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人教版必修2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单元练习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历史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必修2经济史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
迁单元练习
一、单选题
1.1868年上海首次由欧洲运来几辆自行车,作为业余消遣的娱乐性代步工具;上世纪70年代末,自行车和缝纫机、手表成为年轻人结婚必备的三大件:到80年代,自行车迅速成为国人最普及的代步工具,中国成为“自行车王国”。

自行车在中国的发展说明()
A. 中国社会经济迅速发展
B. 政治环境决定人们的物质生活
C. 中国自行车工业世界领先
D. 近代交通工具发展受制于西方
2.近年来社会的流行语言发生了很大变化,出现了如4G、iPhone、电子书等新词汇,根本原因是()
A. 外来文化的影响
B. 大量新事物涌现
C. 改革开放使社会经济发生巨大变化
D. 人们追求时尚
3.2015年10月4日,有网友爆料称,在青岛市乐凌路“善德活海鲜烧烤家常菜”吃饭时遇到宰客事件:点菜时已向老板确认过“海捕大虾”是38元一份,结账时却变成了38元一只,一盘虾要价1500余元。

10月6日,青岛市市北区物价局对经营者处以9万元罚款。

这说明网络()
A. 具有舆论监督作用
B. 信任度较高
C. 能够决定处罚结果
D. 是民间反腐的平台
4.《舌尖上的中国2》近段时间火爆银屏。

下列关于近现代中国饮食文化的变迁表述正确的是()
A. 鸦片战争后西餐成为普通民众的主要饮食方式
B. 表面是饮食的变化,实质是中西方文化的碰撞
C. 孙中山认为近代中国事事不如西人,也包括饮食在内
D. 麦当劳肯德基就是在那时进入中国市场的
5.网络给我们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但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网络普及带来的社会问题不包括()
A. 垃圾信息充斥
B. 网络犯罪出现
C. 网络世界诱惑青少年
D. 严重污染环境
6.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日报》等党报党刊成为宣传党的路线、政策和方针的主要舆论工具。

在中国境内,最早的中文报刊出现于()
A. 鸦片战争前
B. 两次鸦片战争期间
C. 洋务运动时期
D. 戊戌变法时期
7.假如你生活在1911-1913年的中国,你不可能见到的历史现象有()
A. 废止缠足已成为国家的一项法令
B. 有生以来,度过了第一个国庆节
C. 通过电视了解到了武昌起义的消息
D. 在外出时,被人强行剪掉了自己的辫子
8.1865年,总理衙门密函各地将军暨各省督抚,指出:“倘任其安置飞线,是地隔数千里之遥,一切事件,中国公文尚未递到,彼已先得消息,办事倍形掣肘。

……是以叠经本处力为拒绝。

”材料中清政府反对的是下列哪一通讯设施()
A. 有线电报
B. 无线电报
C. 有线电话
D. 无线电话
9.在经济全球化中,各国之间的距离被“拉近”,世界变得越来越“小”。

这种感觉直接源于()
A. 各国之间经济上的亲密合作
B. 各国生产和销售都连成一体
C. 交通和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
D. 东西方文化相互交流和影响
10.流行语,是一个社会的“口头禅”,往往具有明显的时代印记。

新中国建立后,由于发生巨大的政治经济体制变化,汉语从文风到词汇也经历一次大换血。

下列哪一选项的流行语体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的时代特征()
A. 鼓足干劲、力争上游、放卫星、合作社、大锅饭、大跃进
B. “个体户”、“万元户”、“一国两制”“中国特色”
C. 市场体制、知识经济、因特网、绿色食品
D. “申奥”、“入世”、“和谐社会”、“就业”、“拆迁”
11.“互联网+”就是“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

下图反映了我国网民规校和互联网普及率的变化。

以下关于中国互联网发展的评述,正确的是()
A.互联网完全取代其他报纸、广播和电视等大众传媒
B. 互联网诞生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国在二十一世纪才开始接入互联网
C. “互联M+”将消灭中国一切传统行业
D. 互联网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学习、娱乐方式
12.辛亥革命后,出现了握手、鞠躬礼,大街上还不时能听到“先生”、“同志”的称呼,这不能表明()
A. 西方民主平等思想由理念化为行动
B. 列强对中国文化侵略不断加剧
C. 近代中国社会习俗出现了新陈代谢
D. 重大历史事件是社会习俗变迁的重要推动力量
13.创办于1863年的上海某新式学堂长期招生不满。

但到了19世纪80年代,报名该校者众多,生源爆满。

这种变化显示()
A. 西学传播成为近代教育主流
B. 追求新知渐成社会时尚
C. 私塾教育陷入窘境
D. 科举制度得到改良
14.民国初年,“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制度,受到了自由恋爱、自主婚姻的挑战……自由恋爱之风,已为新时代的新人物所接受……婚姻制度的变革取得了较大成果,新的婚姻观念为更多的人所崇尚和接受”。

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A. 婚姻自由成为共识
B. 旧婚姻制度彻底废除
C. 婚姻观念发生变化
D. 西式婚礼被普遍接受
15.1905年《时报》报道了一对青年婚礼的流程:一、来宾入场。

二、新人入场。

三、新人行结婚礼,相对三揖。

四、唱歌奏乐。

五、证人曹君宣读证书。

六、来宾祝词。

七、来宾演说。

八、唱歌散会。

”其反映当时一些地区婚礼()
A. 保留了较多传统
B. 奢靡之风兴起
C. 向近代文明转变
D. 仪式较为繁琐
16.2007年世界十大流行语中排在第10位的是“Chinese”,这个词汇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中国的崛起,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中国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B. 中国正在崛起
C. 中国日益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
D. 汉语逐渐成为世界统一语言
17.在近代中国,广大内陆地区依然长期使用竹排或牛皮筏、羊皮筏等原始工具渡运客人,而没有使用轮船等先进交通工具。

这一局面出现的最主要原因是()
A. 西方先进交通工具的影响小
B. 人们的思想意识落后
C. 地理环境的制约
D. 经济发展不均衡
18.光绪帝的英语老师张德彝在《航海述奇》里记载了1866年他从天津到上海途中吃西餐的事情:“每日三次点心,两次大餐……所食者,无非烧炙,牛羊鸡鱼,再则糖饼、苹果……饮则凉水、糖水、热牛奶、菜肉汤、甜苦洋酒。

”材料说明当时()
A. 西餐已成为中华饮食文化的主流
B. 西餐馆主要分布在沿海通商口岸
C. 西餐馆服务周到、营养卫生
D. 西餐馆已由通商口岸进入内地
二、材料分析题
19.1950-2008年我国部分节假日一览表
上表能够反映我国节假日变化的多种趋势。

指出其中一种变化趋势并说明形成的历史原因。

20.城市自产生以来,就一直是文明的要素和载体。

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城市的发展原因、发展动力,城市的功能、结构,城市的地位、作用都有明显的差别。

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1:随着农村商品经济水平的提高,在明代中后期,一批乡村市镇脱颖而出,成为手工业和商业中心。

广东茂名梅篆墟,地处水陆交驰的交通线上,各地商人来这里坐肆列市。

清初叶梦珠记述,松江府朱泾镇
标布盛行,富商巨贾操重资而来市者,白银动以数万计。

松江府新场镇以盐场新迁而名,赋为两浙之最,
是著名盐业市镇。

正德年间《姑苏志》载该府市镇达73个之多,以苏州府吴江县盛泽镇为例,东南至新杭市5里,东至王江泾镇6里,北至平望镇l5里,西至震泽镇30里,至南浔镇50里。

——摘编自《中国全史》,吉林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材料2:18世纪60年代,曼彻斯特创立了第一家棉纺厂;1776年,开凿曼彻斯特至利物浦港的运河,从而开通了远洋航线。

1830年史蒂芬孙修建从曼彻斯特到利物浦的铁路,这是第一条完全用机车牵引的铁路。

1802年,曼彻斯特共有棉纺厂52家,1809年增至64家,到1830年达到99家。

至此,曼彻斯特棉纺织业的发展跨上了一个新台阶,进而改变了曼彻斯特乃至于整个世界的面貌。

——摘编自《曼彻斯特科学博物馆说明》材料3:《19世纪西欧主要国家与中国城市和农村人口统计表》
(1)根据材料1,概括指出明清时期江南乡村城镇化的主要原因和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时期江南
乡村市镇大量出现对经济发展的主要影响。

(2)依据材料2,概括指出曼彻斯特发展成为近代城市的因素。

(3)材料3反映出中西在19世纪城市化进程中呈现什么差异?说明了什么本质问题?
21.百余年来,中国的铁路事业经历了曲折的发展历程。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76年7月3日,吴淞铁路举行通车典礼,被后人称为“中国铁路建筑史的正式开端”,比西方最
早修建的铁路晚了半个世纪。

它是英美背着清政府擅自在中国的土地上修建的。

清政府在交齐28.5万两
白银将其赎回后,竟把这条有用的铁路给拆除了。

到1904年日俄战争前,1万多公里中国的铁路权益先后落入列强之手。

1909年10月,中国自己设计、
自己施工的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建成通车。

1910年湖北省要求准予商办川汉铁路。

从1928年至1937
年七七事变的10年间,国民党政府在关内仅修建3600公里铁路。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政府在西南、西北大后方,勉强修建了1900公里铁路。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政府只顾发动内战,基本没有修建铁路。

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全国仅有2万多公里铁路,大都分布在东北和沿海地区,能够维持通车的
只有l万多公里。

材料二:从1952年建成第一条铁路——成渝铁路算起,到1957年第一个五年建设计划完成为止,新中国先后建成干支线6100公里,新增的营业里程占全部营业里程的18%以上。

新建的宝成、兰新两大干线以及黎湛、蓝烟、鹰厦、萧穿等线加强了西北、西南与全国的联系。

2006年4月27日,上海磁悬浮结束两年试运,正式投入营运。

2006年7月1日,青藏铁路顺利实现了全面通车,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

2011年6月30日15时,京沪高铁正式开通运营。

到2015年,我国铁路营业里程将达到12万公里以上,其中高速
铁路1.6万公里以上。

以高速铁路为骨架,总规模5万公里的快速铁路网将基本建成。

(1)根据材料一,概括旧中国铁路发展状况。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制约其发展的主要因素。

(2)与旧中国相比,新中国的铁路建设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概括这一变化的时代背景。

参考答案
1 A
2 C
3 A
4 B
5 D
6 A 7C 8 A 9 C 10 C 11D 12B 13 B 14 C 15 C 16D 1
7 D 18B 19 示例:趋势:改革开放后法定假日总天数从少到多。

原因:实行改革开放,社会、经济发展迅速;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休闲娱乐需求增加;增加假日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一种手段;政府更加注重民生。

20 (1)原因: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

特点:专业性强、分布密集。

影响:促进了地区间的经济分工与合作(或推动了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江南地区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与发展。

(2)因素:①棉纺织业的发展(或机器化大工厂的建立);②铁路、水路等交通运输方式的发展;③殖民扩展使世界市场扩大。

(3)差异:19世纪中期中国的城市化水平明显低于西方国家。

问题:反映了工业文明对城市化的推动作用远远强于农业文明。

21 (1)状况:起步晚;发展缓慢;列强争夺路权;由国办到商办;数量少,质量差;分布不均衡。

因素:列强入侵;政府腐败无能;战乱频繁,政局不稳;经济落后。

(2)变化:铁路数量增加;形成了覆盖全国的铁路网;运行速度提高;实现铁路现代化。

背景:民族独立;第三次科技革命;经济全球化;改革开放;工业化建设成就显著,综合国力不断增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