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科版)八年级全册《6.1力》教案(物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习怎么样通过生活中实例建立力的概念。
2、了解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3、掌握力的相互作用,学会用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
4、了解力的作用效果,知道对某些例子的分析。
过程与方法
1、能通过自己列举生活中的现象和教师展示的例子总结出力的概念、施力和受力物体。
2、能够通过同学们自己做实验,亲身感受力的相互性,并具备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师生演示实验探究力的作用效果,并能运用于具体实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探究,使学生体验探究的快乐,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2、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并使学生通过实验理解力的一些信息。
3、培养学生独自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1、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2、力的相互作用。3、力的作用效果。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预设
创设
情景
观察:利用多媒体展示几幅图片
让学生感受力最初是从肌肉紧张中得来的。
(介绍中国的体育健儿为国争光的事迹,教育学生热爱祖国)向学生讲解大家非常熟悉的掰手腕游戏,并邀请学生和教师进行公平比赛,同学们作为裁判。
思考、讨论,并回答问题。
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引入新课
关于力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是非常熟悉的,请同学上台演示扇子的打开和合上、弹簧被拉长、直尺被压弯,并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人拉车、人提水桶、机器压金属板的动画,总结得出这些现象中都有力的作用
学生动手感受
能知道力的存在




1、力是什么?
(1)观察、实验
【投影】
①运动员用力举起杠铃②顽皮的大象用力向下压跷跷板③渔翁用力拉起鱼网④推土机用力推走泥土
从教学中发现问题
查找自己的得失。
二、不足:概念中“力”的含义,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
学生在这方面感觉不好
找不足,为以后更好的教学
三、再教设计:去寻找一种更能很好的体现力的定义的引入方法。
从学生的角度出发
通过改进,效果应会更好
2、下列现象中,物体运动状态不能发生改变的是()
A、在弯路上的汽车匀速转弯
B、熟透的苹果从树上掉下来
C、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匀速转动
D、小孩沿直滑梯匀速下滑
学生汇报
学生分析、概括实验结论。
学生练习完成
二、新知识预习
P1041、2、3、4预习第二节完成同步的自主探究
补充练习
加强练习
教学反思
一、亮点:力的概念部分,改变了课本上让学生直接总结力现象特点的教授方法,直接将力的特点变换成题目的形式,让学生课前完成,既降低了难度,也使学生有了清晰的脉络,利于课堂教学。更多的让学生亲身感受力的相互作用和作用效果,并增加了一些实际应用方面的知识让学生牢固掌握,如合作共建和智能应用等都体现了这一点
学生能小结力的定义、相互作用。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
活动
教学
预设
④手向上提包,包也向下拉手
(3)问题讨论
【提示】当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时,一定有另一个物体对它施加这种作用。受到力的物体叫做受力物体,施加力的物体叫做施力物体。
【议一议】①手拉橡皮筋,施力物体是哪个物体?受力物体是哪个物体?②橡皮筋也拉手,施力物体是哪个物体?受力物体是哪个物体?
2、实验探究: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1)实验
【做一做】请同学们用手拍桌子,两手互拍,拉橡皮筋,提书包,体会一下施力与受力的感觉,并思考力的作用有什么特点。
(2)分析论证
【点拨】①手对桌子作用一个力,桌子对手也作用一个力
②左手对右手作用一个力,右手对左手也作用一个力
③手拉橡皮筋,橡皮筋也拉手
引导学生观察,归纳得出:
【例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C)
A.指南针能指示方向,说明有受力物体不一定有施力物体
B.只有两个物体相互接触,才会有力存在
C.漂在水面上的木块受到浮力的作用,施力物体是水
D.足球场上向前滚动的足球受到一个向前的冲力
【例2】下列关于力的说法错误的是(C)
A.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B.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列举几个力的作用相互性的应用实例。
3、力的作用效果(1)观察、实验
【课件演示】
(2)分析论证
现象
结论
射箭时弓被拉弯了
力可以使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简称形变)
甲球员用脚踢球,球由静止变为运动
乙球员用头顶足球,足球改变了运动方向
守门员用手接球,足球由运动变为静止
物体由静到动,由动到静,以及运动快慢和方向的改变,都被认为它的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所以,力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课题

授课人
时间
2015年11月29日
课时安排
1
课标要求
1.经历从许多与力相关的日常生活现象中,归纳出力的基本概念的过程,并了解力的概念。
2.通过实验感受力作用的相互性。
3.通过常见的事例和实验,认识力的作用效果。
学情分析
根据从生活走向物理的理念,让学生根据生活中的现象,在具体讨论重力、弹力、摩擦力之前建立力的初步概念,了解力的相互作用和力的作用效果。然后引导学生做一些实验,体验力的相互性和力的效果,让学生形成有关力的物理图景。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甲物体对乙物体施力时,乙物体对甲物体也施力。因此,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1)力的作用发生时至少需要两个物体,力的作用可以接触,也可以不接触
(2)物体的运动状态指物体运动的速度大小和方向,因此物体运动的速度大小和方向中只要有一项发生改变,则可称为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使学生认识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教学难点
力概念的建立
教学方法
讲解、启发诱导、自主探究式教学,并贯穿使用合作和讨论式。
学习方
法指引
自主学习,自主探究,使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合作,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教学资源及媒体
多媒体、大屏幕、刻度尺、水桶、细线、橡皮筋、气球、弹簧、直尺、玩具车、长木板、胶水、鸡蛋壳等。
教学过程(第1学时)
教学环节
C.力是使物体运动的原因
D.一个受力物体,同时也一定是施力物体
学生讨论交流.
小结
看图得出结论
学生总结
能知道力的作用效果




(1)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
(2)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力的作用效果:使物体发生形变或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小结Hale Waihona Puke 节及时复习巩固,让知识系统化




一、本节知识巩固:
1、力是________________,一个物体受到了力的作用,一定有_________对它施加了这种作用。
【做一做】
①同名磁极相互排斥
②带静电的橡胶棒吸引小纸屑
(2)分析论证
运动员、大象、渔翁、推土机、磁体N极、带静电的橡胶棒是物体;举、压、推、排斥、吸引等是动词,在物理学上叫力的作用;杠铃、跷跷板、鱼网、泥土、磁体N极、小纸屑也是物体。
(3)问题讨论
【议一议】由同名磁极相互排斥,不直接接触的物体也有力的作用。请同学们举几个不直接接触的物体有力的作用的例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