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新高考语文把握小说要素准解综合选择题(9页)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2021学年新高考语文把握小说要素准解综合选择题
把握小说要素,准解综合选择题
(时间:30分钟分值:33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18分)
一颗未出膛的枪弹
丁玲
“娃娃,甭怕,咱是一个孤老太婆,还能害你?”老太婆亲热地望着面前张皇失措的孩子,“你是……嗯,咱知道。

”这孩子十三岁大小,迟疑地望着老太婆。

远处一望无际的原野,没有一个人影,连树影也找不到一点。

“还是跟咱回去吧,天黑了,你往哪儿走,万一落到别人手上……”
窑里黑魆魆的,他不敢动,听着她摸了进去。

“不要怕,娃娃!”她把灯点着了。

灶里的火光舔在他们脸上,锅里有热气喷出来。

陕北的冬天,孤冷的月亮那黯淡的光辉涂抹着无际的荒原,流落的孩子却拥抱着甜美的梦:他又回到队伍,继续当他的马夫,继续同司号兵玩着……
孩子跟在老太婆后边去割草。

蒙着尘土的沙路上,寻不到杂乱的马蹄和人脚的迹印。

他热切地望着远方,他们——大部队到底走得离他多远了呢?他懊恼着。

那天正在野外放马,突然飞机来了,他藏在一个小洞里,听着外面连绵不断的爆炸声。

洞口塌了。

等他好不容易爬了出来,就只剩他一人了。

他大声地叫喊,凭着感觉一路狂奔,却没遇到一个认识的人……后来才遇着老太婆。

有人送来苞谷做的馍,还有人送来羊毛袜子。

有着红五星的帽子仍揣在怀里,他不敢拿出来。

大家都高兴地盘问着:“你这么一个娃娃,也当红军,你娘你老子知道么?”
天真的、热情的笑浮上了孩子的脸。

他暂时忘掉忧愁,重复着在小组会学来的话:“红军是革命的军队,是为大多数工人农民谋利益的,要团结一切不愿
做亡国奴的人去打日本……”
他看见那些围着他的脸,都兴奋地望着他,露出无限的羡慕,他就更高兴了。

老太婆也扁着嘴笑:“咱一眼就看出了这娃娃不是咱们这里的人,你们看他那张嘴多灵呀!”
有一夜,跟着狂乱的狗吠,院子里响起了庞杂的声音,马嘶声、脚步声和喊声一齐涌了进来。

烧着火的孩子,心在剧烈地跳:“难道自己人来了么?”
“呯!”窑门被枪托撞开了。

冲进来的人一边骂,一边走到灶边,“哼,锅里预备着老子的晚饭吧。


孩子悄悄看了一眼,他认得那帽子的样子,那帽徽是不同的。

他的心一下紧缩起来。

有人眼光扫到老太婆脸上。

她瑟缩地坐在地下,掩护她身后的孩子,“这老死鬼干嘛老挨在那儿,藏着什么!”老婆子一动,露出了躲在那里的孩子。

孩子被抓到跟前。

一个兵打了他一耳光。

“老子有枪先崩了你!”孩子大声嚷叫,因为愤怒,倒一点也不惧怕了,眼睛里燃烧着火焰。

“什么地方来的!”拳头又落在他身上,“听口音,他不是这里人!”孩子一声不响,只是咬紧牙。

门突然开了,门口直立着一个人,屋子里顿时安静下来。

“报告连长,有一个小奸细!”
连长走了进来,审视着孩子,默然坐到矮凳上。

“可怜咱就这一个孙子,咱要靠他送终的。

”老太婆号哭起来。

几个围观的老百姓壮着胆子附和:“是她的孙子。


连长凝视着那双直射过来的眼睛,下了一道命令:“搜他!”
几十双眼睛都集中到连长手上:一把小洋刀、两张纸票子、一顶黑帽子。

纸票反面有一排字,“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国家银行”。

帽子上闪着光辉的红色五星。

看着它,孩子心里更加光亮了,静静地等待判决。

“这么小也做土匪!”
“招来吧!”连长问他。

“没有什么招的,任你们杀了吧!不过红军不是土匪,我们不骚扰老百姓,四处受人欢迎。

我们对东北兵也是好的,争取你们一道打日本,有一天你们会明白过来的!”
“这小土匪真顽强,红军就是这么凶悍!”他的顽强虽说激怒了一些人,但也得了许多尊敬。

连长仍是冷冷地看着他,又冷冷地问道:“你怕死不怕?”这问话似乎羞辱了他,他不耐烦地昂了一下头,急促地答道:“怕死不当红军!”
围拢来看的人一层一层地在增加,多少人在捏一把汗。

连长不动声色,只淡淡地说道:“那么给你一颗枪弹吧!”
老太婆又号哭起来了。

许多人的眼皮沉重地垂下了,有的便走开去。

但没有人,就连那些凶狠的家伙也没有请示,要不要立刻执行。

“不,”孩子却镇静地说,“连长,还是留着那颗枪弹吧,留着去打日本,你可以用刀杀掉我。


忍不住了的连长,跑过来用力拥抱着这孩子,他大声喊道:“大家的良心在哪里?日本人占了我们的家乡,杀了我们的父母妻子,我们不去报仇,却老在这里杀中国人。

看这个小红军,我们配和他相比、配叫他土匪吗?谁还要杀他,先杀了我吧……”声音慢慢地由嘶哑而哽住了。

孩子觉得有热的东西滴落在他手上、衣襟上。

他的眼也慢慢模糊了,隔着一层水雾,那红色的五星浮漾着,渐渐地高去,而他也被举起来了!
★1.(综合选择题)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的环境描写富有表现力。

“没有一个人影”的原野衬托孩子与大部队走散后的彷徨,“孤冷的月亮”则反衬孩子做美梦时的温馨。

B.有着“红五星”的帽子先被隐藏,后被发现,最后“红五星”“渐渐地高去”,“红五星”的多次出现隐含人物心理变化,暗示小说主题。

C.老太婆一开始就了解小孩的身份却对他呵护备至,百姓也乐意与这个小红军亲近,为他打掩护,这些都反映人们对红军的信任与拥护。

D.小说结尾看似突兀却在情理之中。

连长和他的东北军一开始对红军心存
排斥,孩子的视死如归、英勇无畏让连长彻底改变了立场。

D[“孩子的视死如归、英勇无畏让连长彻底改变了立场”错,最能打动连长的,不是“孩子的视死如归、英勇无畏”,而是孩子“还是留着那颗枪弹吧,留着去打日本”的话语背后那种至死不忘抗日的决心。

]
★2.(综合选择题)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娃娃,甭怕,咱是一个孤老太婆,还能害你?”小说开头直切场景,既节省笔墨,也设置了一种悬念,同时,引出小说后面的故事情节。

B.小说标题“一颗未出膛的枪弹”一语双关,既指东北军连长威胁要杀害孩子的一颗枪弹,也指东北军和“小红军”同仇敌忾杀鬼子的枪弹。

C.“有人送来苞谷做的馍,还有人送来羊毛袜子。

”简短的叙述和朴实的描写中,表现了村民们对“小红军”的爱护,为后面的情节做铺垫。

D.小说写孩子离开大部队的彷徨、初见生人时的戒备、被人羡慕时的高兴,其言行心理等细节符合其年龄特点,又符合“小红军”的身份。

B[“也指东北军和‘小红军’同仇敌忾杀鬼子的枪弹”错,于文无据,且与“未出膛”相矛盾。

]
3.小说标题“一颗未出膛的枪弹”具有丰富的内涵。

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6分)
[答案]①指的是东北军连长要杀害孩子的一颗枪弹,但最后却没有执行;也指孩子让东北军连长留着的那颗枪弹,希望他拿它去打日本。

②象征着小红军的精神品质,他虽未上场杀敌,却有坚定的信念、团结一致来抗日的觉悟、英勇无畏的精神;也象征着东北军连长被孩子感动,国耻家仇未忘,良心未泯。

③象征着中华民族英勇无畏的民族精神;象征着中华民族的统一战线,团结一
致来抗日,必将摧毁敌人,取得胜利。

4.小说在塑造“小红军”的形象时是如何做到真实可信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6分)
[答案]①正面描写孩子的言行心理,符合“小红军”年龄与身份特征。

小说写孩子离开集体的彷徨,初见生人的戒备,被人羡慕时的高兴,其言行心理等细节符合其年龄特点,又符合“小红军”身份。

②合理安排情节,使“小红军”形象真实生动。

小说先叙述“小红军”想念部队,后又写他向群众宣传抗日,最后写他面对东北军时的英勇无畏等,前有伏笔铺垫,后又照应升华,真实自然地突出“小红军”形象。

③在典型环境中刻画典型人物,使之真实可信。

小说描写了典型的陕北自然环境以及抗日战争时期的社会环境,符合史实,在这样真实的历史环境中刻画“小红军”形象,使其言行举止均有了现实基础,从而真实可信。

④通过次要人物的侧面衬托来塑造“小红军”形象,使之真实可信。

小说一方面通过老太婆等百姓对小孩的呵护、掩护以及连长受感化等言行来正衬其形象,另一方面通过东北军的蛮横言行来反衬“小红军”形象,使之更加真实。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15分)
冬材
周伟
那是一个冬日,城南诊所,我推门进去,娘躺在病床上,正在打着点滴。

我急急地问娘:“您烧到多少度?”娘说:“我试了体温,毛毛烧,年轻时挺得住。

唉,年岁大了,只好来吊点滴了。

”娘说得若无其事,但娘的脸上还是起了变化。

我正眼看娘时,娘马上侧过脸去。

医生急急接过话:“还毛毛烧,都40度了,幸亏来得早……”
娘岔开话题,和另一个打点滴的老婆婆拉起了家常。

娘说:“你老人家有
几个儿女呀?”老婆婆答:“两个儿,一个女。


娘看她孤单单的一个人,问:“他们不管你?”老婆婆答:“不管。

也管不了这么多,我跟着小儿子过。

小儿子也是前世的冤家来收债的,也不怪他们。


我看那老婆婆,原来是住在老街的冬材他娘。

冬材娘老弱多病,常常在老街捡废品卖钱。

冬材曾患脑膜炎,留下了后遗症,与他娘相依为命。

冬材娘怕冬材丢了,在他的每件衣服上都用白线绣了字:老街34号冬材。

娘问:“难道生病了,他们也不管!”冬材娘低低地回答:“我们娘儿俩互相照应着。

他们要讨生活,各顾各的,也蛮不容易的。

”很长一段时间,诊所里谁都不说话。

长久的静,只有点滴在一滴一滴地落下。

娘的血管太细,打点滴时又用了七号针,很慢很慢。

坐了一个多钟头,我的屁股下面似生了钉子一般,坐不住了。

娘看出来了,说:“你有事忙你的,我打了针就回去了,不用管我。


医生却不屑:“你娘打得还算快的,冬材娘都四个小时了,她的儿子还在外面等着呢。

”我才发现冬材坐在门口一侧,天气很冷,他不时地打着哆嗦,还透过拉紧的玻璃门往里瞅。

也许是想看清楚些,他整个脸都贴在了玻璃门上,看上去脸不是脸,鼻子不是鼻子。

他眼睛睁得老大,静静地看着门里的一切。

娘问冬材娘:“怎么不把你儿子喊进来?”冬材娘答:“我不要他陪,他非要陪我来。

他来,又不进来,怕别人闻着他身上的味儿。


冬材娘先打完了点滴。

医生拔出针,要她自己用手摁一会儿。

谁料她急于起身,一用力,手上的血直冒,谁也没看见,在门口的冬材拍打着玻璃门,“嗷嗷嗷”地叫着。

交完钱出门,冬材在门口扶着他娘,没走五米远,下台阶时,冬材娘摔倒了。

冬材又“嗷嗷嗷”地高声大叫,近旁的人都拥了上去。

再看时,冬材扶着他娘一步一步走向远处,远处的天暗了下来。

过了几年,我再去老街,老街看上去更老了。

冬材家的老木屋歪歪的,似乎有随时倒下来的危险。

我没有见到冬材娘,以为这屋没人住了。

刚准备走开,却听见“吱呀”一声,从虚掩的门缝里探出个脑壳,是冬材。

他的眼睛还是睁得老大,脸已消瘦得不像样子,衣服穿在身上就像挂在木架子上一样,空空荡
荡的,冬材出不来,原来门上是一把长长的链子锁。

冬材又“嗷嗷嗷”地高声大叫,老街却出奇地静。

抬头看天,老街的阳光是淡白淡白的,了无生气。

我问了一个老人,才知道冬材娘过世了,只剩下冬材住在老街。

起先,大家都劝冬材的兄姐接冬材走,冬材却死也不离开老街,不离开老屋,要在老屋里等娘回来。

冬材认定一个死理:娘走丢了,会回来的,娘不会离开冬材的。

冬材有政府的低保,冬材的兄姐也不能让冬材饿死。

他们轮流给冬材送饭,一人一个月,一天两次。

事多了,事杂了,有时忘记了,一天一次,甚至两天一次。

关在老屋里的冬材,吃喝拉撒都在屋里。

他睡的时候少,唯恐睡熟了,不能第一眼看见回来的娘。

于是,冬材终日把眼睛睁得老大。

有人看见冬材竟能穿针走线,照着他娘在他衣服上绣的字,绣得有模有样:老街34号冬材。

令人惊讶的是,“冬材”后面绣了一张满是皱纹的老婆婆的脸。

我想,冬材绣的字应该是:老街34号冬材的娘。

冬材笃定,娘穿着他绣的衣服也能找到回家的路。

冬材在去年最冷的那个冬天走了。

今年冬天又是特别冷,我陪娘在旺旺的火塘旁烤着火。

娘和我异口同声地说到冬材。

娘说:“老街真老了。

这年月,傻的不见得真傻,正常的也不见得正常。

今年的老街肯定最冷了。


(有删改) ★5.(综合选择题)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头写发生在诊所的事情,是情节的开端和发展,用概括叙述和具体叙述相结合的方式,展现了冬材和他娘相依为命的生活状况。

B.小说中的冬材曾患脑膜炎,留下了后遗症,智力比不上一般人。

作者通过对冬材的动作、语言和神态的描写,表现他对母亲的爱,真挚动人。

C.小说采用第一人称叙述的方式,通过“我”的观察和叙述,使小说情境和情节显得更为真实,拉近了作者与读者的距离。

D.冬材娘担心冬材走丢了,就在他的衣服上绣了“老街34号冬材”。

这看似闲笔,却为后面冬材模仿他娘绣字的情节做了铺垫,使情节高潮显得合乎情理。

B[B项,“作者通过对冬材的动作、语言和神态的描写”错,文章中并没有对冬材的语言进行描写。

]
6.小说结尾说“这年月,傻的不见得真傻,正常的也不见得正常”,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6分)
[解析]很明显“傻的不见得真傻”指的是冬材,他虽然“曾患脑膜炎,留下了后遗症”,但与娘相依为命。

他一直陪伴着娘打点滴,打完点滴后搀扶着娘;在老屋等娘回来,还在娘的衣服上绣“老街34号冬材的娘”。

而“正常的也不见得正常”指的是冬材的兄姐以及像冬材的兄姐这样的人。

他们为自己的生活打拼却不顾父母,不尽孝,也不帮助兄弟。

两类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答案]“傻的不见得真傻”指的是冬材,他虽然智力弱,但真心爱他的母亲,如等候母亲打点滴,搀母亲回家;不离开老街和老屋,等待母亲回来,还在衣服上模仿母亲绣字等。

“正常的也不见得正常”指的是和冬材形成反差的、着墨不多的人物,如冬材的兄姐,他们智力正常,但平常没有尽到做儿女的责任赡养母亲,母亲去世后又不尽心扶养冬材。

看似傻的冬材和智力正常的兄姐形成强烈的对比和反差,发人深省。

7.小说多次描写“冬天”这一自然环境,请从文中举出三处例子并简要分析。

(6分)
[解析]考生要注意把握三处环境描写,第一处是写冬材在冬天陪母亲打点滴的场景,由“我”坐不住衬托出了冬材对母亲的陪伴。

第二处是写冬材在冬
天走了,渲染了环境的悲凉和人物命运的凄惨。

最后一处写今年冬天又是特别冷,“我”和母亲想起了冬材,进一步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答案]“那是一个冬日,城南诊所,我推门进去”,母亲在打点滴,“我”在诊所内陪护,时间一长就坐不住;而冬材在诊所外打着哆嗦,在寒冷中静静地陪伴他的母亲,用“我”的表现衬托冬材。

“冬材在去年最冷的那个冬天走了”,突出冬材死得凄惨悲凉,渲染气氛。

“今年冬天又是特别冷”,“我”与母亲在温暖的家里,与老街的冷形成强烈的反差,深化了小说的主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