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系杂交早稻陵两优22的关键叶龄期及精确定量栽培技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两系杂交早稻陵两优22的
关键叶龄期及精确定量栽培技术
陆峰1王世杰2陆晓清2
(1.桂林市蔬菜研究所广西桂林541004;2.桂林市农业技术推广站广西桂林541001)摘要:以两系杂交早稻陵两优22为材料,于2016-2018年在同一地点连续进行早稻适时早播,通过
对其叶龄和分蘖动态等进行系统的苗情观测,掌握了该品种与季节同步的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穗轴分化期、枝梗分化期、颖花分化期、拔节期、高峰苗期尧花粉母细胞形成与减数分裂期和抽穗结实期等8个关键叶龄期及其群体发育特征,介绍了其精确定量栽培技术。
关键词:杂交早稻;陵两优22;叶龄;茎蘖动态;精确定量栽培技术
了解正确的叶龄进程,是实施精确定量栽培最基础、最重要的一项技术工作[1]。
为了掌握以叶龄进程为主线的水稻生长发育进程,及时了解个体与群体生长数量变化情况,制定当时当地的定量调控措施,做到看苗诊断和精确定量栽培[2,3],笔者于2016-2018年连续3年,对两系杂交早稻陵两优22进行了定点、定株和定期系统的苗情观测,以更好地发挥该早稻品种的增产潜力,同时为全生育期相近、主茎总叶数和伸长节间数相同的同类型品种(如株两优4024等)的栽培全过程,提供指标化、定量化的技术指导。
1观测地点、品种与方法
1.1地点
观测地点在广西桂林市全州县才湾镇南一村委李潭家村,其自然条件和生产条件与当地的中等水平一致。
田块土壤肥力均匀,排灌方便,前作为冬闲田,面积533m2,于2016-2018年连续作早稻观测田块。
1.2品种
品种为两系杂交早稻陵两优22(国审稻2014004号),2017年在桂林市中北部县示范推广面积2500hm2,它与早稻种植面积较大的株两优4024等属于同一生育类型品种,因而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1.3栽培管理
2016-2018年均于3月26日播种,半旱湿润育秧,并插竹片架拱、覆盖薄膜防寒。
于4月18~20日移栽,叶龄4.0~4.6叶,秧龄23~25d。
移栽的基本苗为77.1万~100.2万/hm2o每公顷总施N量167.2~ 204.7kg,平均189.3kg,N:P2O5:K2O比例为1:0.46:0.87,其中基藥肥与穗肥比为7.1:2.9左右。
磷肥作基肥施用。
钾肥作分藥肥和促花肥分2次施用,用量分别占60%和40%。
选用对口农药,在防治适期喷药3~4次,防治病虫草鼠害。
1.4定株、定期观测
从出苗开始,在秧田定点10株以上(含10株)生长均匀的秧苗,标记叶龄海隔5d观测记录1次,如4月10日、15日等,以此向后类推。
移栽期,将标记秧苗按顺序移植于定点的观察田,用于记载叶龄;距田基边1m以上,另选1行连续定10穴,要求其每穴基本苗数和株行距与全田平均数一致,用于观测茎藥动态。
此外,在田块中以梅花形定5个校正点,每点10穴,插上标签,在基本苗、穗数苗和高峰苗等关键时期,其他时段每隔约15d,以调查此50穴
基金项目:广西农作物生态区域动态监测项目(桂农业办发[2018]23号)o
作者简介:陆峰(1980-),男,硕士侬艺师,主要从事农作种子研究及技术推广工作。
电话:181****6812;E-mail:*************** -256-
的苗数,校正全田的苗数,一直观测到6月中旬齐穗°1.5考查项目
除记录叶龄和分藥动态外,在移栽前考查秧苗素质,在大田期剥查幼穗发育进程、记载生育时期°记录施肥日期、品种和数量。
成熟期实收测产,并取样考种产量构成因素和主茎伸长节间数等。
2观测结果
2.1产量及主要经济性状
2016-2018年,采取中等数量的投入,陵两优22观察田单产分别为7.48t/hm2、7.43t/hm2和8.30t/hm2,达到了上等产量水平°主茎总叶数(N)为11.6-12.0叶,平均11.9叶。
伸长节间数(n)为4.1-4.3个,平均4.2个。
全生育期111-117d°经济性状平均值,株高85cm,穗长19.3cm,茎藥成穗率67.6%,有效穗322.4万/hm2,每穗总粒数105.4粒,结实率84.8%,千粒重27.9g°
2.2叶龄进展与茎蘖动态
从岀苗到4叶期,每3-5d长岀1叶。
从5叶期到幼穗分化前,每4-6d长1叶,仅在移栽后长岀的1叶多需1-2d°幼穗分化开始之后至剑叶长岀,岀叶速度逐渐缓慢,需6-9d°从叶龄进程曲线图(见附图)看岀,陵两优22主茎叶片分段岀叶速度较稳定, 2016-2018年趋势基本一致。
附图2016-2018年陵两优22叶龄进程与茎蘖动态
于4月19日手插植于大田后,第8d开始分藥,至4月30日前分藥增长较为缓慢,5月5-20日增速最快,其中在5月16日达到穗数苗,5月21-30日分藥增速放缓,在5月30日前后达到高峰苗期。
此后的15d,茎藥数缓慢下降,到6月12日始穗之后,逐渐降为穗数苗。
2.3与季节同步的关键叶龄期及对应的茎蘖数
2.3.1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N-n)有效分藥临界叶龄期(N-n),叶龄为7.5-7.9叶,平均7.7叶,在移栽后18d、始藥后约10d,即5月5-10日达到;其茎藥苗数为313.8万-342.7万/hm2,平均229.7万/hm2,比实际有效穗数少28.8%°
2.3.2穗轴分化期(穗分化始期)穗轴分化期在5月10-15日,叶龄为8.57-8.9叶,平均8.8叶、叶龄余数3.1叶;茎藥苗数为272.6万-311.8万/hm2。
2.3.3枝梗分化期一次枝梗原基分化期在5月13-18日,叶龄为9.16-9.46叶,平均9.35叶、叶龄余数2.55叶。
二次枝梗原基分化期在5月16-22日,叶龄为9.73-9.98叶,平均9.88叶。
2.3.4颖花分化期颖花原基分化期在5月20-26日,叶龄为10.23-10.73叶,平均10.53叶、叶龄余数1.37叶。
雌雄蕊分化期在5月25-30日,叶龄为10.79-11.26叶,平均11.06叶。
2.3.5拔节期(N-n+3)拔节期即基部节间伸长期(N-n+3),5月20-28日,叶龄为10.5-10.9叶,平均10.7叶;茎藥苗数为387.4万-463.9万/hm2,平均416.8万/hm2。
2.3.6高峰苗期在叶龄11.19-11.31叶,平均11.25叶,即5月25日至6月3日、平均5月29日达到高峰苗期;茎藥数为411.9万-469.9万/hm2,平均439.7万/hm2。
2.3.7花粉母细胞形成与减数分裂期花粉母细胞形成期在5月30日至6月4日,叶龄为11.41-12.0叶,平均11.72叶,叶龄余数0.18叶。
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期在6月1-6日,叶龄为11.6-12.0叶,平均11.9叶,主茎叶片全部岀完。
2.3.8抽穗结实期始穗期约在主茎叶片抽岀后的第10d,即在6月8-14日,茎藥数为338.6万-381.5万/hm2°在始穗后第6d齐穗,即6月13-22日,茎藥数即为有效穗数,为314.4万-328.3万/hm2,平均322.8万/hm2。
3精确定量栽培技术
3.1播种期的确定
陵两优22于观测点适时早播,其播始历期为74-80d,在6月12日前后始穗,是仅次于9月上旬的第二个最佳抽穗期,故以在3月下旬播种较为适宜。
若过早,在秧田期或抛栽期遇上低温阴雨烂秧天气的机率较大;若过迟,在季节上不利于安排连作晚稻生产,且在抽穗灌浆期易遭遇高温或伏旱。
3.2培育叶蘖同伸壮秧
采取精整秧田,施足肥料,播种量控制在
-257
-
日期(月/日)叶龄进程(叶)茎菓动态(万/hm2)附表2016-2018年早稻陵两优22与季节同步的叶龄进程与茎蘖动态
幅度平均幅度平均幅度平均播种期3/263/26
插秧期4/18〜204/19 4.03〜4.58 4.2677.1〜100.287.4分菓始期4/26~304/27 5.1〜5.87 5.4983.7〜109.596.0有效分菓临界叶龄期(N-n)5/5~105/77.5〜7.97.7313.8〜342.7229.7穗分化始期(穗轴分化期)5/10~155/138.57〜8.98.78272.6〜311.8294.1一次枝梗原基分化期5/13〜185/169.16〜9.469.35292.2〜346.2319.6二次枝梗原基分化期5/16~225/199.73〜9.989.88324.0〜383.4347.9颖花原基分化期5/20~265/2310.23〜10.7310.53361.5〜445.5402.0拔节期(N-n+3)5/20〜285/2410.5〜10.910.7387.4〜463.9416.8雌雄蕊分化期5/25~305/2710.79〜11.2611.06394.6〜466.5432.8高峰苗期5/25~6/35/2911.19〜11.3111.25411.9〜469.9439.7花粉母细胞形成期5/30~6/46/111.41~1211.72401.7〜455.6424.2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期6/1~66/411.6〜1211.9381.4-441.6408.1花粉充实完成期6/5~116/911.6〜1211.9347.1〜397.9379.8始穗期6/8〜146/1211.6〜1211.9338.6〜381.5357.4齐穗期6/13~226/1811.6〜1211.9314.4〜328.3322.8成熟期7/15~217/1811.6〜1211.9314.4〜328.3322.8
450kg/hm2内,采取竹片架拱覆盖农地膜半旱育秧方式,适时喷施多效哩等措施,将苗高控制在20cm以内,在秧龄为4.1~4.6叶移栽时,秧苗保持叶藥同伸,即单株带藥数达到1.0~2.1个或以上。
3.3基本苗的确定
早熟品种陵两优22合理基本苗叫包括秧田分藥,下同)=Y(适宜穗数)/ES(单株成穗数),ES=1+ (N-n+1-SN-bn-a)Cr,其中N为总叶数11.9叶,n为伸长节间数4.2个,SN为移栽叶龄4.5叶,栽后至始藥的间隔叶位bn为1,矫正值a取0,此移栽叶龄值的应变比率C为1.06,分藥发生率r为0.8(按基数包括秧田分藥在内调查的平均分藥发生率),适宜穗数Y取320万/hm2o因此,插秧合理基本苗X=!7[1+(A-n+1-SN-bn-a)Cr]=320/[1+(11.9-4.2+1-4.5-1-0)伊1.06伊0.8]=86.2万苗/hm2,插植株行距为16.9cmx 22.5cm,含分藥插3.3苗/穴。
若采取塑盘育秧在4.1叶抛栽,即SN取4.1叶,调查抛秧的分藥发生率r为0.8,bn为0.5,此抛栽叶龄值的应变比率C为1.29,其他取值同插秧,代入以上公式计算,得出抛秧基本苗为61.2万苗/hm2,每公顷抛栽30万穴。
3.4精确施氮总量与施肥时期、品种和数量
按斯坦福方程计算施氮量:施N总量=(目标产量需N量耀土壤供N量)/N肥当季利用率(%),其中目标产量需N量越目标产量x100kg稻谷需N量/100,目标产量设计为7.8t/hm2,100kg稻谷需N量为1.8kg;土壤供N量=空白产量x不施N生产100稻谷需N量/100,空白产量为4.55t/hm2,不施N生产100稻谷需N量为1.5kg;氮肥当季利用率按42.5%计。
每公顷纯N用量=[(7800x1.8/100)~(4550x1.5/ 100)]/42.5%=169.8kg。
N:P2O5:K2O比例按1:0.45:0.9。
基肥,每公顷施碳酸氢钱295kg、过磷酸钙525kg、氯化钾85kg,或复合肥300kgo分藥肥,在移栽后的第5d施,每公顷施尿素100kg、氯化钾85kgo促花肥,在5月10日的穗轴分化期施,每公顷施尿素和氯化钾各90kg,或复合肥250kgo保花肥,在5月30日的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期施,每公顷施尿素70kgo 3.5精确定量灌溉
从移栽至有效分藥临界叶龄期(N-n)之前的5月6日,浅水勤灌,以保持浅水层为主,在每次灌水前结合露晒1次。
在每次施肥前灌1次浅水层。
从
-258-
丰产多抗玉米新品种MK688
的选育及栽培技术
张晓颖
(锦州市科学技术研究院辽宁锦州121000)
摘要:MK688是凌海市盛德宏丰玉米研究所与辽宁鸿强种业有限公司于2012年开始以M396为母本,以F99为父本组配选育而成的中晚熟玉米新品种。
该品种丰产、稳产、抗旱、抗倒、抗病,于2019年通过辽宁省审定。
文章介绍了该品种的品种来源和选育经过、特征特性、产量表现,并对其栽培技术和制种技术作了简要介绍。
关键词:玉米;MK688;新品种;选育
辽宁地区近几年高温、干旱、少雨,生产上缺乏抗旱适应性强的玉米品种,针对以上情况,凌海市盛德宏丰玉米研究所应用美国血缘x本土血缘的杂优模式,采用以PH6WCxC8605-2筛选母本,以丹598x KWS公司材料选育父本的技术路线,选育出丰产性和稳产性较好,抗旱、抗倒、抗病的中晚熟玉米杂交
作者简介:张晓颖(1974-),女,本科,种MK688。
该品种2019年通过辽宁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辽审玉20190196号。
1品种来源
1.1亲本来源
1.1.1母本M396是2005年利用PH6WCxC8605-2为基础材料,连续自交,后代经穗行择优,低代测
隹广工作。
电话:138****7702
5月7日的N-n至5月29日的峰苗期,浅湿交替,且以露晒控苗为主,其中在5月16日排水,适当重晒1次,以控制无效分麋、提高成穗率,促进根系生长和壮秆健株。
5月23日至6月12日的长穗期,间歇灌水、干湿交替,以协调根系对水气的需求,6月13~ 22日的抽穗扬花期,则以浅水层为主。
此后,恢复浅湿交替灌溉,以保持根系活力,直至7月中旬成熟。
3.6病虫害防治关键时期的精确定量
在秧苗移栽前施1次药,防治稻飞虱、叶蝉等。
在6月4日的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期,是稻曲病的防治适期。
7月12日的始穗期是穗颈瘟等病虫的防治适期,始穗期至蜡熟期是纹枯病和稻飞虱防控的关键时期。
4讨论
在适期早播情况下,早稻陵两优22的主茎总叶数、伸长节间数和分段出叶速度均较稳定,且其关键叶龄期与季节(日期)具有同步对应关系,对此后同期播种的该品种与同一生育类型品种,现在的叶龄是多少,高产生育诊断指标是什么,或即使当年未观察叶龄进程,也可根据往年观测日期与生育进程的对应关系,找到高产诊断指标,从而根据当前的苗情,提出合理的促控措施,并向基层农技推广服务组织及社会上发布,指导当前水稻生产。
参考文献
[1]凌启鸿.水稻精确定量栽培理论与技术[M].北京:中国农业岀
版社,2007(7):138-139,57.
[2]凌启鸿.中国特色水稻栽培理论和技术体系的形成与发一
记念陈永康诞辰一百周年[J].江苏农业学报,2008,24(2):101-113.
[3]王世杰.超级杂交中稻Y两优087的关键叶龄期及精确定
量栽培技术[J].杂交水稻,2016,31(6):36-39.
-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