“闯”门子的,就脱鞋上炕,将脚伸进被窝里盖着一块儿拉呱,相互也不“嫌后”。

如果是煮一顿地瓜,那炕必定很热乎。

那个年代经常有到村里放电影的,如果冬夜里去看了一场露天电影回来,脱掉冻透的靴子,把已经麻木的双脚伸进暖暖的被窝里,一边回味着电影的情节,一边“馎”着热炕,不知不觉就睡着了,那种幸福,现在想想都很美。

我们的村子处在山岭下,走在岭路上,村庄尽收眼底,对炊烟就有了更直观的感受。

往往在山野中玩耍或拾草,不知道晌不晌天,蓦然间一回头,发现村子里升起了炊烟,那炊烟仿佛是一种召唤,于是赶紧回家去。

印象中的炊烟充满了诗情画意,那是一种温暖的记忆。

然而实际生活中,农民们对那种冒烟拉火的做饭或取暖的生活是不喜欢的,特别是有时候反风,或者草“艮”的时候,呛人的烟雾充满灶间,只有咳咳,哪里还有什么诗情画意。

九十年代以后,煤气灶渐渐普及,只有冬天,人们才烧草暖炕。

再后来,改为生炕炉子,也有了电暖炕,村庄四周垛满草垛的景象成为了历史。

想起了炊烟,也想起了多年不见的冰挂,想起了风箱和插在烧火棍上的嫩玉米,想起了被叫做“灰里拱”的烧水壶......
炊烟远去,然而,故乡那一片升腾着炊烟的村庄,却永远留在我
的记忆深处。

袅袅炊烟,浓浓乡愁,萦绕心头,挥之不去......
作者:王梅成,1972年出生,教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