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科版高中物理选修3-4单元测试机械波15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章《机械波》单元测试
1.横波和纵波的区别是()
A.横波中,质点做振动,纵波中,质点沿波的传播方向运动
B.横波的传播速度一定比纵波慢
C.横波形成波峰和波谷,纵波形成疏部和密部
D.横波中各质点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在同一直线上,纵波中各质点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垂直
解析:无论在横波中,还是纵波中,质点都是在各自平衡位置附近振动,只不过横波中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垂直,而纵波中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在同一直线上;横波有波峰和波谷,纵波有疏部和密部;波的传播速度由介质决定,不同介质有不同波速,故只有C项正确。

答案:C
2.一列简谐波在两时刻的波形如图中实线和虚线所示,由图可确定这列波的()
A.周期
B.波速
C.波长
D.频率
解析:由题中所给的波形图能够确定这列波的波长为4 m,答案为C。

答案:C
3.如图所示,一列简谐波在某时刻的波形图,a、b、c、d为介质中的四个质点。

a在波峰,d在波谷,c在平衡位置,b的位移大小等于振幅的一半,四个质点的加速度大小分别为a a、a b、a c、a d,它们的速度大小分别为v a、v b、v c、v d,则()
A.a c<a b<a a=a d B.a c>a b>a a=a d=0
C.v a=v d>v b>v c D.v a=v d<v b<v c
解析:由简谐运动规律可知,质点受F回与位移x的大小成正比,因而a的大小与x的大
小成正比,所以a a=a d>a b>a c,A项正确;而质点越靠近平衡位置v越大,越远离平衡位置v越小,所以v a=v d<v b<v c,D项正确。

答案:A、D
4.如图8-7(a)所示为一列简谐波在某时刻的波形图。

如图8-7(b)表示传播该波的介质中某一质点在此后的一段时间内的振动图象。

则()
A.若波沿x轴正方向传播,则图(b)为质点a的振动图象
B.若波沿x轴正方向传播,则图(b)为质点b的振动图象
C.若波沿x轴负方向传播,则图(b)为质点c的振动图象
D.若波沿x轴负方向传播,则图(b)为质点d的振动图象
解析:由图(a)知,此时刻质点a、c处在最大位移处,因此从此时刻起质点a、c的振动图象应是余弦图线,由此排除了选项A、C的合理性。

若波向x轴正方向传播,由波的平衡法可知质点b此时刻向上振动。

同理,若波向x轴负方向传播,则质点d此时刻也应向上振动。

即从此时刻起的以后一段时间里质点的振动图象都与图(b)吻合,正确选项为B、D。

答案:B、D
5.如图9-7所示,沿波的传播方向上有间距均为1 m的六个质点a、b、c、d、e、f均静止在各自平衡位置上,一列横波以1 m/s的速度水平向右传播,t=0时到达质点a,质点a 开始由平衡位置向上运动,t=1 s时,质点a第一次到达最高点,则在4 s<t<5 s这段时间内()
A.质点c的加速度逐渐增大
B.质点a的速度逐渐增大
C.质点c向下运动
D.质点f保持静止
解析:由t=1 s质点a第一次到达最高点知周期T=4 s,再由波速v=1 m/s
知波长λ=v T=4 m,又知各质点相距1 m,故a与e相距一个波长,是振动步
调完全相同的质点。

在4 s<t<5 s这段时间内,a又离开平衡位置向最高点运
动,受的回复力越来越大,因而加速度逐渐增大,但速度越来越小;c质点与a质点振动步调相反,正从平衡位置向最低点运动,因而加速度逐渐增大,但速度越来越小。

在4 s<t<5 s 这段时间内,波传播的距离是4 m<x<5 m,波还没有传到质点f,f仍静止不动。

如果能画出波形,由波形图判断就更形象直观。

(如图所示)图中实线表示t=4 s时的波形图,虚线表示4 s <t<5 s时的波形图。

答案:A、C、D
6.如图10-2所示表示两列相干水波某时刻的波峰和波谷位置,实线表示波峰,虚线表示波谷,相邻实线与虚线间的距离为0.2 m,波速为1 m/s,在图示范围内可以认为这两列波的振幅均为1 cm,C点是相邻实线与虚线间的中点,则()
A.图示时刻A、B两点的竖直高度差为2 cm
B.图示时刻C点正处于平衡位置且向水面上运动
C.F点到两波源的路程差为零
D.经0.1 s,A点的位移为零
解析:图示时刻点A、B、D振动加强,A、B间高度差h AB=4A=4 cm,A、D间高度差为零;图示时刻点C在水面,根据“上下坡”法,点C由水面向上运动;图示时刻E、F振动减弱,位移为零,到两波源的路程差为半波长的奇数倍;波长为0.4 m,周期为0.4 s,经过时间Δt=0.1 s=0.25T,两列波在波源一侧在点A前处于水面向下运动的质点的振动状态传到点A,点A位移为零,向水面下运动。

答案:B、D
7.如图10-9所示,S1、S2是两个同向的相干波源,相距4 m,激起两列相干波的波长均为λ=2 m,则在以S1、S2连线为半径,S2为圆心的圆周上共有几处振动最弱的点?
解析:两列相干波在空间上会发生稳定的干涉现象,其振动加强或减弱由两列波到该点
的距离差及波长决定:
当距离差Δx=nλ(n=0,1,2,…)时,振动加强;
当Δx=(2n+1)λ
2(n=0,1,2,…)时,振动减弱。

设圆周上某点P振动最弱,由干涉条件得:
S1P-S2P=(2n+1)λ
2(n=0,±1,±2,…)。

而λ=2 m,S2P=4 m,S1P:0~8 m,分别代入后可得共有8处振动减弱的点。

(注意是整个圆周上)
答案:8处
8.中国四川消息: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地区发生了8.0级大地震,它是由两块断层受到挤压,造成剧烈上升及平行移位而造成的。

已知地震波分为三种:纵波(P 波),速度v P=9.9 km/s;横波(S波),速度v S=4.5 km/s;面波(L波),速度v L<v S,在浅源地震中破坏力最大。

(1)位于震源上方的汶川地区某中学实验室内有水平摆A与竖直摆B,如图(A)所示,地震发生时最先剧烈振动的是哪个摆?
(2)成都市地震观测台记录到的地震曲线假若如图(B)所示,则由图可知a、b、c三处波形各对应于哪种地震波?若在曲线图上测得P波与S波的时间差为12.6 s,则地震台距震源多远?
(3)假若地震P波沿直线传播到成都市时,当地地表某标志物振动方向沿如图(C)中ZT方向,测得某时刻该标志物的水平分位移x=23.1 mm,竖直分位移y=0.4 mm,试由此估算震源深度h。

解析:(1)由题意可知,在地震时产生的三种地震波中,P波的速度最大,S波其次,因此P波最先到达汶川地区,某中学实验室先发生竖直方向振动,后发生水平方向振动,所以最先振动的为B摆。

(2)a为P波,b为S波,c为L波。

设地震台距震源距离为s,由s
v S-
s
v P=t得s=
v P v S
v P-v S t=104.0 km
(3)纵波沿ZT方向传播,因y≪x,由几何知识:
h s=y
x得h=1.8 km。

答案:(1)B摆(2)P、S、L104.0 km(3)1.8 km
9.如图所示中实线表示一横波在某时刻的波形图线,虚线是经过0.2 s时的波形图线。

(1)若波向右传播,求其最大周期;
(2)若波向左传播,求其在这段时间内前进的距离;
(3)若波传播的速度为35 m/s,试判定波传播的方向。

解析:(1)由于题目对时间t=0.2 s没加限制条件,根据波的周期性由题图可以看到波向右传播时应有:t=nT+T/4(其中n=0,1,2,3,…),即T=4t/(4n+1),故最大周期T max=0.8 s。

(2)同理可以得出波在0.2 s内向左传播的距离为Δs=nλ+3λ/4=(4n+3)m。

(3)当波速为35 m/s时,在0.2 s内波传播的距离为Δs=v t=7 m,相当于(1+3/4)λ,故此波是向左传播的。

答案:(1)T max=0.8 s(2)s=(4n+3)m(n=0,1,2,…)(3)向左传播
10.湖面上一点O上下振动,振幅为0.2 m,以O为圆心形成圆形水波,如图
所示,A、B、O三点在一条直线上,OA间距离为4.0 m,OA间距离为2.4 m。


时刻O点处在波峰位置,观察发现2 s后此波峰传到A点,此时O点正通过平衡
位置向下运动,OA间还有一个波峰。

将水波近似为简谐波。

(1)求此水波的传播速度、周期和波长;
(2)以O点处在波峰位置为0时刻,某同学打算根据OB间距离与波长的关系,
确定B点在0时刻的振动情况,画出B点的振动图象。

你认为该同学的思路是否可行?若可行,画出B点振动图象,若不可行,请给出正确思路并画出
B点的振动图象。

解析:(1)依题意可知v=Δx/Δt=2 m/s,
Δt=5/4T,即T=1.6 s,
λ=vT=3.2 m。

(2)可行。

振动图象如图所示。

答案:(1)2 m/s 1.6 s 3.2 m(2)可行,如图所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