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常规要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澧溪中心完小教学常规工作要求
一、备课要求:
备课是上好每一节课的前提,课堂效率能否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备课和教案设计,教师备课越认真,设计得越全面,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就越能得到充分发挥,课堂效果就越佳,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备课要备以下内容:
1、备教材:
(1)要认真研究大纲,最好能通读全套教材,这样可以了解教材的编排体系。
教师要把握教材所涉及的知识进行归类,掌握各部分知识的结构,认识各知识之间的阶段性、连续性,确定所教教材在本学科体系中的位臵。
(2)要对整个单元教材进行研究,掌握重点和难点,然后对整个单元教材进行处理。
(3)要具体感知本课教材,理解教材,进而掌握教材。
要对教材进行分析,把教材的知识变成自己的知识。
2、备目标:
根据教材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制定知识、技能、情感等教学目标,教学目标要准确、适当,既要符合大纲的要求,又要符合学生的实际。
3、备学生:
(1)要研究学生原有知识基础、学生的智力水平、能力水平以及在班上的分类情况。
(2)要研究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学习习惯以及分类情况。
4、备教案、学法。
依据教学目标,结合教材特点、教学内容、学生情况,设计教学过程,师生活动,问题预设,方法指导、突发预案等力求详细具体。
二、教案要求:
教案是教师施教的课时计划或方案,是帮助教师有效地进行教学的依据。
教师要熟悉大纲,深入钻研教材,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教案要做到:
1、整个教学思路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
2、因新教材内容变化大,采用的时间尚不长,所以规定所有教师基本上都要写详细教案,不要写简单教案。
3、教案中要注意挖掘教材思想教育因素,体现智育目标与德育目标统一。
4、教案要写在教案本上,不能只是对教本的一些语法点进行简单的解释。
5、教师的教案可以参考与教材配套的教师用书,但不能一字不漏地照搬。
教师应发挥个人特长,写出有自己特色的教案。
6、教案要包括以下内容:
A、课题、课型
课题即要写下是哪一章节哪一课时的内容。
课型是指该节课的讲授类型(新授课、巩固课、对话课、复习课、等)。
只有确定了课型,才能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
B、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德育目标)要符合大纲对教材的要求,要简明扼要,浅显易懂,便于操作和检测。
C、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关键
教学重点要写明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教学难点要说明师生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障碍;教学关键要写明攻克教学难点的突破口。
D、教学过程和估时
(一)、教学环节。
目前大多数教师采用“三阶段六环节”要写清楚。
即:准备阶段(自由交流、复习检查)、讲练阶段(导入新课、分层操练)和发展阶段(巩固发展、布臵作业)
1、教师活动。
写清楚教师要教的内容,写出讲授这些内容的方法。
年轻教师还要写出课堂用语和各环节的过渡语。
2、写学生活动。
要写出学生学习的内容和方法,特别是怎样学应写清楚。
不能简单地把学生活动写成听、读、思考、操练、做题等。
(二)、课堂训练题。
备课时精心设计的有针对性的随堂练习和达标题目要写在教案中。
写课堂小结;写板书设计;写教学后记。
(每个星期至少有一课时的教学后记)
三、上课要求
课堂教学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上好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教师必须上好每一堂课。
每位教师必须遵循教学的限时性原则,积极进行课堂教学改革,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向课堂教学要质量。
1、各科教师必须严格贯彻课程标准和教材要求,不得随意增删教材内容;能够按照教学计划授课,不得随意提高或放慢教学进度。
2、教师必须按照课程表上课,不得私自调课、停课。
教师调课要经教务处批准。
3、教师必须按时上、下课。
教师一般应于上课铃响前 2--3 分钟到教室门前等候,或进教室督促学生做好上课准备,上课铃响后,正式上课。
下课铃响后按时下课,杜绝拖堂现象。
4、教学思想端正。
各科教学都要重视挖掘教材的思想教育因素,正确处理教书与育人的关系;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设动口、动手、动脑的机会,正确处理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关系;努力贯彻“教为主导、学会主体、练为主线”的原则,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关系。
5、教学目标明确。
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要紧紧围绕既定的目标组织教学,做到教学目标“当日清”。
6、教学过程和谐。
教学过程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发展,做到:教学思路清淅,着力突出重点,抓住疑点,突破难点;课堂结构合理,条理分明,疏密适度,衔接自然。
教学过程做到“七要”:新旧联系,温故知新,要循序渐进;讲清概念,精选范例,要明白易懂;揭示规律,纵横联系,要触类旁通;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要厚此薄彼;精讲多练,讲练结合,要手脑并用;启发思考维,培养能力,要引人入胜;传道授业,文道结合,要教书育人。
7、教学方法得当。
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既符合授课内容的要求,又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采取读、想、划、问、议、讲、做的方法,启发诱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8、教学效果明显。
教师教的效率和学生学的效果相统一,要全面贯彻分层教学,分类指导,照顾两头,面向全体的教学原则,使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收获和提高。
对后进生要做到三个“优先”:优先提问,优先辅导,优先发言。
减少两极分化现象。
9、教学基本功扎实。
教学语言准确、简练、生动;板书规范、条理、醒目;演示正确、有序、清楚;课堂欧发事件处理得当。
10、教态亲切自然,仪表端正大方,教风严谨,热爱学生。
强化“师爱”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不训斥、挖苦、逐出学生,将微笑、激励、竞争带进课堂,激励学生自觉主动、生动活泼地学习,创造一种和谐愉快的教学氛围。
培养学生上课精力集中、认真听讲、积极思考、质疑问难的良好学习习惯和正确的读写姿势。
四、作业布置和批改:
(一)作业布置的要求
1、作业内容要精选
要有助于学生巩固与加深理解所学知识,并形成相应的技能技巧,符合新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要求;作业要精心设计,形势要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力求少而精。
凡是布臵学生完成的作业,教师必
须先做一遍,体会每道题目的目的和解答关键,精心选择并准确把握作业的难易程度及完成时间。
2、作业量要适当
教师不得布臵机械重复和大量抄写的作业。
难易要适度,作业的难度以中等学生水平为准,又明确的目的。
提倡针对学生的不同水平设计必做题和选做题,必做题时完成教学目标必须要做的题目,备课组应统一要求;选做题、提高题是供学有余力的学生做,鼓励他们冒尖。
3、作业要求要明确
教师布臵的作业,应明确规定完成时间,凡能在课内完成的作业不到课外做,不加重学生学习负担。
对较难得题目应向学生作适当的提示,启发学生独立思考,但不能越俎代庖。
严格控制课外作业的总量,要规定作业书写的要求,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4、作业态度要端正
教育引导学生先复习后作业,养成独立思考,按时完成作业的习惯。
要其学生作业书写工整,字体要规范,书写格式要统一,要求要一致,要及时改正作业中的错误。
学生独立完成,严禁抄袭。
5、作业的形式可多样
布臵作业应力求全面,除必要的课外书面作业外,还布臵预习作业,伏羲作业等。
对于预习性作业,要有明确的自学重点,有预习提纲和要求。
6、准备并用好错题集
各分部各科都要求学生准备好错题集,各科任教师要及时督促学生整理错题集。
(二)批改作业要求:
1、作业的批改要讲科学重实效。
原则上要求全收全改。
教师要认真及时地批改学生的作业,做到一般作业当天改,作业一周内改,以便及时检查教学效果和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严禁让学生代批作业。
对少数特殊学生(包括尖子生和学习困难生)专门布臵得作业,尽可能面批。
2、作业的批改要采用评语式、遵循启发、鼓励原则,促使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向良好的方向发展。
3、批改作业时,以鼓励为主,对作业中又创意的学生要进行表扬,要分析错误产生的原因,要有记录,作为课堂讲评或改进教学的依据。
4、教师对学生改正的错误要及时给予复批,批改符号要规范。
每次作业批改后,教师要给予评分,并做好作业批改记录,认真讲评,对错误集中的作业要集中订正。
5、批改作业时,一律用红色圆珠笔或红色墨水钢笔。
作业批改认真细致,准确无误,无漏批、错批现象。
作业批改后,要签署时间,必要时可加批语。
6、作文的批改要根据学校语文课改方案要求,采取精批、略批、面批;学生自改、互改相结合的方式。
对学生自改、互改的作文,老师必须认真指导,规范统一符号,审阅后签署日期。
(三)作业批改查评标准
1、学生作业数量足;
2、教师批改次数够;
3、教师批改认真,有批语或等级,有批改时间;
4、学生作业整洁,书写规范,无涂改现象。
5对学生订正的题目有老师复批痕迹。
6、根据学科特点,采用灵活多样的批改方式,提倡评语式批评,以激励为主。
五、质量测评
1、单元检测要及时。
每学习完一单元或一章节内容,在一周内必须进行教学检测,掌握教与学的效果。
2、各种测评要及时、认真进行总结,分析教学成败得失,查漏补缺,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力求个个击破,章节过关。
3、如实评价学生的学习质量,学习方法。
认真作好成绩登记,建立好档案,保存好资料。
六、学生辅导
1、对待学习后进生,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认真分析学困生的原因,建立学困生档案,制订转变计划,落实转化措施。
2、科任教师要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对本学科学困生进行辅导,弥补学困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跟不上中上学生的不足,以大面积提高本学科的教学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