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装在套子里的人》(学生版)-高一语文同步精品讲义(必修下册)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3课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装在套子里的人
篇目 学习目标 重点难点 林教头风雪
山神庙 1.理清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命运发展变化的脉络。

2.清小说的情节,分析林冲思想性格的发展变化,总结
人物刻画的基本方法。

3.分析人物性格的特点,并研究形成的原因。

4.景物描写、细节描写的作用。

1.林冲的思想性格发展变化分几个阶段及其变化;
2.分析“风雪”等景物描写对情节、人物的作用。

装在套子里
的人 1.了解作者契诃夫及其作品。

2.了解作品创作背景,即19世纪末沙皇俄国的黑暗现实。

3.学习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领会文中幽默讽刺手法和
细节描写的艺术特色。

4.理解“套子”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时代意义,以及对
当下的现实意义。

1.对作品塑造的人物形象分析;
2.深入把握小说主题。

一、知人论世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1.作者简介
施耐庵,元末明初作家。

名子安,字耐庵,姑苏(现苏州)人,生于元贞丙申年(1296年)。

少年聪慧,写得一手好文章,后为至顺辛未进士。

他也曾在钱塘做官两年,但由于不合于当道权贵,弃官归隐,闭门著述。

与元末农民起义领袖张士诚结交。

后来张士诚兵败,施耐庵为避祸,举家迁徙到淮安,继续著述以自娱。

明朝建立之初,朱元璋也曾下诏书请他出来做官,但他仍然坚持不出仕,在当地积德累行,名声极佳。

他写完《水浒传》后没过几年就病逝了。

2.《水浒传》
《水浒传》,中国四大名著之一,是一部以北宋末年宋江起义为主要故事背景、类型上属于英雄传奇的章回体长篇小说。

作者或编者一般被认为是施耐庵,现存刊本署名大多有施耐庵、罗贯中两人中的一人,或两人皆有。

全书通过描写梁山好汉反抗欺压、水泊梁山壮大和目标导航
知识精讲
投降朝廷以及投降朝廷后镇压田虎,王庆,方腊等各路反抗宋朝政府的政治势力,最终走向悲惨失败的宏大故事,艺术地反映了中国历史上宋江起义从发生、发展直至失败的全过程,深刻揭示了起义的社会根源,满腔热情地歌颂了起义英雄的反抗斗争和他们的社会理想,也具体揭示了起义失败的内在历史原因。

《水浒传》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用白话文写成的章回小说之一。

《水浒传》问世后,在社会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成了后世中国小说创作的典范。

明清两朝,出现了多个版本的《水浒传》续作,另有很多小说、戏剧等以《水浒传》中的故事为素材。

3.题解
林教头即林冲,是《水浒传》中的人物,东京人氏,原是八十万禁军枪棒教头,有万夫不当之勇,因生得“豹头环眼,燕颔虎须”,人称豹子头。

因其妻子被太尉高俅的养子高衙内看上,而多次遭到陷害,最终被逼上梁山落草。

后火并王伦,尊晁盖为梁山寨主。

他参与了梁山一系列的战役,为山寨的壮大立下汗马功劳。

梁山大聚义时,排第六位,上应天雄星,位列马军五虎将,把守正西旱寨。

抗击来围剿梁山军的官军、侵略北宋的辽国和剿灭国内造反的田虎、王庆、方腊势力时屡立战功。

征方腊后病逝于杭州六和寺,追封忠武郎。

林冲的事迹如“误入白虎堂”、“棒打洪教头”、“风雪山神庙”等通过评书、戏曲等方式在民间广为流传
风雪——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自然环境:寒冬风雪天气。

山神庙——交代了故事发生的主要地点。

《装在套子里的人》
1.作者简介
契诃夫(1860—1904)是19世纪末期俄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举世闻名的短篇小说巨匠和著名的剧作家。

文学史上第一个以短篇小说为主要创作题材登上世纪文学高峰的人。

主要作品:《小公务员之死》《变色龙》《万卡》《苦恼》;长篇小说《欧根·奥涅金》; 戏剧《樱桃园》《伊万诺夫》等享誉世界。

契诃夫的小说有着独特的艺术风格,这就是朴实、简练,艺术描写的客观性,同时富于幽默感。

他自己说过:“简练是才能的姊妹。

”他的小说没有多余的东西,很少有抽象的议论。

他善于用不多的文字表现深刻的主题。

2.题解
套子是一种比喻说法,就是规矩,是指限制人的思想、行动的各种观念、纪律、法律、制度和生活环境,它对人的要求是“应该怎样,不应该怎样”。

3.写作背景
1898年,沙皇统治下的俄国,由于受欧洲进步文明的影响,俄国人民要求自由民主的呼声越来越高,但沙皇政府为巩固其统治,却采取一切手段进行镇压,禁锢人们的思想言论,全国警探遍布,告密者横行,像别里科夫这样的告密者肆意横行。

人们生活在沉闷乏味和忧
惧之中。

二、字词积累
1.字音字形
赍.(jī)发迤逦
..(yǐ lǐ)恁.(nèn)地仓廒.(áo)髭.(zī)须
彤.(tóng)云搠.(shuò)倒剜(wān)肉庇祐
..(bì yòu)
暖和.(huo)胆怯.(qiè)憎.(zēng)恶降.(xiáng)服
辖.(xiá)制撮.(cuō)合怂恿.(yǒng)歹.(dǎi)毒
讥诮.(qiào)谗.(chán)言滑稽.(jī)无恙.(yàng)
2.词语
浑家:妻子。

旧时家中妻子主内,故称。

酒馔zhuàn:1.犹酒食。

2.借指酒席。

央凂yāng měi:恳求,请求。

朔shuò风:北风。

战战兢兢:形容非常害怕而微微发抖的样子。

也形容小心谨慎的样子。

战战:恐惧的样子;兢兢:小心谨慎的样子。

没精打采:形容精神不振,提不起劲头。

采:精神。

安然无恙:原指人平安没有疾病。

现泛指事物平安未遭损害。

恙:病。

能力拓展
重难点解读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1.找出文中对林冲这一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并分析其性格特征。

沧州遇旧,林冲与李小二谈起高俅“生事陷害”他不是切齿痛恨,而是平平淡淡,仍把高俅称作“高太尉”,甚至自认“罪因”,与李小二夫妇来往还“恐怕玷辱”了他们,说明林冲安分善良、忍辱求安,并无反抗复仇之意。

听闻陆谦从东京赶来暗害时,林冲始而“大惊”,继而“大怒”,气愤地说:“那泼贱贼敢来这里害我!休要撞着我,只叫他骨肉为泥!” 当迫害到眼前时,这样的语言又表现出林冲的刚强正直和强烈的反抗意识。

买刀寻敌时,他先是表现出强烈的反抗意识,但“街上寻了三五日,不见消耗,林冲也自心下慢了”,失去了应有的警惕性,刚刚点燃起来的复仇怒火又慢慢熄灭了——这说明林冲的反抗并不坚决,心存幻想,得过且过,委曲求全。

管营派林冲看守草料场,林冲是心有疑虑的,但他还是听从了安排,而且做了长久打算。

当他看到草料场里的草屋四下里崩坏时,便想好好修一下,大难临头,他却想安稳过冬。

这说明林冲心中的复仇念头更淡漠了,委曲求全的思想又占了上风。

林冲在风雪之夜出门沽酒时,作者生动地描写了他一系列动作:“用花枪挑了酒葫芦,将火炭盖了,取毡笠戴上, 拿了钥匙,出来,把草厅门拽上;出了大门首,把两扇草场门反拽上锁了”一系列动作写出了林冲谨小慎微、唯恐出事的思想性格。

途经山神庙时,还祈求“神明庇祐”。

生命已危在旦夕,他却仍在幻想,这充分说明他还有随遇而安的思想。

直到草料场起火,他亲耳听到了陆谦等人的对话,了解了高俅所策划的阴谋,才毅然杀死仇人,投奔梁山。

连杀三人,是林冲多年心中怒火的总爆发,体现出一向隐忍的林冲奋起反抗。

总结:林冲的性格是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而起伏变化的。

由“忍”到“狠”,从安分守己、逆来顺受、忍辱求安到忍无可忍、被迫反抗,林冲一步步被“逼上梁山”。

2.如何评价林冲这个人?
明代李开先《宝剑记》中林冲夜奔梁山的唱词:
登高欲穷千里目.愁云低锁衡阳路。

鱼书不至雁无凭.几番空作悲愁赋。

回首西山月又斜,天涯孤客真难渡。

丈夫有泪不轻弹。

只因未到伤心处。

金圣叹评价:林冲自然是上上人物,只是写的太狠。

看他算得到,熬得住,把得牢,做得彻,都使人怕。

这般人在世上,定做得事业来,然削琢元气也不少。

鲍鹏山:林冲早期的表现,无一不是逆来顺受。

但同时,他性格中也有忍辱负重的特质。

他对下层百姓具有恻隐之心,是一个有正义感的将官,为人光明磊落、仗义疏财。

他具委曲求全的忍耐性格、以牙还牙的报复心理、救弱济贫的侠义气概及谨小慎微的细致个性。

3.找出这篇小说中的至少两处细节描写,并分析其作用。

(1)“四下里崩坏了,又被朔风吹撼,摇振得动。


作用:对情节有推动作用。

草屋崩坏,才使林冲离开草料场到山神庙避寒;否则,林冲将被烧死,高俅如愿以偿,也就没有逼上梁山的情节了。

(2)林冲要去沽酒来吃,离开草料场时,“将火炭盖了……把两扇草场门反拽上锁了。

”草厅被雪压倒后,林冲“恐怕火盆内有火炭延烧起来”,便“探半身入去摸时,火盆内火种都被雪水浸灭了”,这才“把门拽上,锁了”,到山神庙里去安身。

作用:一方面表现了林冲安分守己、办事谨慎的性格,另一方面也告诉读者,草料场起火的原因并不是因为林冲疏忽,使情节发展合情合理。

(3)林冲进了山神庙,“入得庙门,再把门掩上。

旁边正有一块大石头,拨将过来靠了门。


为下文“用手推门却被石头靠着了”埋下伏笔,陆虞侯等人只好站在庙外边看火边说话。

林冲躲在庙内听得一清二楚,知道了事情的真相,完成了性格上的重大转变。

看来,这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细节。

《装在套子里的人》
1.别里科夫有哪些“套子”?如何理解文章标题?
别里科夫身上有有形的套子,也有无形的套子。

有形的套子:(1)衣着打扮:晴天穿雨鞋和棉大衣,带雨伞;脸藏在竖起的衣领里;戴黑眼镜,穿羊毛衫,用棉花堵耳朵眼。

(2)生活习惯:把雨伞、表、削铅笔的小刀等统统装在套子里;一坐上马车,总要支起车篷;睡觉蒙头;卧室像箱子,床上挂帐子。

无形的套子:(1)职业上:教授古代语言\歌颂过去\借以躲避现实。

(2)思想上:只相信政府的告示和报纸上的文章,对不合规矩的事闷闷不乐。

(3)论调上: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来。

……
套子是一种比喻说法,就是规矩,是指限制人的思想、行动的各种观念、纪律、法律、制度和生活环境,它对人的要求是“应该怎样,不应该怎样”。

别里科夫性情孤僻,胆怯不安,躲避现实,隔绝人世;而且因循守旧,害怕变革,维护旧制度,是被“套子”束缚住的人,即标题所说的“装在套子里的人”。

别里科夫的可恨在于,他不但要把自己装在“套子”里,而且还想把周围的一切也装进“套子”里。

2.别里科夫只是中学里一位普通的希腊文教师,他既不是校长,又不是市长,为什么能够辖制全城“足足十五年”呢?
全城的人怕他,向他妥协(课文第4段的原句用了八个“不敢”,“全城的人战战兢兢地生活了十年到十五年”),是因为他的言行与思想都是与沙皇专制制度一致的,他自觉维护着旧制度旧思想。

周围的人还没有勇气敢与他斗,所以都怕他,受他辖制。

3.作者通过别里科夫身上的一系列悲喜剧,想要表现什么样的主题?
别里科夫是他生活的那个时代的产物。

这里的“套子”实际上是一种象征,象征着别里科夫维护旧制度、旧秩序,害怕和反对一切新事物的保守和腐朽,象征着沙皇政府的一切法令和专制统治。

小说通过封闭、怀旧、胆小多疑、恐惧变革的“套中人”别里科夫的形象,揭示了沙皇严酷统治所造成的僵死、腐朽的可悲的社会现实,反映了沙皇统治下的黑暗,表达了创建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4.柯瓦连科姐弟俩在文中有何作用,是怎样的人物?
柯瓦连科和华连卡是作为与别里科夫相对立的形象出现的,他们是有正常的人类情感的人,是敢于和“套中人”斗争的人,是进步力量的代表。

柯瓦连科和别里科夫的冲突,不但鲜明地展示了两个人物的不同性格水火不相容和他们所代表的新旧思想的斗争,而且淋漓尽致地暴露了别里科夫“套中人”思想的虚伪、腐朽和反动,表达了作者鞭挞丑恶的旧事物,支持生活中的积极进步力量的立场。

华连卡的笑声一方面是正常人对“套中人”越出常规出洋相的嘲弄,另一方面也象征着追求自由生活的进步力量对窒息生命的反动势力的斗争的胜利。

5.小说结尾部分说,华连卡的笑声结束了别里科夫预想中的婚事,也结束了他的人间生活,华连卡的笑声为什么会对别里科夫有如此大的影响?
契诃夫在这里用了夸张和讽刺的写法。

别里科夫最怕出乱子,怕人取笑,宁可摔断脖子和两条腿也不愿意成为别人取笑的对象,眼下就要跟华连卡结婚,自己却闹出这么个乱子,被人如此取笑,这对他来说,是一个超乎寻常的打击,因此一病不起。

6.“我们从墓园回去的时候,露出忧郁和谦虚的脸相。

”“谦虚”在这里是什么意思?我们为什么“露出忧郁和谦虚的脸相”,“不肯露出快活的感情”?
谦虚在这里是谨慎不张狂的意思,别里科夫死了,大家很开心,但人们故意压抑着自己的情感情,使之不外露。

之所以不肯露出快活的感情,一是因为长期受别里科夫的“辖制”,人们已经习惯于谨慎的生活,二是别里科夫生活的社会基础依然存在,远不是高兴的时候。

7.小说结尾,为什么一个礼拜没完生活又恢复旧样子了呢?课文最后一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
只要沙皇专制度没有推翻,就会在这块土壤上不断滋生出新的别里科夫,所以生活还是老样子。

作者启迪人们,沙皇专制统治不推翻,腐朽的思想不铲除,就永远存在着别里科夫这样的人物,生活就不可能自由快活。

必须从根本上推翻沙皇的腐朽反动的统治。

这就揭示了别里科夫的社会时代的典型意义。

8.契诃夫是幽默讽刺大师,《装在套子里的人》表现出高超的幽默讽刺艺术。

请结合文本举例分析。

①夸张变形的漫画手法造成幽默讽刺效果。

写他的外貌特征和行为习性,写他睡觉时的惊恐,写他滚下楼安然无恙高中历史,而响亮清脆的几声“哈哈哈”却就此结束了一切事情,都是夸张的,幽默的表现手法。

②荒谬绝伦的言论和一本正经的口吻,构成强烈的讽刺。

例如别里科夫正儿八经地对柯瓦连科说的一段话,判断是荒唐的判断,推理是荒唐的推理,但在别里科夫看来却是理所当然,而且出于善意,声称“忠告”。

③将套中人与新派人物联系起来,在对比中造成幽默讽刺的效果。

别里科夫和华连卡的恋爱,两个根本不般配的人却凑到了一块儿,就是奇事一桩;这边骑自行车兴高采烈,那边脸色却从发青变成发白;别里科夫滚下楼梯,这边一脸尴尬,那边纵声大笑。

凡此种种,都构成了一幅幅绝妙的讽刺画。

9.“现实主义的意思是,除细节的真实外,还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这是恩格斯对现实主义的经典表述。

请分析《装在套子里的人》是如何做到典型人物和典型环境有机统一的?
典型人物是个性与共性的高度统一,是艺术上最完美、最成功的艺术形象。

在典型人物身上应该既有鲜明的独特个性,又能反映一定历史条件下的阶级、阶层或某些社会关系的本质。

典型环境是指文学作品中人物所生活的、能够体现一定历史时期社会本质的特定环境,
它在某种程度上促成了典型人物性格的形成和发展。

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的关系是相互依存、辩证统一的关系,失去了一方,另一方也就不复存在。

一方面,典型人物必须生活在典型环境中,典型环境对典型人物性格的形成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典型环境也只有通过典型人物的活动才能呈现出来,同时,人对他所处的环境又具有某种能动的反作用。

作为杰出的现实主义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就达到了典型人物和典型环境的有机统一。

在别里科夫这个人物身上,我们既了解了19世纪末叶俄国的社会现实,同时又认识了在这一历史条件下生活的知识分子。

别里科夫是一个典型人物。

在思想上,别里科夫惟反动政府之命是从,他维护着旧有的生活秩序,反对一切新生事物。

他身上的这一特征是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的一切反动、保守的知识分子的共性,偷听、告密是他们的一贯伎俩,他们实际上正是沙皇政府培植起来的鹰犬。

然而,我们之所以说别里科夫是一个典型形象,还因为他身上的极其鲜明的个性特征。

在我们的印象中,反动势力往往有着一副横行霸道、无恶不作的丑恶嘴脸,但别里科夫却不是如此,他胆小怕事,每天晚上,“躺在被子底下,战战兢兢,深怕会出什么事,深怕小贼溜进来”,一张漫画也让他心惊胆战,最后在华连卡的哈哈大笑声中一病不起,葬送了自己的性命,这就是别里科夫的个性。

这篇小说发表于1898年,小说中还说别里科夫“把整个中学辖制了足足十五年”,以此推断,小说所反映的应该是十九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俄国社会。

这个时期,沙皇为了巩固摇摇欲坠的封建政权,强化了警察统治,导致全国警探密布,革命者被流放,那是一个告密之风盛行的时代。

在此情况下,一批知识分子屈服在沙皇的淫威之下,充当起了反动统治的帮凶,但也有一批知识分子不满于沙皇政府的统治,一股推翻沙皇政府的浪潮正悄悄兴起……这些在《装在套子里的人》中都得到了反映。

因此,这篇小说做到了“典型环境”和“典型人物”的有机统一。

分层提分
题组A 基础过关练
1.下面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赍.发(jī)投奔.(bèn)迤逦
..(tiáo hé)
..(yǐ lǐ)调和
B.厌恶.(wù)陷.害(xiàn)玷.辱(diàn)休恁.地说(nèn)
木讷.(nè)
C.浆.洗(jiànɡ)酒馔.(zhuàn)尴尬
..(ɡān ɡà)
D.提.防(tí)省.事(xǐnɡ)洗漱.(shù)朔.风(shuò)
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如今我抬举你,去替那老军来守天王堂,你在那里寻几贯盘缠。

你可和差拔
..便去那里交
割。

B.放下花枪、葫芦在雪里;恐怕火盆内有火碳
..延烧起来,搬开破壁子,探半身人去摸时,火盆内火种都被雪水浸灭了。

C.他通宵做噩梦,到早晨我们一块儿到学校去的时候,他没精打彩
....,脸色苍白。

D.我没有做出什么事来该得到这样的讥诮
..——刚好相反,我的举动素来在各方面都称得起是正人君子。

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①认将.进来“将”:助词,无义②我自有伴当
..烫酒“伴当”:仆役
B.①但有
..衣服“但有”:只要有②将.出一两银子“将”:拿出
C.①团团
..密布“彤云”:浓云..寻了一日“团团”:到处②彤云
D.①神明庇祐
..差拨“搠倒”:推倒
..“庇祐”:保佑②搠倒
4.下列各句中,加横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近期的社会新闻读来真是惨烈,先是上海的在建楼房齐刷刷地倾覆,后是湖南郴州两列火车相撞,再是南京街头醉酒驾车冲入人群,其惨烈的程度一个胜过一个,真是令人痛心疾首。

B.在书籍浩瀚的海洋里,学会使用书目,常常能取得事倍功半的效果。

C.有人认为圆明园兽首“拍而不买”的行为是非理性爱国行为,会授人以柄,会在目前全球化的经济活动中给自己制造麻烦。

D.位于台北市的101大厦堪称中国乃至亚太地区的标志性建筑,101层的大楼器宇轩昂,被台湾当地人称为天下第一楼。

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水浒传》作为中国的古典名著之一,无论从读者还是评者的角度说它是“奇书”“才子书”都不过誉,,,。

,,。

①趋类于清末“谴责小说”或《儒林外史》等
②对宗法社会和正统文化进行了深刻的讽刺
③但若从其文本内涵和精神趋向角度分析,我觉得它更近乎一本反讽小说
④而且这“讽刺”是保持距离的侧面的“冷”讽刺,即“反讽”
⑤只不过后者是本位讽刺,而《水浒传》是反讽
⑥它通过对“造反”和“招安”的种种离奇描写,以及对社会各阶层人物的雕塑式刻画A.③①④②⑤⑥
B.③①⑤⑥②④
C.⑤①③②④⑥
D.⑤⑥③①④②
6.下列语句重新排序后,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其实在《水浒传》里真正被官府逼上梁山的很少,像林冲、杨志等的悲惨例子不多,大部分是自愿或半自愿上了梁山的。

②还有一部分虽然是被逼上梁山的,但不是官府逼的,而是梁山自己逼的。

③中国话里有好多词没有主语,这就给一些人的任意解释留下了余地。

④卢俊义就属于这种另类上梁山的典型例子。

⑤比如“逼上梁山”这个词就使好多人想当然地以为一定是官府。

A.①②③⑤④B.①④②③⑤
C.③⑤①②④D.③⑤④①②
7.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1)可是这个老穿着雨鞋、拿着雨伞的小人物,却把整个中学__________了足足十五年!(2)她冒着生命危险尽力__________和营救狱中难友。

(3)因为得不到当朝者的赏识,林冲空有一身好__________却得不到施展。

(4)只是我得跟您预先__________一下:说不定有人偷听了我们的谈话了。

A.挟制庇护功夫声明
B.挟制庇佑工夫申明
C.辖制庇护功夫声明
D.辖制庇佑工夫申明
8.下列各项中,语言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A.多年不见的老乡捎来了家乡的土特产,我只好笑纳了。

B.尽管只是绵薄之力,但他费了很大的劲,我们应该感谢。

C.我因临时有急事要办,不能光临贵校座谈会,深表歉意!
D.您有什么高见就请尽快说出来,我们大家洗耳恭听。

9.下列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契诃夫是俄国十九世纪末期批判现实主义艺术大师。

B.契诃夫是世界文学史上三大“短篇小说大师”之一,另两个是法国的莫泊桑和美国的马克·吐温。

C.别里科夫已经成为害怕新事物、维护旧事物,反对政革、阻碍社会发展的人的代名词。

D.《装在套子里的人》极其成功地运用了幽默讽刺手法和细节描写。

1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契诃夫是人类生活中的平庸的天然敌人,契诃夫的伟大,至少部分在于他对平庸的揭示和批判。

美国批评家布鲁姆曾对《包法利夫人》给予价值重估,认为福楼拜这部小说中的女主人公_____传统批评所认定的所谓虚荣的典型,_____一个试图拯救那个堕落世界的富有才华的爱与美的精灵。

对于契诃夫《三姊妹》中三位才华横溢的女性,我觉得也应该从这样的角度来重新理解。

她们无法实现返回莫斯科的梦想,然而精神家园却因她们刻骨铭心的梦想
而被赋予了最高的诗意。

(),我们思念更有文化、更有品位的高尚的生活,我们愿意通过自己的劳动去创造明天更加美好的生活。

这就是契诃夫在《三姊妹》中所要说的话。

在世界上所有的边远地方,不管是乡村还是城镇,与“三姊妹”相似的人群_____,或者说,“三姊妹”就是精神家园守望者的共名。

读契诃夫的剧本,透过不同语种的朦胧,我好像更能体会那种_____的美感。

契诃夫戏剧中最重要的美学特质是他对戏剧冲突的独特理解。

他总是以忧郁的抒情淡漠外部显在的戏剧冲突,而将激烈的戏剧冲突转移至内心,从而整个戏剧舞台弥漫着一股淡淡的忧郁。

这种内心的戏剧冲突,与俄国文化的两极性、悖论性是相通的。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并非……而是……、无独有偶、如花似玉
B.不仅是……而且是……、不知凡几、如花似玉
C.不仅是……而且是……、无独有偶、如诗如画
D.并非……而是……、不知凡几、如诗如画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我们如果不能忍受这样的生活,就只能无奈地生活在平庸、仇恨甚至荒谬之中
B.我们虽然无奈地生活在平庸、仇恨甚至荒谬之中,但是却不能忍受这样的生活
C.我们即便无奈地生活在平庸、仇恨甚至荒谬之中,也不能忍受这样的生活
D.我们不能忍受这样的生活,在平庸、仇恨甚至荒谬之中生活让我们很无奈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他总是以忧郁的抒情淡漠外部显在的戏剧冲突,而将激烈的戏剧冲突转移至内心,从而使整个戏剧舞台弥漫着一股淡淡的忧郁。

B.他总是以忧郁的抒情淡化外部显在的戏剧冲突,而将激烈的戏剧冲突转移至内心,从而整个戏剧舞台弥漫着一股淡淡的忧郁。

C.他总是以忧郁的抒情淡化外部显在的戏剧冲突,而将激烈的戏剧冲突转移至内心,从而使整个戏剧舞台弥漫着一股淡淡的忧郁。

D.他总是以忧郁的抒情缓解外部显在的戏剧冲突,而将激烈的戏剧冲突转移至内心,从而整个戏剧舞台弥漫着一股淡淡的忧郁。

题组B 能力提升练
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节选)
施耐庵
正是严冬天气,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

林冲和差拨两个,在路上又没买酒吃处,早来到草料场外。

看时,一周遭有些黄土墙,两扇大门。

推开看里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