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和合翻译说视角看汉法翻译中的冲突与融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通过分析汉法翻译的具体实践,阐述和合翻译说对翻译实践的指导,丰富了理论学说本身,是对之前注重西方翻译理论的翻译现状很好的补充。
从和合翻译视角对比研究翻译的标准、翻译的过程和翻译目的,不但是对理论本身的检验与提升,也有助于启示大家建立与时俱进、中庸性质的和合翻译模式。
关键词和合翻译说冲突融合
On the Conflict and Integration in Chinese-French Transl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armonious and Inte鄄grated Translation//Zhang Hui
Abstract Through the specific practice of Chinese-French translation analysis,the guidance of harmonious and integrated translation for translation practice is interpreted in order to enrich relevant theoretical studies and effectively supplement the former shortcoming of focusing on Western translation theories,as well a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ranslation.A comparative study on translation standards,translation process and translation purpos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armonious and integrated translation is not only a test and improvement of theories themselves,but also an enlightenment to us in establishing an up-to-date and moder-ate harmonious and integrated translation mode.
Key words harmonious and integrated translation;conflict;inte-gration
1引言
“翻译”确实是一个很矛盾的字眼,不管是表示行为的动词还是作为一种职业的名词,它都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同时也带来一定的争议。
“和合”一词则带有明显的中国特色,是指自然、社会、文明中诸多元素、要素的相互冲突、融合、与在冲突、融合的动态过程中各元素、要素和合为新结构、新生命、新事物的总和。
(张立文,2004)这样的哲学思辨运用到当今的翻译领域能更加深刻地展现翻译中的矛盾冲突,以求最终达到和谐的统一与再现。
以下通过汉译法实践分析,在和合翻译说的指导下,从新的视角解读翻译的标准、翻译过程、翻译的目的,以便更好地促进交往与文化交流。
这一点也正是语言存在的最终目的之一。
2和合翻译说与传统的翻译标准
2.1中国传统的翻译标准
“信”字为重——
—也就是实事求是,一直都是我国传统译学推崇的首要标准。
字面上看,似乎翻译的任务很简单,也就是把原文本的文字“忠实”地变成另一种文字,最好是不删减、不添加,保持原汁原味。
其实不然,严复先生提出的“信、达、雅”翻译标准,“信”为其重要的基础,注重对原文本的理解与把握,是对“意义”的把握,而不仅仅拘泥于语言文字上机械地对应。
钱钟书认为翻译的最高标准是“化”:“把作品从一国文字转变成另一国文字,既能不因语文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有的风味,那就算得入于‘化境’。
换句话说,译文对原作应该忠实得以至于读起来不像译本”(翻译研究论文集,1949-1983)。
还有在我国法国文学翻译中占重要位置的傅雷先生的“神似说”等等。
我们应该客观地对待百家争鸣、众说纷纭的翻译理论观点,关键在于从中能够汲取出各自的精华为我所用。
2.2冲突与融合并存
和合翻译说是结合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天人合一论”与西方文化的“存在实体说”,体现出的翻译标准不可能是完全的“等值”、“对等”或“转换”,而是更中立地认为是冲突与融合的并存。
从基本含义看,和合不是只讲统一不讲对立更不光讲对立统一,而是对于对立、统一的超越。
也就是说,和合以冲突为基础,先要承认区别和差异,而后才能达到各种元素的融合。
甚至可以说,没有冲突就无法和合。
汉语与法语无论从词形还是结构都截然不同,能做到这两种文字之间的翻译、和合着实不易。
大多数人恐怕都会同意“直译”是忠实于原文的好方法。
鲁迅先生在这方面就做出了大胆的尝试。
我们看看他从日文转译的法国作家纪德(Gide)《描写自己》一文的开头几句:“我任凭你们认为和这肖像相像。
那么,我在街上可以不给你们认识了。
况且我不很在巴黎。
我倒喜欢在棕榈树下。
橄榄树下和稻子豆下,我也幸福的。
柏树下面,不大幸福。
枞树下面,就会不幸福了。
我大概喜欢热天。
”(许钧,1998:28-29)这段文字是从法语翻译成日语,又由鲁迅先生翻译成中文的。
单看中文,不难看出文字仍然保留了原来法语遣词造句的痕迹,作为一代文豪的鲁迅先生有足够的才识能使其译文润色得流畅优美,但他推崇“直译”就是为了原原本本地反映原文的面貌。
这样看来翻译中的“冲突”不可避免地存在着。
同样的事也在法国发生了。
“1978年法国出版了J·达尔斯翻译的《水浒传》,译者的方法就是直面差别,大胆直译。
”
从和合翻译说视角看汉法翻译中的冲突与融合
张辉
(天津外国语大学天津300204)
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894(2013)34-0146-02
外语翻译
146
. All Rights Reserved.
Total.262
December 2013(A
)
The Science Education Article Collects
总第262期2013年12月(上)
(许钧,1998:28-29)比如:在他的翻译中,不把“天子”译作“皇帝”而是译为“天之子”(Le Fils du Ciel ),没有把“翰林院”译作“Hanlinyuan ”或别的文字而是“笔杆子如林的皇家文人协会”(L ’Acad émie de la For êt des Pinceaux ),“智深”没有音译而是(Sagesse profonde ),等等。
到底该怎么译才好?冲突依然存在。
不过当时的译本得到了法国读者的普遍好评,评论家认为这是“最优美、最忠实的译著之一”,因为它反映了蕴涵于文字作品中的中国的历史和文明,由此看来与原文文化背景的“融合”达到了传递翻译讯息的目的。
冲突的存在自身必定要求“融合“的发生,或者是与原文各要素发生关联,或者是与目的语之间紧密联合,本着尊重语言、文化的前提,生生不息地翻译下去。
3和合翻译说视角下的翻译过程
有交流就有“翻译”的存在,汉法两种语言差异甚大,但两国之间的交往源远流长。
翻译和合说源于和合的哲学思想,对翻译过程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思考:3.1客观性与主观性并存、
相互和合的过程翻译的过程充满了主观与客观的辩证矛盾。
客观的对待文字本身的差异,承认文化与文明的冲突,允许译者主观能动地介入,和合而生才能达到一种平衡。
在汉译法的领域内,应该首推《毛泽东选集》为译文的较高水平。
其中《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是毛泽东在一九三零年写给林彪的一封信,字里行间都透露着铿锵有力。
毛泽东的文笔本来就才华横溢,他在文章中多用的是定语很长的中文句子来加强力度,这给译文带来了不小的困难。
比如“他们这种全国范围的、包括一切地方的、先争取群众后建立政权的理论,是于中国的实情不适合的。
”我们暂且对照一下译文“Cette th éorie sur la n écessit éde conqu érir d ’abord les masses àl ’échelle nationale et dans toutes les r égions,et ensuite d ’in-staurer notre pouvoir,ne correspond pas aux conditions r éelles de la r évolution chinoise.”通过对照不难看出,无论是句型的结构安排,还是含义的传达,中法两部分文字都能对应得上,而且单单拿出来的译文很符合法语的语言习惯,不会觉得生硬。
不一定要字字机械地对应,
但在把握整体意思的前提下,尽量保持句法与词法的统一是有必要的。
同时也要把同样准确的信息传递给读者,完美地体现和合翻译说中强调“译者该顺应翻译的本质规律,
在由衷欣赏人类创造的于际文化和语言文字、由衷爱惜作者、读者情怀中的主体创造”。
(钱纪芳,2008)3.2理解的历时性与社会性的和合
理解是翻译的基础,在翻译的过程中,因为任何一个译者的“预先理解”都会受到历史,文化和他所生活的社会环境的影响,所以,每一个译者都有他自己的理解。
同时,重新表达则是一种新的解释,结合了译者和读者所在的社会环境,也会对译入语文化产生新的社会影响。
《水浒传》的法语译文总体上是很成功的。
首先拿原文的理解来说,《水浒》不乏文言内容,
本身的理解就有一定的困难,比如“廨宇”、“螟蛉之子”、“少作拜茶”、“说得入港”等等,这些词汇在平时都很少见,需要准确地掌握其含义,再传递信息给译文的读者。
在此给出以上几个词语的译法以供参考:“廨宇”指的是古时候官署、官员办事的地方,类似于我们现在所说的“办公室”、“办公地点”等,故译为“l ’office ou bien le bureau ”;“螟蛉之子”为收养的孩子,故为“le fils adoptif ”;“少作拜茶”这个说法中,“拜”是我们研究的重点,为“品尝”的意思,而原文翻译成“Restez d ’abord un moment,et acceptez un peu de th é”,体会过后觉得动词改为“d éguster ”或“go ü赞ter ”更好;最后“说得入港”为“dans le feu de la discussion ”。
其次,在这部作品中还有大量当时的方言,不同身份的人物体现出来的不同语言层次的表述,这些也同样构成了翻译的难点。
比如在第七回《花和尚倒拔垂杨柳豹子头误入白虎堂》,鲁智深以及和他混在一起的二三十个“破落户”,他们都是些说粗话的人物,在这样的情况下就要尽量用法语中对应的俗语、
粗话来表达。
比如,“Bande de foutus rossards,n ’essayez plus de jouer au plus malin avec nous!Qu ’est-ce que vous vous croyez,foutus claquedents,pour venir faire vos sales farces ànos d épends ?”译文是“你那伙鸟人,休要瞒洒家,你等都是甚么鸟人?来这里戏弄洒家!”类似这样骂人的话,在法语的译文中有不错的体现。
译者作为媒介传递原文的意义,但不一定要死死对应原文的模式。
在“忠”的基础上采用多样的形式,最终的本质在于承认汉法两种文字间的差异、翻译过程中的冲突,最终力求和谐、中立地展现原文,从而更好地满足“语言重在交际”。
4结语
有必要指出,和合翻译学与当代西方翻译理论之间应该是一种互相补充、互相促进、互相完善的关系,而不是简单的竞争与替代的关系。
目前的情形是过度强调、借鉴西方的翻译研究方法。
生活的各类翻译中,每一部译作最终都是译者“和合而生”,采用多样化的文字处理原则得到的比较合适、满意的成果。
这更符合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习惯,最终使得开放性的翻译研究和实践在我国得到充分发展和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翻译研究论文集(1949-1983)[C].
[2]钱纪芳.和合翻译观照下的服装文字语言翻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
[3]许钧.翻译思考录[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8.[4]张立文.和合哲学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5]张从益.和合学途径的翻译研究[J].外语学刊,2009(3).[6]吴志杰.和合翻译研究刍议[J].中国翻译,2011(4).[7]张立文.和合学概论[M ].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8]钱纪芳.和合翻译思想初探[J].上海翻译,2010(3).
编辑李前锋
147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